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秋風漸涼,黑夜變長,轉眼之間,已經到了開學的日子。
人生匆匆,近四分之一的時間要在學校度過。
從咿呀學語到青春無敵,漫長的時間裡,我們必須知道讀書的意義。
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明確方向,不懈怠不彷徨。
01
不讀書,你怎麼和別人開玩笑
相傳,蘇東坡有個妹妹,聰明絕頂,人稱「蘇小妹」。
一日,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做客,並親自出門迎接。
蘇小妹隨口說道:「阿兄門外邀雙月」,「雙月」合為一個「朋」字。
蘇東坡當即對了一句:「小妹窗前捉半風」。
「風」的繁體字是「風」,「半風」即「蝨」。
意思是說小妹在窗前捉蝨子,把蘇小妹氣得扭頭就走。
《詩經》雲,「善戲謔兮,不為虐兮」。
有些玩笑、段子,無傷大雅,而又盡顯文人的幽默和智慧。
前一陣子,有個故事特別火。
大三暑假送室友坐高鐵,臨上車,我說:「我去買幾個橘子,你就站在此地,不要走動。」
室友楞了一下,說:「你什麼時候都不忘佔我便宜!」
有人看完可能一臉懵圈,這有什麼好笑的?
愛讀書的人,則會心一笑,心裡默念五個字:朱自清《背影》。
文中,朱自清的父親,送兒子去車站。站臺上,父親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腹有詩書,氣自華;腹有詩書,段子自來。
不讀書,豈不讓人白白佔了便宜,連拆穿的能力都沒有?
不讀書,如何融入高級的朋友圈,優雅的開玩笑?
02
讀書,決定了你的氣質和容貌
東坡的朋友黃山谷說過一句話:「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讀書會改變一個人的氣質,長年累月,會改變一個人的心性,乃至一個人的容貌。
蘇格拉底是希臘有名的醜人,但是卻有很多漂亮的追求者。
他對這些人不屑一顧,說:你們的靈魂要是和容貌一樣美好就好了。
美麗的容顏來自天生,後天的容貌卻是修行。
一個人外在再美,內在匱乏醜陋,也很難被人喜歡。
一個人的氣質不在穿金戴銀,不在豪車洋房,不在豔麗的容貌,而是得體、自信、從容的氣質。
美貌終會隨著時光的流逝衰老,但優雅的靈魂卻從不會枯萎,只會如陳年的老酒,歷久彌香。
沈從文學歷不高,相貌也不出眾,更無錢財傍身,但歲月並未將他變為一個粗俗不堪之人。
他雖只是高小畢業,但行事並不粗鄙,反而溫文爾雅。雖然沒有耀眼的文憑,但學富五車,內心世界豐富,書香浸潤之中,自有一份高貴的氣質。
03
讀書,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古往今來,在學問和事業上有所成就的大家,幾乎沒有一個人不喜歡讀書的
蘇軾被貶到海南島,沒有隨身攜帶書籍,在簡陋的草棚裡,和兒子一起默書抄書,樂此不疲。
王陽明被貶龍場,本是毒瘴之地掙扎求生,他卻依然不忘研習《易經》。
曾國藩半生戎馬,行軍途中哪怕再忙,他也會抽時間看書。
讀書是一種享受,是一種樂趣,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
打開一本好書,我們可以獲取各種不曾懂得的知識,了解不同的見聞,甚至可以聆聽智者的人生感悟。
它能開闊人的眼界,給人以精神的動力與養料,使人心胸豁達,目光高遠,成為一個豐富的人。
人與人最大的差距,不是來自家庭,不是來自財富,而是來自視野和格局。
而讀書,是一個人提高自己眼界的最佳途徑。
讀書,去見更大的天地,去交往更多偉大的靈魂。
他們的勤奮、自律、智慧,會通過書本的傳承,耳濡目染地影響著你,讓你收穫更高的人生境界和品格上的財富。
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讀書是成本最低的投資,也是門檻最低的高貴。
告訴孩子,任何時候,都不要放棄讀書。用書給心插上翅膀,為靈魂找到詩意的棲息地。
書籍是最好的化妝品
曾國藩說過: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所以我們會看到有些人,稱不上漂亮帥氣,可自然有一種說不出的風韻氣度,這大概就是「腹有詩書氣自華」吧。
人的經驗有兩種: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直接經驗通過一個人的經歷和實踐來獲得,間接經驗通過他人或書本來獲得。所以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指路。但其他途徑的門檻畢竟還是略高了些,那「閱讀就成了門檻最低的高貴」。
讀一本好書,就如同跟高尚的人對話。讀詩歌,春花秋月,風輕雲淡;讀小說,人生百態,江湖詭譎;讀散文,巍巍高山,淙淙流水;讀戲劇,嬉笑怒罵,愛恨情仇。閱讀不同體裁,品味豐富人生。
你也許有過這樣的閱讀體驗:捧一本好書,縱情忘我,不覺太陽西斜,華燈初上。手不釋卷,自有「心流」的美妙體驗。偶遇一本好書,相見恨晚,夜不能寐,頗有知音之感。
書中自有四季
多讀好書,多讀聖賢書,自然胸中有丘壑,可以開闊眼界,沉澱思想,提升涵養和氣質,讓靈魂充滿香氣!《禮記.中庸》講「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這就告訴我們:讀書先要廣泛涉獵,培養充沛旺盛的好奇心;進而追問懷疑,還要仔細考察分析,否則不能「學以致用」;學習是越辨越明,不辨,就會魚龍混雜,真偽難辨,良莠不分;既然學有所得,就要努力踐行所學,做到「知行合一」。
不同年齡段,對讀書的感受也各有不同。清人張潮在《虞初新志》裡談到「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耳。」
我們都羨慕閱歷豐富見多識廣的人,殊不知他們邊讀書邊實踐,最終登上了一座座人生的高峰。譬如登山,在山腳下,仰望山頂,望而興嘆;半山腰上,不上不下,蓄勢待發;終於登頂,「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不同境地的閱讀學習,自然境界高下不同。
風也愛讀書
宋代詩人黃山谷曾說過「三日不讀書,便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古人好讀尚且如此,那麼我們生活在學習型時代,怎能甘居人後呢?現在倡導「文化自信」,你我是不是也須為創建書香中國盡一點點綿薄之力呢?
我國是有五千年文明的國家,悠悠文脈從未斷流,這得益於一代代中國人的創造與傳承。我們是凡夫俗子,但肩上仍有傳承的責任與使命。當我們接過這神聖莊嚴的接力棒,該怎樣傳給我們的後輩呢?
讀書為一己而讀,未嘗不可,修身養性,陶冶情操。讀書為國家為民族而讀,這難道是空話大話嗎?人可以活成小我,也可以活成大我。你我匯聚,方是中華!
時至今日,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言猶在耳,我輩怎能貪戀物質享受,讓自己的精神世界困頓荒蕪呢?
此地此刻,你打開書,就是打開了認識世界的一扇窗,窗外春深似海,正等你來……
讀書的姿態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