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我的故鄉在遠方 !

2021-02-15 兩岸商匯

↑↑點擊上方兩岸商匯 」去關注  

可以看到很多的好文章

建議大家點擊右上角將【兩岸商匯】設為星標

(安卓用戶可設置為[置頂])

臺灣鄉愁的味道

↓↓↓戳下面視頻觀看

《新周刊》曾在一期封面上印出這行字:

 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這是來自大陸的慷慨讚美與真誠問候。

臺灣演員舒淇  Photo©Richard Schroeder

臺北橋匝道 臺灣2300多萬人,機車數量超過1500萬輛,密度世界第1。機車見證著臺灣經濟的興衰。Photo © rkrkrk

2019年臺灣GDP總量被福建省反超,

臺灣一片譁然!

但人均GDP仍居第三,僅次於港澳。

當年臺灣就如同今日廣東,是世界級工廠。1990年臺灣人均GDP就已破1萬美元。臺灣錢淹腳目,臺胞曾給人的第一印象。

國民黨退據臺灣,外省人來了

甲午戰爭後,日本殖民臺灣50年。

1949年,國民黨150萬人敗退臺灣,

臺灣迎來第四次移民潮,人口激增至600萬。

外省人將大陸各省的文化習俗帶入臺灣,

使臺灣成為一個多元文化的熔爐。

到1987年戒嚴結束,臺灣經歷了40年白色恐怖。

《正方形的鄉愁》

臺灣攝影之父©阮義忠

▲臺灣攝影師阮義忠的作品集《人與土地》《臺北謠言》《正方形的鄉愁》《失落的優雅》記錄了一個逝去的時代。

外省人軍屬家眷的800多個村落,

形成了獨特的臺灣眷村文化。

鄧麗君、郭臺銘、李安、白先勇、侯孝賢、林青霞、張艾嘉等名人來出身眷村。


▲ 《我們是真正的朋友》真人秀中,大小S學爺爺講山東話,範曉萱說自己祖籍湖北。

▲眷村是大陸遊客最感興趣的主題遊之一。圖為臺中「傳奇景點」彩虹眷村。Photo©cheng Yi

花襯衣+刺青+金鍊子+歪頭嚼檳榔,

打打殺殺的臺灣黑幫形象,

一度成為華人圈復古時尚。

▲《艋舺》講的就是1980年代末一段臺灣黑幫往事。臺北的龍山寺、艋舺、西門町就如同香港的深水埗、旺角,都是讓人浮想聯翩的地方。

高德地圖數據:2016年林志玲語音導航上線,當日APP下載量超6倍、新增用戶飆升230%。

人情味,成為臺灣旅遊搜索率最高的一個詞。

咖啡館+民宿+文創,輕易俘獲遊客心;

每一件伴手禮,都藏著細膩巧思;

每一所民宿背後,都有一戶善良主人;

每一間咖啡館,都藏著一個歸鄉青年的小夢想。


日本攝影師川島小鳥作品集《明星》,拍出了最臺灣的人情味。

熱鬧的夜市小吃,

Q彈的珍珠奶茶,也是嗲嗲的~

馬蜂窩數據顯示大陸赴臺個人遊最愛體驗No.1:夜市!滷肉飯、牛肉麵、蚵仔煎、珍珠奶茶、蝨目魚-你一定倒背如流。

也有一種批評聲音:

小確幸讓臺灣沒有未來。

😂 臺灣人也表示無奈:

「我們的小確幸是被逼的!」


經濟停滯,無力追求大格局、大確幸,

年輕人又跨不出臺灣,只能躲在咖啡店,

服下一粒「自以為幸福」的催眠藥。

但其實,小確幸也創造價值,

臺灣把「萌+人情經濟」發揮到了極致。

2002年臺灣啟動文創戰略,2018年文創企業達64401家,產值突破萬億新臺幣,大陸人做文創、開民宿、咖啡館,必先到臺灣取經。

臺灣,確實存留著一張很傳統的中國臉,

它是豎版書、繁體字,是溫良恭儉讓,

是24小時不打烊的誠品書店。

誠品書店,臺灣文化地標 今年5月31日,全球第一家24小時書店——誠品敦南店關閉,5萬人聚集書店以演講、歌唱的方式向這一時代經典致敬並告別。李安曾說「我對世界的眼光是在臺南養成的。我的紀律、道德標準、行為準則,基本是臺南給我的。」

