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蠱之禍的真相:漢武帝徹底滅掉兩家外戚勢力的帝王手段

2021-02-06 朱言文史history

漢武帝時期,曾經發生過兩次巫蠱事件,一件是失寵皇后陳阿嬌涉嫌詛咒武帝,另一件是衛太子劉據涉嫌詛咒父皇。後一件的後果極為嚴重,引發了太子劉據與武帝的軍事衝突,太子兵敗自殺,衛皇后自盡,漢廷中樞政治劇變。

要釐清衛太子巫蠱之禍的整個事件,就先要搞清楚什麼是「巫蠱」。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在其名著《金枝》中曾對原始文化中的巫術做過描述,他認為在很多原始巫術中,通過攻擊偶像懲治仇敵屬於交感巫術中的模擬巫術,它所依據的巫術原理是「相似律」——兩個相似的事物之間存在交感關係。

基於這種相似律的存在,施行巫術的人可以通過對不同的偶像,諸如畫像木偶、土偶、草兒紙人、蠟人等,施以不同的懲罰方式,譬如箭肚針刺、劈裂、束練焚燒埋葬等等,這些統稱為「偶像祝詛術」,而最終的噩運將要降臨到那個被懲罰的人身上。

如果按照這個解釋模式,秦漢時代的「巫蠱」就很符合這種原始巫術的特徵。所謂的「巫」,在中國傳統典籍中的解釋很多,其主流詮釋就是上古先民社會的神職人員,與政治權力複雜糾纏。從文化地理來看,上古三代至於先秦,「巫」文化在楚地最為盛行,據《國語·楚語下》記載觀射父對答楚昭王:

古者民神不雜。民之精爽不攜貳者,而又能齊肅衷正,其智能上下比義,其聖能光遠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聰能聽徹之,如是則明神降之,在男曰覡,在女曰巫。

按照這種解釋,「巫」擁有非常人所及的知識與智慧,他們是天地之間的媒介,壟斷著對宇宙現象與神秘力量的解釋權。漢朝與楚國有著密切關係,文化上受楚文化影響也是可以理解。

那麼何又謂之「蠱」呢?「蠱」的原義,是以毒蟲讓人食用,使人陷於病害。《說文·虫部》云:「蠱,腹中蟲。《春秋傳》曰:皿蟲為蠱,晦淫之所生也。」

「巫」與「蠱」的結合就意味著擁有超自然能力的「巫」使用「蠱」這種手段來加害於人。在漢代流行的「巫蠱」形式,是將桐木削製成仇人的形象,然後在桐木人上插刺鐵針,埋人地下,用惡語詛咒,企圖使對方催禍。根據鄧啟耀的《中國巫蠱考察》一書的定義,中國的巫蠱之術指的是:

用紙人、草人、木偶、泥俑、銅像乃至玉人作被施術者的替身,刻寫其姓名或生辰八字,或取得被施術者身上的一點毛髮、指甲乃至衣物,做法為詛咒後或埋人土中,或以針釘相刺。據說,被施術者就會產生同樣的反應,刺偶像的哪個部位,真人的哪個部位就會受到感應性傷害。為了折磨仇家,施術者往往在偶像上遍釘鐵釘併合厭以魔鬼偶像,最後才以巨釘釘心,弄死對方。

雖然「巫蠱之術」是神秘主義文化,甚至相較於儒學,可謂一種邪術。但是,「楚俗信巫鬼,重淫祀」的文化傳統影響下,漢廷統治者最初並不禁止「巫蠱」。劉邦在吳中地區時曾「悉召故秦祝官」,命令各縣設置官府管理的祠社,並下詔曰:「吾甚重祠而敬祭。」

初定天下後,劉邦又根據修築社祠,以長安為中心,根據地域名稱設置巫祝,命其按照時令祭祀不同神祇。可以說,楚國的「巫」文化是漢代國家神學建構的一部分,也是在儒學「君權神授」理論建立之前的國家神權理論來源。

漢文帝二年三月,朝廷特別頒布以一道涉及到「巫蠱」問題的詔令:

