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有關我魚的內容。
說起梁靜茹,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作為情歌天后,她的許多歌曲都廣為傳頌,聲入人心。如果說要大家選出最具代表性的一首歌,大眾的選擇恐怕還是《勇氣》,粉絲裡面可能的提名或許是《情歌》,而其他諸如《分手快樂》《寧夏》《可惜不是你》《暖暖》等,也都可以稱得上是我魚的代表作了。然而如果要選出我魚最具有代表性的專輯,那麼大眾恐怕就沒有了概念。在我魚的粉絲眼中,這個答案幾乎是統一的,那就是《崇拜》。
《崇拜》正式發行於2007年11月,是梁靜茹的第九張專輯。以上提到的代表作中,除了《情歌》,都是在此之前發行的。可以說,那時的我魚,已經是一個擁有自己風格,可以很好駕馭情歌的歌手了,2004年的《美麗人生》距離金曲獎只有一票之遙,這也證明了其實力。《崇拜》這張專輯一共11首單曲,列表如下:
《崇拜》這張專輯最經常見到的兩種封面就是:
下面我講一講這11首單曲。
- 崇拜。作為專輯同名主打,《崇拜》這首歌真的是各方面都十分出色了。專輯中的版本,一開始就是清唱「你的姿態,你的青睞」,音色空靈純淨,飽含深情,一下子就把聽者帶入歌中。試想你將這張專輯的CD插入,點擊播放,這兩句清唱無疑是一個美妙的開始。這首歌的主線,一種理解是從「我存在在你的存在」到「我存在在我的存在」,刻畫了歌曲中的「我」的崇拜感被所追求崇拜之人的揮霍的過程中,包含了憂傷、難過、無助、疑惑、瘋狂、豁達等一系列複雜的情感。解讀這一條主線,我聯想到上一期我分享的一個關鍵詞——自由意志。從依附他人存在,到自己獨立存在,歌曲在傳達,即使身陷愛情,也要做自己,為自己存在。《崇拜》的MV是在日本的一個叫水之教堂的地方拍的,講述了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取景優美,故事留白多,文藝感十足,可以說是我最喜歡的MV了。《崇拜》這首歌在技術上體現了我魚高超的唱功,這首歌的演唱難度非常高,我魚在上一輪巡演裡,這首歌是安可前的壓軸曲目,在連唱二十多首歌曲後,最後來一曲崇拜,難度係數頗高,我魚的表現仍然十分完美,可圈可點。所謂曲高和寡,崇拜在詞的解讀、MV解讀、以及演唱方面難度都是極高的,所以其傳唱度也就不是很高了,但必須說,這首歌質量極高,各方面都表現十分優秀,堪稱神曲。前幾年林俊傑在某綜藝節目上翻唱了這首《崇拜》,展現了不俗的實力,但我只能說,林俊傑在這首歌的表現中,唱功有餘,內涵不足,是一個不錯的舞臺,但遠不能超越原唱版本。
《崇拜》MV拍攝地點:水之教堂
- C'est la vie。我感覺吧,「c'est la vie」是中國人知道的最多的法語句子之一了,這首歌有多少功勞我就不得而知了。根據百度百科所述,這句話直譯為「這就是生活」,多用於消極的環境中,表達一種無奈、自我安慰、自我解嘲,從而表達一種樂觀的態度。歌詞中表現的,也確實是一個消極的環境:剛告別上一段戀情,遲遲走不出去。副歌部分更是用塞納河作為意向,形容愛情的流逝,並直抒胸臆「愛在錯過後更珍惜」「愛在遺憾裡更清晰」。如果仔細聽,你會發現這首歌在開頭、中間和結尾都有一些男聲的法語,不僅在聽感上和我魚的歌聲融合得很好,而且更像是一種角色扮演:女聲是敘事、抒情,而男聲在勸慰、提供一種上帝視角的解讀。所以再仔細品味,歌裡男聲和女聲的「c'est la vie」表達了不太一樣的情感。總結來說,這首歌的法語元素給它增添了不少文藝範,而看似易懂的歌詞裡包含了多層次的情感。
- 每天第一件事。這首歌是典型的梁靜茹的風格,和《親親》《暖暖》這樣的歌一樣甜,是一種讓人聽到就覺得幸福的感覺。當然,如果你仔細去讀歌詞,其實這首歌比起《暖暖》還是有所不同的。《暖暖》裡面點睛的歌詞是「打從心裡暖暖的,你比自己更重要」,而《每天第一件事》則是「這一次先聽我說我愛你」,其表達上更主動、更自我、更有個性。這首歌特別適合熱戀中的人當起床鬧鈴,起床的第一件事如果是甜的,生活應該會輕鬆美好很多吧。
- 會呼吸的痛。專輯中的人氣擔當,傳唱度幾乎不輸《勇氣》,這首歌唱起來也相對簡單一些,連我這樣五音不全的人去KTV唱也是輕鬆90+。這首歌從第一句開始就特別文藝,特別有畫面感,第一段整個畫面一氣呵成,如果有幸去東京塔,一定要試圖感受一下這一段的意境,真的是,絕了!這首歌的內容也是直白的,失戀的悲傷、難受、懊悔,我相信這首歌的流行,正是因為這首歌直白卻細膩地戳中了那些失戀或曾經失戀的人們的心,從而引發了共鳴或是回憶。呼吸是人每時每刻都在做的事,失去了心愛之人,那活著的每一刻都是痛的,這個「會呼吸的痛」真的是絕了。梁靜茹在知乎中親自回答過問題「身為男生喜歡梁靜茹正常嗎」,其中有兩句是
男生聽我的歌也許是因為他們想要了解女生的內心世界,了解女生的心思。因為在我的歌裡常常都會唱到女生的溫柔、痛苦、快樂和掙扎。
《會呼吸的痛》這首歌,大概就是這樣一個例子。可以說,這首歌有著強大的感情衝擊力,使得不同的年輕人們都或多或少產生某種共鳴,因此會如此流行。最後我想說,如果這首歌中描述的狀態是「會呼吸的痛」,那對於還沒有這樣痛的人們,如果你們面臨這樣的困境,是不是應該自我、豁達一些呢?