 那些年,我們追過的「臺灣人」

臺灣,我的故鄉在遠方

三大族群民眾的命運沉浮,

塑造了臺灣的城鄉格局。

臺灣有鮮明的南北差異:


外省人多在臺北,都是講臺普的「高富帥」;

本省人多在南部,講閩南客家話的「鄉土臺客」;

原住民多在東部,說著大家都聽不懂的話。

—— 這是臺灣人常愛自我調侃的話題。

基隆 臺灣最北端的城市,也是海運樞紐港口之一,與南部高雄並稱兩大港都。

臺灣北部,最繁華的都會圈

今天的臺北並不以顏值取勝,

大陸人說它像北上廣的城鄉結合部,

臺灣人也感慨「北京好多101大廈啊!」

但臺灣綜藝之父王偉忠說:

北京好看不好玩,臺北好玩不好看。

言外之意:臺北生活舒服。

臺北101大廈 臺北地質鬆軟、颱風地震頻發,不適宜建超高大樓。高達508米的臺北101已是工程界一大突破。 Photo ©vcg

一個故宮,兩個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館、中山紀念館、陽明山……這些都是大陸遊客最惦記的必遊景點。

臺北故宮博物院三大鎮館之寶:翠玉白菜、東坡肉形石、毛公鼎。 Photo © John Seaton

一張臺北地圖 = 濃縮的「中國」

香港的路名很殖民,臺灣的路名很愛國。

在臺北街道名字裡讀懂中國式「鄉愁」,

你能否在臺北地圖上找到家鄉?

在臺北地圖上,以南北向的中山路、東西向的忠孝路畫一個大十字坐標,分出上下左右四大塊,就能和中國大陸地理的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城市對號入座了(也有個別例外)。1947年奉命為臺北街道命名的,是一位上海籍建築師叫鄭定邦,他的靈感來自上海街道命名法。

臺灣南部,才是臺灣最早的記憶

臺灣400年,臺南當了263年省會,

臺南、高雄、屏東、嘉義……

歷史最悠久、遺蹟最多、民俗最老、

小吃最地道、人情味也最濃厚。

熱播劇《想見你》拍遍了臺南的古早味!

苗慄海清宮的媽祖像   Photo © John Seaton

高雄,臺灣第二大城市

以港口身份見證了臺灣經濟起飛,

同時也保留著最「傳統」的一面。

高雄蓮池潭龍虎塔 Photo © rkrkrk

宗教在人間!名氣最大的宗教頻道是星雲法師開辦的人間衛視,Slogan是人間值得你百般凝視。 Photo © rkrkrk

中西部,一派農田稻香

一望無垠的平原,土地肥沃,

閩南先民最早擇居臺中,精耕細作,

貢獻了臺灣引以為傲的稻米、蔗糖、高山茶。

羅大佑唱的《鹿港小鎮》就在彰化,

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可有歸來?

中部包含了臺中、嘉義、苗慄、南投、彰化、雲林等,是臺灣最大農業產區。Photo© RiskyArt臺中忘憂谷 臺灣第一平原  Photo © John Seaton雲林 臺灣最重要的蔬菜瓜果產地之一  Photo © 齊柏林

東部,臺灣人心目中的「淨土

宜蘭、花蓮、臺東,

人口稀少而風景迷人。

原住民退居山林,枕在太平洋的海浪上,

把悲亢、隱忍、感傷都唱成了歌,

從卑南山嶺唱到蘭嶼海岸,

它有個美麗的名字叫:海洋藍調。

「我們現在已經都回來,

為了山谷裡的大合唱……」

宜蘭 蘭陽平原,遠處隱約可見龜山島。Photo© Frank lu

一位網友留言:

關於臺灣,是一個美麗與哀愁的回憶。

2017年春節,我帶著母親環遊臺灣15天,為什麼是臺灣?