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族,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今法有誹謗妖言之罪,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民或祝詛上,以相約結而後相謾,吏以為大逆。其有他言,而吏又以為誹謗。此細民之愚,無知抵死,朕甚不取。自今以來,有犯此者勿聽治。

從文帝的這個詔書看,當時的漢廷對於「巫蠱」之事還是比較寬容的,基本將其視為「細民之愚」。但是,漢武帝晚年的「巫蠱之禍」改變了帝國對於「巫」文化的態度。發生於漢武帝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的「巫蠱之禍」,涉及多方因素,與漢廷權力鬥爭、治國政策等複雜糾纏。

《漢書·戾太子傳》對「巫蠱之禍」有著比較詳盡的記載,其開頭第一句話就是「武帝末,衛後寵衰,江充用事。充與太子及衛氏有隙。會巫蠱事起,充因此為奸。」這句話將「巫蠱之禍」的原因歸結為武帝晚年,皇后衛子夫失去寵愛,奸臣江充上位,在他的構陷之下,才發生武帝父子對抗的「巫蠱之禍」。

事實上,將整件事情歸結於江充,實在是過於誇大這個人的作用,也是將複雜的政治鬥爭簡單化了。「生男無喜,生女無怒,獨不見衛子夫霸天下」,這首流行於武帝時代的民歌,很好地說明了出身平陽公主府「謳者」的衛子夫見幸於武帝之後,衛氏外戚集團興盛的歷史。《漢書·外戚傳》記載:

先是衛長君死,乃以青為將軍,擊匈奴有功,封長平侯。青三子襁褓中,皆為列侯。及皇后姊子霍去病亦以軍功為冠軍侯,至大司馬驃騎將軍。青為大司馬大將軍。衛氏支屬侯者五人。青還,尚平陽主。

另外,衛子夫的姐夫公孫賀也因衛氏勢力而扶搖直上,據《漢書·公孫賀傳》記載:

賀少為騎士,從軍數有功。自武帝為太子時,賀為舍人,及武帝即位,遷至太僕。賀夫人君孺,衛皇后姊也,賀由是有寵。元光中為輕車將軍,軍馬邑。後四歲,出雲中。後五歲,以車騎將軍從大將軍青出,有功,封南窌侯。後再以左將軍出定襄,無功,坐酎金,失侯。復以浮沮將軍出五原二千餘裡,無功。後八歲,遂代石慶為丞相,封葛繹侯。······賀子敬聲,代賀為太僕,父子並居公卿位。

衛氏集團的崛起,離不開武帝的刻意扶持,用意在於制約外朝集團和舊外戚勢力。當衛氏集團過分強大的時候,新的勢力就會在皇權的支持下勃興,起到制衡的作用。當衛氏集團形成氣候之後,新興的李氏外戚集團便成為武帝手中的權力平衡工具。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樂師李延年獻出自己的妹子李夫人,換來的是李氏家族的榮耀和富貴。李夫人所生一子昌邑哀王劉髆。與衛氏集團類似,李氏外戚也是一個軍功家族。因為李夫人得寵,其兄李廣利也成為統率大軍出徵西域和匈奴的名將。

李氏集團當然不僅只有李夫人和李廣利,還有劉屈氂、莽通、商丘成、莽何羅等人。在這些人中,劉屈氂的身份比較特殊,他是武帝庶兄中山靖王劉勝之子,行政職務是涿郡太守。徵和二年, 公孫賀因罪下獄,他取代公孫賀為丞相,封澎侯。

劉屈氂雖然是皇室身份,但地位權勢並不如李廣利這樣的外戚新貴,所以二人結成了兒女親家,李廣利的女兒嫁給了劉屈氂的兒子。劉屈氂能上位當上丞相,與李廣利的推薦不無關係。

隨著衛青、平陽公主的死去,衛氏集團的地位在徵和年間已經岌岌可危。據《漢書·衛青傳》記載:「自衛氏興,大將軍(衛)青首封,其後支屬五人為侯,凡二十四歲而五侯皆奪國。」衛氏侯國皆廢,是一個非常明顯的信號。公孫賀之子、太僕公孫敬聲挪用北軍軍費一事,則揭開了衛氏集團覆滅的序幕。據《漢書·公孫賀傳》記載:

