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師:大事未明,如喪考妣!

2021-02-19 禪林網

示石鏡一禪人

古人為生死大事不明,走向山中弔影單棲,專為究明己躬下事。故云:大事未明,如喪考妣。不是養懶圖安閒,任意度時也。必欲究此大事,只可運糞出,不可運糞入。直須將妄想惡習,文字知見,一齊吐卻,放得胸中乾乾淨淨,了無一法當情,只是一個話頭作自己命根。古人三十年不雜用心,正是此耳。

若今住山,任意悠悠,隨情放曠。妄想起來,又要逗湊幾句詩,作兩首偈,當悟的道理,消遣日子。如此只是一個養懶的痴漢,如何喚作住山道人。不唯唐喪光陰,抑且虛消信施。挨到臘月三十日,將什麼見閻老子?不是將一首詩,一首偈,便可抵得他過也?禪人當思為甚住山,畢竟要討個下落,方不負百劫千生,一遇之勝緣。古德云:三途地獄受苦者,未是苦也;向袈裟下失卻人身,誠為苦也,可不念哉!

示觀智雲禪人

學道人第一,要看破世閒一切境界,不隨妄緣所轉;

第二,要辦一片為生死大事,決定鐵石心腸,不被妄想攀緣以奪其志;

第三,要將從前夙習惡覺知見,一切洗盡不存一毫;

第四,要真真放捨身命,不為死生病患惡緣所障;

第五,要發正信正見,不可聽邪師謬誤;

第六,要識得古人用心真切處,把作參究話頭;

第七,要日用一切處正念現前,不被幻化所惑,心心無閒,動靜如一;

第八,要直念向前,不可將心待悟;

第九,要久遠,志不到古人田地,決不甘休,不可得少為足;

