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劉繼東
我的故鄉明水泉村的秧歌隊,主要形式是傳統的踢股子秧歌(表演也叫「跑場子」)。村上最早在五十年代初就組織起來了。那時因為村子小,演出人員不足,所以和鄰村的東灘村合辦。
老輩出色的踢股子手有劉旺、高虎成、胡七十二,拉花手有梁保柱、王仝拴、苗發綠等人(這些人多數已作古),他們的表演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藝術的傳幫帶傳延了一代又一代的後人,發展了一撥又一撥的踢股子秧歌表演者。
1956年正月十五,義發泉大管理區舉辦鬧元宵秧歌隊表演賽,故鄉秧歌隊一舉奪得了第一名。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除了樣板戲能演外,其它的文娛活動都消停隱退了。故鄉的秧歌隊被當作四舊被破除解散了。那些服裝行頭險些被毀壞,幸虧有些好心腸人力阻,說留著能改拆其它用,才沒有毀掉。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故鄉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後,分地分田包產到戶,農民激情空前高漲,思想非常活躍。舊曆的冬月(十一月)臘月是過年氣息最濃烈的時期,村上又開始重新組織秧歌隊,又把過去的服裝行頭、鑼鼓大鈸樂器利用起來,恢復演出,並著手排演過春節的節目,諸如敬廟、拜井、進院、查燈以及慰問等。村裡的慰問對象主要是公社及大小生產隊各級幹部、教師、醫生、農民企業家等。
踢股子秧歌隊演出一般由16人組成,踢股手4人,拉花手4人,撈毛猴2人,老漢老太2人,毛小毛女2人,先生公知2人。
踢股秧歌最講究動作、架勢、套路,表演人一招一式、一起一落、抬手動足都比較規範。
首先,踢股子的是這類秧歌的主角,服裝是頭戴氈笠彩帽,上衣褲子緊身系腰帶。步伐有弓步、箭步、竄步、倒退步……表演動作有捋胡、吹須、甩胡、豎眉、瞪眼、昂首、挺胸、弓腰、蹲膝、壓腿(左右)、抬腿(左右)、單腳踢手、交叉踢手、單手指天劃地、雙手掏五花以及耍弄腰帶等。
最震撼場面的放七叉、放八叉、二踢飛腳、蕩地掃蹚、雙手落地翻車,都是踢股子手的看家動作。
拉花手是踢股手的主要配角,十分重要,也是觀眾喜愛觀看的角色。因為是女性代表,而或男扮女裝(相),舊時稱坤角兒,很有女性特色。頭飾服裝花俏,走步多為水漂式碎步或竄步。身段柔軟做作,扭扭捏捏,阿娜多姿。配合踢股手單腳踢手、二踢飛腳、放七叉、蕩地掃蹚、雙手落地翻車等大動作,拉花手總要做出轉體、下蹲並叉腿(或下腰)的動作,並不停地朝向踢股手扇花扇,以示形影不離,密不可分,配合黙契。
撈毛猴是全場最活潑的丑角,扮相最滑稽搞笑。身穿像藏族人半挎肩服裝,頭戴尖頂小氈笠,腳穿束褲短要靴子,臉上畫一隻青蛙之類的怪物,讓小孩看了後害怕,手執一根雞毛撣子。他的活動範圍最廣大,行動最自由,哪裡有空場地就可到哪裡,是最能展示個人動作才能的人物。雞毛撣可指天劃地,可擴展場地攆開觀眾,可逗笑戲弄場上任何一個角色,偶爾也可嬉戲一下觀眾。展示個人演技或動作才能時,可在自己的活動地放七叉、放八叉,作頭手翻、雙手落地翻車等動作。也可配合踢股手踢飛腳,有才能的還可以表演前後空翻。
老翁老太扮相老態龍中,顫顫巍巍。毛小毛女扮相稚氣十足,憨容可掬。先生公知的扮相文文雅雅,瀟瀟灑灑。