敬聲以皇后姊子,驕奢不奉法,徵和中擅用北軍錢千九百萬,發覺,下獄。是時,詔捕陽陵朱安世不能得,上求之急,賀自請逐捕安世以贖敬聲罪。上許之。後果得安世。

公孫賀為了給自己兒子脫罪,主動承擔緝捕朱安世的任務。這個朱安世號稱陽陵大俠,是與郭解、朱家同一類型的人物。朱安世被捕之後,反而大笑:「丞相禍及宗矣。南山之行不足受我辭,斜谷之木不足為我械。」朱安世在獄中上書,「告敬聲與陽石公主私通,及使人巫祭祠詛上,且上甘泉當馳道埋偶人,祝詛有惡言。」

朱安世,這樣一個江湖豪俠,竟然開啟了大漢朝一場慘烈的政治鬥爭大幕,「巫蠱之禍」由是而起。如果揆諸文帝二年所頒布的《除誹謗妖言詔》,武帝時代的這種「祝詛」之事應當不是什麼大事。但是,武帝不同於乃祖,從對陳皇后的巫蠱事件處理就可以看出,漢武帝有心擺脫楚地巫風對政治的影響,何況這種「祝詛」指向了皇帝本人。

朱安世的告發,促使了漢武帝對宮中「巫蠱」的調查,另外一位重要人物——江充介入進來。很多史料和大多數的研究者都認為江充是將事態激化,並引向衛太子的關鍵人物。根據《漢書·江充傳》記載:「充見上年老,恐晏駕後為太子所誅,因是為奸,奏言上疾祟在巫蠱。」

江充其人,本名江齊,趙國邯鄲人,其妹曾嫁與趙國太子劉丹。但是,趙王家族亂倫胡搞,太子丹與同母姐姐私通,此事為江充告發。幾經周折,江充進入長安權力場,成為皇帝的直指繡衣使者,有點像蓋世太保的意思。

出於對於權力控制的緊張,漢武帝除了啟用寒微外戚制約勳舊貴族之外,還任用大量酷吏監控新舊貴胄,江充就是其中之一。江充與衛太子劉據之間有矛盾,但是從問題本質上講,江充在矛盾中並沒有多少越軌的地方,他所履行的都是武帝賦予的執法職能。《漢書·江充傳》記載了這樣一件事:

後充從上甘泉 ,逢太子家使乘車馬行馳道中,充以屬吏。太子聞之,使人謝充曰:「非愛車馬,誠不欲令上聞之,以教敕亡素者。唯江君寬之!」充不聽,遂白奏。上曰:「人臣當如是矣。」大見信用,威震京師。

後世一些歷史研究者將江充及其家人早年與趙王家族之間的舊怨與「巫蠱之禍」聯繫在一起,江充被描繪成一名向漢室復仇的復仇者,「巫蠱之禍」被詮釋為構陷衛太子和離間武帝父子關係的政治陷害。

事實上,無論從哪個角度理解,江充都沒有構陷太子的膽量和能力,甚至也沒有動機。正因為朱安世的告發,武帝開始了一次在長安禁絕巫蠱的整治行動,江充所扮演的僅僅是執行武帝旨意的角色。武帝雖然命江充主持查辦「巫蠱」,但是也並未將權力全部交給江充一人,「 上使按道侯韓說、御史章贛、黃門蘇文等助充。」

這裡的三個人中,韓說的身份比較特殊,他是漢初異姓王韓王信的曾孫,漢武帝早年寵童韓嫣的弟弟。順便說一句,武帝的性取向是非常複雜的,韓嫣可能是他早年第一個男朋友,韓說本人與其兄的作用也可能一樣。

上述三人的介入,說明武帝並不完全信任江充,他們起到了監視和制約江充的作用。在這樣的安排之下,江充是不可能有機會提前進入太子宮,將桐木人埋下的。於是,「充遂至太子宮掘蠱,得桐木人」的事情應當是實錘!

