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對「三教九流」這個詞並不陌生,因為在日常生活和文獻記載中都提到過這個詞彙,但你知道他們具體指的是哪些人嗎?
三教九流中的「三教」,據歷史文獻記載,關於它的最早記錄是三國時期孫權和尚書令闞澤之間的一次談話,其中提到了儒、道、佛教三教;「九流」最早見於班固根據劉歆《七略》增刪改撰而成的著作,即是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九家。
三教九流中的「三教」和「九流」本來都有其實際所指的,後來才逐漸演化成為對宗教、學術上等各種流派的泛指。
後來,這個詞的意義範圍開始擴大開來,社會上的各種各樣的人物或行當也被人們稱為「三教九流」,而且常常帶有濃厚的貶義色彩。
關於三教九流的分類,也存在過一定的爭議。其中,除了三教沒有爭議外,九流的說法莫衷一是,到後來,九流不夠劃分,一直被演化到27種職業,按照上中下三類劃分,這就是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
具體來說:
上九流:一流「佛」,二流「天」,三流「皇帝」,四流「官」,五流「閣老」,六流「宰相」,七流「進士」,八流「舉人」,九流「解元」。也就是古代的領導階級。
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醫生」,三流「畫家」,四流「皮影」,五流「彈唱」,六流「卜卦算命」,七流「和尚」,八流「道士」,九流「琴棋」。也就是古代的文藝與科技工作者。
下九流:一流「唱戲」,二流「吹鼓手」,三流「馬戲團」,四流「剃頭」,五流「池子」,六流「搓背」,七流「修腳」,八流「配種」,九流「娼妓」。即是古代社會的下層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