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美國人民的《紅樓夢》

2021-03-01 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

每一次出電影新集,都能成為重要的社會話題,並讓千萬人翹首以待。能有這待遇的,在中國是《小時代》,在美國則是《星球大戰》。

今天(1月9日),由迪士尼出品的《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 來到中國。雖然去年12月18日該片就已經在美國首映,網際網路上對它的討論早就如火如荼,但這絲毫影響不了中國影迷尤其是星戰迷的熱情。至少在北京,各大影院的該片首映場影票提前數日就幾近被售罄。


從美國市場觀眾的反應來看,這票值得買,不會出現鄧超主演的《惡棍天使》被網友大呼上當要求退款的事。因為,在《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的故事設計上,製片方十分討巧地兼顧了兩個群體:對只是因為慣常周六放鬆而決定看《星球大戰》的普通觀眾而言,故事完整新奇,讓人可以從零開始領略「星戰」的魅力;對於老影迷來說,《原力覺醒》裡充滿了懷舊情結,也並沒有離譜的「創新」,處處都是美好的回憶。至於各種特效,這是美國大片的基本功,視聽盛宴是必須有的,不會出現有五毛錢特效來糊弄。


這種兼顧,是初次執導《星球大戰》系列影片的迪士尼與原製作人盧卡斯的妥協,也是與觀眾市場的妥協。「星戰」已經成了美國文化經典之一,擁有類似我們《紅樓夢》的地位,誰也不敢冒然有顛覆性的改變。

《星球大戰》之前已經出了六部,前傳3部,正傳3部。最早的一部即《星球大戰:新希望》上映於1977年,由凱麗·費雪和哈裡森·福特主演。上映之初即引起轟動,反響之熱烈類似於2009年上映的《阿凡達》。盧卡斯趁熱打鐵,在1980年、1983年出品正傳的第二、三 部。接下來沉寂了16年,在1999年、2002年和2005年,陸續推出前傳三部。由於技術的革新性變化,新世紀裡出品的星戰系列,場面更加壯觀,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口味,並藉助網際網路的傳播,掀起了第二波「星戰」文化高潮。

△小編的同事,對《星球大戰》愛得深沉

《星球大戰》究竟講述了什麼故事

能前後持續40年長盛不衰?

概括來講,這一系列電影主要講的就是銀河共和國與銀河帝國之間的信仰、權力與戰爭角逐。在這一大背景下,兩大勢力都湧現了許多能力超群又擁有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而「絕地武士」盧克與其亦正亦邪的父親阿納金,兩代人都深深捲入這場發生在宇宙間的史詩般鬥爭,並成為了扭轉宇宙命運的關鍵。

這只是一段極為凝練的故事梗概,但從中可以窺見一些重要元素:科幻,宇宙,權鬥,戰爭,孤膽英雄,多面角色,自由對抗獨裁,正義戰勝邪惡。這些都是上世紀70年代以來美式娛樂文化裡最核心的要素。直到今天,《阿凡達》《星際穿越》乃至《速度與激情》《變形金剛》《復仇者聯盟》,甚至於《權力的遊戲》等美劇,這些近年來最受歡迎的美國影視作品,都是由其中幾項或全部元素組成的故事結構。無它,只因這些元素天生就最能令年輕人腎上腺素飆升,並刺激本就擁有無限想像力的大腦。

今天我們對這種故事結構已經見慣不慣,但《星球大戰》卻是首先創造了這一敘事母本。因此就像阿加莎·克裡斯蒂的《無人生還》開創偵探小說」封閉空間連續殺人「模式,曹雪芹的《紅樓夢》開啟大家族繁華浮沉的故事文本,《星球大戰》也成了美式文化的經典,甚至可以說,它本身就已經是美國「傳統文化」一部分,是美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只是因為美國國家歷史短,讓人不太容易有歷史的縱深感而已。

而且,作為在資本主義經濟下誕生的廣受歡迎的影視作品,《星球大戰》天生就具有極強的商品屬性。從一開始,「星戰」系列就被作為一個龐大的娛樂產業推向大眾。盧卡斯作為一個編劇和製片人無疑是極其成功的,但是他的市場眼光和商業意識同樣驚人。早在1986年他就和迪士尼公司建立了合作關係。看中後者這個全世界最擅長進行流行文化包裝與傳播的娛樂巨人,盧卡斯無疑是想讓「星球大戰」能夠成為家喻戶曉的一個文化標籤。果然,40年來,《星球大戰》的衍生電影、小說、遊戲、玩具、主題公園等層出不窮,粉絲同人作品更是以海量計,熱度持續不減。

《星戰7》裡的BB-8機器人造型玩具,在去年「黑五」期間就大出風頭

具有開創性且極有想像力的故事,龐大世界觀的設定,出色的市場營銷,閉合式的產業深度開發,《星球大戰》走的每一步都是大手筆,《哈利波特》《指環王》系列與之相比都稍略遜一籌。其實不那麼嚴格來說,《星球大戰》的經營理念與模式,跟賈伯斯時代的蘋果公司倒有幾分相通。