太子在宮中埋下桐木人,自然是詛咒武帝,原因不難理解,皇位而已。已然東窗事發,太子遂問計於少傅石德。石德擔心株連自己,於是獻計鋌而走險:

前丞相父子、兩公主及衛氏皆坐此,今巫與使者掘地得徵驗,不知巫置之邪,將實有也,無以自明,可矯以節收捕充等系獄,窮治其奸詐。且上疾在甘泉,皇后及家吏請問皆不報,上存亡未可知,而奸臣如此,太子將不念秦扶蘇事耶?

石德的意思就是乾脆用矯詔拿下江充,然後弄死。至於皇帝,尚在甘泉宮,消息不通,太子不如先下手為強,免得重蹈當年秦朝扶蘇覆轍。所謂的「奸臣如此」,石德的所指應該是李氏集團,因為將衛太子比作扶蘇,那麼言下之意,昌邑王就是胡亥。事實上,查辦「巫蠱」是武帝自己的旨意,石德未必不知,所謂「奸臣」,可能只是消除太子發動政變的心理恐懼。

於是乎,太子劉據發動政變,「發中廄車載射士,出武庫兵,髮長樂宮衛,告令百官曰江充反。乃斬充以徇,炙胡巫上林中」。太子起兵,但很快事敗,「長安中擾亂,言太子反,以故眾不附。太子兵敗,亡,不得。」從起兵到出逃,不過十天時間。在此期間,漢武帝賜丞相璽書曰:「捕斬反者,自有賞罰。······緊閉城門,毋令反者得出。」

不僅如此,武帝甚至走出甘泉宮,親自指揮與太子的軍事對抗,「幸城西建章宮 ,詔發三輔近縣兵,部中二千石以下,丞相兼將。」

武帝父子兵戎相見,最終太子劉據兵敗自殺。在太子兵敗逃往的同一天,武帝即派宗正劉長、執金吾劉敢奉策收回皇后衛子夫的璽綬,衛皇后因此自殺。衛皇后是無辜的嗎?如果沒有她的璽綬,太子起兵也是有一定難度的。太子行「巫蠱」和起兵的背後是衛氏外戚集團對武帝皇權的挑戰,其核心人物就是太子和衛皇后。

衛氏外戚遭此重創,幾乎覆滅,而李氏集團則成為這場政治變亂的客觀受益者。李氏集團的莽通、商丘成都因在平定太子兵變過程中的功勞而被封侯。第二年,李廣利再次獲得兵權,出徵匈奴,李氏集團猶如當年的衛氏集團,外有李廣利手握重兵,內有丞相劉屈氂執掌朝政,權利煊赫一時。

李氏集團崛起,對未來帝位也有野心,就在李廣利出徵匈奴之前,丞相劉屈氂送別至渭橋。李廣利直接就說:「願君侯早請昌邑王為太子。如立為帝,君侯長何憂乎?」昌邑王劉髆就是李廣利的妹妹李夫人之子,李廣利與劉屈氂又是兒女親家,所以「屈氂許諾」,「故共欲立焉」。

但是,李氏集團的好景不長,其覆滅的路數竟然與衛氏驚人相似。據《漢書·劉屈氂傳》記載:

是時,治巫蠱獄急,內者令郭穰告丞相夫人以丞相數有譴,使巫祠社,祝詛主上,有惡言,及與貳師共禱祠,欲令昌邑王為帝。有司奏請案驗,罪至大逆不道。有詔載屈氂廚車以徇,要斬東市,妻子梟首華陽街。貳師將軍妻子亦收。貳師聞之,降匈奴,宗族遂滅。

「巫蠱之禍」滅掉了兩個外戚集團——衛氏和李氏,兩名皇子在皇位爭奪戰中出局,太子劉據兵敗自殺,昌邑王劉髆在丞相劉屈氂被殺之後的第二年就死了,很明顯,弄死的他的是武帝。可以說,漢武帝自己搞死了兩個兒子——太子劉據和昌邑王劉髆。

