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獲得萬贊的回答,日本人不給別人添麻煩到什麼程度?

2021-02-15 旅日


已獲得轉載授權,作者蒙歌(公眾號ID:mengge47),東京大學博士,知乎日本文化、教育領域優秀博主。

馬上又要迎來日本人自殺旺季了。日本內閣做了統計,三月自殺人數最多,平均91人;12月自殺人數最少,平均有72.9人。每年3月1日、4月1日、6月1日都是自殺前三名,日本人熱衷於在每月的第一天或者最後一天,但是年末除外,比如12月29、30、31日就很少人自殺。挑完了月份還要挑挑星期幾,數據顯示星期一自殺最多,周六自殺最少。男性普遍比女性壓力大,男女自殺比為72比28,中年男性佔整體自殺人群的42%。

日本的fiscal year是每年3月31日結束,4月1日開始。日本人不給人添麻煩到,死都要等到財政年度結束。有德性的人會把上年度的事務做完交接好,揣好遺書臥軌。一部分更有德性的人,臥軌也要等末班車,以免耽誤白天上班族籤到。不能死在出租屋造成房東房子貶值,臥軌比燒炭死和去青木原樹海自殺森林快捷無痛苦,馬上被發現不麻煩警察找失蹤人口,收屍便利。當然不排除部分壓抑了一生的人就非要在上班最高峰期任性一次。

不給人添麻煩到,很多時候自己活著就是給人添麻煩了。於是有名言——生まれて、すみません。中文意思——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或 我錯不該誕生於世。存在並不總是合理,對不起我不夠好,我自責,給集體帶來了麻煩,再見。

「生まれて、すみません」這句話最早是詩人寺內壽太郎原創的,而後太宰治在《二十世紀旗手》中作為副標題用了一次,並親自為這句話代言,自殺了5次終於成功,成為他和《人間失格》的符號。很多國內影迷第一次對這句話有深刻印象是來自電影《被嫌棄的松子》。

曾經我還看到一條日本的微博,一位中學二年級的女生詢問「請教我一個不給別人添麻煩的自殺方法。裡面是這麼寫的:我想自殺,但是卻擔心給周圍的人帶去太多的麻煩。例如:可能讓父母花很多錢,也可能會讓人們誤認為自己是因受欺凌而自殺,給老師招致麻煩。她也不希望父母傷心,所以在網上徵集不給別人添麻煩的自殺方法。」而且更誇張的是她為了不讓父母為自己的死花錢,竟然努力打工把自己的後事錢攢齊了。我們看來好像這孩子有心理問題,但並不是,這反映了日本人的精神常態。

死生亦大矣,活著的人也是把不給人添麻煩貫徹到極致。比如和朋友出去吃飯喝多了,回來坐公交的時候被晃吐了,也要吐在自己的公文包或者用脫下外套兜著,然後到站趕緊下車不影響別人。

我師姐蘇菲跟日本男生出去看電影,看到一半對方問她,請問我能翹二郎腿嗎?擔心自己的包把沙發弄髒,名牌Bottega Veneta就放地上。

我自己的教授跟我從美國開完學會飛回東京,竟然跟我一起做機場快線回市中心,我問他你兒子不是就在這附近住,你怎麼不打個電話讓他開車接你,他說不想給兒子添麻煩,他也要忙自己的生活。

在日本,除了花粉過敏戴口罩的人,還有一部分人是怕口臭打擾到對華人,還有很多人是自己感冒咳嗽,怕傳染給別人,於是戴口罩。國內很多戴口罩是自己健康的怕被別人傳染才戴口罩。

相信國內坐火車換座位大家都幹過,有時候最怕的就是老人或者孕婦定個上鋪要跟你換下鋪,禮貌的當然我也很樂意助人,最怕的是倚老賣老或者道德綁架的,不補差價的同時還認為你幫忙換座位是應該的。在日本一對老人,寧可是分開坐的一路不說話,也不會主動麻煩別人換座位,這是非常理所當然的存在於他們腦中。

在機場不小心馬上就耽誤飛機了,於是插隊過海關,排在第一的日本人好心同意了插到他前面,然後自己默默的走道最後隊伍末尾,這樣一換一,保證自己提供幫助的時候不給其他排隊的人添麻煩。

在公共場合比如地鐵上,不會跟朋友大聲聊天;儘量不用電話,掛掉下車再打或者捂著嘴小聲回復,看報紙都要折成小塊以免妨礙別人。自己熱得滿頭大汗不好意思開房間的空調,怕有噪音或者只因為自己浪費能源,等人再多一點並觀察到大家都熱得滿頭大汗再去開。