此次新上映的《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的導演兼製片人艾布拉姆斯,本人就是星戰迷,小時候在觀看了《星球大戰》正傳第一部後對科幻電影有了濃厚興趣。另外,如今已經是2016年了,電影的故事設計也有了許多與時俱進的合理改進,最大的亮點就是首次啟用女性與黑人擔綱主角。這在1977年是不可想像的。這種在「星戰」文化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一代新人接棒,以及順應新時代的精神自我變革,不僅彰顯《星球大戰》現如今有強大的生命力,而且還預示著它將繼續擁有無限的未來。

在此次新片拍攝之前,盧卡斯曾對迪士尼方面表示,「這部電影是你們的了,按照你們的意思弄吧,我不管」。有人解讀為盧卡斯是出於對電影可能令粉絲失望的擔憂,提前撇清關係。但換個角度看,年邁的盧卡斯未嘗也不是準備放手,讓更多的新鮮血液與理念湧入「星戰」文化。

因為只有經典,才不怕被再演繹和再創作。也只有經典,才經得起被再演繹和再創作。


當然 ,此次《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小心翼翼,沒有令人不堪忍受的「創新」,令所有人都表示滿意。迪士尼已經宣布,今後每年都會出一部星球大戰電影。待製作方上了道,摸清了市場,那時會不會給觀眾帶來新的故事體驗,實在令人期待。

