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戰》憑啥讓美國人痴迷43年?

2020-08-26 槍稿

|三九


6月26日下午四點,西瓜視頻、今日頭條、抖音看史上最強星戰《星球大戰9:天行者的崛起》上線


1

2015年,我在美國讀書時,恰逢《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上映,當時,雖然我已經對《星戰》系列早有耳聞,但從來沒看過,只打算去電影院湊湊熱鬧。

觀影途中,主題曲響起時,全場觀眾不約而同地爆發出了熱烈的掌聲和歡呼聲,而當那句經典臺詞「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願原力與你同在)出現時,更是有不少人激動地嗷嗷叫。


《星戰後傳》三部曲的女主角蕾伊(黛西·雷德利飾)《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劇照


本以為觀影門檻會很高,因為我對人物過往的愛恨糾葛一無所知,敵我幾方誰是誰也搞不清楚,這可能觀看續集電影的大忌。

此外,幾位主演都是生臉兒,這讓我更有疑慮,這樣的電影對我來說會好看嗎?我看得明白嗎?

沒想到,很快真香了。

電影居然很抓人,尤其是中間史詩一樣的戰鬥場面,讓對戰爭片、科幻片向來不太感冒的我也深深地感動了。

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星戰》的魅力。


蕾伊在《星戰9:天行者的崛起》


2

其實,《星戰》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科幻片,它並未提出某個關於時間或空間的核心問題,也沒有提供基於嚴謹的科學研究得出的方法論,本質上是一個在架空世界裡發生的倫理故事,講的是最樸素的人性的博弈。

有人叫它「太空歌劇」。的確,每一部《星戰》電影裡的主線,都是典型的莎士比亞舞臺劇式的愛恨情仇,與古希臘神話所反覆探討過的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王臣、兄妹等等關係一脈相承。


《星球大戰》劇照


說白了,故事抓馬狗血,特效狂拽酷炫,具有一切好萊塢爆米花大片的特點。

這也難怪,1977年的《星戰》,可不就是美式特效+續集電影的祖師爺嘛。

導演喬治·盧卡斯本來是想搞一個給小朋友們看的少年英雄英勇歷險,打怪升級的童話,以喚起他們的好奇心。

他告訴《滾石》:「如果電影能達到任何效果的話,我希望它能吸引一個10歲的孩子,讓他對外層空間以及浪漫和冒險的可能性感到著迷。」


《星球大戰》中的盧克和萊婭公主


所以,機器人、毛怪、外星人以及各色穿著奇裝異服的人輪番登臺,他們開著動畫片裡才有的飛船,拿著blingbling的棒子打來打去,沒有什麼高深莫測的劇情或者了不得的隱喻。

萬萬沒想到,這部鬧哄哄的電影,居然徵服了全年齡的美國人。

大導演詹姆斯·卡梅隆就是因為覺得《星戰》太炸,才決定從闖碼頭的卡車司機跨界轉型做導演——想要超越盧卡斯。

於是,也就有了影史後來幾部兼具深度和花裡胡哨程度的大製作《終結者》《鐵達尼號》《阿凡達》。


《星球大戰》中的機器人


《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中的機器人


事實上,近半個世紀以來,《星戰》不只是幾代美國人的共同回憶,它本身就已是美國主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星戰》故事以及它代表的勇敢、自信、愛冒險、珍視家庭、注重合作等等美國傳統主流價值觀,參與建構了美國人的身份認同。

並且,就像在《老友記》《生活大爆炸》《老爸老媽浪漫史》等等熱播美劇中表現的那樣,《星戰》絕對能作為人與人拉近社交距離的「硬通貨」。


《生活大爆炸》中的《星戰》


情商感人的理工科技宅男們,交朋友,靠聊《星戰》挑起話頭;搞對象,靠聊《星戰》給女票提供讓她的閨蜜團瘋狂吐槽的槽點。

毫不誇張的說,就像每個中國人都至少聽說過一點兒《西遊記》裡斬妖除魔的故事一樣;

每個美國人也都多多少少對《星球大戰》中盧克天行者、維達黑武士和萊婭公主英雄救美的事跡有所耳聞。


《老友記》中的瑞秋cos萊婭公主


3

從1977年至今,《星球大戰》,這個世界頭號超級大IP已延宕了整整43年,拍了三部正傳、三部前傳、三部後傳、三部外傳。去年,迪士尼新出的《星戰》衍生劇《曼達洛人》還在豆瓣拿到了4萬多人評出的9.2分。

