人們更多地去證實規則,而不是證偽規則,這種傾向被稱作「證實偏好」。它還經常用來表示決策者偏好與假設一致的信息,而不是那些不一致的信息。
證實偏好是「正性實驗策略」的結果,這是一種有用的直覺,但並不是最優的,可能在某些情況下導致非常嚴重的困難。
自身永存的社會信念
人們可以為自己創造一個這樣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假設會變成自我驗證性的假設,並且信念會變成自身永存的信念……從這個觀點出發,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如此多關於他人的普遍信念(特別突出的是,明顯錯誤的社會及文化刻板印象)會非常難以改變。
即使一個人將要對這些信念產生足夠的懷疑並主動地對它們進行驗證,他仍然可能會「找到」那些他需要用來證實及堅持這些信念所需要的全部證據。這樣,最終這個人將會持有一種安全的(但是毫無根據的)感覺,即這些信念一定是正確的。因為它們通過了十分恰當和精確的評估過程。
皮格馬利翁效應
按照人們應該成為的樣子去對待他們,並且你要幫助他們變成他們能夠成為的樣子。——歌德
起初,自我實現的預言是指對情況的錯誤定義引發了一種新行為,這種新行為使得最初的錯誤概念變為了真實的。自我實現預言的外在效果是使得錯誤的盛行得以延續。因為預言者會引用真實的事件進程來證明他從一開始就是正確的……這就是社會邏輯的反常之處。
自我實現的預言是錯誤的概念,但它們是那種最終被證明是「正確」的錯誤概念。
在一個研究中,小學教師得到了關於自己學生的一些診斷性信息,這些信息暗示佔總數 20% 的學生將會在未來的學業中獲得巨大發展。在 8 個月後的 IQ 測試中,這些學生的成績確實比其他學生長進得快。
值得關注的是,這些高成就者是隨機選出的。顯然,教師給予了這些「巨大發展者」更多的讚揚和關注,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這些學生確實比其他人發展的更好。這種現象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來自蕭伯納的戲劇《皮格馬利翁》,劇中希金斯教授通過教給一個賣花姑娘如何著裝和說話,使她真正變成了一位「淑女」)。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學生自己的期望——既對於他們自己的表現也對於他們老師的表現的期望——能夠影響師生關係和學生的表現,且影響程度不亞於教師的期望。
自我實現的刻板印象
人們往往會通過非語言線索表現出他們對於別人的態度。比如說,當人們對某人持有正性態度的時候,他們就會讓自己和那個人靠得相當近,表現出高度的目光接觸、更為直接的肩部相向,以及更多的身體前傾。
另一方面,人們往往避開那些名譽不佳的人。比如,他們會很快中止與這種人的會面,並且與他們保持更遠的距離。
結論
人們尋求證實性證據的傾向——不管是邏輯問題解決的任務、職業面試、在班級背景下,還是其他方面——是廣泛存在且業已確定證實的。
證實偏好可能難以消除。
但有一種策略可能是關注動機因素。當決策者關注到事物可能朝不同的方向發展或者要進行評估的人可能會持有不同的傾向的時候,他們會大致等同地採用證實性和證偽性證據進行衡量。
另外一個有價值的策略可能是採用鼓勵證偽性回答的方式來組織問題。這樣的方法也會減少自我實現的預言和自我實現的刻板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