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有故鄉的人回到故鄉,可是,沒有故鄉的人呢?

2021-02-11 思維補丁

(一)

如今的年味兒,是從某種複雜的「緊張感」開始瀰漫開來的。

特價機票稍縱即逝,火車票就更無需多言,每一個沒搶到票的人,都會把那個瀰漫著上世紀風格的網站罵上12306遍。

當然,「年」這頭怪獸,照例將最無情的殘酷,全部饋贈給那些在外漂泊一年,迄今依然單身的大齡男女。

眼瞅著你保溫杯都端上了,卻還是孤身一人。因此,每一個領著熊孩子來你家拜訪的親戚,對你的父母都是一次「降維打擊」——別人家的孩子都能作死了,我們家的孩子連喜歡的是男是女還分不清呢!

這怎麼行?

有人被父母7天內安排了30場相親,其密集程度,相親的男女雙方都像是走進了KTV;有人像是走進了審問室,爸爸問爸爸問,爸爸問完媽媽問,媽媽問媽媽問,媽媽問完爺爺問,爺爺問爺爺問,爺爺問完奶奶問:「孫賊啊,你咋還不處對象呢?」

這間審問室,其用刑之慘烈,唯有結婚2年還沒生娃的朋友,才能感同身受。

所以,你有沒有想過,你甘願忍受春運、相親、逼婚和熊親戚,每一年都義無反顧地回故鄉過年,到底為了什麼?

(二)

春節,有故土可立,有故鄉可返,也許對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意義。但是,如果你能換一個視角,去觀察感受一下那些失去故鄉的人,他們的表情和故事,或許,你會對「回家過年」有一種更立體更深沉的感受。

春節,有故鄉的人回到故鄉,可是,「沒有」故鄉的人呢?

這兩天,看到朋友圈好多人在轉發王偉忠拍的這段小視頻《味道,是臺時光機》,我的第一直覺就和「故鄉」、「回家」、「眷村」有關,果不其然,當又一年的春運開始,當遊子們又一年眺望家的方向,王偉忠這樣說道:

「時間會把人們分開,距離會把人們分開,生老病死會把人們分開,但是吃一口家的味道,你會發現,有些人有些事,根本是沒有辦法分開的,過年回家,和家人一起吃頓飯,過個年」。

許多人都知道王偉忠是《康熙來了》的製作人,卻不知道,他正是臺灣眷村中長大的孩子。

眷村,就是指1949年隨著國民政府遷徙來到臺灣,為安置數十萬軍人及其眷屬所興建的村舍。

當年,來自中國各省的同胞因為戰火倉惶來臺,很多人在大陸依然有年邁的父母、新婚的妻子/丈夫,甚至幼小的孩子,他們曾經以為自己能夠很快回到大陸,但是命運給他們所有人都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許多人致死,也再也沒能回到心心念念的故鄉。

所以,臺灣的眷村文化,本質上就是「鄉愁文化」。

(臺灣眷村博物館)

幾年前在保利看《寶島一村》,一幕幕看下來,心裡念茲在茲的其實就是一個詞:故鄉!

當時坐在臺下,我一個大男人眼淚止不住地流,真不是我淚點低,旁邊40多歲的大叔哭的比我還放肆。實際上,整個保利劇院都在悄悄嗚咽,據說,看《寶島一村》沒有不哭的。

(《寶島一村》劇照)

也是因為這部話劇,我第一次深入了解到臺灣的「眷村」和眷村情節。再然後讀龍應臺的《大江大河1949》和齊邦媛的《巨流河》,對那一代臺灣人和他們的故鄉情懷,體會就更深了。

《寶島一村》講的其實就是王偉忠自己的故事,他母親15歲來臺灣,與故土一別,就是40年。

40年之後,他母親回北京,「一進門,我姥姥問我媽,你不是說去臺灣玩嗎?一玩就是四十年啊!」

母女40年未見,女兒走時,豆蔻年華。再回家,卻已兩鬢斑白,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子女,姥姥這40年漫長的守候和熱望,其中惆悵又豈是文字所能勾勒。而這種故事,只是近百萬眷村同胞故事的一角。

對於在眷村中生活的人,家鄉,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有的人回家,用了40年,有的人回家,用盡了一生。

眷村的每一個故事,都像一個人漫長的一生。眷村的文化,其實就是遊子的文化,回家過年,曾是他們年年熱望,卻又年年失望的一個群體傷疤。

王偉忠母親那一代,眷村同胞與故鄉隔海相望,有家難回。而對於類似王偉忠這樣的眷村第二代,卻面臨著和父母輩相似的命運,他們的故鄉眷村,正因為已經完成歷史使命,而逐漸被拆除,永遠消失。