我碩士畢業典禮那年帶父母來玩,坐大巴從富士山回到東京,中途巴士路過其中一個人離家近的車站,他跟司機說想提前下車,司機同意了停車後,他對車上的我們鞠躬說給大家添麻煩了。我想很多時候我們會想到謝司機,但是想不到為這20秒耽誤向乘客道歉。

所有電梯,永遠站在一側,以免阻擋有急事的人快速通過。在拉麵店吃飯,掰一次性筷子小心翼翼,豎著掰開,而不是國內通常的橫向大開大合,以免碰到別人。吃碗拉麵臨走發現店員倒的茶還滾燙,強忍著喝下去怕辜負對方。

日本的環衛工人凌晨三點起來打掃,五點撤退以免影響上班上學人走道,揚灰。而日本路邊店鋪的店主也會每天打掃門前,減輕環衛工人的勞動,最近還看到一個新聞是在巴黎的日本人實在是看不過去市容,建立了志願者小組,打掃巴黎的垃圾,都輸出到了國外。

日本垃圾分類詳細大家肯定都知道了,一瓶可樂喝完先把塑料瓶蓋扔到瓶蓋筐,塑料包裝紙放扔到塑料製品分類,塑料瓶用水刷乾淨,踩扁扔進塑料飲料瓶分類。大街上很少有垃圾桶,每個人踹好自己的垃圾回家。還記得我們看過的動畫片蠟筆小新吧,二十年前的動漫裡面出去遛狗是帶著鏟子時刻準備鏟糞的。

公共場所也很少看到哭鬧的熊孩子,小孩從小受教育必修的《社會生活教育》第一章第一節就寫到「不能給人添麻煩」,讓別人不快、擔心、操心,都屬於的給人添麻煩。所以你會發現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最高頻的一句話是「抱歉,給您添麻煩了」。

除了日常用語,恐怕外交上也這樣措辭的僅有日本。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力促中日邦交正常化。在歡迎晚宴上,田中角榮對日軍侵華道歉,他說:「過去幾十年之間,日中關係經歷了不幸的過程。其間,我國給中國人民添了很大的麻煩,我對此再次表示深切的反省之意。」

流浪者的體面和不給人添麻煩,擔心自己會嚇到別人只敢凌晨在街上活動

很多行為看上去做的有點過了,甚至仿佛成了社會給日本國民帶來的枷鎖,他們「誠惶誠恐」的時刻提醒自己不給別人添麻煩的規矩,擔心自己無法融入大眾,被人疏遠。要知道,與大眾格格不入的人是無法生存的啊。自古以來日本地狹人稠,資源匱乏,自然災害頻發。山多而農耕受限,主要以漁獵為生,所以必須把自己融匯到集體的汪洋大海,抱團取暖,才能在村落中延續香火,在生活困難的時候如果失去了集體的幫助,生存率大大降低。不遵守秩序的人,會被排斥,比如村民生孩子你不去幫忙,比如水災火災你袖手旁觀,比如總是給大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與其說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來自於道德,我更願意說這是來自於祖宗的習慣和恐慌。所以你看到了日本大地震時候井然有序撤離的人們,連黑社會都出來幫忙而不是趁火打劫,搶救出來的物資上繳國家。

還有前面寫道的日本以自殺率高聞名,談談惜命這件事。究其原因,日本講究死後一筆勾銷,中國是好死不如賴活著。

遙想先秦時代,春秋戰國的士 也是不惜命的,動不動就自行了斷。比如孟嘗君列傳裡面寫到他請一個門客吃飯,那時候流行分餐制,門客以為自己吃的跟他吃的不一樣就抗議士可殺不可辱要自殺,孟嘗君委屈的給他看了自己的盤子其實是一樣的,對方說啊對不起啊我誤會冒犯了您然後又自殺了。

後來有暴秦大一統,金人也來搞過靖康之變。要是都學梁山好漢替天行道針對腐敗的公務員定點清除也還好,可是後來太多無差別大屠殺,蒙古狼圖騰殺殺殺,滿清入關殺殺殺,後來就義和團殺殺殺,建國後。稍微有點骨氣節操的都學陸秀夫負帝蹈海了,唯有忍辱偷生和苟且才能活下來,有時候還得出賣一下自己的朋友同事甚至親爹,這種文化的基因也就是惜命的meme就這樣傳下來了,道金斯的文化和基因的遺傳理論很有趣。