為什麼呢?因為他所屬意的接班人是幼子劉弗陵,也就是日後的漢昭帝。《漢書·外戚列傳》記載:

拳夫人進為婕妤,居鉤弋宮,大有寵。元始三年,生昭帝,號鉤弋子。任身十四月乃生,上曰:聞昔堯十四月而生,今鉤弋亦然,乃命其所生門曰堯母門。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鉤弋夫人和堯母門的故事,不過這裡有個很大的疑問,懷胎十四個月,這是絕無可能的怪事,上古的帝堯十四月而生只是神話傳說,鉤弋夫人懷孕十四個月,只可能說明一個問題:漢昭帝劉弗陵並非武帝親生子。

鉤弋夫人

武帝可能知道嗎?當然可能,但是為了皇權的穩定,劉弗陵究竟是誰的兒子已經不重要了。關於昭帝身世,朱言後文還會詳細論述。相較於身後有著強大外戚勢力的劉據和劉髆,劉弗陵登上帝位,對於帝國權力的穩定更為安全一些。所以,整個「巫蠱之禍」,只是漢武帝借題發揮和引蛇出洞的權謀而已,目的是打掉衛氏和李氏兩個權力集團而已。

相關焦點

  • 看看中國古代的巫蠱之術就知道漢武帝時期為什麼會發生巫蠱之禍了
    這件事帶來的結果是,陳皇后被廢,女巫楚服被殺,衛子夫上位成為皇后,可以說改變漢武帝時期的政治格局。陳阿嬌用巫蠱之術詛咒衛子夫,被漢武帝用雷霆手段平息,前後牽連了三百多人,這是漢武帝用血告訴後宮和大漢朝,他不允許在大漢有巫蠱之術,不允許人們用巫蠱之術害人,那麼後來的巫蠱之禍為什麼會發生呢?
  • 「巫蠱之禍」始作俑者是江充嗎?漢武帝為何精心策劃了這場大戲
    「巫蠱之禍」起因和結局都透著一股神秘和詭異徵和元年(公元前92年),漢武帝住在建章宮,看到一個男子帶劍進入中龍華門。漢武帝對於外戚勢力深惡痛絕事情越來越明朗起來,這場轟動一時的「巫蠱」案,涉案人員不僅位高權重,且全部是皇后衛子夫和她的娘家人,連太子也是衛子夫的兒子。
  • 漢武帝得知太子被冤後,是咋給太子報仇的:帝王一怒,伏屍百萬
    縱觀古代四百餘位帝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幾位,是史學家公認的幾位傑出皇帝。尤其是西漢中興之主漢武帝,其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上的功績,可謂極度亮眼。不過,在創下一系列豐功偉績的同時,漢武帝在晚年也不可避免的犯下了幾個重大錯誤。其中影響最惡劣的是巫蠱之禍,它不僅令太子一黨慘遭株連,還加速了上層貴族之間的矛盾。
  • 巫蠱之禍背後的真相:史書都是騙人的,幕後黑手細思極恐
    而唐朝,在安史之亂中,李亨逼著自家老爹李隆基讓位。再往前推,漢武帝時期的巫蠱之禍也和皇權有關,父親將兒子一門斬首,只留下了一個小娃娃劉病已。這其中的對錯,若是按照史籍的字面記載理解,未必就能探明真相。畢竟,任何事情都不會無故的發生,但是,為何當時的太子劉據要在自己的宮中行「巫蠱之術」呢?據說,漢武帝晚年正是後悔了自己的當初之舉才修建了「思子宮」。
  • 巫蠱之禍是怎麼爆發的?漢武帝做夢又是怎麼回事?
    巫蠱之禍,漢武帝後期發生的宮廷政治時間,這個所謂的巫蠱就是巫術,因為當時的人們認為,用巫術詛咒及用木偶人埋地下,所被詛咒的人就會有災難。
