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通過不斷發展,衍生出了特定的社會形式,並產生了不少的固定詞語,比如形容社會人物複雜多樣的「三教九流八大江湖」便是其中之一。那麼問題來了,「三教」指的是哪「三教」、「九流」是哪「九流」、「八大江湖」指的是哪「八大江湖」呢?
其實,「三教」指的是中國的三大宗教——儒教、道教、佛教(釋教),前兩者是中國自己產生並發揚光大的宗教,其創始人分別為孔子和老子,而後者則是外來宗教,並被中國所同化,最終產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
「九流」其實可以分為上、中、下三等,源於《七略》。《七略》分別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雜家、農家、縱橫家、陰陽家,而在這九個之外,還有小說家,因此被稱為九流十家,在《漢書·藝文志》也有同樣的說法。
之所以用「流」來形容,其實也是有一定的意義的,在中國古代,人們將社會形式比喻為水,因此無論是山河變換還是還是水脈分流,水都遵循著自然規律,也依舊展現自己的意志思想。不過,小說家卻是個意外,需要迎合讀者的想法,因此被排在了九流之外。
而在九流之中,還有「上九流」、「中九流」、「下九流」的說法,「上九流」指的是帝王、聖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工、商。而「中九流」則指的是舉子、醫生、相命、丹青(賣畫人)、書生、琴棋、僧、道、 尼。「下九流」為師爺、衙差、升秤(秤手)、媒婆、走卒、時妖(巫婆及拐騙)、盜、竊、娼。
中國評彈表演藝術家在評彈《大生堂》裡提到末九流為:「一流舉子二流醫,三星四卜五堪輿,唯有相家稱第六,七書八畫九琴棋」,其實這也和上文的九流描述相符。
「八大江湖」的說法源自於江湖八大門,「八大門」指的是江湖社會中八大類別的謀生方式,分別是驚、疲、飄、冊、風、火、爵、要。而在中國這片土地上,三山五嶽、五湖四海,上至廟堂之上,下至市井之間,皆稱「江湖」。
同時中國的數字往往也不是確指,所以「江湖八大門」並不能僅僅代表這些,而是這人世間一切所為之道。只不過到了清末民初之時,江湖術成為了流浪藝人騙口飯吃的小手段,也就是狹義的江湖,所以有了我們所理解的江湖八大門。
而在「八大江湖」之中,驚門主要是負責研究吉兇禍福,為人指點迷津;疲門講究的是行醫濟世之道;飄門講究的是雲遊求學之道;冊門講究的是考證今古之學;風門研究的是天下地理山川;火門講究的是各種養生之術;爵門講究的是為官之道;要門講究的是落魄之道。
參考資料:《漢書·藝文志》、《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