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師:即塵勞作佛事,轉穢邦成淨土,又豈直以堅白同異目之哉?

2021-03-05 禪林網

來源:《憨山老人夢遊集》卷第三十九

堅白字說

壽公為京都住持,雅志向上,喜近知識。雖未遊歷百城,而諸方名行尊宿至者,無不隨喜,可稱坐參。往親吾法兄古梅法師,師深器重,嘗以「堅白」字之,予因為之說曰。

佛性之在纏,如摩尼之墮溷[hùn,汙穢],蓮花之處泥,不為煩惱穢濁所昏,不為五欲淤泥所汙。蓋其自性天然,本然清淨光明皎潔若此也。而人者,見穢濁而不知摩尼之光明,見淤泥而不知蓮花之香潔,是以汩汩塵勞,而不知自性之圓明也。

公生長塵中,矯矯有出塵志,心期極樂,厭離生死,是果一念孤明,應緣常照,方且即塵勞作佛事,轉穢邦成淨土,又豈直以堅白同異目之哉?雖然志不磨不堅,心不洗不白。吾人志不堅磨以忍,心不白洗以戒。若忍至無生,戒歸自性,自性清淨,即所謂磨之不磷者是也。若磨之不磷,則涅亦不緇矣。堅則不壞,白則不渝。不壞不渝,實相常住。淨土無量壽,義在是乎。

公果以吾言觀自心,則懷中之物,當自現前,是不負其親友也。不然則不獨負他人,抑且自負。公其勉旃,是為說。

禪林網   

以上內容並不反映或代表禪林之意見及觀點,轉發及引用請自行核實或抉擇。本平臺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請聯繫本平臺及時增補。重編錄用者請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犯著作權及版權。

