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妮
《三十而已》這部電視劇為什麼這麼火,是因為它觸動了大眾的痛點,它讓所有女性覺得很爽。
有人說,好比編劇在家裡裝了攝像頭,太真實扎心了。
《三十而已》中的三個女性角色,女性代表了三種不同的戀愛感情狀況。
乖乖女沒什麼野心的曉芹,遇上的老公沒有擔當,沒責任心,不懂浪漫,不懂照顧老婆。
王漫尼一心想通過戀愛婚姻來改變生活,卻被落得被欺騙,被傷害的境地。
有能力有顏值又顧家的如顧佳,可以說是完美妻子形象,最後卻落得破碎不堪。婚姻無法挽救事小,丈夫還進了大牢,公司面臨倒閉,變賣房產賠償。擺在她面前最大的難題,不是趕走小三、懲罰渣男,而是怎麼咬緊牙關努力站起來。
總之這部電視劇給人的感覺就是男人都不靠譜,女人最終都要靠自己。為什麼受大眾歡迎,引爆全網熱搜,那就是女人都覺得太真切了,每個人都能在劇裡看到自己和身邊人的影子。
很多女同胞表示看到這個劇過後更不想結婚了,女性在婚姻裡付出這麼多,得到的卻很少,男人在婚前婚後幾乎是一樣的。
2020年初的婚姻法加了離婚冷靜期,被所有的網友狠狠地懟罵,無奈依然通過提案了。
離婚冷靜期
也就是在離婚協議期間,一個月內只要有一方不願意離婚就得耗下去,而據數據顯示70%的離婚都是由女性提出來的,所以這個這條法案增加了女性離婚的難度,保護了男同胞的權益。
其實早在70年前《婚姻法》起草時,鄧穎超就提出過:「不加條件地允許一方堅持想離即可離。」她認為:「如加上很多條件,恰恰給封建思想的幹部一個控制和限制離婚自由的藉口。」
有微博大咖曾經採訪過民政局的工作人員,問他們情人節那天離婚的會不會少一點,她說不會少,只有結婚才會挑日子,離婚哪有挑日子呀!都是實在過不下去了。
國家新增條約的初衷是為了降低離婚率,只怕最終事實只會恰恰相反,只會增加了結婚的門檻,讓婚姻好入場卻不好退出,最終結果只會降低結婚率。
讓恐婚者更加恐婚,讓弱勢的一方更加被動,對方使個壞隨時撤回不想離了,就必須陪他耗著,若是遇見家暴的更是難上加難,雖說加爆不在冷靜期範圍內,但如何取證證明是家暴,得收集報警記錄等,都是增加了弱者的無奈。
為什麼大家現在都不想結婚了?我聽過很多中年女子說,如果人生重來是絕不會結婚生娃的。可見女性在這些年覺醒了,這是社會的進步表現。
那天和一個朋友小聚,她是初婚遠嫁外省後離婚又回到合肥老家,娘家在市裡有套房,她帶著6歲的兒子,快速和一個校友結婚,校友也是離婚帶個兒子,她當年一直崇拜這個校友,加上家人的竭力撮合,他們一起後又生了個兒子。
如今等於這位朋友有三個兒子,兩個大的16歲,這個小的6歲,她每天忙著家務操心孩子就忙得雞飛狗跳,一地雞毛,心情很鬱悶。
他現在老公在工地上做水電工,跟著各個工程隊到處跑,一兩個月回來一次。這個朋友她在家裡也沒有經濟權利,再說她老公一個人的收入,三個兒子的開銷根本都不夠,都是在拆東牆補西牆,日子過得緊巴巴。
她的同學都說她當初從外地回來幹嘛就直奔現在的老公結婚,何不去多了解挑挑,或者自己在合肥工作幾年再找,這樣太過匆忙,是很容易從一個坑裡跳到另一個坑裡,換湯沒換藥。
學生時代的朦朧崇拜,現實生活中還是要有更多的了解。二婚更需要很大的智慧去經營的,對雙方的考驗更大。何況全家現在住的這套房子還是她自己娘家的,她說這二婚是降低了自己的生活質量,但已經無法回頭了。
當初長輩們都勸她說二婚再生個孩子,倆人感情會更穩定。
她很想寫作,又覺得靜不下心來,就是覺得心情特別不好,我都擔心她會有輕度抑鬱。
認識其他幾個婚姻不順的,她們乾脆不考慮再婚,獨自撫養孩子,有的是共同撫養。該吃吃,該喝喝,努力工作,有自己的圈子和朋友,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不定期旅行。
男人靠得住是錦上添花,靠不住也無妨,自己一個人就能活得很好,人只有自愛,自我價值感強,才能得到更多的愛,擁有更美好的一切。
另一個文友麗麗,她老公在疫情剛好轉就出軌被她發現,三年前有過,她老公答應悔改,這次麗麗堅決要離婚,但為了8歲的女兒,他們是隱離,還是住在一套房子裡。
要說溫柔美麗,我覺得麗麗都具備了,開朗愛笑,皮膚白裡透紅,能幹賢惠,男人的出軌和這一切並沒有關係。
如同《三十二已》裡的顧佳,上得了廳堂,下得了廚房,當得起老總,帶得了好娃,最後又能怎麼樣?再努力再優秀都免不了婚姻帶來的苦楚。
從古到今,男人的喜好永遠是一樣的,喜歡年輕漂亮的,有新鮮成就感,在她們面前有尊嚴,自己覺得有存在感。
婚姻是一場豪賭,代價要用一生。阿管男女,都不要對婚姻抱有太大的期待,沒有希望就不會有失望。
兩個人平等共處,不要給對方壓力,共同看看這個落寞的人間就好。保持經濟獨立,精神獨立。
《三十而已》裡面有句臺詞,結婚是為了想找個避風港。那都想避風,誰當港呀?
男人也巴不得有人照顧伺候自己才好。人性都是這麼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