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德清大師 圓寂400年肉身不壞

2021-02-19 南華禪寺

(1546~1623)

  世稱憨山大師,與雲棲袾宏、紫柏真可、藕益智旭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憨山大師雖是禪門宗匠,但修行上不拘一宗一派,極力倡導禪淨一致,尤致意於華嚴;在佛教內主張禪淨雙修,對外又宣傳儒、道、釋三教調和。大師中興曹溪,後圓寂於南華寺,留下不壞金身。

  憨山德清大師,是明末四大師之一。俗姓蔡,安徽全椒人。年二十,投南京報恩寺出家,住持西林命法孫俊公教他讀《法華經》,四月即能背誦。西林見他聰穎,為延師教讀《四書》《易經》及古文詩賦,因此他在童年即能寫詩作文。

  嘉靖四十三年(1564),他謁雲谷(法會)於攝山棲霞寺,獲讀《中峰廣錄》,大為感動,因決意學禪。同年冬又從無極(明信)聽講《華嚴玄談》並受具足戒;因仰慕清涼,自號為「澄印」。過了幾年,報恩寺設立義學,教育僧徒,他被延為教師,其後又應聘至鎮江金山寺教館二年。

  隆慶五年(1571),他北遊參學,先至北京聽講《法華》和唯識,並參徧融(真圓)、笑巖(德寶)二巨匠,請示禪要。繼往遊五臺山,見北臺憨山風景奇秀,即有取為自號之意。不久又回北京西山,獲識當時名士王鳳洲、汪次公、歐楨伯等,以詩文相唱酬。

  萬曆二年(1574),他又離京行腳,遊嵩山、洛陽,至山西蒲州會見妙峰,和他同上五臺山,居北臺之龍門,專事參禪。萬曆四年(1576),袾宏遊五臺山,特訪他敘談五日而別。萬曆九年(1581),神宗慈聖太后派人至五臺山設「祈儲道場」並修造舍利塔,他和妙峰共建無遮會為道場回向;越年在山講《華嚴玄談》,聽眾近萬人。

  萬曆十一年(1583),他赴東海牢山(山東嶗山)那羅延窟結廬安居,開始用憨山為別號。皇太后遣使送三千金為他建庵居住,時山東遭災荒,他即建議將此費全數施與孤苦。萬曆十四年(1586),神宗印刷大藏經十五部分送全國名山,慈聖太后特送一部與東海牢山,因無處安置,又施材修寺,稱海印寺。

  這一年真可(達觀)與弟子道開為刻藏事特來訪他,住了兩旬而去。萬曆二十年(1592),他訪達觀於房山上方山,同遊石經山,巡禮隋靜琬所刻石經。時靜琬塔院為僧所賣,達觀出資贖回,德清為撰《復涿州石經山琬公塔院記》(現存)。

萬曆二十三年(1595),神宗不滿意皇太后為佛事耗費巨資,恰恰太后又派了個當時大臣所忌的使者送經到牢山,這樣就遷罪於德清。他剛從北京回來,就被捕下獄,結果以私創寺院罪名充軍去廣東雷州。他於十月間攜侍者福善南行,至韶關,入曹溪南華寺禮六祖肉身,越三年三月到達雷州。時雷州旱荒,饑民死亡載道,他發動群眾掩埋並建濟度道場。八月間,鎮府令他還廣州,當地官民仰慕他的學德,經常有人去訪問他。他即以罪犯服裝登座為眾說法,創開嶺南的佛教風氣。

  萬曆二十八年(1600)秋,南韶長官祝公請他入曹溪,時南華寺衰落已久,他到寺後,開闢祖庭,選僧受戒,設立僧學,訂立清規,一年之間,百廢俱興。萬曆三十一年(1603),達觀在京師因《妖書》事,被捕下獄,又累及德清,仍被遣還雷州。這中間他曾渡海遊海南島,訪蘇東坡故居,作《瓊海探奇記》。

  萬曆三十四年(1606)八月,明廷大赦,德清於是再回曹溪。他為復修南華寺大殿,自往端州採運大木。有僧挾嫌誣他私用淨財,訟於按察院,他船居芙蓉江上二年待訊,大病幾死。後來雖真相大白,他卻堅決辭去曹溪的住持,至廣州長春庵,為眾講經。

  萬曆四十一年(1613),他從廣州至衡陽,居靈湖萬聖寺。緇素又在寺旁,為他建成曇華精舍。他在衡陽寫成了《楞嚴通議》《法華通議》《起信論略疏》,並自開講。

  萬曆四十四年(1616)四月,他離湖南,至九江,登廬山。九江四眾弟子為建靜室於五乳峰下,他很愛其環境幽寂,有終老其地之意。後到徑山,即為達觀舉行荼毗佛事並撰塔銘。

