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底的時候,我們業主群裡有鄰居吵架。七樓請八樓不要在家蹦蹦跳跳,影響家裡小孩上網課。聽上去七樓的要求很合理,八樓沒有理由不配合。但是八樓鄰居偏偏不配合,理由是老師交代了,小孩在家每天要拍球100下,跳繩十分鐘,並且要上傳視頻到班級群。七樓認為八樓製造噪音的時間遠超過了鍛鍊所需時間,八樓認為七樓無理取鬧。我當時正帶著小孩在小區廣場玩,就拍了一段小孩在廣場騎滑板車的視頻發到群裡。我在群裡說,小區廣場很空曠,帶小孩下來鍛鍊挺好。我本意只想做個和事佬,沒想到八樓鄰居懟我說:「你有口罩你厲害,我們口罩不夠,就不給社會添堵了。」並且反問:「誰可以戴口罩上體育課?做來給我看看。」我心想戴著口罩不能跳繩嗎?而且,我們廣州驕傲鍾南山教授不是說了嗎?空曠的地方可以不戴口罩。七樓和八樓兩家人在業主群裡唇槍舌劍互不相讓,我沒當成和事佬,也就不再多嘴。
八樓的鄰居打著「不給社會添堵」的旗號,實實在在地給七樓製造了麻煩。試問誰家父母能忍受小孩在上網課的時候天花一直傳來「咚咚咚」的聲音?疫情期間很多人都憋在家裡儘量不出門,儘量不製造噪音,不影響鄰居生活,不給鄰居添麻煩,難道不是基本的教養嗎?
然而這幾年我越來越多地聽到這樣的觀點:「要學會麻煩別人」、「會麻煩別人是一種社交技能」、「相互麻煩是一種協作」。
大約十年前電視劇《蝸居》大熱,其中宋思明有一段臺詞:「關係這個東西啊,你就得常動。越動呢就越牽扯不清,越牽扯不清你就爛在鍋裡。要總是能分得清你我他,生分了。每一次,你都得花時間去擺平,要的就是經常欠。欠多了也就不愁了,他替你辦一件是辦,辦十件還是辦啊。等辦到最後,他一見到你頭就疼,那你就贏了,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段臺詞把中國的人情本質描述得淋漓盡致。
三年前,一檔辯論綜藝節目裡出現了一道辯題:「不給別人添麻煩,是一種美德嗎?」什麼時候開始,不給別人添麻煩都不能算是美德了?
去年,有一個作家寫了一本書叫做《好關係是麻煩出來的》,有讀者表示深受啟發。
我承認,懂得麻煩別人是一種社交技能,人與人的相處需要互相幫助,互相麻煩可以讓彼此的人情關係更加緊密。但是我們的社會現在缺的是怕麻煩別人的人嗎?不是,恰恰相反,我們的社會現在缺的是把不給別人添麻煩當作基本教養的人。
去過日本的人應該知道,日本人乘坐自動扶梯是這樣的:

我們乘坐自動扶梯是這樣的:

講究秩序的目的不正是方便他人,不給別人添麻煩嗎?每次我乘坐自動扶梯趕時間的時候,遇到扶梯兩側都站滿人擠不上去的情況,著實無奈。
這次疫情當中,很多事件都體現了很多人缺乏「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基本教養。
為什麼會有#鄭州毒王#、#廣州毒王#的出現,這些人就是缺乏不給被人添麻煩的基本教養,完全不考慮自己的任性行為會給他人、給社會帶來多麼大的困擾。若不是#廣州毒王#的出現,也許廣州能早一點開學,我媽也就能早一點結束天天對著我兒子嚷嚷「我受不了了,我要回老家」的日子。
前些天有#歸國留學生拒絕配合檢測#,有#留學生回杭州後硬闖小區#,這些人就是缺乏「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基本教養。同樣是留學生,有的留學生就表示不回國給國家添麻煩了,人跟人的差距就是這麼大。
和朋友聊起依然有人出門不戴口罩的現象時,有朋友認為這些人大多沒有受過高等教育。我反對這種觀點。留學生之間的差距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一個人有沒有教養和受沒受過高等教育沒什麼關係。我們律師算是受過高等教育吧,一樣有人從境外回國後瞞報行程。
說回鼓勵大家麻煩別人的觀點,比如「懂得麻煩別人是一種社交技能」。這個論點我大致不反對,但我認為這個論點更加正確的表述方式是——懂得尋求合作和幫助是一種社交技能。尋求合作和幫助,對象往往是特定的,比如朋友之間的互相麻煩,事後我們對提供合作和幫助的人應當予以回報,至少是一句謝謝。
前兩年朋友圈有一句很火的話:「長大之後才明白,儘量不給別人添麻煩,別人最好也別麻煩我,不是冷漠,而是成熟。」這句話本身雖略顯冷漠,卻也不無道理。
我喜歡中國的人情社會,顯得人與人之間有溫度。但是,再有人情味的社會裡,我們也不能把給別人製造麻煩當作理所應當。還是那句話,不給別人添麻煩是最基本的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