因為父親生前最心心念念的地方就是臺灣,他一直說這是最近也是最遠的地方,遠到有些人一輩子都去不了。

他一直希望去看看中正紀念堂和臺北故宮裡的三件寶貝。

2016年的12月他突然永遠離開了我們,那麼的猝不及防,這也讓我明白:

很多事情不能等,有些人一旦錯過就不在了!

於是,我精心規劃臺灣環島遊,誓要讓母親走出痛苦,也了卻父親的心願。

在臺北我們住圓山飯店,感受別致的中國味道;

日月潭的清晨我帶母親去騎行,讓她感受生命的勃勃生機;

在阿里山我們幸運的看到了久違的日出;

在墾丁的海邊,我們拍下一組落日餘暉裡緊緊依偎的照片;

在花蓮,我們讓太平洋的風吹散那些哀愁。

只是無論到哪裡,母親總會拿出父親的照片,仿佛穿越那最遠的距離,讓他看一眼。

我們總有太多「如果」,也有很多「早知道」,但如果早知道我們會來不及,請問還會讓遺憾發生嗎?

此後每一年我會帶母親出遊,南半球、北極圈都留下了她的腳步。

世界很大,終也走不完,心距不遠,終究會回歸。

《臺商總匯》

一個大家值得推薦的平臺.

你關注了嗎?

我們己經等你很久了!

特供大陸地區的平臺

讓你在大陸

也能享用臺灣美食

體驗臺商優質商品

趕快按下面二維碼去加入我們吧!

點擊下面"閱讀原文"

進入特供大陸地區的商城

去品味一下吧 !!