要知道,《星戰》系列以往在國內的普及程度遠不如美國,能讓這麼多人給出這麼高分數,可見有不少新入坑的吃瓜群眾也真香了。


《曼達洛人》劇照


從最先上映的三部正傳來看,一個缺席的父親,和一個缺失父愛的小男孩的關係構成了整個懸疑故事的線索。

少年獨自長大,受到感召,決定成為屠龍勇士,卻發現惡龍居然是親爹。

愛恨交錯間,父欲殺子,子欲弒父,互相砍掉了對方一隻手,似乎也砍斷了最後一點身體、親緣的牽絆。


大反派突然對主角說出:「我是你爸爸」《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劇照


幸好,最後,善念終於還是佔了上風,父子和好,合力打敗大boss,完成救贖,父親犧牲。看似是好人得勝的歡喜結局,但反面卻是主角個人的悲劇。

而在這孤膽英雄對抗惡魔的故事之外,《星戰》還在這個架空世界裡展示了政治社會發展史。「民主」成了統治階級作秀的招牌,成了精英階層維護自己利益的工具,佔有資源最少的底層民眾的生存空間被不斷擠壓,成了當權者牟利的炮灰。


被賈巴抓走的萊婭公主《星球大戰3:絕地歸來》劇照

壓抑的普通人忍無可忍,只能選擇拼死一搏。少年懷著美好願景拯救世界的悲壯橋段,包含著善與惡的膠著,民主與獨裁的對抗,被壓迫者與強權boss的鬥爭,無法不打動當時在越戰和冷戰陰影下,忍受著經濟危機、通貨膨脹、社會動蕩的美國大人。

電影中對於家人、愛人、友人間情義的歌頌,更能讓原本至於對美國精神和主流價值觀的懷疑愈發深重的他們找到一絲慰藉。


《星球大戰前傳1:幽靈的威脅》劇照


此外,《星球大戰》系列還有個貫穿始終的的核心概念——「原力」。

聽起來挺玄幻,但其實它有點像是每個普通人心底都嚮往擁有的,一種精神層面的力量。

誰不希望自己能在面對絕境時,能夠如有神助,集天地之精華,日月之靈氣,潛力迸發,化險為夷?

況且,這能力一般人沒有。誰還沒在冥冥之中覺得自己是個天選之子咋的?


《星球大戰前傳2:複製人的進攻》劇照

而《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是後傳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主要講了小字輩兒的絕地武士(也就是好人)打小字輩兒的西斯後人(也就是壞人)的故事。人物和前幾部電影有關聯,但電影卻是獨立成章。

後傳中,新一代的絕地武士是個撿廢品為生的女孩兒,不得已踏上帶領在惡勢力的壓迫下,苟延殘喘的反抗軍抵抗獨裁的旅程,後來發現自己原來也是命中注定對的人——黑暗大魔王的後人。


《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劇照


本質上,劇情設定延續了老《星戰》的架構,但更複雜的故事線和人物關係,以及貼合當代女權主義盛行,黑人「black lives matter」 的設定,賦予影片強烈的時代感——這也是《星戰》系列經久不衰的原因之一——每一部電影,都能吸引更年輕的觀眾,因為電影與他們自身息息相關。

熟悉《復仇者聯盟》的朋友們也該知道,善於拍一大伙兒人打來打去的迪士尼怎麼可能拍一部大家都搞不懂誰是誰的電影。

因此,《星戰9》雖複雜,但完全可以被0基礎觀眾輕鬆接受。


《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劇照


而對於四年前第一次觀看《星戰7》就被吸引住了的我來說,《星戰》蘊含一種精神,超出了文化和語言的隔閡,觸得到我內心深處最本原的掙扎或者嚮往。

或許有關對於善與惡這一對相互對立、又相輔相成的基本道德的皈依或背棄;

或許有關人終究難以磨滅的的,對於更廣闊的不可知世界的好奇心;

或者有關人在宏大的信仰面前,既深感渺小又無法抗拒的那種震顫;

或者僅僅有關在逼真、炫酷的特效加成下,那具有某種啟示意味的,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給人的最直接的衝擊。


《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劇照

《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劇照

6月26日下午四點,西瓜視頻、今日頭條、抖音看史上最強星戰《星球大戰9:天行者的崛起》上線,《星戰》全系列也可以同步觀看。

趁著端午假期,一起來好好看看這一系列史詩電影吧。

搜索「星球大戰9」 觀看正片,閱讀好文,了解更多《星戰》背後的故事,願原力與你同在!


