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巖松,歡迎來到我們節目當中。應該說你也是回家,因為2016年《朗讀者》還在醞釀的時候,巖松就是我們的策劃人。
主持人白巖松:所以我說,別人是來朗讀的,我的第一任務是,我得來給董卿加油啊!(笑)
董卿:今天聊的主題是「故鄉」。前幾天你給我看了一張照片,我們和觀眾一起來分享一下。
主持人白巖松:背後的這一片廢墟就是我出生一直到十七歲的家。現在它已經是一片平地了。但是就在背後的這個家,我爺爺在這兒去世,我父親在這兒去世,我姥姥在這兒去世。當然,我姑姑在這兒出嫁,我和我哥哥在這兒考上大學。十七歲之前整個世界是從這兒陸續看到和了解到的。
董卿:你現在把北京看作第二故鄉嗎?
主持人白巖松:我很喜歡北京這座城市,但我似乎從來沒有把故鄉、家鄉這樣的詞跟北京連接在一起。我在北京三十三年了,在故鄉才十七年,可是骨子裡頭依然有這樣的感覺——當別人問:「你是哪兒的?」我回答:「呼倫貝爾的,內蒙古的。」這種故鄉的概念是很難清晰地用幾句話說明的。比如我就發現,對於我兒子這一代人來說,他已經把北京當成了自己絕對的故鄉。可是後來突然要去學歷史,是他自己選擇的方向,將來準備攻蒙古史。你會發現,故鄉是有傳承的。當他選擇蒙古史的時候,我還是看到了他在回頭。
董卿:這是很奇妙的,他要在更遠的地方才會看得更清楚。故鄉有時候是一種不可逆轉的力量。你今天要為大家讀些什麼呢?
主持人白巖松:我在帶研究生的時候,有一堂課一定要講——流行歌曲當中的中文寫作。《詩經》就是歌詞,宋詞就是歌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一直到九十年代中期,華語流行音樂最輝煌的時刻留下了太多好的歌詞,那些歌詞也是我的精神故鄉,所以我想念一個歌詞,也希望未來《朗讀者》會有越來越多好的歌詞。我要讀的是自己寫的不譜曲的歌詞《長大回家》,謹以此篇獻給所有人的故鄉和已經成為你故鄉的同學們和夥伴們。
歡迎關注、點讚、轉發、收藏、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