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的美麗不存在於她的服飾、她的珠寶、她的髮型;女人的美麗必須從她的眼中找到,因為這才是她的心靈之窗與愛心之房。」
早在好幾年前,奧黛麗·赫本的照片就已經存在了我的QQ空間裡,那時看著她那治癒系的笑容時,我就已經把她奉為了我的女神。她的優雅一直在我的心裡不曾遺忘。
特別是在上個世紀時,奧黛麗·赫本進入影視領域後,她的形象都是那種至真至善、純潔無瑕,那宛如公主般的高貴形象,被更是無數女人模仿的對象,而她的這種氣質更是代表了歐洲的傳統和優雅。
而她的一生,不僅用電影向我們展示了一個優雅女人的氣質,更是在事業高峰時,全身心的投入到有戰亂和傳染病的地方,去關注因為戰爭而貧困、飢餓和失去家園的兒童,成為了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至善大使。
就如她所說的:」女人的美麗不是表面的,應該是她的精神層面、是她的關懷、是她的愛心以及她的熱情。「
赫本出生於比利時的一個貴族後裔家庭,後來父親拋下了她們母女二人離開了,後來隨著歐洲戰爭的爆發,母親為了避難就帶著赫本回到了荷蘭的姥姥家。
雖然生活在戰爭暴亂的年代,但是母親依然努力的工作來補貼家用。因為赫本的母親曾經是在貴族出生,受過貴族教育的她,在生活的經濟情況好轉後,就把赫本送去學校學習芭蕾舞。也是媽媽的這個決定,讓她為自己優雅的氣質奠定了基礎。
當時,她學習舞蹈的老師組織學生門參加一場很重要的演出,可是赫本被老師通知不能參加,因為她長得太高了,而且學舞的時間又太短,為了不影響整體的效果,所以就沒讓赫本參加。
這消息讓赫本很難過。可是當時的生活很是比較拮据,有時還會挨餓,哥哥就建議她去參加一個話劇的演出,可以賺點錢。赫本為了補貼生活家用,於是接受了哥哥的建議。
也是因為參加話劇的這個決定,讓奧黛麗赫本後面參加電影拍攝打下了基礎。
那時話劇排練的時間很短,而赫本又沒有表演的經驗,所以她經常加班排練,所幸那次的演出順利結束。在那以後,她就一邊學習芭蕾,一邊繼續做著話劇跑龍套的工作。
後來戰結束,當時有一家荷蘭航空公司正要推銷自己的品牌,試圖振興荷蘭的旅遊產業。而當時的奧黛麗·赫本邊在學校學習芭蕾,一邊演話劇掙學費,後來在母親的幫助下,她參加了該片的試鏡。
據說當時該片的導演林登回憶,他一看到奧黛麗就連忙叫來助手說,「快來!你見過一個會走路的夢嗎?我見到了!」
就這樣,奧黛麗·赫本獲得了導演的看重,出演拍攝了這部影片《荷蘭七課》。這部影片是她第一次出演的電影,儘管只是個小角色,但也是這部電影成為了赫本後來電影事業的起點。
奧黛麗·赫本一生參演過26部影片,但在此之前一直是出演話劇。一次有幸的機會赫本得以出演戲劇《金粉世界》的主角「琪琪」。她也因在劇中的出色表演獲得了戲劇世界最佳女主角獎。
緊接著她又出演電影《羅馬假日》,飾演「安娜公主」。這是奧黛麗·赫本在電影中首次出演女主角,並與格裡高利·派克表演對手戲。那時我看到電影中赫本的俏皮有高貴的公主形象,而開始喜歡上她。
後來赫本憑藉著這部電影,並以美麗俏皮的形象奪得了第26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羅馬假日》也讓赫本敲開了「時尚」的大門。
其實,我在看這部電影時喜歡上這個外國女人,就是覺得她把公主那股氣質演繹的出神入化,根本難以想像她從小過的是艱苦又吃不飽的生活。現在想來就是跟她的家族遺傳的教育,還有學習芭蕾舞有關。
後來, 美國有一家電影公司還專門為奧黛麗·赫本量身打造一部電影《龍鳳配》。在服裝方面由奧黛麗親自前往法國選購,由此奧黛麗與紀梵希的時尚傳奇也拉開序幕。