王偉忠心裡有很深的「回家」的情節,他說眷村就是他的娘胎。眷村中長大的王偉忠,自幼就能夠深深體會到父母輩中,那無處言說的顛沛之苦與心靈上的失鄉之痛。

所以,這麼多年來,王偉忠一直在修復自己心裡的那座「眷村」,他拍《偉忠媽媽的眷村》,策劃導演轟動兩岸三地的話劇《寶島一村》,為眷村和眷村文化的保護而奔走呼號,不僅僅是在記錄這段特殊的歷史,更是自己「回家」的過程。

那一碗令王偉忠難忘的眷村醬拌麵,又豈止只是簡簡單單的一碗醬拌麵,那滿滿的都是故鄉的滋味,那真的是一臺時光機,每一次咀嚼,都可以穿越時空,仿佛眷村依然喧囂,媽媽依然年輕康健。

(三)

故鄉是遊子心中永恆的風景。故鄉有一種魔力,對於常年遠離家鄉的人而言,一盤家鄉的風味,幾句偶然間聽聞的鄉音,新聞上突然出現的地名,都能瞬間將遊子拽回千裡之遙的故鄉。

「沒有故鄉的人尋找天堂,有故鄉的人回到故鄉」,這句流傳甚廣的話,本身就蘊含一種堅實的篤定。

世界變化越快,我們越是需要和依賴一些一成不變的東西,比如說媽媽燒菜的味道,比說故鄉定格的記憶,這些東西就像矗立在岸邊的一座燈塔,不僅僅消除我們揚帆時的恐懼,也在暗夜裡,引領我們回家。

所以,從來不是故鄉需要我們,而是我們需要故鄉!

故鄉,就是我們每個人的「娘胎」,這不僅僅是在說這具肉身,更是指那些真正影響我們,塑造我們的元素。

你無論身在何方,故鄉永遠是組成你的一部分。我們身上永遠帶著一絲故鄉的氣息,正如我們最喜歡的食物,永遠都縈繞著媽媽的味道。

故鄉的味道,在舌尖,在心頭。

 

這碗網易嚴選與臺灣綜藝教父王偉忠合作推出的「眷村醬面」,正是王偉忠本人帶著對家鄉——嘉義巷口阿桃麵攤風味的懷念而歷經三年研發,嚴選而出的眷村老家美食。

我更願意這樣理解,網易嚴選和王偉忠煮出來的這碗眷村醬面,致敬的,不僅僅是一碗好面,而是深深的鄉愁,而是萬千遊子心目中,家鄉的味道。

正如王偉忠所言:

有些人有些事,根本是沒有辦法被分開的。

過年回家,和家人一起吃頓飯吧,回鄉路上,但願你一路平安,橋都堅固,隧道都光明。

這裡是思維補丁,謝謝你的閱讀。



【你的家鄉味道,又是什麼?】

點擊閱讀原文,寫下你的家鄉味道

相關焦點

  • 天邊飄過故鄉的雲——故鄉行
    某某搬團部去了,某某很久沒有消息!某某退休了!某某當爺爺、奶奶了!聽後讓人感慨萬千。發小邀請我們抽空回去看一看,送走了發小,躺在床上怎麼也睡不著,好不容易睡著了,夢境中我的童年、故鄉,越發清晰如昨,為什麼不去呢?故鄉用一場紛紛揚揚的雪花迎接了我們的到來。
  • 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故鄉是你心靈最後的歸宿
    月是故鄉明,人是故鄉親!鄉愁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變老是無法擺脫的宿命,年輕的時候仗劍走天涯,嚮往外面的世界,嚮往詩與遠方,抱負滿身,相信一定可以有一番作為。這一階段,只有在受到挫折,才會想起那個叫做故鄉的地方。可是有一天,當鬢染秋霜,漸漸老了的時候,就會有一種葉落歸根的強烈渴望。
  • 故鄉是什麼 故鄉的定義
    在現代文學家魯迅的短篇小說《故鄉》中的第一段:「我冒著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裡,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而且在詩句、文章中,我們也經常能看到描寫故鄉的,那麼故鄉是什麼呢?這個詞常用於書面語中,出自《荀子·禮論》:「過故鄉,則必徘徊焉,鳴號焉,躑躅焉,踟躕焉,然後能去之。」對第二種義項,一般稱為「第二故鄉」。描寫故鄉的句子:1、故鄉是一幅鋪在地上的畫。2、故鄉是牆上掛著的老照片。3、故鄉是人生路上第一驛站。4、故鄉是人生長河的一條船。5、故鄉是一幅畫,清新迷人。
  • 《文學的故鄉》文學與故鄉
    前幾天不意看到紀錄片《文學的故鄉》的介紹,這部7集的紀錄片講述了6位作家的文學旅途與故鄉,其中就有我最喜歡的當代作家遲子建。於是我趁著周末,匆匆忙忙間把這紀錄片看了一遍,然後我悵然所失,不知道是文學離我更遠,還是故鄉離我更遠。人人生而有故鄉,而中國人對故鄉更是有一種執念,每個人一生下來就會有「籍貫」。
  • 《邊山》:關於故鄉,關於人
    >唯有彩霞可以示人。」背井離鄉的男人,一直有一顆衣錦還鄉的心。少年因為突然的一通電話回歸故鄉,見了恨了很久的父親,遇見兒時的同窗,治癒了心靈,也收穫了成長。,但在故鄉抬頭就能看到的美景一直都只屬於自己——「還留有鄉音,就表示還有那麼一丟丟對故鄉的真心。」
  • 吳念真:「失去故鄉的人,沒有勇氣回去」
    「整個臺灣都沒有注意到,這群人是需要安撫的。是需要重新照顧的。他們的文化是那邊的,習俗也是那邊的,但不能把這個當成罪過。就像當初把臺灣割給日本,沒有誰問這些人願不願意。抗戰勝利又收回,也沒人問人家願不願意。而是用一個詞來概括:奴化。奴化這個詞多難聽。那一代人活在那樣的衝突裡,同時也跟完全受國府統治的下一代有衝突。因為我們是受國民黨教育的。」
  • 《文學的故鄉》文學人的故鄉
    「胃是有記憶的,小時候吃過啥東西,到老到死,它都喜歡吃那個東西……再一想起來還是口裡流口水。」——賈平凹「我並不認為必須回到我老家,我出生那個村子,它才是我的故鄉。當我們日漸擴大的時候,我會把故鄉擴大。我現在可以說,整個川西北高原,如果我不能說是整個藏區的話,我都把它看成是我的故鄉。」
  • 他們將生活故鄉變為文學故鄉
    張同道在序言指出:本書裡的作家大多生長於鄉村,這也是故鄉最初、最原始的內涵,這六位當代頂尖作家的故鄉,擁有不同的地理形貌與文化背景,組合起來基本象徵了中國文學的面貌。  每位作家都來自土地,每片土地都有河流:膠河流過莫言的高密平原,黑龍江流過遲子建的冰雪北國,梭磨河流過阿來的故鄉,丹江流過賈平凹的商州鄉村,黃河穿越劉震雲的延津世界,裡下河流進畢飛宇的蘇北水鄉。
  • 《文學的故鄉》故鄉
    雖說畢飛宇認為自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故鄉,但他所待的每一個村子,我認為都是童年時光的愜意安身之所,是所有這些地方中我最喜歡的。阿來的言語之間透露出對故鄉的甚至有些憎恨是我沒想到的,雖然在他的作品《塵埃落定》之中,能夠看出一些端倪來,但他的文學語言是我覺得很特別的一類,很有個人風格的那一類,總之給我留下了有些神秘、隱匿和道不明的這樣一種感覺。
  • 回到作家的故鄉,看文學如何起航
    劉震雲的故事停泊在一馬平川的黃河邊,河南新鄉延津西老莊,一個普通的平原村莊,「故鄉在我腦子裡的整體印象,是黑壓壓的一片繁重和雜亂」。  畢飛宇的故鄉是蘇北水盈盈的河網、黃燦燦的菜花,雖然他自稱沒有故鄉,但「只要我在那個大地上書寫過,我就有理由把它稱作我的故鄉」。
