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鏡獎獲得者「看鑑」:用央視紀錄片的標準做短視頻

2020-11-19 手機鳳凰網

不知什麼時候起,身邊一切都在變「娛樂」化,能走進你視野的,往往是因為「好玩」或「好看」,還記得之前網絡上傳著一個很火的小學生作文。

「我眼中的荊軻是一個很厲害的風雲人物。如果發揮正常,她可以超神,甚至可以拿到一個令人激動萬分的MVP。」

這個稱荊軻可拿MVP的孩子,是全民娛樂的一個縮影。人更喜歡娛樂,那些安靜的歷史文化,似乎很難擠進人們碎片時間裡得到關注。也正因此,高贊視頻通常被搞笑、帥哥美女、明星八卦所佔據。然而,這是不是意味短視頻只有以「娛樂」為主才能生存下來?

恰恰相反,娛樂至死的當下,把中國歷史知識變得「有趣」化,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呈現給觀眾,反而會殺出另一條路,比如它——全網累計用戶超過3200多萬,總播放量超過10億,3月4日榮獲愛奇藝號首屆奇鏡獎「最具文化價值短視頻」獎的作者,愛奇藝號:@看鑑。

《看鑑》讓3200多萬人看見了什麼

愛奇藝號:看鑑,是一檔專注地理、人文、歷史等領域,用3分鐘時間,通過有趣的講解,為觀眾放鬆之餘可以獲取知識的短視頻,有人文解說系列的《看鑑人文》,趣味科普系列的《看鑑100秒》、精品揭秘系列的《看鑑V》、地理風物系列的《看鑑地理》、兒童大語文課程系列的《看鑑教育》。

跟那些讓你看到好玩好笑的短視頻不同,《看鑑》會用「有趣」的形式讓你看見「有用」。

至於為什麼要和大多數反著來,不求娛樂但求「有用」?這裡,得聊一聊《看鑑》—— 一個短視頻創作者的初心。

看不見初心,怎麼看見爆款

看鑑的初期創業團隊在傳統媒體共事十多年,一起製作了很多耳熟能詳的大型紀錄片,如《帝國的興衰》、《絲綢之路》等。

但伴隨移動端用戶日益增多,人們有了越來越多碎片時間,觀看習慣和需求也發生改變,隨之而來的,是簡短的搞笑段子、惡搞八卦、濃縮劇情。人們注意力越來越難專注於一件嚴肅、消耗時長的內容上,久而久之,那些傳統文化被一個又一個高贊娛樂視頻、帥哥美女,甩在了後面。

因此,這群在傳統媒體共事過十多年的人想要做點什麼。

他們讓自己走出舒適圈,試著結合用戶習慣,把視頻長度都控制在了3分鐘。但同時,影片的質量卻沒有減弱,仍然按照央視紀錄片的標準去拍攝。

沒想到,正是這樣一個小小的初心,讓《看鑑》殺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內容路線,上線4年,日均播放量3000多萬,爆款一個接著一個,其中《看鑑100秒》、《超簡中國史》全網日均放量1000多萬。

現在,《看鑑》在愛奇藝上的觀眾越來越多,但當年那顆初心始終沒變:「改變現狀中國的年輕人對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匱乏,讓受眾燃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讓《看鑑》被看見的男人

說起《看鑑》,不得不談背後的創始人——李鋒。

李鋒,中瀾視訊CEO,一名來自央視科教頻道的老兵,對於人文、地理、歷史有著非比尋常的熟悉感。他認為,歷史能拓寬人的維度,特別是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可以學習、挖掘的東西太多了,以至於在短視頻紛紛發力娛樂之時,李鋒偏偏與人文、地理、歷史"再續前緣",成為傳統文化類短視頻KOL出品單位。

就是這個短髮、方臉、眉宇間帶著一份執著感的男人,談吐間,你能感受到他作為一個媒體人的社會責任感:「我認為網際網路作為廣泛的傳播渠道,不應該娛樂搞笑一統江湖,應該有探索的正能量存在」。

為了讓內容被更多人看見,在團隊建設上,李鋒也摸索出了一套高效高質量的協作方法:團隊有運營端和製作端,運營端提供渠道數據指導,製作端負責製作,我們通常是集中製作一個系列。一個10集,單集3分鐘的節目,從拍攝、剪輯到動畫包裝,通常需要6人團隊1個月集中工作。這是一個平均值。

提到《看鑑》的未來,李鋒說:「把內容打造成有趣、有料、有觀點的『小而美』的平臺,進而,讓大家通過短視頻來看懂中國之美,讓觀眾為中國厚重的歷史而自豪,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一旦有了閱歷,一定會去關心歷史。」

短視頻選題怎麼做?