第十,做工夫中念念要舍要休,舍之又舍,休之又休。舍到無可舍,休到無可休處,自然得見好消息。

學人如此用心,庶與本分事少分相應。有志向上,當以此自勉。

摘自《憨山大師夢遊集·卷第五》

相關焦點

  • 經典丨憨山大師:大事未明 如喪考妣!
    大事未明 如喪考妣!文:憨山大師示石鏡一禪人古人為生死大事不明,走向山中弔影單棲,專為究明己躬下事。故云:大事未明,如喪考妣。不是養懶圖安閒,任意度時也。必欲究此大事,只可運糞出,不可運糞入。直須將妄想惡習,文字知見,一齊吐卻,放得胸中乾乾淨淨,了無一法當情,只是一個話頭作自己命根。古人三十年不雜用心,正是此耳。若今住山,任意悠悠,隨情放曠。妄想起來,又要逗湊幾句詩,作兩首偈,當悟的道理,消遣日子。
  • 憨山大師:大事未明 如喪考妣!
    示石鏡一禪人古人為生死大事不明,走向山中弔影單棲,專為究明己躬下事。故云:大事未明,如喪考妣。不是養懶圖安閒,任意度時也。必欲究此大事,只可運糞出,不可運糞入。直須將妄想惡習,文字知見,一齊吐卻,放得胸中乾乾淨淨,了無一法當情,只是一個話頭作自己命根。古人三十年不雜用心,正是此耳。若今住山,任意悠悠,隨情放曠。
  •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師的傳奇故事!
    憨山大師(1546年11月5日-1623年1月15日),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且為中國近代禪宗最大的成就者。俗姓蔡,全椒(今屬安徽)人。明中葉,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個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萬曆時期,佛教中名僧輩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國重新復興的繁榮景象,憨山,雲棲(即袾宏),紫柏(即真可),蕅益(即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 憨山大師:念有物有,心空法空
    雪浪法師為了尋找憨山大師,謁少林、涉伏牛、上五臺龍門,在冰雪堆裡尋到大師,他準備與大師一同修道,誓共生死,大師卻對他說:「人各有志,也各有緣。師兄的緣分在於宣揚佛法,續佛的慧命,不應在此枯寂終老。江南一帶真正的禪法久已湮沒,你上承無極大師的法席,荷擔囑累;下可化導眾生,作人天的眼目,才不至辜負出世的大事因緣啊!」雪浪法師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就與大師鄭重而別。
  • 憨山大師與母親
    憨山大師(一五四六~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縣(今屬安徽)人。父親姓蔡諱彥高,母親洪氏。母親生平敬奉觀音大士。一天夢見觀音大士攜一童子走進家門,母親很歡喜地把童子抱了起來,從此以後就懷了孕。到了明並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一五四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半夜,就誕生了一位白色雙層胞衣的胎兒。
  • 憨山德清大師 圓寂400年肉身不壞
    (1546~1623)  世稱憨山大師,與雲棲袾宏、紫柏真可、藕益智旭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憨山大師雖是禪門宗匠,但修行上不拘一宗一派,極力倡導禪淨一致,尤致意於華嚴;在佛教內主張禪淨雙修,對外又宣傳儒、道、釋三教調和。大師中興曹溪,後圓寂於南華寺,留下不壞金身。
  • 明朝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師記載的三則夢境
    大師甚至說,這「便是我老漢隱身三昧也!」,意思這是憨山大師自己真正在修行的也是這樣的!    真理是超越地域和民族的界限的,象憨山大師大成就者們依靠自證境界,現量體驗到甚深不共的大乘秘密加持,只不過因緣沒有成熟時大多秘而不宣而已。對此等深密莫測的大乘聖境,若以凡夫心妄加分別、貶毀,顯然是十分危險的行為。所以,佛法為一體,,聖法原一味,無偏應普弘。
  • 憨山大師:什麼叫念佛得力?持咒開悟的方法
    若能於日用起心動念處,念念覺察,念念消滅,此所謂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以無明黑暗,唯智慧能破,是謂消除也。若晝夜不舍,勤勤觀察,不可放行,但就妄想生處窮究,了無生起之相,看來看去,畢竟不可得,久久純熟,則自心清淨無物,無物之心,是謂實相。
  • 聖法原一味:憨山大師所遇密法境界
    >你的上師蓮池大師就是阿彌陀佛,你就想大師生前的樣子就是想佛了!你想大師的時候,阿彌陀佛就出現在你面前了!你要時時刻刻日日夜夜想,有一念忘記了就是忘恩負義,就入了輪迴生死!大師甚至說,這「便是我老漢隱身三昧也!」,意思這是憨山大師自己真正在修行的也是這樣的!
  • 憨山大師傳(三):五臺山的修行歲月
    住在他家期間,憨山入了定,坐著不動不搖五天五夜。胡公推他也推不動,敲引磬數聲後,他才出定。小編:《清涼山志》中的記載較簡略,沒有講述觸發此次入定的原因。當時有位官員來訪,求憨山大師作詩,胡公為啟發他的靈感,找了一些詩集給他看,憨山大師的文字習氣就此爆發,文思泉湧、不可遏制。他知道這是禪病,但當時無人可為他破除,只能靠睡覺來治,但又睡不著,於是就端坐如睡,入定了五晝夜。
  • 《憨山大師夢遊集》
    憨山大師夢遊集卷十五之五
  • 憨山大師《書法鉤玄》(附釋文)
    憨山德清(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行書《書法鉤玄冊》六開,尺寸(內):14.8×23釐米,上海博物館藏。冊頁前半部分為書論,創作於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作者時年65歲。後為一信札,時間與前文相近。本圖文僅展示冊頁書論部分,並加釋文於下。
  • 如喪考妣
    又覺得歐陸某手風琴大師的手風琴版巴赫大無也不錯。最後選定了這曲 《Time》 一首偉大的作品 來自1973年的英國,2073年的時候肯定還會有人聽。以下照片為主時間:4.8地點:南通.如東.
  • 憨山大師開悟前後經歷三次奇夢脫胎換骨
    大師在開悟前後的一段時間裡,曾做過與修行悟道極有關係的夢。日有所思則夜有所夢,夢本來不值一談,但大師的夢卻與眾不同,不單純是意識的反映,而是滲透著神通妙用及其悟證境界,所以介紹一下大師從開始住五臺龍門到抄寫《華嚴經》這四五年間的三個佳夢,對了解大師在這一階段的修行悟證境界,是極有好處的。
  • 憨山大師開悟前後的三次夢
    在正殿當中,安放了一張大床,清涼國師倚臥在床上,妙峰大師侍立在左方。大師一見國師,趕緊過去禮拜,然後侍立在右方。這時聽到清涼國師開示著切入法界圓融的觀境。隨著國師的開示,大師的眼前即現出了相同的境界,自覺身心交泰互入。國師講畢後,妙峰大師問:「這是什麼境界?」大師笑著說:「無境界的境界。」大師醒來後,自己覺得心境融徹,再也沒有掛礙。
  • 憨山大師:夢彌勒菩薩聞「智識染淨」之法
    摘自:卍新續藏第73冊No.1456《憨山老人夢遊全集.卷第五十三.憨山老人自序年譜實錄上》隨喜轉發
  • 今日淨宗九祖蕅益大師圓寂紀念日 | 「宗乘教義兩融通 所悟與佛無...
    今天2020年2月14日(庚子年正月二十一),是淨宗九祖蕅益大師圓寂紀念日。縱觀祖師一生含辛茹苦,護持聖教,為報四重恩,樹立禪、教、律、密、淨之正法,匡正儒家宋明理學之弊端,救世之慈心、宏願、深忍、大行,令見聞者無不興起。紀念大師,便是紀念他的真修和行持。
  • 天臺宗三十一祖 靈峰智旭大師
    因於佛前發願出家,體究大事。後夢禮見憨山大師(名德清,字澄印,號憨山老人)涕泣著曰:「自恨緣慳,相見太晚」。憨山說:「此是苦果,應知苦因。」憨山話未說完,師忙說:「弟子志求上乘,不願聞四諦法。」憨山說:「且喜居士有如此向上志向。」此時,憨山在曹溪(在今廣東省曲江縣東南,唐代禪宗六祖慧能居此),恨不能前去拜謁。
  • 明 朱鷺
    後來參訪雲棲宏公,恭敬請求佛法之要,宏公圓寂後,朱鷺因此前往禮拜其舍利塔,而作偈頌曰 :  「我以前初次拜謁蓮池大師,曾向他詢問參禪、念佛,是否可融通並行?大師隨口答說 :『參禪、念佛如果是兩種不同之事,那又何必融通它們作什麼!』快哉!這一句妙語,令人心情通暢愉悅,我時時向人舉起此話,向諸方遍傳此理。念佛的人無盡,大師此話的意旨也是無盡。靈山一會儼然未散,蓮池大師的廣長舌也常活在世間。
  • 念佛淨土,是想心成就(憨山大師)
    節選自《憨山老人夢遊集》(侍者)福善日錄(門人)通炯編輯答德王問 承大王諭使者。訪問山僧修行直捷法門。雲。王已能持不殺戒。齋蔬三年。但念末後一著為急。有何法修持。至臨終安樂。後世不迷。此乃大王宿習。般若根深。積生修習。故今處富貴尊位。不昧本來一念。真切參求法要。山僧愚劣。敢以實對。惟佛說法度人。如應病之藥。方便多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