  • 「巫蠱之禍」後的天子之怒,是漢武帝的真情流露,還是欲蓋彌彰?
    今天給大家講一件出自《資治通鑑》的著名歷史事件「巫蠱之禍」。」巫蠱之禍「是漢武帝後期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幾乎動搖了國本,因這起事件牽扯而死的人多達幾萬人。事件始末:漢武帝後期,宮中興起巫蠱之術,漢武帝對巫蠱之術心存疑懼,受漢武帝寵信的都尉江充就趁武帝生病之機,假稱武帝生病原因是因為巫蠱引起的,漢武帝就命江充去審查此事。江充之前得罪過太子,怕太子繼位後對自己不利,於是就指使人誣陷太子,聲稱從太子宮內搜到的木人最多。
  • 什麼是巫蠱?衛青家族因蠱術而垮臺,漢武帝的皇后、太子因此而死
    衛青是漢武帝的小舅子,他的三姐衛子夫後來成為漢武帝的皇后。衛青和衛子夫屬於「同母異父」的關係,衛家起初是因為衛子夫才一門顯貴,又因為衛青的功勳而顯赫一時,而霍去病是衛青的的二姐衛少兒的兒子,是衛青和衛子夫的外甥,衛氏家族是繼竇氏以後的第二個外戚集團。衛家失勢源於漢武帝晚年爆發的「巫蠱之禍」。
  • 巫蠱之禍後,漢武帝雖然興建思子宮,卻為何不肯給戾太子平反?
    在武帝駕崩的那年,巫蠱之獄依然未能定論,他甚至還下令將獄中的人全部殺死,以絕天子之氣。那麼,巫蠱之禍究竟是怎麼回事?漢武帝明明已經族滅江充了,為什麼還不肯給皇后及太子翻案呢?難道太子真的犯有不可饒恕的謀反罪嗎?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將用馬基雅維利的權力鬥爭理論來進行分析,弄清這個懸而未決的歷史問題。
  • 巫蠱之亂時,汙陷劉據的江充等人下場如何?漢武帝:一個都不能剩
    漢武帝6歲被立為太子,16歲登基,29歲才有的長子劉據。相比較十幾歲就做父親的其他帝王們而言,漢武帝可謂是「老來得子。」因此,武帝備感欣慰,加上同衛子夫正處於濃情蜜意之期,所以沒多久就確立劉據為太子。傳說堯母懷胎14個月生下堯,因此漢武帝將趙婕妤的宮殿命名為「堯母門」。堯為「五帝」之一,武帝此舉,等於是向人傳遞了一個傳位於劉弗陵的信號。那麼漢武帝為什麼不考慮李夫人之子劉髆呢?其實原因也不複雜,因為漢武帝向來對外戚有牴觸情緒。所以李廣利等人越是積極,結果事與願違,劉髆在漢武帝心中涼得也越快。
  • 巫蠱之禍後,漢武帝如何報復殘害劉據的小人?天子之怒伏屍百萬?
    這14人靠著巫蠱之禍,可謂是功成名就,都獲得了十分豐厚的封賞,如左丞相劉屈氂,他原只是一郡太守,但因前丞相公孫賀被巫蠱所牽連,他得以直接升為左丞相;御史大夫商丘成,在巫蠱之禍前,原只是大鴻臚,但因平定所謂的劉據叛亂有功,得以升任御史大夫;馬通、馬何羅,他們本只是一個小侍郎,但就因平定叛亂有功,是一朝鯉魚躍龍門,成為世襲王侯。
  • 劉據:漢武帝的太子,死於巫蠱之禍
    漢武帝十六歲那年,父皇景帝劉啟永遠的離開了他。大漢帝國這副沉甸甸的重擔一朝壓在了少年劉徹稚嫩的肩上。
  • 為何漢武帝要立子殺母?
    要想搞清楚這個問題,就不得不從漢朝的外戚幹政現象,和漢武帝與鉤弋夫人的傳奇故事說起。西漢年間,在河北的河間有一位美麗的女子,她的名字叫趙鉤弋,也就是後來我們熟知的的鉤弋夫人。大家都知道在以前的封建社會人們是比較迷信的,尤其當涉及到帝王家的一些事情的時候都會帶有一些神秘的色彩。
