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卿:那是什麼激發了你的電影夢想?
導演賈樟柯:到我初中的時候,縣城裡就開始有錄像廳了,播的大部分是香港的武打片。結果我看了一部非常不錄像廳的電影,它叫《黃土地》。我看了差不多五分鐘,眼淚就一直在往下流。那個電影的對白非常少,裡面一望無際的黃土地和穿著黑棉衣的黃土地上的人就是我的生活。我覺得,我就乾電影了!
董卿:你還是很幸運的,因為你找到了一個很適合自己幹的事情。
導演賈樟柯:那個時候我有些茫然,不知道怎樣變成電影工作者。後來經常有參加了五六年藝術高考的老同學跟我說:「你可以考北京電影學院,那兒是教電影的。」我才明白該怎麼做。一開始,我覺得我應該可以考攝影系,結果一看招生簡章,攝影系有身高要求,我就放棄了。
董卿:那次可能讓你開始重新思考和他們之間的關係。
導演賈樟柯:我在城市的生活非常好,確實在藝術上有非常多可以聊一兩個晚上的朋友。有一個詞是五味雜陳,人生是多姿多彩的,多種味道的。我在北京唯獨缺了一種味道,就是親情。我需要這些親情,我需要他們,2015年我就搬回去了。
董卿:但是我覺得搬回去也需要勇氣,當距離變近了,很多事情會不會又發生了變化?
導演賈樟柯:人生對於我來說已經有一些經驗了,有一些過去自己拒絕的事情,你會發現自己錯了。比如說,過去我特別不喜歡參加別人的婚禮、小孩過滿月的事,我覺得好鬧啊啊,亂鬨鬨的。現在我樂此不疲,因為我覺得這就是人情。我們在追求事業的過程中,很厭煩那些跟自己的事業沒有關係的事情,覺得它們不值得佔用我們的時間,但其實不是這樣子的。
董卿:可是你在這裡會一直待下去嗎?還是說將來有一天你會再次離開呢?
導演賈樟柯:我不知道我會不會再次離開,但我想,浪子之所以成為浪子是因為有家。我覺得我還是一個浪子,有一天我還會捲起鋪蓋,又去到另一個地方。在這個過程裡面我會把家包在我的行李裡,它會跟我一起走。今天我在跟你聊天,錄製《朗讀者》,明天我可能去跟哪一國的總統見面,但是故鄉提醒我,我就是山西汾陽轆轆把街5號的小賈。
董卿:洛陽小子賈樟柯。(掌聲)你今天想為我們讀些什麼呢?
導演賈樟柯:今天我要讀來自我的《賈想Ⅱ》的一篇文章的精選。
董卿:是你小時候的一段真實的經歷嗎?
導演賈樟柯:對。我把它獻給所有給我親情和人情的家鄉的朋友。
歡迎關注、點讚、轉發、收藏、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