特約撰稿人:潼康

編輯:柴婧、夏文

圖片來自:時光網、@星球大戰 官方微博

相關焦點

  • 「星球大戰計劃」始末:美國是如何逼蘇聯認慫的?
    星球大戰想像圖如果我們發展一種武器,能夠保護人民,而不是事後為他們報仇
  • 《星球大戰》星球大戰之憶苦思甜
    大約79年時,我在南京讀小學三年級,看到一本雜誌上介紹星球大戰,流水帳似的大致說了下劇情,然後結論是這證明了腐朽的資本主義,已經窮途末路,要靠虛妄的幻想,來麻醉勞動人民……。80年到美國,正好看到第二部帝國反擊戰,因為沒看過第一部,英文不好,又沒有字幕啥的,所以完全是一團漿糊,不知在演啥,光記得機械烏龜(ATAT)、光劍啥的。
  • 深度解讀電影《星球大戰》與美國社會
    《星球大戰》是一部貼著鮮明的美國標籤的電影,美國人的政治、經濟意圖以及所謂的美國精神是這部電影立身的基礎與靈魂。《星球大戰》對太空秩序的描繪,對崇尚武力解決爭端的崇拜,對美國英雄式的太空武士維護「太空正義」的極度渲染,其實就是美國在現實地球上推行霸權外交,搞強權政治,用武力解決問題和幹涉他國內政的生動寫照,當然,這一切是在「正義」的前提下進行的,這一「正義」是典型的美國式的正義。
  • 「星球大戰計劃」始末
    星球大戰想像圖如果我們發展一種武器,能夠保護人民,而不是事後為他們報仇,不是更好嗎?繼該片之後,《星球大戰5:帝國反擊戰》和《星球大戰6:絕地歸來》分別於1980年和1983年上映,這三部影片被稱為《星球大戰》三部曲,是世界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影響了幾代人。
  • 堪稱美國版的《西遊記》!《星球大戰》的前世今生
    《星球大戰》的IP,在美國的影響力,就相當於中國的《西遊記》。如果單純看《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的話,你會一頭霧水。「我是誰,我在哪」的靈魂吶喊,此起彼伏!這才讓《星球大戰4:新希望》一經上映就造成巨大轟動。今天,茉茉帶大家簡單捋一下《星球大戰》的編年史!01如今,距離第一部《 星球大戰 》於 1977 年在美國上映,已經過去了43 年。
  • 《星球大戰》憑啥讓美國人痴迷43年?
    :天行者的崛起》上線12015年,我在美國讀書時,恰逢《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上映,當時,雖然我已經對《星戰》系列早有耳聞,但從來沒看過,只打算去電影院湊湊熱鬧。《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中的機器人事實上,近半個世紀以來,《星戰》不只是幾代美國人的共同回憶,它本身就已是美國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星球大戰》:經典傳奇(星球大戰影評)
    自1977年《星球大戰》首映以來,就革命了電影工業,為好萊塢和整個世界開啟了科幻巨片、影像技術的新時代。 活動發言人喬納森・澤萊斯奇表示:「因為這個電影傳奇跨越了30年,所以它擁有好幾代的影迷。影院裡到處是身穿不同衣服的人,還有一家人前來觀看的。這種組合很有意思。」 「這是《星球大戰》規模最大最好的慶典活動,」盧卡斯電影影迷聯誼會負責人史蒂夫・聖斯威特說。
  • 美國為什麼放棄「星球大戰」計劃?看完後明白了!
    「星球大戰」(Star Wars Program)是羅納德裡根總統在上世紀80年代初提出的一項利用空間平臺開展反彈道飛彈的軍事戰略計劃,是人類開展太空軍事化的一次瘋狂嘗試。「星球大戰」計劃以超前的理念、超高的投入,超難的技術一直被航天愛好者樂道。
  • 《星球大戰》星球大戰背後的殘酷真相,理想主義者的悲劇
    星球大戰其實分為兩條線索,一條是修煉者(絕地和西斯)間的鬥爭,一條是銀河各種政治勢力間的搏鬥。就有些像我國的封神榜。不過《星球大戰》是以前者為主,《封神榜》以後者為主。所以觀眾很少有人注意到星球大戰電影背景中隱藏的政治格局和社會變遷。 之前我在知乎上回答過兩個問題,分別是 「萊婭公主為什麼在推翻帝國之後沒能擔任議長?」
  • 必看電影之《星球大戰》後傳
    《星球大戰》是美國導演喬治·盧卡斯所製作拍攝的一個系列科幻電影。那麼《星球大戰》到底編了一個什麼故事,讓我們分前傳、正傳、後傳與外傳三期,細細道來。後傳三部曲,《原力覺醒》、《最後的絕地武士》、《天行者崛起》銀河帝國皇帝帕爾帕廷死後三十年,銀河系又崛起了一個黑暗政權,第一秩序。他們製造了一件比死星更強大的武器,弒星者基地。弒星者基地具有摧毀一顆行星的威力。
  • 星球大戰9
    星球大戰9(2019)上映時間:2019年05月24日類型:動作/科幻/冒險/劇情地區:美國
  • 《星球大戰如何徵服全宇宙》簡體中文版上市
    《星球大戰》「史學家」、前《時代周刊》《財富》《快公司》撰稿人——克裡斯·泰勒帶著一肚子問號出發,去尋找全美國最後一個「沒有看過《星球大戰》」的人
  • 《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星球大戰也流行中國元素!
    《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伴隨著整個星球系列的問世。星戰逐漸正在成為流行的代名詞。所以在時隔四十年的今天星戰系列依舊是死忠粉黨們的心頭至愛。去年12月系列新秀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在北美上映。票房在意料之中,一路飆升。
  • 7 個星球大戰改變了地球文明的理由
    「邪惡的帝國」 這個概念已經深入人心,即便在電影語境之外有人提到,人們也會立刻想到星球大戰。冷戰時期美國對蘇聯的稱謂就直接引用了「邪惡帝國」的說法,後來小布希提出的「邪惡軸心」概念(朝鮮、伊朗、伊拉克)就嫁接了二戰的軸心國和星球大戰的邪惡帝國兩個概念。4. 蘇聯的瓦解
  • 《星球大戰》徹底改變了好萊塢,是誰改變了星球大戰?
    作者| Ariana©本文轉自湛廬文化(cheerspublishing)
  • 淺談《星球大戰》電影
    《星球大戰》(英文Star Wars),中文可簡稱「星戰」,是美國導演兼編劇喬治·盧卡斯所構思拍攝的一系列科幻電影。同時「星球大戰」也是該系列電影最早拍攝上映的第四章故事的原始片名。該系列描寫,在很久以前,一個遙遠的銀河系,肩負正義使命的絕地武士與帝國西斯黑暗勢力作戰的故事。《星戰》世界觀太為龐大就不細訴了。
  • 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中的現實主義與美國夢
    1、美國科幻電影有可能是一種現實主義,為什麼?2、美國電影是如何表達美國夢的?3、《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為什麼在中國沒有獲得認可?在《電影:運動-影像》當中,德勒茲曾將現實主義簡化為一組關係——環境與行為。在這組關係裡,現實賴以存在的物會出現,而現實之所以成為人的現實則有賴於現實之中的物與人的關係。
  • 【小編有話說】《星球大戰》堪稱美國「國片」!
    美國人甚至將每年的5月4日,定為它的紀念日。呵呵……說到這,有點資歷的影迷應該猜出。小編要說的是:《星球大戰》系列。《星戰》系列在美國有多火?據統計,從第一部《星球大戰》開始,到現在將近40年中,「星戰帝國」(包括電影、電視、遊戲和周邊等)所創造的總經濟價值,已經達到370億美元。
  • 星球大戰:超級經典是怎麼誕生的?
    作為初始「發動機」,第一部《星球大戰》是怎麼創作出來的?好萊塢到底還能不能複製它的神話?看了今天的文章,相信你會有自己的判斷。我們只需要看一下《星球大戰》電影最初的草稿,就知道盧卡斯究竟付出了什麼。初稿故事和我們在大銀幕上看到的《星球大戰》差異極大,甚至連「親粉絲」也無法辨認。
  • 《星球大戰》系列來了!
    《星球大戰》(英文:Star Wars),中文可簡稱星戰,是美國導演喬治·盧卡斯所製作拍攝的一系列科幻電影。1980年代初的《星球大戰》三部曲,首部星球大戰的人物及故事是參照越南戰爭還有日本導演黑澤明的《戰國英豪》所創作而成。1990年代末開始他拍攝了最初的三部曲前傳的故事。同時他把最初的三部曲改為六部系列 。2015年的《星球大戰7》開始,迪士尼每年的12月都將上映一部《星球大戰》電影(除了《遊俠索羅:星球大戰外傳》),這其中,新系列的《星戰》每隔一年上映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