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榜單是每到年關影迷們交流一年來觀影心得且彰顯自己審美趣味的「決定性」瞬間,為了能更「公正」做出決定,爭分奪秒在年底多補幾部電影恐怕已經是影迷們日常性儀式。當然參考權威媒體的榜單也是必不可少:奧斯卡系美國影評人榜單視野太窄都是美利堅大路貨,不看不看!《視與聽》是藝術榜單通俗入門!要論逼格,那肯定還得指著法國《電影手冊》!
延伸閱讀:
《視與聽》2017年年度榜單
《電影手冊》2017年度榜單及分析
但老影迷恐怕都熟悉,《電影手冊》其實有兩張十佳榜單,一張是編輯部的,一張是讀者的。編輯部的每年12月發,同時徵集讀者投票。不過,既然更權威的編輯部榜單在前,且投票的讀者還都是「手冊讀者」,於是乎次年一月公布的讀者十佳通常就有些雞肋,可謂是編輯部十佳通俗反饋版。
比如在今年榜單裡,讀者完全無視手冊主編對杜蒙的花樣式吹捧,在編輯榜單裡與《雙峰》平票高居第二的《童女貞德》,可能實在是太神棍也太簡陋了,在讀者榜中消失地無隱無蹤,同時下榜的還有本來就排名靠後的《分裂》和李安的《中場戰事》,取而代之的則是《迷失Z城》《120擊》以及《生吃》,都是評論上贏得普遍共識且更有觀眾緣的電影。長期霸佔影迷邪教教主地位的大衛·林奇,沒有能夠憑藉《雙峰》繼續拿下第一,倒是有些出人意料。讀者第一最終與紐約的Film Comment榜單相吻,電音激蕩下更富動感的《好時光》登上了王者寶座,顯然在投票範圍更廣,口味更分散的讀者那裡,薩弗蒂兄弟未必是最好的,但一定是這一年最不容忽視的新生力量。
不過,今天我們將介紹的這張清單則是對未來一年滿滿期待。如果看過torovandako之前總結的2018年坎城前瞻,恐怕深焦讀者已經對2018年會有哪些大師之作有了概覽式了解。
延伸閱讀:
2018年金棕櫚是這裡面哪一個?
之所以又借了《電影手冊》場子再來溜一圈2018年新片,的確是因為《手冊》期待片單時常伴隨著一些驚喜前瞻性,就拿2016年來講,當眾人在四月驚訝於《託尼·厄德曼》《水瓶座》這樣第一次空降坎城主競賽的電影時,其實早在三個月前手冊2016年期待裡,這兩部電影都已經作為年度重點期待被《手冊》介紹過了。更不用提老導演範霍文那一年風光無限的《她》,早在前一年十月份,《手冊》就已經迫不及待為讀者做了範霍文專題,隆重預告這位類型片大師將帶了不起新作回歸。
很多影迷恐怕會問,是不是《電影手冊》有內部渠道,能先看到這些片子。當然絕大多數情況肯定不是,其實無論是年度十佳還是年度期待,《手冊》清單文化背後的內在邏輯只不過是「老掉牙」的作者策略而已。
正如每年都會有一批影迷跑出來對「手冊十佳」報以不屑,抱怨其只是年復一年支持那幾類符合特定傾向的導演們,並且重複那幾個同樣的名字。似乎像杜蒙、加瑞爾、洪尚秀這樣高產「關係戶」,拍什麼都是香的,榜單上也年年見。此話當然是事實,在巴贊死後將近六十年,導演被普遍視為是一部電影的創作者,影迷們以導演為標籤看電影,收藏碟片的今天,如果「作者策略」仍還有意義,自然也就是在其最極端意義上,甚至是帶著特呂弗式的「政治性」去捍衛某個作者最晦澀的和觀眾眼中普遍意義上的「失敗」。
今天的《電影手冊》顯然仍在繼承和實踐這一策略(政治)。榜單當然是其最顯而易見的形式。一個《手冊》長期訂閱者是不難見證這種影評人和導演之間「共謀」的忠誠。但這又顯然不是一種「愚忠」,相比於廣大影迷會注意到的榜單上的「同質性」,ta可能不會意識到同樣是從《手冊》編輯部裡出來的阿薩亞斯曾經在八九十年代的職業生涯初期如何風光受到同僚的支持,出入於手冊十佳中,現如今卻成為他的後輩批評的靶子。同樣是在新千年前後湧現的索菲亞·科波拉、阿爾伯特·塞拉曾經也是手冊十佳座上賓,近年新片卻屢屢被嘲笑。更多導演或許與王兵類似,亮相之時驚豔四方,但在隨後數量龐大製作中漸漸暗淡,仍會有好評,但也逐漸走向不再被特別關照的平庸。當然在這份歷史的名單裡,自然也有經年考驗後仍舊屹立不倒的偉大作者,雷奈、侯麥、戈達爾幾乎徵服了半個世紀以來歷代的手冊編輯們,菲利普·加瑞爾、大衛·林奇、柯南伯格、德·帕爾馬、侯孝賢幾乎也是一出新片就到手冊十佳報導的導演,而到了新世紀,杜蒙、洪尚秀、阿彼察邦、賈樟柯、格斯·范·桑特則是這份名單中新的座上賓。
在某種程度上,《電影手冊》的確見證和捧出了各個時代裡作者電影中的英雄。當然,相比於那種每年名額有限,寸土寸金的十佳榜單,手冊每年一月號的期待電影片單則提供了一個範圍更廣的作者導演名錄。這份名單通常會以一頁乃至一頁以上篇幅展示手冊最期待導演的新片,隨後會附以一份密密麻麻的完整名單。今天,我們的推送就將為大家奉獻2018年完整片單。
這份片單中,最令人驚喜的無疑是在重點推薦的部分,同時出現了兩位中國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