  萬曆四十五年(1617)正月,他又去杭州雲棲寺為袾宏作《蓮池大師塔銘》。時各地僧徒領袖在西湖集會歡迎他,盛況一時。歸途經蘇州,華嚴學者巢松、一雨請入華山遊覽,又被弟子洞聞、漢月及居士錢謙益迎至常熟虞山,說法於三峰清涼寺,同年五月回廬山。這時九江眾弟子為他在五乳峰下擴建道場,他即命名為法雲寺,於此為眾開講《法華》《楞嚴》《金剛》《起信》《唯識》諸經論,並效遠公六時禮念,專心淨業。又為繼續華嚴一宗的遺緒,據《清涼疏鈔》撰成《華嚴經綱要》八十卷。

  天啟二年(1622)十二月,他受請回到曹溪,為眾說戒講經,次年(1623)十月十一日圓寂於南華寺,壽七十八歲。崇禎十三年(1640),弟子等將其遺骸漆布升座,安放塔院,即今曹溪南華寺內供奉的憨山肉身像(劉起相《本師憨山大和尚靈龕還曹溪供奉始末》)。

示寂南華,金身不滅

  曹溪原是中國禪宗的祖庭,但到了明末久已荒廢,經德清銳意經營,始恢復舊觀,因此他被稱為曹溪中興祖師。

  他博通內外學,他的著作有:《觀楞伽經記》八卷、《楞伽補遺》一卷、《華嚴經綱要》八十卷、《法華擊節》一卷、《金剛經決疑》一卷、《圓覺經直解》二卷、《般若心經直說》一卷、《大乘起信論疏略》四卷、《大乘起信論直解》二卷、《性相通說》二卷(卷上為《百法明門論論義》,卷下為《八識規矩頌通說》)、《肇論略注》六卷、《道德經解》(一名《老子解》)二卷、《觀老莊影響說》一卷、《莊子內篇注》四卷、《大學中庸直解指》一卷、《春秋左氏心法》一卷、《夢遊詩集》三卷、《曹溪通志》四卷、《八十八祖道影傳贊》一卷、《憨山老人自敘年譜實錄》二卷等。德清寂後,由門人福善、通炯、劉起相編輯刊行的有《憨山老人夢遊集》四十卷(現流通本五十五卷),這些著作都被收入明方冊本《續藏》。

著述等身,影響深遠

  他的思想學說表現在許多方面,並不拘守一宗一派。吳應賓認為「縱其樂說無礙之辯,曲示單傳,而熔入一塵法界,似圭峰(宗密);解說文字般若,而多得世間障難,似覺範(慧洪);森羅萬行以宗一心,而產無生往生之土,又似永明(延壽)」。

  他最初在南京從無極聽《華嚴玄談》,繼入攝山從雲谷學禪。雲谷是禪淨兼修而又深達華嚴的大德,德清受他的影響最深。所以他雖是禪門宗匠,而極力倡導禪淨一致,尤致意於華嚴。他說:古人說參禪、提話頭,都是不得已。公案雖多,唯獨念佛審實的話頭,塵勞中極易得力。他謫居廣州時,即集信徒結社,授以念佛三昧,教以專心淨業,月會以期,立有規制。晚年在廬山法雲寺,又效慧遠修六時淨業。他主張禪淨雙修,認為:「參禪看話頭一路,最為明心切要。……是故念佛參禪兼修之行,極為穩當法門。」

  德清對坐禪念佛也有他的特別見解,他說:「所云坐禪,而禪亦不屬坐。若以坐為禪,則行住四儀又是何事?殊不知禪乃心之異名,若了心體寂滅、本自不動,又何行住之可拘?苟不達自心,雖坐亦剩法耳。定亦非可入,若有可入,則非大定。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又何出入之有?」他教人念佛說:「今所念之佛即自性彌陀,所求淨土即唯心極樂。諸人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彌陀出現,步步極樂家鄉,又何必遠企於十萬億國之外,別有淨土可歸耶?」