日本有武士道文化,四十七浪人幫主人報完仇就自裁,這是荊軻士為知己者死的範兒。從平安時代就有這種傳統,與其在戰場上被對方恥辱的殺死,在那之前自行了斷更被接受,而不會被當作膽小鬼。在江戶時代從容切腹被認為是很高尚的事,武市瑞山玩的是古典三刀切腹流被供在靖國神社裡。

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日本的恥感文化。不能給人添麻煩,做了事就要負責,做錯事自己會有強烈的羞恥感。比如北海道火車出軌事故,社長處理好事故,安排好後事,找個山清水秀之地悄悄的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再有一個變態殺人狂自殺之後竟然能得到國民諒解,因為大家覺得他已經自裁為自己做的事情承擔了責任。

我不禁高呼:人啊,應該有品德和血性!應該有騎士精神。不要過於惜命,因為有太多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是一個民族的處世哲學。還記得亨利二世主持下的,由兩個宮廷貴族沙泰尼雷和雅爾納克男爵之間進行的司法決鬥,後者擊倒了前者但在獲勝時刻沒有要對方的性命只說了一句還我清白,前者本能活命但拒絕治療慷慨赴死。

如果有人侵犯了你的名譽,或者傷害了你愛的人。請跟我高呼半澤直樹的經典臺詞やられたら倍返しだ(人若犯我,加倍奉還),需要精力時間金錢算計乃至性命。而遇到弱者或著不平事的時候,你要站出來做力所能及的,倒不至於讓你學章全啟割肉餵媽佛祖割肉餵鷹這麼狠,有時候只是一點點小付出和奉獻。又或者是吃一點小虧,比如少收一個紅包。

常有人憤世嫉俗的說中國開放全民持槍權就好了,黑白勾結的強拆隊,妨礙司法公正的官員等等都會被震懾到瑟瑟發抖,其實我們少了一種honor和virtue,槍在手也不敢跟張麻子走,只敢去幼兒園和火車站。而有了honor和virtue,民族才會有希望,公平正義和社會秩序需要每個人的努力,不再需要人治,一個國家自下而上就有一種法則,黑心開發商和貪官不會生存。(都想著託關係花錢辦事破壞規則自然產生市場)

派屈克·亨利在維吉尼亞州議會上吼出不自由毋寧死。把這句話做個逆否命題想起一個人,當年亨利八世要納妾,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最高大法官託馬斯·莫爾不支持,堅守著一個虔誠基督徒的節操,最終導致他被軟禁三年+斷頭。死之前他說每個人都想要自由,只要他肯付出代價,哪怕是一個奴隸,他都能得到自由,而我已經準備好了付出這個代價。所以請別嘲笑我這段寫的那麼多理想主義,我接觸的是真正的socialism,從小讀託馬斯·莫爾長大,所以"烏託邦"。