相關焦點

  • 《憨山大師夢遊集》
    憨山大師夢遊集卷十五之五
  • 憨山德清大師 圓寂400年肉身不壞
    憨山德清大師,是明末四大師之一。俗姓蔡,安徽全椒人。年二十,投南京報恩寺出家,住持西林命法孫俊公教他讀《法華經》,四月即能背誦。西林見他聰穎,為延師教讀《四書》《易經》及古文詩賦,因此他在童年即能寫詩作文。  嘉靖四十三年(1564),他謁雲谷(法會)於攝山棲霞寺,獲讀《中峰廣錄》,大為感動,因決意學禪。
  • 念佛淨土,是想心成就(憨山大師)
    其修行之方。亦有節次。如僧家功課之法。不必拘套。但以念佛為主。每日早起禮佛。即誦彌陀經一卷。或金剛經一卷。即持數珠。念阿彌陀佛名號。或三五千聲。或一萬聲。完即對佛回向。發願往生彼國。語在功課經中。此是早功課。晚亦如之。如此日日以為定課。定不可缺。此法教諸宮眷。如法同修更妙。此乃我聖宗仁孝聖母所行。垂法宮闈。至今不廢者。是為常行也。至若為末後一著大事。其做工夫。更要親切。
  • 憨山大師:念有物有,心空法空
    一五七五年,大師三十歲。這年新春正月同妙峰大師從河東出發一起到五臺山去,直至年底十二月十五日才登上五臺山。塔院的大方法師請二位大師卜居北五臺龍門,這是個最幽峻的地方。第二年的三月三日,大師在雪堆中撥出數間老屋,同妙峰大師住了下來。在這裡大師目睹萬山冰雪,清涼皎潔,儼然是過去曾經羨慕的境界,感到身心洒然,如同進入極樂世界一樣。
  •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師的傳奇故事!
    憨山大師坐像但是,憨山大師卻到底沒有逃過這場劫難。他雖然在內庫金銀案上過了關,卻最終還是被官府以「私造寺院」的罪名流放雷州(今廣東海康縣)。真可大師(即紫柏老人)聽說之後,就想奔走朝廷,替他申訴冤情。二人在長江上相遇了,憨山大師勸阻真可大師說:「這是皇帝的命令,誰又能夠違抗得了?!」於是他就寫了一篇《逐客說》,兩人便分別了。
  • 憨山大師:什麼叫念佛得力?持咒開悟的方法
    若晝夜不舍,勤勤觀察,不可放行,但就妄想生處窮究,了無生起之相,看來看去,畢竟不可得,久久純熟,則自心清淨無物,無物之心,是謂實相。 持咒開悟的方法(憨山大師開示) 禪人以持明為專行,從事者三十年,心地未有發明,乞老人(憨山大師)指示。
  • 明朝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師記載的三則夢境
    以下為明朝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師,《憨山老人自敘年譜實錄》記載的三則夢境,十分典型:一初一夕。宿。入金剛窟。石門榜大般若寺。及入。則見廣大如空。殿宇樓閣。莊嚴無比。正殿中唯大床座。見清涼大師。倚臥床上。妙師侍立於左。予急趨入。禮拜立左。聞大師開示。初入法界圓融觀境。謂佛剎互入。主伴交叅。往來不動之相。
  • 憨山大師與母親
    後來大師依西林永寧和尚誦習經教,兼習儒學及古文詩賦。十九歲,往謁棲霞山雲谷法會禪師領受禪法。萬曆二年(一五七四)大師又離京行腳,遊嵩山、洛陽,至山西蒲州會見妙峰大師,和他同上五臺山,居北臺之龍門,參禪悟道。大師自從離五臺山後,常有拜見父母之心,但恐落世俗知見,所以一直沒去。
  • 經典丨憨山大師:大事未明 如喪考妣!
    文:憨山大師示石鏡一禪人古人為生死大事不明,走向山中弔影單棲,專為究明己躬下事。故云:大事未明,如喪考妣。不是養懶圖安閒,任意度時也。必欲究此大事,只可運糞出,不可運糞入。古德云:三途地獄受苦者,未是苦也;向袈裟下失卻人身,誠為苦也,可不念哉!
  • 聖法原一味:憨山大師所遇密法境界
    對此等深密莫測的大乘聖境,若以凡夫心妄加分別、貶毀,顯然是十分危險的行為。所以,顯宗和密法是佛法的次第,佛法為一體,顯密本圓融,聖法原一味,無偏應普弘.以下為明朝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師,《憨山老人自敘年譜實錄》記載的三則夢境,十分典型:初一夕。宿。入金剛窟。石門榜大般若寺。及入。則見廣大如空。殿宇樓閣。莊嚴無比。正殿中唯大床座。見清涼大師。
  • 憨山大師傳(三):五臺山的修行歲月
    前集劇情回顧:憨山大師離開江南準備去五臺山,路過山西蒲坂時留下過冬,重讀了僧肇的《物不遷論》而有所悟。遂與妙峰去之五臺,入龍門,老屋數椽,宴坐其中,單提一念,有來者,目之而已。蒲坂在山西地界,但還不是五臺,他和妙峰在那裡結冬之後去到五臺,到了北臺下的龍門。「老屋數椽」這個地方就是後來的妙德庵,他們去到的時候那地方已經荒蕪了,沒有人住了。
  • 憨山大師:大事未明 如喪考妣!
    古德云:三途地獄受苦者,未是苦也;向袈裟下失卻人身,誠為苦也,可不念哉!;第二,要辦一片為生死大事,決定鐵石心腸,不被妄想攀緣以奪其志;第三,要將從前夙習惡覺知見,一切洗盡不存一毫;第四,要真真放捨身命,不為死生病患惡緣所障;第五,要發正信正見,不可聽邪師謬誤;第六,要識得古人用心真切處,把作參究話頭;第七,要日用一切處正念現前,不被幻化所惑,心心無閒,動靜如一;第八,要直念向前
  • 憨山大師:大事未明,如喪考妣!
    古德云:三途地獄受苦者,未是苦也;向袈裟下失卻人身,誠為苦也,可不念哉!;第二,要辦一片為生死大事,決定鐵石心腸,不被妄想攀緣以奪其志;第三,要將從前夙習惡覺知見,一切洗盡不存一毫;第四,要真真放捨身命,不為死生病患惡緣所障;第五,要發正信正見,不可聽邪師謬誤;第六,要識得古人用心真切處,把作參究話頭;第七,要日用一切處正念現前,不被幻化所惑,心心無閒,動靜如一;第八,要直念向前
  • 天臺宗三十一祖 靈峰智旭大師
    後夢禮見憨山大師(名德清,字澄印,號憨山老人)涕泣著曰:「自恨緣慳,相見太晚」。憨山說:「此是苦果,應知苦因。」憨山話未說完,師忙說:「弟子志求上乘,不願聞四諦法。」憨山說:「且喜居士有如此向上志向。」此時,憨山在曹溪(在今廣東省曲江縣東南,唐代禪宗六祖慧能居此),恨不能前去拜謁。
  • 《楞嚴經》釋疑:憨山大師釋楞嚴經
    匿王已奉此法,故雖見佛尚執舊習,只知死後斷滅;今聞此心不生滅性,猶懷狐疑,故請發揮,大眾願聞,若悟不生滅心,則阿難妄執之情自謝,真常之性自顯矣!然死後斷滅之見不獨西域,而此方亦多,謂人死清氣歸天,濁氣歸地,一靈真性還於太虛,此斷滅之見也!若果還太虛,則因果絕矣!豈不幸哉?佛告大王:汝身現在,今復問汝!
  • 佛教淨土宗祖師贊
    看見二祖化導文,字裡行間放光明,我與淨土確有緣,劫石可滅願不變。渡化愚頑實在難,兒童念佛給一錢,衝破難關就好辦,渡化眾生萬萬千。大師每念一聲佛,一尊化佛從口出,大師臨行放異光,彌陀接引生西方。大師一生為二祖,萬善同歸一起修,日行一百八佛事,四料簡偈傳永古。淨宗七祖省常尊,七歲出家為僧人,十七大發菩提心,具足大戒很精進。集有識有德之士,續慧遠淨業遺風,振蓮社念佛旗鼓,專修專弘極樂土。
  • 憨山大師《書法鉤玄》(附釋文)
    憨山德清(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行書《書法鉤玄冊》六開,尺寸(內):14.8×23釐米,上海博物館藏。冊頁前半部分為書論,創作於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作者時年65歲。後為一信札,時間與前文相近。本圖文僅展示冊頁書論部分,並加釋文於下。
  • 今日淨宗九祖蕅益大師圓寂紀念日 | 「宗乘教義兩融通 所悟與佛無...
    參學二十四歲時,夢中禮拜憨山大師,懇請上乘佛法。時憨山大師在曹溪,不能往從,乃從憨山大師門人雪嶺法師出家,命名智旭。二十五歲時,入徑山坐禪參究。第二年夏天,用功到極處,身心世界,忽然消殞。因而了知這個身體,從無始劫來,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只是堅固妄想所現的影子,剎那剎那,念念不住,的確不是從父母生的。
  • 蓮宗八祖蓮池大師圓寂日|大師教誡:生死事大,老實念佛
    蓮宗八祖蓮池大師圓寂日|大師教誡:生死事大,老實念佛蓮池大師,公元1535~1615,明代高僧,淨土宗第八代祖師。法名袾宏,字佛慧,自號蓮池。俗家姓沈,杭州人,因久居杭州雲棲寺,又稱雲棲大師,與紫柏真可大師、憨山德清大師、藕益智旭大師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