相關焦點

  •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了夢中的橄欖樹,流浪遠方
    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輕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流浪/還有還有/為了夢中的橄欖樹/橄欖樹//流浪遠方/流浪……多少年過去,一聽到這首歌,心靈仍然會一時間突然淨化,思想中湧現出那藍天、白雲、小鳥、溪水和一股淡淡的愁
  • 到不了的地方都是遠方,回不去的都是故鄉
    這首《橄欖樹》聽得我內心不在安定,遠方、夢想、故鄉這是很多人沒有辦法都同時擁有得。大部分人應該都是在北上廣漂泊和流浪。「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流浪為了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間清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流浪還有還有為了夢中的橄欖樹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流浪遠方流浪」有人說:「我在三十二三歲的時候最迷忙,用世俗的眼光看,我沒工作、沒房子、沒老婆,典型的三無產品,在這樣一個年紀,我的人生簡直是太失敗了。
  • ⊿ 哲青| 「 去不了的叫遠方,回不去的是故鄉 」
    我很喜歡一句話叫:「四方皆是遠方」。這句話,它有孤獨也是豁達,它是苟且也是奮進,它是處於一個看起來不太平衡的平衡點,向前向後都是遠方,向左向右還是遠方,而唯獨我們所站的位置不是遠方。這就是我對剛才那三個問題的答案,沒足夠的「錢懷」去遠方,又無法回到沒有「錢途」的家鄉,所以我們爭的頭破血流去那些大城市找一個機會。
  • 走進大涼山的詩人:來自遠方,回到故鄉
    但詩人們更關心「詩與遠方」,來自遠方、來到異鄉,夜幕之下圍著篝火起舞、隨性朗誦一首詩歌,在眾人云集之地就「詩歌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世界性」侃侃而談。大涼山,一片擁有悠久厚重詩歌傳統的土地;彝族,一個充滿詩性的山地民族。這樣的介紹對大多數人而言是陌生的。其實,名揚國內外的彝族史詩《勒俄特依》《瑪姆特依》就誕生在這裡。
  • 抬頭有星空,低頭有土地,心中有故鄉,我們都是身在遠方的異鄉人
    披星戴月地奔波,只為一扇窗當你迷失在路上,能夠看見那燈光不知不覺把他鄉,當做了故鄉,只是偶爾難過時,不經意遙望遠方曾經的鄉音,悄悄地隱藏,說不出的諾言,一直放心上......初聽李建的這首《異鄉人》,便被它的旋律和歌詞打動,讓身在異鄉的自己,一下就有了一種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感覺。
  • 【花漾人臺灣行(五)】近七十載的別離,再見時異鄉已是故鄉
    二爺爺是在大江大海的1949年去了臺灣,在海峽兩岸關係漸漸鬆動後,數次輾轉回到故鄉。二爺爺有一個很有名的外孫女——藝人曾寶儀,2014年6月代表二爺爺回到故鄉。我耐心記下來,又復讀一遍給他聽,先生又複述一遍,他終於放下心來。他要我,代替全家人,去探望他的叔叔,我們的二爺爺。一位離開淮安奔赴臺海近七十載,已經虛九十歲的一位老人。我在淮安區施河老家的牆上見過二爺爺的照片,先生告訴我,他在臺灣。
  • 媽媽,請原諒我是一個永遠向著遠方獨行的浪子
    我是永遠向著遠方獨行的浪子當帕爾哈提唱完這句時我已經淚奔了你在我的心裡永遠是故鄉
  • 才女三毛與張愛玲: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
    三毛說:「不要問我從哪裡來,我的故鄉在遠方。」所以,她渴求萬水千山走遍。兩個驚才豔豔的女子,兩個孤寂的靈魂。她們在塵世間,歷經風雨,化繭成蝶。她們素手執筆,渲染紙上的是萬千情意。她們是那樣的相似,又是那樣的不同。翻完《我為過客你是天涯:三毛遇上張愛玲》,兩個傾世女子糾纏的一生,便在眼前一幕幕地展現。她們都是完美的主義者,她們都是愛情的信徒。她們多愁善感,深情不負,同樣她們又清冷傲骨,堅強決絕。
  • 瀋陽的市歌《瀋陽啊瀋陽,我的故鄉》
    瀋陽的市歌《瀋陽啊瀋陽,我的故鄉》青年歌唱家曾靜在演唱《瀋陽啊瀋陽,我的故鄉》「瀋陽啊瀋陽,我的故鄉,馬路上燈火輝煌,大街小巷人來人往,披上了節日的盛裝……」這首《瀋陽啊瀋陽,我的故鄉回到我久別的故鄉親人啊朋友歡聚在一堂共度那美好的時光然而,不為人所知的是,這首歌原本是一首知青歌曲。
  • 一半故鄉一半遠方 琚賓改造蔡崇達書中「母親的房子」|明創空間
    「母親的房子」明 創 空 間即使那房子終究被拆了,即使我有一段時間裡買不起北京的房子,但我知道,我這一輩子,都有家可回。他說:「家鄉足夠強大,我是帶著家鄉抵達了遠方。家鄉美好而且強大的存在,確實守護著我。有人為家鄉鋪路,有人為家鄉建樓,但還未有人為小鎮建一座公益的圖書館,我是作家,我來做很合適。」02.