-END-

歡迎掃碼關注本公眾號,在日本相關的公眾號日益「同質化」的今天,致力於做一個與眾不同的新媒體

相關焦點

  • 知乎獲得萬贊的回答:日本人不給別人添麻煩到什麼程度?
    日本的fiscal year是每年3月31日結束,4月1日開始。日本人不給人添麻煩到,死都要等到財政年度結束。有德性的人會把上年度的事務做完交接好,揣好遺書臥軌。一部分更有德性的人,臥軌也要等末班車,以免耽誤白天上班族籤到。不能死在出租屋造成房東房子貶值,臥軌比燒炭死和去青木原樹海自殺森林快捷無痛苦,馬上被發現不麻煩警察找失蹤人口,收屍便利。
  • 如何在知乎獲得更多回答?
    為了獲得專業人士的中肯意見和建議,很多人都選擇在知乎提問,可是不難發現,大量的提問下面別說高質量回答了,連總的回答數都寥寥無幾,為什麼有的人提個問題底下的回答就成百上千,而有的人提問卻沒人回答呢?我們又如何在知乎獲得更多回答?首先,我們先來看提問的注意事項要想獲得回答,你的提問一定是讓人有回答欲望的,在知乎上什麼樣的提問能夠讓人想要回答呢?
  • 不給別人添麻煩
    以前,年少不懂事的時候,經常會給別人添麻煩,現在想起來,很後悔,那個時候,真的是很糊塗,說話辦事,都不過心的。當然,現在也依然不咋懂事,但是,比以前要小心一些了。理還是那個理,當一個人以自我為中心去想問題的時候,心裡只有自己的利益得失,給別人添麻煩,壓根就沒有想到這是個不對的事情。很多時候,都是靠別人的包容和原諒,一路過下來的,但自己以為是天經地義的。直到有一天,有人和我絕交,疏遠我,甚至,當頭一棒。為此,我失去了很多好朋友,乃至人生的機遇。自作自受吧。
  • 疫情之下,不給別人添麻煩是最基本的教養
    欠多了也就不愁了,他替你辦一件是辦,辦十件還是辦啊。等辦到最後,他一見到你頭就疼,那你就贏了,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段臺詞把中國的人情本質描述得淋漓盡致。三年前,一檔辯論綜藝節目裡出現了一道辯題:「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美德嗎?」什麼時候開始,不給別人添麻煩都不能算是美德了?去年,有一個作家寫了一本書叫做《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有讀者表示深受啟發。
  • 不給別人添麻煩,是對人最基本的禮貌
    禮貌,是人類為維繫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它不僅體現在「謝謝你」、「對不起」、「請」這些禮貌用語,更體現於人的自身行為。現在正處於大學畢業季,很多大學畢業生正在四處找工作,那麼家裡人基本都會將孩子送到親戚家暫時安置,等到工作有著落再搬走。
  • 為人處事,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教養
    他們也許被生活壓的喘不過氣,也許正處在崩潰的邊緣,也許正在經歷人生最大的磨難。 別給他們添麻煩,別做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也許在你眼中,一些無足輕重的事託給別人,會改變他一天的所有計劃安排。 你永遠都不知道,你的麻煩,會帶給別人多大的困擾。
  • 一個人最好的教養,就是不給別人添麻煩
    一個人最好的教養,就是不給別人添麻煩。不麻煩別人,是素質很高的體現,也是一種很高的情商。你真的不必總是麻煩別人,否則你會令人討厭。如果你能夠體諒到環衛工人的辛苦,你也許就不想麻煩別人了。 「勿以善小而不為」,不麻煩別人,並不是要你做轟轟烈烈的大事,而是要你把身邊的每一件小事都做好。就像大偉一樣,從小就聽從母親的教誨,減少給別人的麻煩,凡事盡力而為。
  • 不麻煩別人是一種教養,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修養
    文/小雪少給別人找麻煩的一個最佳辦法,就是把麻煩在自己手裡解決掉。01.表妹為了免單也是真的拼了一大早閒得無聊,拿著手機刷頭條,刷屏之間收到表妹一條消息「姐,幫我砍一刀」,這某多多是真的特招人恨,我可煩可煩了你懂吧。
  • 知乎高贊回答:什麼樣的人適合學計算機?
    計算機專業,作為一個老牌專業,一直受到廣泛關注,得到了不少人的青睞。但計算機專業真的有想像中那樣完美嗎?未來工作前景與發展空間怎麼樣?每個人情況不同,計算機適合什麼樣的人學習呢?都說學得特別累,那女生該學計算機嗎?關於這些問題,在知乎「高考志願」專題內,有不少過來人的優質回答,可以讓考生和家長獲得更加清晰的認識和判斷。
  • 知乎萬贊回答、讓網友淚目:這位爸爸說了什麼?
    你現在是什麼人,就是什麼人,世界眼下是什麼樣,就是什麼樣。」過去的日子和事,就別再執念。這樣簡單的道理,一個經歷了多少年風腥血雨的人才說出口,做到言行一致。02曾經在知乎看到過一個故事,獲贊上萬。故事的內容是一個男性和父母說他喜歡上了一個女人。這倒沒什麼稀奇,為難的在於男性未婚,而女性有過一段失敗的婚姻。