  • 《文學的故鄉》只有寫不盡的鄉情,沒有能寫盡的故鄉
    而心裡有故鄉,留在紙上的墨跡也將不鬆散,意趣盎然。寫起來筆下有勁兒,心中有數。遲子建的小說裡,雪是重要元素。一如提起紅高粱,便想到莫言。若是在哪裡聽聞秦腔,自會憶起賈平凹。看見青衣,會聯想畢飛宇。之所以某物可替代某人,未見人只見物,亦可帶出人,總要歸因於故鄉的意義。生於斯,長於斯,對一草一木皆含情。
  • 故鄉的秧歌隊
    老輩出色的踢股子手有劉旺、高虎成、胡七十二,拉花手有梁保柱、王仝拴、苗發綠等人(這些人多數已作古),他們的表演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藝術的傳幫帶傳延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人,發展了一撥又一撥的踢股子秧歌表演者。1956年正月十五,義發泉大管理區舉辦鬧元宵秧歌隊表演賽,故鄉秧歌隊一舉奪得了第一名。
  • 【朗讀者第二季】第12期故鄉·董卿對話白巖松:故鄉是有傳承性的
    應該說你也是回家,因為2016年《朗讀者》還在醞釀的時候,巖松就是我們的策劃人。主持人白巖松:所以我說,別人是來朗讀的,我的第一任務是,我得來給董卿加油啊!(笑)董卿:今天聊的主題是「故鄉」。董卿:你現在把北京看作第二故鄉嗎?主持人白巖松:我很喜歡北京這座城市,但我似乎從來沒有把故鄉、家鄉這樣的詞跟北京連接在一起。我在北京三十三年了,在故鄉才十七年,可是骨子裡頭依然有這樣的感覺——當別人問:「你是哪兒的?」我回答:「呼倫貝爾的,內蒙古的。」
  • 【專欄】華山論劍 莫言的故鄉,故鄉的莫言
    作為從小在那塊土地上生長,又工作過多年,曾和他有過接觸的老鄉,深深地感受到了莫言對於故土愛恨交加卻又痴迷留戀的特殊情感,也看到了高密上下多年來對莫言真心的熱愛和不懈的追隨。 莫言,本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高密市大欄鄉平安村(現在屬疏港物流園區),他的筆名就來自於「謨」字的拆寫。生活中的他,似乎也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
  • 狼與香辛料:旅途的最後赫蘿最後回到故鄉了嗎
    勞倫斯與赫蘿的旅途的終點,赫蘿最終還是沒有選擇回到故鄉約伊茲,而是在故鄉約伊茲的附件紐希拉和勞倫斯一起開了一家溫泉店,至於為何赫蘿沒有選擇回到故鄉約伊茲去看看,或許這個就是她和勞倫斯之間最開始無言的約定,赫蘿選擇回到故鄉約伊茲便意味著她和勞倫斯之間的離別。
  • 低頭,思故鄉
    在那個並不豐饒的年代,大人們祈願一年裡有好開始和好結局的心意是真誠的,當他們充滿希望說出「正月禁頭,臘月禁尾」這句話的時候,語氣裡是溫柔的提醒;當他們壓制著想胖揍我們一頓的怒火,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們因違反禁忌而戰戰兢兢、又因大人們遵照禁忌而倖免被揍,那種在忐忑裡煎熬,再被宣布無罪釋放的心情,現在想來,都忍不住會心一笑。故鄉湧上心頭。
  • 「仍憐故鄉水,萬裡送行舟」
    @讓神仙忙起來:每個人的故鄉都是我們長大後眷戀和回望的避風港,故鄉的街道,故鄉的美食,故鄉的風土都組成了故鄉的記憶。@YTG:因為有個很遠的地方,這個世界上才會有故鄉。因為有個很遠的地方,大雁才會在秋天排成行。@大家不要笑我嘿:記憶在,故鄉就在,故鄉的風景也在。
  • 薦書|朋友圈裡展示最多的為何是「故鄉的雲」?
    每逢春節,鄉村就迎來回家過年的四方遊子,平時的冷清頓時變得沸騰,熱鬧無比!遊子回到闊別已久的故鄉,總想告知遠在城市的好友,自己精神意義上的家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報喜不報憂大概是人之常情,因此,人們往往會費盡腦筋思考著應該匯報什麼。
  • 免費直播|韓浩月:故鄉存放著我們的少年模樣
    初到那個四通八達、交通便利的地方,突然就會覺得那個生養了自己十幾年的故鄉和這個霓虹燈閃耀的大城市比起來差了那麼多,無論是經濟、交通、還是文化娛樂生活可是故鄉的神奇之處就在於
  • 故鄉的雪
    小時候,母親為我描述過故鄉的鹿、竹葉青、一肘長的鯽魚、翠鳥、刺蝟、青蛇、大螯河蟹、啄木鳥已經一去不復返。我絕不是懷舊主義者。我是在悼念一個世界的逝去。童年時故鄉的雪,浩瀚的白雪,在我內心沉澱為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我的記憶深處總有一片漫無邊際、寧靜肅穆的雪鋪展著。我不斷回去。在文字裡,在夢境中。它讓我靜下來、慢下來。我的童年永遠留在了故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