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當然不會試圖摘月,我要月亮奔我而來。 ——奧黛麗·赫本
26年前,1993年1月20日,奧黛麗·赫本因病逝世,享年63歲。
當她去世的消息傳出來後,美國媒體表示:「天使走了,上帝有人陪伴了。」
著名影星伊莉莎白·泰勒傷感地說:「天使回到了天國。」
葬禮上,已是白髮蒼蒼、步履蹣跚的格裡高利·派克先生淚流滿面,哽咽道:
「能在那個美麗的羅馬之夏,作為赫本的第一個銀幕情侶握著她的手翩翩起舞,那是我無比的幸運。」
即使過去二十多年的時光,提起奧黛麗·赫本,她的美麗和優雅依然為人們津津樂道,從未褪色。
然而赫本的一生,卻不僅僅只有美麗和優雅,正如她自己所言:我的人生比童話故事還精彩,我也曾遇到困境,但在隧道的那一頭,總有一盞燈。
奧黛麗·赫本的評價有很多,但最有代表性的是「天使」。
有很多明星被稱為「精靈」「公主」「女王」「魔王」。
而被稱為天使的只有奧黛麗·赫本一人。
她是一個連上帝都願意親吻她的臉頰的人。
她讓所有人喜歡。
著名導演比利·威爾德曾說過:
「上帝親吻了一個小女孩兒的臉頰,於是赫本誕生了。」
奧黛麗·赫本出生在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英國的一位銀行家,母親是荷蘭貴族後裔,稱「男爵夫人」。
但赫本的出生並沒有因為「上帝的親吻」而變得順遂平安,出生6周後她就患上了嚴重的百日咳。
赫本的母親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她認為上帝比醫生更仁慈更萬能,於是日日在家中祈禱而拒絕帶女兒去醫院。
赫本的狀況越來越糟糕,甚至一度沒有了呼吸。
但幸運的是,赫本最終戰勝了病魔,沒有依靠任何藥物和醫生的幫助,她卻活了下來,堪稱奇蹟。
從出生到離開,赫本將堅強刻進了骨子裡。
赫本曾經和兒子聊天時,提到這段往事:
「如果將來我要寫自傳,開頭會是這樣:1929年5月4日,我出生在比利時布魯塞爾……六周後,我告別人世。」
在這樣一個不平凡的家庭,註定了她的一生也是不平凡的。
本該擁有美好燦爛的童年和人生的赫本,命運卻偏偏跟她開了一個個玩笑。
赫本的父親雖然事業有成,卻是一個法西斯主義者,為了所謂的政治,在赫本6歲的時候,他拋棄妻女,離開了家。
一個完整的家驟然破碎,母親每天都在埋怨丈夫的離開,說了很多難聽的話,這在小小的赫本心裡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讓她對完整的家庭心生嚮往。
她那麼希望有一天父親能夠出現,這樣她就可以和其他孩子一樣享受到父愛的溫暖,但沒有。
由於戰爭的爆發,小赫本和她的母親過上了顛沛流離的生活。
赫本小時候的夢想是成為一位芭蕾舞蹈家,所以儘管生活艱辛,她依舊堅持著自己的夢想。
赫本愛上了芭蕾,並立志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芭蕾舞演員。
她比任何人都要勤奮,當別人還在熟睡的時候,她早已起來練功;當別人已經結束課程,她還在舞蹈室裡起舞。
如果沒有之後的事情,也許赫本真的會成為芭蕾舞團的首席女演員,然而並沒有這象徵著美好的「如果」二字。
最終平靜的生活還是被二戰打破了.....