很多短視頻創作者都會苦惱選題,難於持久輸出高質量的作品。反覆拖延又拖延,理想中的那個完美選題也仍沒出現。而《看鑑》要分享給大家的選題卻是另一種思路:從群眾中來,回群眾中去。

《看鑑》的選題從來不是幾個人圍著一張桌子討論出來,而是團隊會收集時下熱議話題,在眾多已被熱議的話題中,進行篩選,挑選可以延展的點切入歷史文化知識,從而引起用戶的關注。

正因選題點來自已經得到市場考驗的內容,經歷過受眾關注度的考驗,所以在其被進行加工,再回到受眾視野後,自然也得到了正向的反饋。最終形成取之不盡、收視有保障的選題方法。李鋒說「我們的運營團隊在10人左右,分管包括雙微一抖等全網主要渠道,製作端常備20人左右,分為3個工作組。運營端提供渠道數據指導,再結合製作端提交的多個選題創意中確定製作方向」。

「不應該娛樂搞笑一統江湖」

借李鋒的這句話作為今天的收尾:「網際網路作為廣泛的傳播渠道,不應該娛樂搞笑一統江湖,應該有探索的正能量存在」。

希望作為媒體人創作人的我們,也能帶著一顆責任感去創作,秉承初心的前行。

希望未來,我們再和好友重逢時,除了能在喝醉時候說一句:「幹了,不幹就不是兄弟」,也能說一句「相逢秋滿月,更值夜鶯飛」。

更希望,我們知道的,不僅有「斬男紅、#400阿瑪尼正紅、#405至美番茄紅」,還能知道「中國人為啥如此痴迷紅」。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相關焦點