  德清在佛教內主張禪淨雙修,對外又宣傳儒、道、釋三教的調和。他在《道德經解》卷頭《觀老莊影響論》中,極力主張調和三教的思想。

文:網絡

圖:中國禪宗網

南華禪寺

電話:0751—6502258

網址:www.nhcs.cn

地址:廣東省韶關市曲江區

           南華禪寺

相關焦點

  • 蓮宗八祖蓮池大師圓寂日|大師教誡:生死事大,老實念佛
    蓮宗八祖蓮池大師圓寂日|大師教誡:生死事大,老實念佛蓮池大師,公元1535~1615,明代高僧,淨土宗第八代祖師。法名袾宏,字佛慧,自號蓮池。俗家姓沈,杭州人,因久居杭州雲棲寺,又稱雲棲大師,與紫柏真可大師、憨山德清大師、藕益智旭大師並稱為「明代四大高僧」。
  • 明代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師的傳奇故事!
    憨山大師(1546年11月5日-1623年1月15日),法名德清,字澄印,明代「四大高僧」之一,且為中國近代禪宗最大的成就者。俗姓蔡,全椒(今屬安徽)人。明中葉,自明宣宗至明穆宗共一百多年,佛教各個宗派都衰微不振,自明神宗萬曆時期,佛教中名僧輩出,形成了佛教在中國重新復興的繁榮景象,憨山,雲棲(即袾宏),紫柏(即真可),蕅益(即智旭)四高僧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 明朝四大高僧之一憨山大師記載的三則夢境
    大師甚至說,這「便是我老漢隱身三昧也!」,意思這是憨山大師自己真正在修行的也是這樣的!    真理是超越地域和民族的界限的,象憨山大師大成就者們依靠自證境界,現量體驗到甚深不共的大乘秘密加持,只不過因緣沒有成熟時大多秘而不宣而已。對此等深密莫測的大乘聖境,若以凡夫心妄加分別、貶毀,顯然是十分危險的行為。所以,佛法為一體,,聖法原一味,無偏應普弘。
  • 憨山大師開悟前後經歷三次奇夢脫胎換骨
    大師在開悟前後的一段時間裡,曾做過與修行悟道極有關係的夢。日有所思則夜有所夢,夢本來不值一談,但大師的夢卻與眾不同,不單純是意識的反映,而是滲透著神通妙用及其悟證境界,所以介紹一下大師從開始住五臺龍門到抄寫《華嚴經》這四五年間的三個佳夢,對了解大師在這一階段的修行悟證境界,是極有好處的。
  • 憨山大師與母親
    憨山大師(一五四六~一六二三)名德清,字澄印,明金陵全椒縣(今屬安徽)人。父親姓蔡諱彥高,母親洪氏。母親生平敬奉觀音大士。一天夢見觀音大士攜一童子走進家門,母親很歡喜地把童子抱了起來,從此以後就懷了孕。到了明並宗嘉靖二十五年(公元一五四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半夜,就誕生了一位白色雙層胞衣的胎兒。
  • 聖法原一味:憨山大師所遇密法境界
    >你的上師蓮池大師就是阿彌陀佛,你就想大師生前的樣子就是想佛了!你想大師的時候,阿彌陀佛就出現在你面前了!你要時時刻刻日日夜夜想,有一念忘記了就是忘恩負義,就入了輪迴生死!大師甚至說,這「便是我老漢隱身三昧也!」,意思這是憨山大師自己真正在修行的也是這樣的!
  • 憨山大師《書法鉤玄》(附釋文)
    憨山德清(明末四大高僧之一)行書《書法鉤玄冊》六開,尺寸(內):14.8×23釐米,上海博物館藏。冊頁前半部分為書論,創作於萬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作者時年65歲。後為一信札,時間與前文相近。本圖文僅展示冊頁書論部分,並加釋文於下。
  • 「莫道春風處處同 冰枯雪老寒巖在」——紫柏大師圓寂紀念
    2021年1月29日,農曆十二月十七日,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紫柏真可大師的圓寂紀念日。(明末四大高僧:蓮池大師、藕益智旭大師、憨山德清大師、紫柏真可大師)紫柏大師為人率真,性情剛烈,持戒精嚴,以負荷正法為己任,淡泊名利,為百姓翻刻藏經,護持三寶,一生奔波操勞,如同一盞明燈給黑暗中的眾生帶來無限的光明與希望。
  • 憨山大師傳(三):五臺山的修行歲月
    妙峰云:「不見古人道,三十年聞水聲不轉意根,當證觀音圓通。」妙峰說:你難道沒有聽古人說過嗎,用耳朵去聽水聲,三十年你能夠做到不轉意根,就是只聽而不分別的話,慢慢地你就離開了對塵的攀緣——你不是不聽,是聽,而不去分別。三十年不轉意根的話,當證耳根圓通。*清然之,溪邊有獨木橋,行坐其上,久之,忽然忘身,眾籟都寂,自此水聲不復入耳矣。德清覺得有道理。