赫本原本富裕的家在戰爭中變得一貧如洗,房子被徵用,財產被沒收。
整個二戰期間,赫本沒有吃過一頓飽飯。
為了生存,她吃狗糧,吃鬱金香的球根......有時候什麼都沒有就只能喝水充飢,一整天都躺在床上,通過看書來忘記飢餓。
嚴重的營養不良導致後來赫本長期貧血、身材削瘦。
二戰給赫本帶來的除了身體上的傷害,更是精神上的折磨。
她清楚地記得德國軍隊佔領荷蘭的情景,親眼看著成群結隊的猶太人被押上了火車送往集中營。
一直到老,她還清楚地記得看見一個紅大衣的小女孩被納粹軍隊塞進一輛牛車中帶走,這和《辛德勒名單》中的畫面不謀而合。
生與死,炮火與饑荒,像陰影一樣纏繞著赫本的童年。
但即使在戰火中,赫本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芭蕾夢,並堅持用這樣的方式去鼓舞更多的人,直到她因為飢餓虛弱到無法站在舞臺上。
戰爭結束後,終於從死亡和飢餓的籠罩中走出來,赫本迫不及待地想要回到芭蕾舞舞臺,然而命運的戲弄卻沒有到此為止。
即使擁有舞蹈的熱情和高明的技巧,但長時間的飢餓影響到了她肌肉的發育,並且因為戰爭,她已經錯過了練習芭蕾舞最重要的年齡。
赫本的老師明確告訴她:她想成為芭蕾舞首席女演員的夢想破碎了。
那些在戰爭和飢餓時支撐她活下去的夢想一下子消失不見了。
在很長一段時間,赫本都陷入了抑鬱中,未來一下子變得迷茫與不知所措。
但夢想不在,生活還是要繼續下去。
為了養家餬口,赫本一邊擔任著芭蕾舞的兼職老師,一邊開始經人推薦兼職模特,並參加歌舞團的表演。
雖然演戲模特不是自己的最愛,但無論做什麼,赫本都盡全力做到最好,因為表現突出,她成為了《高跟紐扣鞋》的合唱團員,並參與音樂劇《韃靼醬》的演出,正式步入演藝圈。
後來陰差陽錯,赫本被一位導演看中,從此走上了演員之路。
記得赫本出演的第一部電影叫做《吉吉》。
赫本在表演方面也非常具有天賦,幾乎出演的每部電影都大獲成功,深受觀眾的喜愛。
當接到一個劇本的時候,赫本仔細研讀了不下幾十上百遍,深入理解角色的特點。
演修女,會實地向真正的修女學習,學習她們的言行舉止,切實體會修女的生活。
不管演什麼角色,她都會自己深入他們的生活,做到極致。
憑藉出眾的演技,赫本廣受好評,且獲得世界戲劇大獎最佳女主角。
而與此同時因為得到《雙姝豔》導演的推薦,赫本參加了新影片《羅馬假日》的試鏡,並順利通過。
於是,有了那部經典的《羅馬假日》。
有了那個美好如童話般的愛情故事。
一日便勝過滄海和桑田。
一日也能是永恆摯愛。
一經播出,再起波瀾的《羅馬假日》,讓全世界都認識了這個小姑娘!
