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如今的年味兒,是從某種複雜的「緊張感」開始瀰漫開來的。
特價機票稍縱即逝,火車票就更無需多言,每一個沒搶到票的人,都會把那個瀰漫著上世紀風格的網站罵上12306遍。
當然,「年」這頭怪獸,照例將最無情的殘酷,全部饋贈給那些在外漂泊一年,迄今依然單身的大齡男女。
眼瞅著你保溫杯都端上了,卻還是孤身一人。因此,每一個領著熊孩子來你家拜訪的親戚,對你的父母都是一次「降維打擊」——別人家的孩子都能作死了,我們家的孩子連喜歡的是男是女還分不清呢!
這怎麼行?
有人被父母7天內安排了30場相親,其密集程度,相親的男女雙方都像是走進了KTV;有人像是走進了審問室,爸爸問爸爸問,爸爸問完媽媽問,媽媽問媽媽問,媽媽問完爺爺問,爺爺問爺爺問,爺爺問完奶奶問:「孫賊啊,你咋還不處對象呢?」
這間審問室,其用刑之慘烈,唯有結婚2年還沒生娃的朋友,才能感同身受。
所以,你有沒有想過,你甘願忍受春運、相親、逼婚和熊親戚,每一年都義無反顧地回故鄉過年,到底為了什麼?
(二)
春節,有故土可立,有故鄉可返,也許對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意義。但是,如果你能換一個視角,去觀察感受一下那些失去故鄉的人,他們的表情和故事,或許,你會對「回家過年」有一種更立體更深沉的感受。
春節,有故鄉的人回到故鄉,可是,「沒有」故鄉的人呢?
這兩天,看到朋友圈好多人在轉發王偉忠拍的這段小視頻《味道,是臺時光機》,我的第一直覺就和「故鄉」、「回家」、「眷村」有關,果不其然,當又一年的春運開始,當遊子們又一年眺望家的方向,王偉忠這樣說道:
「時間會把人們分開,距離會把人們分開,生老病死會把人們分開,但是吃一口家的味道,你會發現,有些人有些事,根本是沒有辦法分開的,過年回家,和家人一起吃頓飯,過個年」。
許多人都知道王偉忠是《康熙來了》的製作人,卻不知道,他正是臺灣眷村中長大的孩子。
眷村,就是指1949年隨著國民政府遷徙來到臺灣,為安置數十萬軍人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村舍。
當年,來自中國各省的同胞因為戰火倉惶來臺,很多人在大陸依然有年邁的父母、新婚的妻子/丈夫,甚至幼小的孩子,他們曾經以為自己能夠很快回到大陸,但是命運給他們所有人都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許多人致死,也再也沒能回到心心念念的故鄉。
所以,臺灣的眷村文化,本質上就是「鄉愁文化」。
(臺灣眷村博物館)
幾年前在保利看《寶島一村》,一幕幕看下來,心裡念茲在茲的其實就是一個詞:故鄉!
當時坐在臺下,我一個大男人眼淚止不住地流,真不是我淚點低,旁邊40多歲的大叔哭的比我還放肆。實際上,整個保利劇院都在悄悄嗚咽,據說,看《寶島一村》沒有不哭的。
(《寶島一村》劇照)
也是因為這部話劇,我第一次深入了解到臺灣的「眷村」和眷村情節。再然後讀龍應臺的《大江大河1949》和齊邦媛的《巨流河》,對那一代臺灣人和他們的故鄉情懷,體會就更深了。
《寶島一村》講的其實就是王偉忠自己的故事,他母親15歲來臺灣,與故土一別,就是40年。
40年之後,他母親回北京,「一進門,我姥姥問我媽,你不是說去臺灣玩嗎?一玩就是四十年啊!」
母女40年未見,女兒走時,豆蔻年華。再回家,卻已兩鬢斑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姥姥這40年漫長的守候和熱望,其中惆悵又豈是文字所能勾勒。而這種故事,只是近百萬眷村同胞故事的一角。
對於在眷村中生活的人,家鄉,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有的人回家,用了40年,有的人回家,用盡了一生。
眷村的每一個故事,都像一個人漫長的一生。眷村的文化,其實就是遊子的文化,回家過年,曾是他們年年熱望,卻又年年失望的一個群體傷疤。
王偉忠母親那一代,眷村同胞與故鄉隔海相望,有家難回。而對於類似王偉忠這樣的眷村第二代,卻面臨著和父母輩相似的命運,他們的故鄉眷村,正因為已經完成歷史使命,而逐漸被拆除,永遠消失。
王偉忠心裡有很深的「回家」的情節,他說眷村就是他的娘胎。眷村中長大的王偉忠,自幼就能夠深深體會到父母輩中,那無處言說的顛沛之苦與心靈上的失鄉之痛。
所以,這麼多年來,王偉忠一直在修復自己心裡的那座「眷村」,他拍《偉忠媽媽的眷村》,策劃導演轟動兩岸三地的話劇《寶島一村》,為眷村和眷村文化的保護而奔走呼號,不僅僅是在記錄這段特殊的歷史,更是自己「回家」的過程。
那一碗令王偉忠難忘的眷村醬拌麵,又豈止只是簡簡單單的一碗醬拌麵,那滿滿的都是故鄉的滋味,那真的是一臺時光機,每一次咀嚼,都可以穿越時空,仿佛眷村依然喧囂,媽媽依然年輕康健。
(三)
故鄉是遊子心中永恆的風景。故鄉有一種魔力,對於常年遠離家鄉的人而言,一盤家鄉的風味,幾句偶然間聽聞的鄉音,新聞上突然出現的地名,都能瞬間將遊子拽回千裡之遙的故鄉。
「沒有故鄉的人尋找天堂,有故鄉的人回到故鄉」,這句流傳甚廣的話,本身就蘊含一種堅實的篤定。
世界變化越快,我們越是需要和依賴一些一成不變的東西,比如說媽媽燒菜的味道,比說故鄉定格的記憶,這些東西就像矗立在岸邊的一座燈塔,不僅僅消除我們揚帆時的恐懼,也在暗夜裡,引領我們回家。
所以,從來不是故鄉需要我們,而是我們需要故鄉!
故鄉,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娘胎」,這不僅僅是在說這具肉身,更是指那些真正影響我們,塑造我們的元素。
你無論身在何方,故鄉永遠是組成你的一部分。我們身上永遠帶著一絲故鄉的氣息,正如我們最喜歡的食物,永遠都縈繞著媽媽的味道。
故鄉的味道,在舌尖,在心頭。
這碗網易嚴選與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合作推出的「眷村醬面」,正是王偉忠本人帶著對家鄉——嘉義巷口阿桃麵攤風味的懷念而歷經三年研發,嚴選而出的眷村老家美食。
我更願意這樣理解,網易嚴選和王偉忠煮出來的這碗眷村醬面,致敬的,不僅僅是一碗好面,而是深深的鄉愁,而是萬千遊子心目中,家鄉的味道。
正如王偉忠所言:
有些人有些事,根本是沒有辦法被分開的。
過年回家,和家人一起吃頓飯吧,回鄉路上,但願你一路平安,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
這裡是思維補丁,謝謝你的閱讀。
【你的家鄉味道,又是什麼?】
點擊閱讀原文,寫下你的家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