  • 今日淨宗九祖蕅益大師圓寂紀念日 | 「宗乘教義兩融通 所悟與佛無...
    今天2020年2月14日(庚子年正月二十一),是淨宗九祖蕅益大師圓寂紀念日。縱觀祖師一生含辛茹苦,護持聖教,為報四重恩,樹立禪、教、律、密、淨之正法,匡正儒家宋明理學之弊端,救世之慈心、宏願、深忍、大行,令見聞者無不興起。紀念大師,便是紀念他的真修和行持。
  • 憨山大師:念有物有,心空法空
    一五七五年,大師三十歲。這年新春正月同妙峰大師從河東出發一起到五臺山去,直至年底十二月十五日才登上五臺山。塔院的大方法師請二位大師卜居北五臺龍門,這是個最幽峻的地方。第二年的三月三日,大師在雪堆中撥出數間老屋,同妙峰大師住了下來。在這裡大師目睹萬山冰雪,清涼皎潔,儼然是過去曾經羨慕的境界,感到身心洒然,如同進入極樂世界一樣。
  • 經典丨憨山大師:大事未明 如喪考妣!
    文:憨山大師示石鏡一禪人古人為生死大事不明,走向山中弔影單棲,專為究明己躬下事。故云:大事未明,如喪考妣。不是養懶圖安閒,任意度時也。必欲究此大事,只可運糞出,不可運糞入。古人三十年不雜用心,正是此耳。若今住山,任意悠悠,隨情放曠。妄想起來,又要逗湊幾句詩,作兩首偈,當悟的道理,消遣日子。如此只是一個養懶的痴漢,如何喚作住山道人。不唯唐喪光陰,抑且虛消信施。挨到臘月三十日,將什麼見閻老子?不是將一首詩,一首偈,便可抵得他過也。禪人當思為甚住山,畢竟要討個下落,方不負百劫千生,一遇之勝緣。
  • 班迪達大師圓寂前後
    ,20歲成為比丘,28歲通過法阿闍黎考試,31歲考上阿毗旺薩(佛學博士)頭銜,當上佛法經論的導師。縱然到了90多歲的高齡,大師父在身體許可的情況下,對於海外的禪修者都特別照顧有加及指導,親自教導遠地而來的禪修者,寄望他們能夠將佛陀的正法散播到海外。為了傳揚佛法,大師父可謂付出生命中的一切。在2016年2月,他圓寂前兩個月,他還為遠道從美國而來的艾倫‧克萊曼(Alan Clement)用一個星期的時間,拍攝了數個小時的訪問,對緬甸的廣大民眾作最後的進言。
  • 《憨山大師夢遊集》
    憨山大師夢遊集卷十五之五
  • 五祖弘忍大師圓寂紀念日
    在《六祖壇經》中記載:神秀大師做偈而未明心見性,六祖惠能大師做偈而明心見性,五祖弘忍大師將衣缽傳與惠能大師的故事千年流傳至今。弘忍大師為六祖惠能大師的師父,也是禪宗著名的祖師大德,五祖紹承四祖的宗風,為《宋高僧傳》所記述,亦極重禪定修證的行持;並非專以「無姓」或「性本空」等三兩句奇言妙語,便可僥倖而得祖位。至於五祖弘忍的禪宗法要,則見於他的門弟子所記述的《最上乘論》。
  • 憨山大師:大事未明 如喪考妣!
    古人三十年不雜用心,正是此耳。若今住山,任意悠悠,隨情放曠。妄想起來,又要逗湊幾句詩,作兩首偈,當悟的道理,消遣日子。如此只是一個養懶的痴漢,如何喚作住山道人。不唯唐喪光陰,抑且虛消信施。挨到臘月三十日,將什麼見閻老子?不是將一首詩,一首偈,便可抵得他過也。禪人當思為甚住山,畢竟要討個下落,方不負百劫千生,一遇之勝緣。
  • 憨山大師:大事未明,如喪考妣!
    古人三十年不雜用心,正是此耳。若今住山,任意悠悠,隨情放曠。妄想起來,又要逗湊幾句詩,作兩首偈,當悟的道理,消遣日子。如此只是一個養懶的痴漢,如何喚作住山道人。不唯唐喪光陰,抑且虛消信施。挨到臘月三十日,將什麼見閻老子?不是將一首詩,一首偈,便可抵得他過也?禪人當思為甚住山,畢竟要討個下落,方不負百劫千生,一遇之勝緣。
  • 玄奘大師圓寂前的「奇異徵兆」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見證一下玄奘大師圓寂前發生了哪些比較「奇異的徵兆」。有一天唐太宗問玄奘曰:朕欲樹功德,何者為最?奘曰:法假人弘,唯度僧為最。太宗謂玄奘法師曰:朕欲齋僧,但聞僧多無行,柰何?奘法師曰:崑山有玉,混雜泥沙;麗水生金,豈無瓦礫。土木雕成羅漢,敬之則福生;銅鐵鑄就金容,毀之而有罪。
  • 憨山大師:什麼叫念佛得力?持咒開悟的方法
    持咒開悟的方法(憨山大師開示) 禪人以持明為專行,從事者三十年,心地未有發明,乞老人(憨山大師)指示。 老人因示之曰:佛說修行之路,方便多門,歸源無二。即參禪提話頭,與念佛持明,皆無二法。第不善用心者,不知藉以磨鍊習氣,破除妄想,返以執著之心,資助無明,故用力多而收功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