相關焦點

  • 堪稱美國版的《西遊記》!《星球大戰》的前世今生
    《星球大戰》的IP,在美國的影響力,就相當於中國的《西遊記》。如果單純看《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的話,你會一頭霧水。「我是誰,我在哪」的靈魂吶喊,此起彼伏!這才讓《星球大戰4:新希望》一經上映就造成巨大轟動。今天,茉茉帶大家簡單捋一下《星球大戰》的編年史!01如今,距離第一部《 星球大戰 》於 1977 年在美國上映,已經過去了43 年。
  • 《星球大戰》星球大戰之憶苦思甜
    大約79年時,我在南京讀小學三年級,看到一本雜誌上介紹星球大戰,流水帳似的大致說了下劇情,然後結論是這證明了腐朽的資本主義,已經窮途末路,要靠虛妄的幻想,來麻醉勞動人民……。80年到美國,正好看到第二部帝國反擊戰,因為沒看過第一部,英文不好,又沒有字幕啥的,所以完全是一團漿糊,不知在演啥,光記得機械烏龜(ATAT)、光劍啥的。
  • 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拍了42年的星球大戰究竟講了什麼?
    你或許不是《星球大戰》的粉絲,但你一定聽說過它。作為星戰系列的收官之作,《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全球票房超10億美元,開啟預售前一小時的成績,比《復仇者聯盟4》還要高出45%。這個全球粉絲不計其數、拍了42年的超級IP「星球大戰」究竟講了什麼?
  • 《星球大戰》:美國人民的《紅樓夢》
    每一次出電影新集,都能成為重要的社會話題,並讓千萬人翹首以待。能有這待遇的,在中國是《小時代》,在美國則是《星球大戰》。
  • 《星球大戰》終章,43年好萊塢經典,《迷失》導演能否成功接棒?
    之後這部星球大戰「最終章」的首映場獲得了4000萬美元票房,提前場的成績則躋身了北美影史前五位。《星球大戰》這個IP,在美國有著「前無古人」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如果比較的話,可能也只有《魔戒》能夠與之稍微抗衡,而《星球大戰》粉絲和《魔戒》粉絲的日常互懟也已經成為了好萊塢各種影視片的常用梗。
  • 五一檔 |《星球大戰》這個拍了42年的故事,終於迎來了結局?【文末福利】
    提到「星球大戰」系列,就不能不提在銀幕上創造它的人——喬治·盧卡斯。 在拍攝第一部《星球大戰》之前,盧卡斯手裡僅握有《美國風情畫》一部長片。 《西遊記》是國內幾代人的童年記憶在沒有傳統神話故事的美國,《星球大戰》當年的風靡程度,可以比擬中國觀眾對1986版《西遊記》的痴迷。
  • 1977年的科幻巨作時隔43年,這部星球大戰外傳,我看了不止10遍!
    《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無疑是一部經典傳奇,同時這也是無數網友的共同回憶,我是《星球大戰》的鐵粉,但我是一個不專業的鐵粉,因為星戰的知識太駁雜了有很多我都不懂,所以我個人覺得星戰的精神是自由和奮鬥,所以這部電影體現得非常到位,同時《星球大戰外傳:俠盜一號》表達出了對星球系列中的一種新的希望
  • 《星球大戰》作品榮獲第43屆土星獎四項大獎!
    在2017年6月28日舉行的第43屆土星獎(Saturn Awards)頒獎儀式上,《星球大戰》榮獲四項大獎:1
  • 深度解讀電影《星球大戰》與美國社會
    要說到美國最著名的科幻電影系列,1977年開始的《星球大戰》系列絕對高居榜首,並且傲視群雄,不論是01年的《哈利波特》系列,還是
  • 科幻電影第一IP《星球大戰》,風靡了43年,這4個原因很重要
    對於全世界的科幻迷來說,1977年是科幻史上的重要節點,影史最經典的科幻片IP——《星球大戰》正是在這一年誕生,自此掀開了科幻電影的「稱霸時代」。43年來,「星戰」共推出了9部系列電影,2部外傳,1部衍生美劇,數字層面之外,是高達百億美元的票房和數以億計的粉絲擁躉。
  • 「星球大戰計劃」始末:美國是如何逼蘇聯認慫的?
    繼該片之後,《星球大戰5:帝國反擊戰》和《星球大戰6:絕地歸來》分別於1980年和1983年上映,這三部影片被稱為《星球大戰》三部曲,是世界科幻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作,影響了幾代人。裡根發表電視講話「戰略防禦倡議」提出後,由於其內容過於超前、科幻、縹緲,引起了美國社會的熱議,而在幾個月之前,《星球大戰6》熱映,太空話題的節奏已被帶起來,於是美國人順勢將拗口的「戰略防禦倡議」叫作「星球大戰計劃