  • 愛奇藝號首屆奇鏡獎揭曉,平臺價值賦能短視頻創作者
    前不久的財報會議上,龔宇表示將推出新的中短視頻產品:隨刻APP,也顯示出愛奇藝在短視頻賽道上持續發力的決心。「 一 」據了解,奇鏡獎中「奇」代表奇思妙想、與眾不同,「鏡」則有雙重含義,既代表內容創作者的鏡頭,也代表折射現實世界的一面鏡子。
  • 短視頻新戰事:愛奇藝加速打造「中國YouTube」
    從西瓜視頻的金秒獎、B站的百大UP主頒獎,再到近日愛奇藝發布的「奇鏡獎」,相似的配方,不同的味道。3月4日,愛奇藝「奇鏡獎」公布獲獎名單,這是愛奇藝首次舉辦針對短視頻創作者的年度獎項評選。最終圍繞「年度影響力創作者」、「年度新銳創作者」兩項年度大獎,和美好、價值、先鋒三大賽道的設置,共評選出32位短視頻創作者獲獎,相比於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更注重生活化、普通人視角的記錄和表達,奇鏡獎更注重短視頻作品的專業性、作品的思想內涵和所屬垂直領域的代表性和影響力。
  • 從央視肥胖紀錄片,看中國人的「減肥難」
    ■ 央視新聞紀錄片:《向肥胖宣戰》即便肥胖是一個全球命題,但從紀錄片中列舉的案例,也能發現中國人減肥難的「特殊原因」。今年《自然》期刊的研究也指出,由於農村生活城市化下的「食物開放」,使全球基於農村的BMI增長超過55%,鄉俗更為濃鬱的農村地區,肥胖問題一樣嚴重。 ■ 央視新聞紀錄片:《向肥胖宣戰》除此之外,「運動就能減肥」被大部分減肥人士奉為金科玉律。
  • 誰是Z世代心目裡的紀錄片「白月光」?
    《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20》數據顯示,2019年中國紀錄片生產總投入為50.36億元,年生產總值約66.60億元,均比上一年有所增長;新媒體共投入約13億元進行紀錄片生產,同比增長18.2%。以騰訊視頻為代表的長視頻平臺大力布局紀錄片行業,為紀錄片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能。  另一方面是「圈層擴展」。
  • 前央視著名主持人趙普,滄桑感猛增,開始在短視頻平臺拍段子
    《主持人大賽》這部比賽節目不知道有多少朋友看過,顧名思義就是一場主持大賽,看過的朋友都知道,這場比賽用四個字來概括就是:神仙打架。無論是參賽的選手,還是專家評審,尤其是兩位點評嘉賓:董卿和康輝,他們的思維邏輯,語言組織能力,和知識面之廣,讓很多觀眾嘆服。
  • 當紀錄片進入「網生時代」,短視頻平臺能做什麼?
    作為知名的短視頻直播平臺,快手似乎與慢節奏的紀錄片搭不上邊,但快手又確實入局了,為什麼?在紀錄片中,觀眾能看到彭磊最真實的一面:為生計被迫工作,從一家公司換到另一家,做過很多很普通的工作,追求藝術的過程也並不全是鮮花與掌聲。除了藝術家才華橫溢的一面,觀眾也能通過輕鬆隨意的鏡頭窺到彭磊有點「欠」的北京大爺的那一面。例如,介紹起自己家的植物時,彭磊非得加一句,「我養植物從種子開始養,網紅他們就拍照用,但我能給養活了,我應該比那些網紅強吧。」
  • 如何用112條快手短視頻做成一部抗「疫」紀錄片?
    他們手中看似碎片化的短視頻,拼湊出一個真實而動人的武漢,記錄下一系列不可再現的珍貴瞬間。在線下交流受阻的疫情時期,自拍式的線上短視頻成為了一線報導的特殊形式。 清華大學的一批在校生和校友將碎片化的短視頻製作成一部群像式的紀錄片——《手機裡的武漢新年》。
  • 讓人人都能製作短視頻 短視頻編輯平臺「FlexClip」月活用戶已達33...
    原標題:讓人人都能製作短視頻短視頻編輯平臺「FlexClip」月活用戶已達33萬外匯天眼APP訊:短視頻內容正在加速搶佔用戶時間。據QuestMobile,2019年6月,短視頻的人均使用時長為22.3小時,同比增速達8.6%,其時長絕對值和同比增速均在包括手機遊戲、在線音樂、在線閱讀以及其他視頻在內的泛娛樂產品中排名第一。36氪報導過深鍶科技等短視頻製作工具,近期我們還接觸到一家短視頻在線編輯平臺「FlexClip」,主要通過提供素材、編輯工具等幫用戶在幾分鐘內生成個性化短視頻作品。
  • 手機製作短視頻,用剪片神器《快影》就夠了
    根據 App Store 上的介紹,《快影》是快手旗下簡單易用的視頻拍攝、剪輯和製作工具,擁有強大的編輯功能、豐富的音樂音效庫。如果把各式各樣的短視頻比作一道道新鮮美味的佳餚,視頻平臺就是不同的餐廳飯店,剪輯工具則是做出菜品的廚房。
  • 視頻創作者走向「雨林」的時代到了