筆者在東京鐵塔拍攝的「一個人完成,我們的夢想」
- 101。我記得是創造101決賽那天,我才知道有這麼個節目(也就才知道cymm),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101,那不是我魚的一首歌嗎!可以說,這倆名字撞到一起也算是神奇的緣分了。《101》這首歌算是很小眾了,歌詞本身就是大白話,就算失敗了一百次,就算是第101遍,還是要努力追求美好的愛情。
- 一秒的天堂。第一次聽這首歌,一般人不會想到這是我魚唱的。這首歌是我魚在搖滾風格上的一次大膽的嘗試,是突破自我的一個標誌。搖滾展現的是個性,是自我突破,這首歌展現了我魚小小的身軀裡大大的能量。歌曲一開始是一連串有關「他」的疑問,然後話題轉到「愛」是什麼,隨即進入副歌,「我要的愛有一種魔幻一秒的天堂」,從而點題。天堂寓意理想中的美好,歌曲裡對愛的理解,哪怕只是短暫如一秒的美好,也是我想要的愛。稍作解讀,這是一種對愛情不將就的瘋狂。到這首歌的最後四句,我魚的歌聲更加地高昂瘋狂,歌曲裡要的變成「一秒的太陽」,「向日葵」「日正當中」「閃閃發亮正前方」,這些比喻大膽瘋狂,和我魚以前的風格形成無比鮮明的對比:我魚曾經有一張專輯《閃亮的星》,其中的同名主打唱道「愛是閃亮的星,在我世界裡,愛讓我不孤寂」,可以說,曾經的歌中,我魚對愛的解讀是小心翼翼的,而《一秒的天堂》所展現的愛情的解讀,真的是十分個性大膽自我了。這首歌后來還有一個日本的翻唱版本,可惜原唱的個性和大膽在那個版本聽不到了,但是至少這是對這首歌作曲的一個肯定了。儘管這首歌也不火,但確實是我個人非常愛聽的一首歌。
- 給未來的自己。可以說一張專輯聽了過半,總體的感覺是情感很豐富,但是還是有點消極,表達的感情都還是太悲傷了,那這首歌就是實打實的high起來的正能量,從而讓專輯有了立體感,有了厚度。《給未來的自己》這首歌是深受聽眾喜愛的,在網易雲音樂的用戶評論裡,你能看到這首歌滿滿的勵志感:我要高考了,要考研了,要面試了,失戀了,結婚了,有孩子了……所有的人生重要時刻,這首歌都可以給你鼓勵,帶給你力量。這首歌我最喜歡的一句是「在這個宇宙我是獨一無二,沒人能取代」,其實在這首歌的一開始,描寫得情景是孤獨的,無助的,但是這句歌詞一出,氣場立刻變得如此強大,讓我的心跟著旋律跟著歌詞跳動,到點睛之處「我不放棄愛的勇氣,我不懷疑會有真心」,這首歌就是直白地告訴你,在困境中,孤獨了,無助了,應該怎樣做自己。在上一輪巡演裡,這首歌始終是全場的結尾,我魚希望帶給聽眾,也帶給自己的,是這樣的一種正能量,堅強、樂觀、自信、拼搏,愛情如此,生活也是如此。儘管這首歌還在情歌的範疇中,但愛情也是生活得一部分,愛情與生活是共通的,聽者所感受到的共鳴,正是這首歌給他們生活的鼓勵。
「在天空與高樓交接的盡頭,誰追尋空曠的自由」
- 知多少。又是一首靜茹風格的歌,靜靜地,慢慢地,把感覺一點一點講給你聽。一開始的歌詞就特別美,這遣詞造句簡直絕了。這首歌整體是傷感的,講的是事不如願的無奈和感傷。我很喜歡這個歌名,知多少,配合上歌詞的內容,娓娓表達了人相知相識,卻無法深入理解的無奈。要知道,世界上,能和你琴瑟和諧心有靈犀的人,是很少很難得的,這個事實儘管令人心痛,但我們仍然需要溫柔,需要相互理解,需要用心。最近有一個綜藝叫我是唱作人,其中一首歌叫什麼什麼沒有感同身受之類的,在臺上還能給唱哭了,且不說舞臺的表現力了,就說這歌的深度與內涵,大概是被《知多少》完爆了:畢竟人與人難以互相理解,不是你抱怨憤懣委屈的理由和藉口。