  • 《星球大戰》系列來了!
    作為影史最成功的系列電影之一,《星球大戰》已經走過了43個年頭。
  • 《星球大戰》萊雅公主——凱麗·費雪病逝:一代美國人的夢中情人走了......
    1991年,她編劇撰寫的半自傳體小說《來自邊緣的明信片》獲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劇本提名。萊婭公主是凱莉費雪塑造的最深入人心的形象,參與三部《星球大戰》拍攝的她與盧克天行者、韓索羅、黑武士達斯維達一同成為影迷心中的經典。
  • 失效的原力:《星球大戰》在中國糾結和失落的20年
    《星球大戰》系列自1977年問世以來,一直是票房記錄粉碎機,3部前傳、3部正傳總票房高達43.8億美元,前6部均進入影史百強票房榜,按照物價折算的話成績更是驚人,堪稱影史最成功的IP,沒有之一。億、《星球大戰9:天行者崛起》1.43億。
  • 《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
    該片於2019年12月18日在中國內地上映,12月20日美國上映。作為影響全球流行文化長達42年的《星球大戰》系列,吸引著全球數以千萬計影迷的目光。北京時間12月23日消息,由中影發行,盧卡斯影業製作的年度史詩巨製《星球大戰:天行者崛起》於12月20日(星期五)同步登陸全球影院,狂攬3.75億美金,領跑全球票房。
  • 《星球大戰》:經典傳奇(星球大戰影評)
    1977年首映日盛況2007 年5月23日,洛杉磯有近2000名星戰迷共同參與了一場馬拉松式的「星戰」電影觀看體驗。這次活動在洛杉磯會議中心舉行,從23日上午開始,到24日下午2時結束,免費放映《星球大戰》全部六部影片,整個過程長達17個小時,包括短暫的幕間休息。
  • 【正在熱映】科幻電影的鼻祖,絕地武士的榮耀《星球大戰7原力覺醒》宇宙上映
    萬千矚目的《星球大戰:原力覺醒》近日再破紀錄,成功掀翻《阿凡達》,躍居美國國內影史票房榜第一位。星球大戰中國大使——鹿晗 要說美國人為何痴迷《星戰》,首先要了解的就是美國的國情。美國是一個建國只有239年的年輕移民國家,和英國一樣它缺乏自己成體系的神話故事。英國有託爾金,可以根據北歐神話創作出《魔戒》;而美國,這個缺失一直沒人能夠彌補,直到1977年《星戰》的橫空出世。
  • 美國為什麼放棄「星球大戰」計劃?看完後明白了!
    「星球大戰」計劃1985年開始啟動,1993年正式停止,僅僅8年時間就宣布放棄,根本原因就是技術難度太大。 1972年,美蘇籤訂《限制反彈道飛彈系統條約》,但此條約卻沒有起多大作用(美國已於2001年退出),面對蘇聯咄咄逼人的情形,美國如坐針氈,在無法正面抗衡蘇聯核力量優勢的情況下,開始謀劃新的對策,「星球大戰」計劃應運而生。
  • 《星球大戰2》時隔23年重回美國周末票房榜第一位
    1980年上映的《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在本周末的美國周末票房榜上位居榜首,自從1997年2月重映佔據過榜首位置以來,這部40年前上映的電影,時隔23年又重新回到了周末票房榜榜首的位置。據來自《好萊塢新聞前線》的報導,截止到本周六,《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在北美483家影院的票房收入為17.5萬美元,該片本周末的三天票房,最終將達到40~50萬美元,千萬不要小看這個數字,這足以讓該片位居本周末的美國票房榜首位。
  • 《星球大戰》Star Wars 1977年
    1973年重返影壇演出《美國風情畫》,從此帶來好運,日後被盧卡斯選為《星球大戰》男主角,自此塑造了銀幕超級英雄形象。1981年,福特接演了由斯蒂文·史匹柏導演、盧卡斯擔任製片的《奪寶奇兵》(Raiders of the Lost Ark)。這部冒險片獲得了非比尋常的成功,不但成為電影史上最賣座的電影之一,也得到各方好評,英雄印第安納·瓊斯這個名字和哈裡森·福特再也分不開了。他也因此名垂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