秧歌隊的鼓樂隊一般由一面大鼓、兩付鑔(也稱鈸)和兩面鑼配合組成。鼓音宏厚深蘊,兩付鈸,一付清脆嘹亮,一付深沉含蘊,配合在一起和諧悅耳。兩面鑼的響聲也各不相同,一面清新響亮,一面敦厚低沉,配合起來聲音連續綿延,耐人尋味。五件套中,鼓是樂隊的統領者,其它樂器要聽從鼓點兒引領。全部組合起來鏗鏘有力,雄洪浩亮,震耳欲聾。打擊者如若配合表演加點技巧,一會兒高亢,一會兒低沉,一會兒緊急,一會兒舒緩,簡直令人興奮不已,徹底陶醉在一片優美的樂奏聲中。
故鄉秧歌隊的套路主要有敬廟、拜井、慰問、進院、查燈,以表演「天地牌」為主。古有天圓地方之說,「天地牌"的表演形式開首以方隊布陣,演繹兩三個回合,便收攏轉成一個圓圈結束,故名思義稱之為「天地牌」。「天地牌」簡單,短小,精悍,表演一般很少有大動作,以展現一下秧歌隊成員,走走圓場,煞住鼓樂隊後。公知給唱一段曲兒即為結了,歌詞觸景生情,即興編演為主。如敬廟唱詞:「高高山上一座廟,廟裡頭住個神仙佬,山神給咱全村好呀,風調雨順好世道。」慰問唱詞如:「這家人家好人品,赤腳醫生有人敬,救死扶傷多有情呀,時時處處暖人心。」進院唱詞如:「這家主人運氣佳,三個子女是好娃娃,男的長成上清華呀,女的長成上北大。」
另一種套路就是選擇一天好天氣,在村子的開闊地帶跑一段踢股場子。秧歌隊演員們隨著鏗鏘的鼓點演出他們排練的踢股場子,有「偷營」(單偷營和雙偷營),據說該表演段是水滸好漢偷營劫寨演繹而來。還有一個場子叫「梅花陣",據說是由諸葛亮的八卦陣演繹而來。不管是何種演繹說法,都是來表現他們栩栩栩如生的形象表演。
總之,故鄉的踢股秧歌隊是大家喜聞樂見的秧歌團隊。它獨有的特點,贏得了人們的喜歡。首先,是鼓樂隊鑼鼓喧天,聲勢浩大,歡快的氣氛最是濃烈。一個小村,鑼鼓大鑔一響,震遍了全村每一個角落,很有盪氣迴腸,激奮人心的感覺。其二,它無比歡樂的形式如欽敬、拜訪、慰問、祝賀,都是很紅火熱鬧的形式,更增添了節日的濃烈氣氛,把全村的歡騰場面,歡樂氣氛喧染到極致。其三,活動是在視野寬闊的廣場地進行,便於演出人員和觀看人員的互動。觀看者人頭攢動,歡聲笑語,表演者耳聞目睹現場,十分起勁,非常認真。
怪不得故鄉的秧歌隊能長盛不衰,傳延至今呢。所以,我作為故鄉秧歌隊最忠實的觀賞者之一,作文以記之。
圖片來源於網絡
該文作者1944年出生,原在察右中旗義發泉學區工作,退休後現居鄂爾多斯準格爾旗薛家灣鎮,愛好寫作。
作者往期作品回顧:
風雨金婚五十年
明水泉瓜園記
可親可敬的表姑
黃河大峽谷
我的初中生活片斷
故鄉之井的變遷(上)
故鄉之井的變遷(下)
家鄉情歌(爬山調)
母親啊,您的兒女永遠懷念您——寫於母親逝世三十二周年
憶故鄉的蒙漢交界區生活
出行偏關之印象
我的摯友貟培德
憶中考之路
送母親回清水河路上的遭遇(上)
送母親回清水河路上的遭遇(下)
我的第二故鄉——柳青梁
悼念老同學傅厲綱——寫給老同學逝世三周年的祭文
元宵燈展
童年的故事(上):念私塾的事
童年的故事(下):採蘑菇、趕集
一場由圍牆引發的官司
我的幾位煤炭行業的朋友
孫女問我啥是奮鬥
紅粘蓬
車禍
回憶祖母二三事
燒火軼事
家鄉情歌(爬山調):為義發泉首屆師生聯誼會而作
故鄉私塾(上)
故鄉私塾(下)
三次北京之行
呼市打工記
【本期幕後】
策劃:安強
編輯:敏敏
校對:圖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