  • 巫蠱之禍,太子劉據自殺,衛子夫上吊,漢武帝晚年後悔了嗎?
    衛子夫死後,漢武帝後悔嗎?肯定是後悔的!衛子夫、劉據之死,本來都是可以避免的,最後卻因父子、夫妻之間信息溝通不暢,導致慘劇發生。這事怪誰呢?怪劉據,怪江充,還是怪漢武帝呢?依我看,三者都有錯,而劉據的錯最大,漢武帝其次,江充責任最小。
  • 巫蠱之禍害死太子,漢武帝是如何報仇雪恨的?帝王一怒,伏屍百萬
    他看出多疑的漢武帝雖然除掉了公孫賀一黨,但是心中仍然不安。於是自請徹查此事,想要趁機除掉太子。果不其然漢武帝同意了。於是這大漢王朝,就此颳起一股「尋找木頭人」之風。既然「埋木頭人」跟「詛咒皇帝」聯繫在了一起,那麼所有「埋木頭人」的人,都有問題。
  • 巫蠱之禍中,江充已經被太子殺死了,漢武帝為何將江充全族誅殺?
    談秦說漢(276)巫蠱之禍中,江充已經被太子殺死了,漢武帝為何將江充全族誅殺?到了晚年,曾經狂熱的漢武帝冷靜下來開始反思,為什麼平時老實巴交的太子會舉兵造反;為什麼跟他過了49年、一直痴愛著他的皇后衛子夫,不願意跟他做任何解釋就自縊身亡。
  • 漢武帝劉徹作為上位者,為什麼會產生了「弱者文化」思想?
    公元前91年,太子劉據兵敗自殺,已是遲暮之年的漢武帝,白髮人送黑髮人,建「歸來望思之臺」,以志對太子的哀思。他們既是君臣,又是父子,最後天人兩隔,這是身在帝王家的悲哀,而這一切都是因為那場牽連數十萬人之多的「巫蠱之禍」。
  • 衛子夫死後,漢武帝有過愧疚之情嗎?
    巫蠱之禍隨著衛子夫容顏日漸衰老,漢武帝的寵愛也逐漸轉移,從元朔六年開始,漢武帝身邊接連出現年輕美麗的王夫人、李夫人、尹婕妤、鉤弋夫人等絕代佳麗,衛子夫獲得的聖寵已經不如當年。衛子夫此時貴為皇后,面對漢武帝的移情別戀,衛子夫的心態調整地相當好,仍然保持著一貫的公正處事,漢武帝對衛子夫仍然心存敬重。恃寵而驕,似乎是人的天性。
  • 衛子夫可謂「千古一後」,是漢武帝的最愛,漢武帝為什麼要殺她?
    可以說如果不是巫蠱之禍,衛子夫和太子劉據的絕不會以悲劇告終。 衛子夫的出現改變了漢武帝劉徹的命運,但她個人能力只能稱為「千古賢后」漢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陳阿嬌,因為背景強大,讓本沒有希望做皇帝的漢武帝登上了皇位。面對漢武帝,她的心態一直有點飄。漢武帝劉徹娶她後,為了博取館陶長公主和陳阿嬌母子的歡心,一直專寵陳阿嬌。
  • 巫蠱、誘殺、閉關,千古帝王一生的汙點!
    漢武帝劉徹——巫蠱之禍劉徹在位時期,刑罰嚴厲
  • 巫蠱之禍後,劉徹有過後悔嗎,為何不讓衛子夫與他合葬?
    但是不幸的是一場災禍使得受寵的母子二人都命喪黃泉,這場災禍便是西漢時期著名的巫蠱之禍,在這場禍難中,衛子夫死了,劉徹的嫡長子劉據也死於這場災禍,造成這場災禍的除了大臣的唆使,還有就是劉徹自己的封建迷信,當時的他只信迷信,屠殺了許多無辜的人,也殺死了自己最疼愛的皇太子,也使得衛子夫自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