她改變了一個時代的審美,重新定義了「美」的含義。
在那個性感金髮女郎受歡迎的年代,赫本的率真優雅卻打動了無數人,並塑造了一系列成功的角色。
美國《時代》曾評價赫本:
「 她把女皇的高尚和活潑淘氣完美地柔和在一起,像一顆精美切割的鑽石一樣閃閃發光。」
赫本一生共參演26部電影,獲得過五次奧斯卡最佳女主提名,兩屆奧斯卡金像獎,是好萊塢最著名的女星之一。
赫本本身不信仰任何宗教,但卻有著屬於自己的信仰,並且終其一生非常虔誠:她信仰愛,信仰自然力量的奇蹟,信仰生命中的美好。
然而赫本的感情之路卻總是遭遇一次又一次的坎坷。
赫本的第一任丈夫是梅爾·費勒,在最開始的時候兩人感情非常好,好幾次懷孕,卻都由於拍戲繁忙導致流產。
1958年,當赫本第三次懷孕時,她毅然決然推掉所有的工作在家中靜養,不久生下了一個男孩,取名「肖恩」。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梅爾開始和其他女人糾纏不清,兩人的婚約出現危機。
赫本一生最大的心願就是圓滿的家庭,自己父親的離去,絕不能成為自己孩子的遺憾。
但婚姻終究不是一個人的事情,落花有意,流水無情,最後在赫本苦苦維持之下,還是最終以離婚收場。
愛是一種行動,愛不僅僅是坐下來談話,從來都不是,我們生下來就具備了愛的能力,但是我們還必須去鍛鍊它,就像我們鍛鍊其他的肌肉一樣。——奧黛麗·赫本
杜拉斯有過一句名言:愛之於我,不是肌膚之親,不是一蔬一飯,它是一種不死的欲望,是疲憊生活裡的英雄夢想。
這句話用來形容赫本再合適不過,她不需要多麼大的榮耀,她只渴望愛,需要愛。
第一段感情的失敗並沒有讓她對愛情失望。
在一次旅行期間,赫本邂逅了心理醫生安德烈·多蒂,被他的熱情所打動。
不顧母親反對,也不管安德烈比自己小9歲,1969年1月,赫本和安德烈在瑞士閃婚。
第二次婚禮,沒有華美的婚紗,她穿著摯友紀梵希為她設計的簡單連衣裙,手捧一束小蒼蘭,象徵她對愛情的希望——純真、無邪。
當時的赫本已經是好萊塢赫赫有名的巨星,然而婚後她卻立刻選擇了息影,完完全全回歸家庭。
不久他們有了愛情的結晶——赫本的第二個孩子盧卡出生了。
赫本開心地表示:「我終於得到幸福了。我不再拍電影了,今後我要專心演好妻子和母親的角色」。
然而赫本傾其所有的去愛去付出,同樣沒有換來圓滿。
安德烈是個花花公子,在赫本懷孕時就和許多女人糾葛不清。
這段感情在堅持了10年之後,最終還是宣告了結束。
赫本沒有選擇糾纏,哪怕悲傷到極致,卻仍然微笑著與丈夫道別。
但凡死纏爛打的人,大都不是真的深愛你,那只是在跟自己賽跑。
真正愛你的人,做不到死纏爛打,因為自尊不允許。
但好在赫本始終相信溫暖和愛。
1980年,51歲的赫本終於遇到了她的靈魂伴侶——羅伯特·沃特斯,兩人沒有結婚,卻都懂得彼此的內心,相濡以沫走完了餘生。
愛只會遲到,不會缺席,但中間的等待卻需要溫柔強大的內心。
在未讀奧黛麗·赫本的傳記之前,只知道她是一位好萊塢巨星,獲得過奧斯卡金獎。
大名鼎鼎的紀梵希和赫本曾是一對搭檔,紀梵希為赫本設計的衣服是那麼美妙絕倫。
紀梵希先生和赫本女士的感情也是不是愛情勝似愛情!
在自傳書籍的封面是奧黛麗·赫本的肖像,旁邊寫著:落入凡間的天使奧黛麗·赫本。
在世人的心中,奧黛麗·赫本正如一位降落人間的天使,優雅高貴。
每一個和赫本交往過的人,無一不評價赫本非常謙虛,懂得尊重每一個人,而且她富有愛心,熱衷慈善,從出道到離世沒有任何緋聞。
常常被記者跟蹤,但從未抱怨過記者。
她從來不像其他演員一樣,想永遠當紅,而以追求個人幸福、平靜、愛、子女、她愛且愛她的伴侶為重。
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說完美的人,不就是赫本這樣的人嗎?
對於我們的評價,她曾經說過:
我一直都很幸運。機遇很少憑空出現。所以,當它們出現時,一定要抓住。
如果說一個女演員的女粉比男粉都多,那麼真的是太成功了!
即便是現在,那些沒有修圖,沒有濾鏡的電影片段,依然迷倒萬千少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