- 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有一本名字很相似的書:米蘭·坎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輕》。這本書具體講的什麼我也記不太清晰了,畢竟也是七八年前讀的了,那時的心境代表不了現在的理解。和一部文學作品幾乎重名,這首歌的歌詞也必然是文藝滿滿,比如說「擋風玻璃裡,愛成了蒙太奇」,如果你不懂電影(或者是建築這類藝術),你根本不懂這歌詞在說什麼,只能欣賞它的文藝感了。非常有趣的一點是,這首歌有一首同曲不同詞的歌,叫《我決定》,也是我魚唱的,據說是當年這兩首同曲的歌投票決定誰進《崇拜》這張專輯,最後《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以微弱優勢獲勝,而且這兩首歌有一句相同的詞「我決定不再等你決定」。歌詞中還有值得挖掘的地方,有兩句詞是「偶陣雨,偶爾會天晴」「我決定不再當局者迷」,對比2012年我魚新專輯《愛久見人心》中的《偶陣雨》,你會發現它們竟然彼此呼應。解讀這首歌,真的需要很多的文藝細胞,和很多的考究,我自覺是捉襟見肘了。當然了,歌曲最後「我決定屬於自己的黎明」,多多少少還是給歌曲定下了基調:這首歌還是在強調自由意志,做自己,不依附他人。這和同名小說表達的寓意,倒也算是貼合了。
- 三吋日光。這首歌也是典型的靜茹風格,甜甜的,美美的,這首歌也是傳唱度比較高的一首了。專輯到了末尾,用恬靜、美好、純淨的歌聲和情感,是非常適合的。前面的歌曲,或深奧,或悲傷,或引人深思,或晦澀難懂,複雜的一頓大餐後,最後的一點小甜點,就是三吋日光了吧。這首歌把一張感情豐富甚至是複雜的專輯,最後收束到了純淨的美好中,在專輯構築上是令人舒適的。這首歌看起來普通,沒有亮點,但我魚確實能把它演繹得深入人心,不矯揉造作,不添油加醋,這是一種簡單從容的美。
- 原來你也唱過我的歌。這是第一首,也是目前唯一一首,收入我魚正式專輯的粵語歌了,更多的是一種製造驚喜的感覺。這首歌表達了靜茹這些年對聽她歌、唱她歌、喜歡她的歌的粉絲們的感謝,感謝他們的支持與陪伴。歌詞中出現了諸多我魚此前的代表作,如《分手快樂》《勇氣》《我喜歡》《寧夏》《親親》《無條件為你》。作為整張專輯的最終結尾,既是驚喜,也是靜茹對自己出道這些年的感恩與總結。
其實回過頭來,我們發現,《崇拜》這張專輯的11首歌曲個性鮮明,風格各異,表達的感情也是多種多樣,作為一張專輯,這樣的歌曲構築使得專輯看起來有點「中心不明確」。但事實上,如果你仔細看了我對歌曲的解讀,我相信《崇拜》這張專輯的個性、自我性是十分明顯的。「崇拜」本身就是一種個人情緒很濃烈的情感,而「崇拜」這種情感又很容易讓人迷失自我,失去本心,而愛情就是這樣「崇拜」的一種。而我解讀的《崇拜》專輯,就是一種自由意志的體現,有自由意志的「崇拜」(愛情),才是美好的「天堂」。其實在歌迷中,《崇拜》被認為是神專,多數是因為崇拜中的單曲質量都太高了,太能打了:《崇拜》整首歌高質量,《c'est la vie》《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文藝感十足,《會呼吸的痛》傳唱廣易共鳴,《給未來的自己》《一秒的天堂》風格突破,勵志正能量,《三吋日光》《每天第一件事》典型靜茹風格,簡單純粹的美好……但我想說,可能《崇拜》這張專輯裡的「自由意志」的內核,潛移默化地影響了聽眾,儘管聽眾們可能意識不到,但包含自由意志的情感共鳴,是更加真實的、更加觸動人心的。《崇拜》這張專輯,是靜茹在《絲路》《親親》後的又一巔峰,也是我認為的我魚風格最為多樣,情感最為細膩,內涵最為豐富的一張專輯。因此,《崇拜》被稱為神專,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