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的IP,在美國的影響力,就相當於中國的《西遊記》。
如果單純看《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的話,你會一頭霧水。「我是誰,我在哪」的靈魂吶喊,此起彼伏!
畢竟這是一部跨越40多年的系列電影,光「品」是不夠的,你還要細細的「品」!
1973年,喬治·盧卡斯拿著《星球大戰》的劇本到處找電影公司投資,在四處碰壁後,只有20世紀福克斯投資了這部電影。
期間,喬治·盧克斯因為不停的改寫劇本,跟福克斯的高層鬧得很不愉快,最後在喬治·盧卡斯的據理力爭之下,福克斯終於妥協。這才讓《星球大戰4:新希望》一經上映就造成巨大轟動。
今天,茉茉帶大家簡單捋一下《星球大戰》的編年史!
如今,距離第一部《 星球大戰 》於 1977 年在美國上映,已經過去了43 年。
43年間,電影行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超視覺大片不斷出現,但《星球大戰》則是開啟視覺盛宴的引航員!
從系列第一部上映至今,《星球大戰》系列一共推出了11部作品。
可以簡單概括為前傳(3部)、正傳(3部)、後傳(3部),還有外傳(2部)。
其中,前傳包括:《星球大戰前傳1:幽靈的威脅》(1999年);《星球大戰2:複製人的進攻》(2002年);《星球大戰3:西斯的復仇》(2005年)。
正傳包括:《星球大戰4:新希望》(1977年);《星球大戰5:帝國反擊戰》(1980年);《星球大戰6:絕地歸來》(1983年)。
後傳包括:《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2015年);《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2017年);《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2019年)。
外傳包括:《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2016年);《遊俠索羅:星球大戰外傳》(2018年)。
正傳三部非常久遠——1977年、1980年和1983年,書寫的是關於希臘神話中常見的主題「弒父」。時間跨越到1999年,盧卡斯又陸續推出前傳三部曲,從家庭的悲劇延伸到共和國的悲劇。
近些年,後傳三部曲的《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和《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都輪番上映。
其間2部星戰外傳,仿佛是為了姜文和甄子丹組成的「中國演員圓夢隊」而存在的。
從1977年的首部《星球大戰》,到最新的《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人物關係紛繁複雜,觀眾很容易看得雲裡霧裡!
所以,對於初次觀看星戰的小白來說,茉茉建議觀看順序為:星球大戰1《幽靈的威脅》→星球大戰2《複製人的進攻》→星球大戰3《西斯的復仇》→星球大戰外傳《遊俠索羅》→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星球大戰4《新希望》→星球大戰5《帝國反擊戰》→星球大戰6《絕地歸來》→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
所以,零食準備好,別吃完了還沒看完。。。
這次全網首播的《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它實際上是《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的續集,是「星球大戰後傳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同時也是「天行者傳奇」的第九部作品以及最終章!
雖然《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的口碑到目前來說,依舊是兩極分化的很嚴重,而我們從這部電影的始終來看,它真的是一個很不錯的IP力作。
從商業角度來看,《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雖然是「後傳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整個星戰系列徹底完結。
星球大戰前傳、正傳的六部曲只是一個基礎,後續推出的周邊文化體,基本上已經補全了星球系列的整個背景故事。
自2015年的《星球大戰7: 原力覺醒》以來,蕾伊和抵抗軍經歷了搗毀弒星者基地、尋找天行者、星際逃亡等等的考驗,雖然經歷不少挫敗,但越戰越勇;
另一邊,凱洛·倫在《星球大戰8:最後的絕地武士》中成為第一軍團的全新領袖,整頓空前強大的隊伍,目標統一整個星系。
到了《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逃出生天的抵抗戰士再次集結,在全新領袖的帶領下,對抗千軍萬馬的第一軍團。正義與邪惡的最終決戰一觸即發,天行者傳奇也將迎來精彩絕倫的史詩終章。
不得不說,《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確實植入了一些新概念,比如蕾伊和凱洛·倫的原力二元一體、風暴兵會飛等,主創團隊一下子強塞進許多新元素,卻並未能在合理化方面做出更好的選擇。這就使得新元素的突兀和老情懷的泛濫疊加在了一起。
但是《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依然是「星戰系列」不可或缺的一部,就像《西遊記》中,總有你不喜歡的劇集,但是這種「不喜歡」只是自己認知中的相對不喜歡而已,絕對不妨礙它對整個故事系列的貢獻!
最簡單的證明就是,很多人認為《西遊記》續集版本沒有原版精彩耐看,但續集版《西遊記》不管是在質量、製作、特效等方面上,都較前作有很大提升,我們消費情懷的同時,更應該多一些期待與支持!
在此,也期待星戰系列的最新「單品」!
更多精彩內容:
寧理:當紅之時出國10年,49歲演「殺人犯」翻紅,他的表演很野性
三婚呂良偉:周海媚是個錯誤,鄺美雲是個劫,為何轉身娶了女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