  • 杭二中尚可校長給畢業生的成人禮寄語:心懷故鄉,行有遠方
    為什麼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何其珍貴的記憶,何其珍貴的故鄉。因為年少不屑的青春,是多少人拼盡全力也回不去的昨天。  在二中,不僅有美好的回憶,更有流淌在你我血脈裡的精神基因。這裡有屬於你我的捨我其誰的二中故事,也有屬於你我的鮮衣怒馬的二中記憶;這裡有屬於你我的少年拏雲的二中情結,也有屬於你我的天下為公的二中精神。
  • 夢裡,我還枕著故鄉的雞鳴聲
    李武兵:夢裡,我還枕著故鄉的雞鳴聲(鄉土詩系之三)‖ 在遠方,最想親近鄉情我看見青菱湖醒了她聽到我在遠方漂泊的聲音這是一個靜得可以思考的早晨就會失去榮耀的光芒在遠方,最想親近鄉情像看見母親,會突然淚湧我老了,不求飛翔的鶴壽只望湖景永遠年輕遠處菱葉吻天碧近岸芙蕖含日紅
  • 到不了的遠方,回不去的家鄉,電影《被愛》愛在大城,戀在故鄉
    故鄉小城,生存的壓力轉變成一眼看到頭的柴米油鹽的瑣碎,愛情是兩個人的甜蜜相守,是想像中該有的悠閒,但現實並非如此。她和北京原本就有著距離,現在,她和故鄉也有了距離。在家鄉,艾伶和姜和像是在度蜜月,他們的感情基礎建立在北京的合租房裡,在共同的大城市夢裡,對安逸小城生活充滿幻想只是因為在那過得不如意,而如果讓他們放棄留在大城市,接受小城生活的定局,他們都還沒有做好放下的準備。
  • 《蕎麥瘋長》回不去的故鄉 到不了的遠方
    圖片源自網絡談到它的誕生,對於導演兼編導徐展雄而言,「像是拿起一把解剖刀對準了我自己圖片源自網絡這部影片聚焦了在異鄉拼搏奮鬥的年輕人,先導預告片中「回不去的故鄉,到不了的遠方」表達了90年代青春有過的迷惘掙扎。
  • 那故鄉的風和故鄉的雲,是否能為你我他抹去創痕?
    ,迎著從江上吹來的清風,耳邊總會迴響起了上世紀八十年代費翔演唱的那支紅極一時的流行歌曲《故鄉的雲》:「天邊飄過故鄉的雲,它不停地向我召喚。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起,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歸來吧,歸來喲,浪跡天涯的遊子;歸來吧,歸來喲,別再四處飄泊……」 只是當時並不知道(或者並不關注)這首《故鄉的雲》是由臺灣著名音樂人譚健常作曲,他的夫人,也是臺灣著名詞作家小軒作詞,兩人珠聯璧合,由當時臺灣歌手文章首唱的一首歌,收錄於專輯《三百六十五裡路》中,在1984年05月01日開始發行。
  • 故鄉在我心裡永遠年輕,而我卻在漂泊中漸漸老去
    一個人離開故鄉的時間越久,走得離故鄉越遠,那根叫做鄉愁的弦,就會收得越緊,久了便會在心頭上勒出了一道最深的、也是永遠也去除不了的印痕!對我來說,鄉愁是田埂上的狗尾草,鄉愁是黃昏時的炊煙嫋嫋,鄉愁是村裡大喇叭播放的拉魂腔,鄉愁是母親送兒盼兒在村口……記得小時候,常常在放學回村的路上,聽到一聲汽笛傳來,觸動我兒時的心。
  • 在他鄉遇見故鄉——宜蘭阮義忠臺灣故事館
    阮義忠臺灣故事館 我是從阮義忠老師的攝影集《正方形的鄉愁》裡認識宜蘭的,翻看書裡的每一張老相片,似乎都能感受到鏡頭背後那溫情脈脈的目光,那些故鄉的草木和人物通過阮老師誠摯動人、真情流露的文字,仿佛帶著溫度悄無聲息地走進並停留在了我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可愛可親。
  • 《白雲之下》白雲之下是故鄉,還是你想要的詩和遠方?
    ​一望無際的草原,風兒經過都貼著葉尖走,成群的牛羊點綴成勃勃生機,給予草原人民無限希望。白雲之下,是一張張樸實無華的笑臉,沒有精緻的妝容,也沒有華麗的服飾,卻映襯得身後的彩虹格外嬌柔。這是電影《白雲之下》描述的畫面... ...
  • 歌曲《味道裡的故鄉》:品盡人間百味 難忘故鄉味道
    原標題:歌曲《味道裡的故鄉》:品盡人間百味 難忘故鄉味道   人間百味鄉情最濃,遊子把鄉思鄉愁都寄托在故鄉的酸甜苦辣之中,時時回味,不曾相忘。正如歌曲《味道裡的故鄉》所唱:「如今我在他鄉,時時不曾遺忘,遠方的家,親愛的娘,味道裡的故鄉。」
  • 過年,有故鄉的人回到故鄉,可是,沒有故鄉的人呢?
    許多人都知道王偉忠是《康熙來了》的製作人,卻不知道,他正是臺灣眷村中長大的孩子。眷村,就是指1949年隨著國民政府遷徙來到臺灣,為安置數十萬軍人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村舍。(臺灣眷村博物館)幾年前在保利看《寶島一村》,一幕幕看下來,心裡念茲在茲的其實就是一個詞:故鄉!當時坐在臺下,我一個大男人眼淚止不住地流,真不是我淚點低,旁邊40多歲的大叔哭的比我還放肆。實際上,整個保利劇院都在悄悄嗚咽,據說,看《寶島一村》沒有不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