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長都懷疑自己孩子的能力,那麼孩子怎麼可能自信應對人生。
作者 | 石頭爸爸(muguahao) 主播 | 小迪姐姐
古希臘神話中,皮格馬利翁可以說是一個「心誠則靈」的代表。
有一天,皮格馬利翁得到了一塊潔白無瑕的象牙,於是他按照自己心目中完美的女神把象牙雕成了一個美女,並且深深地愛上了雕塑。
他每天都向繆斯女神祈禱,懇求繆斯將這個雕塑變成一位真的女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繆斯被皮格馬利翁的誠心所打動,於是把雕塑「點化」,讓雕塑「活」了起來。後來,皮格馬利翁就和美麗的姑娘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心理學家將這個故事稱作「皮格馬利翁效應」或者「羅森塔爾效應」,又稱為「自我實現的預言」:當我們期望某件事情會發生的時候,這件事情就會真的發生。
「羅森塔爾效應」
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他把一群小白鼠隨機分成兩組:A組和B組,並對A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非常聰明;同時又告訴B組的飼養員說這一組的老鼠智力一般。
幾個月以後,A組的老鼠在迷宮實驗中,表現的比B組的老鼠聰明,它們能夠先走出迷宮並找到食物。
之後,羅森塔爾將自己的實驗,帶進了學校。他對小朋友們做了智力測驗,測驗之後將小朋友分為兩組,然後告訴老師:
B組的小朋友沒有什麼潛力,在未來也不會有什麼提升。
說完之後,羅森塔爾就離開了學校。其實,他並沒有做什麼智力測試,只是隨機劃分了A組和B組。
過了一段時間以後,羅森塔爾又來到這所學校,令人驚訝的事情發生了:A組的小朋友變得特別聰明,而B組的小朋友並沒有多大的氣色。
這就是有名的羅森塔爾效應。它強調了「誇獎」或者「暗示」這種神奇魔力的作用。
反觀孩子的教育問題,不良的心理暗示會讓孩子產生消極的情緒影響,而正確的鼓舞和引導也會給孩子自信的樹立。
尤其對孩子來說,父母是孩子最愛、最信任、最依賴的人,更是影響孩子最深的人。如果父母給予孩子鼓勵、支持的態度,哪怕一個眼神,都會讓孩子感覺到不一樣的力量。
自我證實的威力很可怕
心理學家武志紅在自己的心理學分享課中舉過這個一個案例:
他的心理諮詢師的朋友有一個女性朋友,四十多歲,長得還算漂亮,事業也特別成功。可是,她卻經常遭受家庭暴力。第一任丈夫如此,第二任丈夫也如此,於是,她最終得出一個結論:「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後來,她又找了一個脾氣特別好的丈夫,從來沒跟女性吵過架,同時也特別愛這種女士。可是突然有一天,這位女士居然又遭遇到了她這位好脾氣先生的家暴。當時她立刻打電話召集朋友到她家裡主持公道。這位諮詢師朋友也去了。所有的朋友都指責她的現任丈夫,「你太過分了,明明知道她經歷了什麼,居然還這樣對她!」大家都很激動,只有他的心理諮詢師朋友冷靜的向他的丈夫了解原因,知道真相以後,在場所有的人都沉默了。
原來,他們因為很小的事情發生了爭執,後來越吵越兇,這時候,這位女性突然指著她的丈夫說到,「你是不是想打我,我知道你想打我,就像XX打我媽一樣,你打啊,打啊,不打你就不是男人!」本來丈夫還是冷靜的,但當這位女士反覆說這些過激的話的時候,他就被洗腦了,本來他有一個積極的自我實現的預言,「自己是一個好男人」,但卻被她妻子的預言所洗腦了,「男人沒一個好東西」,最後,很自然的沒有控制住自己,對自己深愛的妻子揮出了拳頭。
武志紅說,這個實例更深層地剖析了自己的內在意識對自我行為的影響。人的本質都是自戀的,一旦你說了一句話,處於對自己自戀的需求,你會愛上這句話,會千方百計把事情向你說的這句話推進,以此證明你說的是對的。這就是自我實現的預言。
同樣的,無論是孩子也好,還是家長的教育也好,你所說出的話,時常會像一把雕刻刀一樣,雕飾著孩子的行為、長大的模樣。所以,言語是利器,言語更是行動的依據。對於孩子的教育,家長應該發揮言語的正向引導作用,以合適的鼓勵、誇讚促進孩子成長。
如何誇讚孩子
誇孩子是一門需要深入理解與學習的藝術。語言是具有魔力的,家長的誇獎會內化為孩子的自我要求,也會促使孩子正向發展。
誇獎有很多講究,需要「三大注意、四大要求」。注意誇情緒、誇動機、誇優點。
家長要精心關注孩子心理上的智能提高和情商健全,家長要予以真誠積極的期待和鼓勵。
每天規劃一定時間與孩子分享,多花時間與孩子談心交流,多表揚鼓勵、少指責埋怨,用愛心去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孩子難免犯錯,犯錯時要耐心幫助他分析發生的原因,鼓勵孩子去克服和糾正。不要對孩子過分批評,多給孩子留面子,尤其不要當著別人面前訓斥孩子。
羅森塔爾效應告訴我們,要營造真誠期待的環境,積極優化鼓勵的氛圍,讓孩子擔負一些責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長能做的最簡單的正向教育,就是誇獎。孩子誇得好,未來一定棒。父母可以運用語言的魔力,維護孩子的尊嚴,在眾人面前為孩子塑造良好的形象,讓孩子成長為自信、善良、積極、健康的人。
-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予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