    騰訊視頻副總裁王娟在2020騰訊視頻內容生態大會上的解釋很巧妙,「我們的雨林生態裡,既有長視頻,也有中短視頻。無論什麼樣的內容形態,在這個系統裡都擁有自由呼吸和上升成長的空間。」其次,這套分帳模式的落地先從已有分帳基礎的網絡電影試水,隨後拓展到紀錄片和網絡劇集品類,並在之後有計劃地延伸到少兒、動漫、知識付費領域。這是品類公平化在促進內容的多元化。進一步來看,其實用網絡電影做分帳切入點是個不錯的選擇。
  • 美食紀錄片正在「短視頻化」
    但隨著音樂可以被新技術貯存,複製和分發,一首作品被框定在黑膠誕生時3-5分鐘的可憐容量裡,音樂人可以選擇不向技術妥協(現在也有不少人這樣做),但只要你想要攫取新技術的紅利,就必須讓作品更短,讓旋律和節奏更精確,以迎合聽眾日趨不耐煩的注意力。而就像「馬屁股」的寬度決定了現代火車軌道的寬度,這種舊技術的遺存也延續至今。
  • 拍紀錄片麼?票房6000塊錢那種丨紀錄片
    看到了可能存在的市場潛力,幾大平臺先後上線紀錄片頻道,並開啟平臺自製模式,希望在新的賽道搶佔先機。所以,田野紀錄片人的「冰」與網際網路紀錄片的「火」,竟在一種類型上碰撞,二者看似處在兩個極端,卻在「冰與火」中展現了紀錄片本體的特殊處境。
  • 短視頻榜(8.28) | 微信解封微視;西瓜視頻進軍紀錄片領域
    1、微信「灰測」部分微視短視頻分享8月28日,有知名媒體報導,微視短視頻已經可以直接分享到微信朋友圈,但抖音、西瓜視頻和火山小視頻等仍無法分享到朋友圈。對此,騰訊相關人士回應稱,微信此次主要是「小範圍灰測」。
  • 《早餐中國3》回來了,騰訊視頻「一日之食」出發了!
    為了證明自己城市早餐的豐富程度,經常可以在短視頻看到類似的打卡活動。但地域性的名小吃總共就那麼幾種,有時還挺為博主們的「下一頓」著急的。如果把取材範圍擴大到全國,北京人喝豆汁、天津人吃鍋巴菜、陝西人吃油條麻花、河南人吃胡辣湯、貴州人吃米粉、重慶人吃小面、廣西人嗦螺螄粉……別說一個月,就是一百天也都還綽綽有餘吧。
  • 短視頻和電商的「618 探戈」、「吸金黑洞」字節跳動以及優衣庫的...
    今年 618 電商、短視頻各找各搭大戰之前,拉幫結派,可能不僅僅是給自己壯膽。離年中大促 6·18 還有不到三周,中國兩大電商平臺,紛紛找到了短視頻領域的幫手,來擴大自己的優勢。這邊京東和快手剛剛宣布結盟,那邊抖音頁面已經加入淘寶連結。
  • 瀟影新媒體製作的抗疫科普短視頻在央視一套播出!
    春節復工後,瀟影集團新媒體事業部承制了4個科普短視頻,分別是:《預防新冠肺炎之居家消毒》經由湖南省衛生計生委健康教育宣傳中心推薦,瀟影集團新媒體事業部製作的科普短視頻3月10在央視一套播出播出時段為16:20開始的
  • 「李娜」之後,中國體育紀錄片的夏天會來嗎?
    「敘述地很簡單,的確震撼人心。以後我可以在不開心的時候不停地看了。」《娜就是我》講述了李娜退役後的真實生活,創作團隊用了一年的時間,記錄下李娜新時期的事業、家庭等生活細節,將她的賽場外故事第一次展示給公眾。
  • 「窺探人生」紀錄片主題放映
    「和觀雲影院」第六周排片表(3.9-3.15)和觀雲影院 x CNEX「窺探人生」紀錄片主題放映前幾天看電視劇看到一個有意思的段落,一位懷揣音樂夢想的女孩去拔牙,快三十歲了還沒有出一張專輯的她,對人生選擇充滿懷疑,想著自己是不是選錯了夢想。
  • 融媒體紀錄片中的變與不變,且看央視紀錄頻道的新思考
    9月8日,2020新鮮提案·黎裡真實影像大會攜手中央廣播電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紀錄頻道(CCTV-9)共同舉辦了新鮮對話——「CCTV-9融媒體創作新徵程」活動,與會嘉賓圍繞央視紀錄頻道的融媒體短紀錄片、重大主題紀錄片創作等話題展開討論。
  • 紀錄片「布衣中國」開播!(視頻)
    過去幾年,一部以美食為主題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全國。今年,一部聚焦「千年美服」的紀錄片《布衣中國》將呈現給觀眾。日前,位於蛇口南海意庫的漢唐韻文化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召開了《布衣中國》開播新聞發布會。9月15日上午,五集服裝文化紀錄片《布衣中國》開播新聞發布會在蛇口南海意庫舉行,發布會上,《布衣中國》投資方、製作方齊聚現場,與大家現場互動分享《布衣中國》臺前幕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