當時已經屬於大設計師的紀梵希並不知道到赫本在當時已經很出名了,他沒空搭理赫本,於是,他對這個看起來瘦骨嶙峋的小丫頭說:「衣服都在這裡,你挑幾件喜歡的穿吧。」轉身就去忙別的了。
本來就很喜歡紀梵希的赫本,開心的在衣帽間穿梭,面對滿目玲琅的衣服,赫本很是喜歡,在精心挑選一番後,她穿上了挑好的衣裳婉婉走出來時,驚呆了在一旁的紀梵希。
紀梵希沒想到,赫本把自己的衣服穿出了他的靈魂,而赫本親自挑選的這幾件衣服也為紀梵希贏得了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從此他倆就成了形影不離的超級搭檔。
他們合作的《蒂凡尼的早餐》更是讓赫本走上了神壇,珍珠項鍊,小黑裙,大墨鏡便變成了歷久彌新的經典。
從此,而赫本的每一部電影都在時尚圈颳起一場優雅時尚的龍捲風。她成為紅時至今的「時尚符號」,人們將她這種獨具她濃墨重彩的個人風格命名為:赫本風格。 她的名字也成為了時尚標籤。
自從赫本走上熒幕後,金髮碧眼的形象就被擠出了時尚圈。「赫本頭」成為了少女界新潮流的叫法;而且每個姑娘衣櫃裡都會有條小黑裙;或者是平庸的白襯衫搭配傘裙,再加上一雙芭蕾平底鞋,這就成為了當時優雅的形象。
美國《時代》曾以這樣讚美奧黛麗·赫本:「她把女皇的高尚和活潑淘氣完美地柔和在一起,像一顆精美切割的鑽石一樣閃閃發光。」
優雅是女人永遠不會褪去的美,一個人的美貌也許能贏得很多人的喜歡,但只有骨子裡的善良才能使人永遠敬仰。奧黛麗·赫本是一個極具人格魅力的女人,她能夠影響全球的不光是時尚、美貌、氣質,還有她心靈和品行的美,這也影響著全世界的審美。
奧黛麗·赫本的人生經歷也經歷無助、失敗和痛苦,但這些並沒有在生活上帶給她很大變化,卻是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她對人生和世界的看法。
奧黛麗·赫本對於戰爭地方的孩子格外的關愛,有人曾說熱心慈善才是赫本的標籤。晚年時,赫本受邀出任聯合國兒專童基金會親善大使,為第三世界的婦女與兒童爭取權益。
她不顧戰亂和傳染病的危險,足跡走遍了整個世界,用身體力行去關愛那些身處在戰火、貧困、飢餓中的兒童。她走到苦難最深重的角落去擁抱援助飢餓患病的兒童。作為親善大使,可以說赫本的後半生完全奉獻給了人道主義。
赫本曾經說過:「如果你在任何時候需要一隻手來幫助你,你可以在自己每條手臂的末端找到它。隨著你的成長,你會發現你有兩隻手,一隻用來幫助自己,另一隻用來幫助別人。」
就是這樣一個充滿魅力又善良的人,帶給戰爭中的兒童很多希望。
善良,已不僅是赫本的個性,更是她餘生的重要內容。人生的最後 5 年,奧黛麗·赫本一共完成 50 多趟人道主義之旅,她把自己獻給了人道主義事業。
1993 年 1 月 20 日,奧黛麗·赫本在瑞士的託洛謝納病逝,享年 64 歲。 赫本的離世讓無數人深感悲傷,不僅因為她的美貌曾打動數代人,更是因為她的善意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去世前十多年前,她只是說:」的人生比童話故事還精彩,我也曾遇到困境,但在隧道那一頭,總有一盞燈。「
寫在最後:
回顧奧黛麗赫本的一生不難發現,她從熒幕又到了現實,把自己骨子的優雅和治癒般的笑容帶給了貧苦生活的孩子,讓孩子們在艱苦的環境看到了幸福的光,而且一直用自己的行為影響著世人。所以,真正的優雅,從來都是經得起時光的檢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