  • 知乎萬贊,這個被分享100萬次的演講,再度刷新我對世界的認知!
    原文標題《知乎萬贊,這個被分享100w次的演講:讓我對世界的認知再度崩塌!》知乎上曾有一個提問:有什麼非常重要卻總被人忽視的底層能力?所謂認知力,無非就是對世界萬物的判斷,你的判斷越接近事實,你的認知力就越高。大部分人的智力、能力都相差無幾,但出到社會後的幾年內,發展往往大相逕庭,其中除了機遇的因素,認知能力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 不給人添麻煩,是一種高級的修養
    人際交往中,人們常常以「給你添麻煩了」,作為一種客套的說辭,表達歉疚和謝意。誠然,不怕麻煩的關係,必定融洽和諧。但有的人,卻以大不了說一聲「給你添麻煩了」,就肆無忌憚地給別人添麻煩。這種「明知故犯」,擺出的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和不把別人放在眼裡的輕蔑姿態,自己以為很是了不起;給人留下的卻是蠻橫無理、愚昧無知的的印象。
  • 「不想給人添麻煩」的5種表達,你都會說嗎?
    在學習日語的時候,我相信大家肯定看到過「迷惑をかけたくない」和「世話をかけたくない」,大家都知道這兩個其實都是表達「不想給人添麻煩」的含義,但是它們兩者之間有什麼區別呢?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吧。從簡單的角度來說,其實兩者之間的含義相似,只是在語義上有些略微的差別。
  • 教養不是所謂的不給人添麻煩
    我通常有禮貌地與人交談,用各種禮貌的表達來對待人。當事情發生時,我不會佔別人的便宜,不給他們添麻煩,更不用說讓他們難堪了。但是幾天前,我被母親教訓了一頓。她說有時候你所以為的教養不是教養而實實實在在的冷酷與漠不關心。我們的社區不大。星期天我早早下樓去取快遞。當我遇見媽媽買菜回家時,社區門口的保安幫她把大包和小兜的菜拿到家門口。
  • 不給別人添麻煩,是成長重要的一步
    時間,不一定能證明許多東西,但一定會看透許多東西。越來越覺得,照顧好自己,不給別人添麻煩,是成長重要的一步。人,都會有心情不好的時候,說不上來的失落,道不明白的難過,理不清楚的交錯生命是一場又一場的別離和相遇,是一次又一次的遺忘和開始,可總有些事,一旦發生,就留下印跡;總有個人,一旦來過,就無法忘記。每個人的一生,都會經歷無數的人和事,好的壞的,溫暖的回憶,漸長的傷痕,都無法拒絕,只有接受。時間能讓傷口痊癒,雖然總會留下或深或淺的痕跡。
  • 不給別人添麻煩是最基本的道德丨一個杭州市民的日常
    但那個時候,在杭州的我,已經不出門買菜了。接下來幾乎天天給他打電話,一直到2月4日,他說,情況嚴重了,五天一次出去買菜,街上已經沒有人了。他都擔心空氣傳播,窗戶都不敢開。我沒有告訴他,也有氣溶膠傳播的可能性。2月6日電話,他說已經有軍隊送菜了。在杭州,我三到四天線上採買一次,定好早上6點30鬧鐘,很多菜都是秒光。
  • 知乎萬贊:穩定的工作意味著什麼?很多人都理解錯了
    當了三四年的老師後,由於忍受不了縣城的低工資,以及一眼就望到頭的未來,最後辭職到了一個二線大城市,在當地知名的培訓機構當老師。現在,這個朋友的工資是過去的5倍,雖然工作辛苦一點,但人生總算上了一個新臺階,日子也過得風生水起。從體制內辭職創業,或是另謀生路的案例很多,知名的比如前央視主持人張泉靈等。
  • 為何你從不給別人添麻煩,人際關係卻一般?
    生活中有這樣一種人,他們有什麼事情都自己扛,從不願意麻煩別人。這種人往往性格內向,不願意與人交流,人際關係都不怎麼好。他們對於親情淡漠,對待友情,更是一種可有可無的態度。這樣的人,性格獨立堅強,但是也很固執。不管對誰,哪怕最親密的人,他表現出來的都是我們兩不相欠最好,不喜歡欠別人的人情,把想要關心他的人拒之千裡。而這樣的人,人際關係都不怎麼好。
  • 4個小孩劃數十臺車被索賠150萬:最好的教養是不給人添麻煩
    任由孩子胡鬧,不給孩子設限,這不是愛,而是傷害。管孩子說來複雜,其實簡單,只需管三個方面:傷害到自己,打擾到別人,破壞到環境。危害自身安全和健康,違背道德,給別人添麻煩,打擾到別人,破壞公共環境和秩序,這些行為,都不必須管。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是愛自己的,但自己的一些行為是不恰當的,需要改變。
  • CMU王贇:八年語音識別、六門外語、2700個知乎回答,我學到了什麼?
    此外,他在知乎上貢獻了兩千多條高質量回答,在社區中有很大的知名度。我們主要聊了:- 語音識別領域包括哪些內容?目前的技術難點和落地前景如何?- 掌握六門外語是怎樣的經歷?有哪些經驗?- 碩博申請:CMU碩士原地申請PhD有哪些優勢?- 作為回答了2700多個問題的知乎大V,怎麼看待知乎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