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劉奶奶上醫院、逛公園都不再因為手機掃碼這些事兒「手忙腳亂」了。為幫助老年人越過「數字鴻溝」,北京市許多單位響應「兩條腿走路」的號召,在提供智能化服務的同時,保留或開闢了老年通道、人工窗口等傳統服務方式。
記者近日走訪發現,有的單位不但保留了人工窗口,還專門安排專人為老年人提供幫助;但也有的單位雖然開設了老年通道,卻缺乏提示,方便老人還「差一步」。
這些地方值得點讚
醫院:設立老年窗口,還有專人指導
「60歲以上患者請持有效身份證件至綜合服務窗口辦理業務。」在同仁醫院門診大廳,一個綠底白字的指示牌格外醒目。看到這個牌子,73歲的劉奶奶安心了許多。綜合服務窗口不用網上預約,也不用在自助機上操作,只要排隊就行,這正是她最熟悉的掛號方式。
在自助服務區,同仁醫院「老黨員先鋒隊」志願者程繼龍正耐心地指導患者使用自助機。向他求助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如何建卡和繳費是這些患者問得最多的問題。他發現,大部分老年人都有智慧型手機,但是對手機的運用程度非常有限。「他們可能剛學會了微信和支付寶,一遇到更進一步的操作就暈了。」程繼龍說,這不能怪老年人,因為醫院的自助機是另外一套系統,有時候年輕人也會找他們幫忙。
近幾年,北京的各大醫院都上馬了自助機,掛號取號,建卡繳費,甚至是列印檢查結果都能在自助機上完成。有了自助機之後,大大方便了患者,門診大廳裡排隊的人少了許多。但是,也有不少患者反映,看病不如以前方便了。
「來醫院的還是老年人多。」72歲的程繼龍是同仁醫院耳鼻喉科的老專家。他在接待患者時發現,前來就診的老年患者往往身邊都沒有年輕人陪著,而那些在家人陪同下就診的老人,往往都是坐著輪椅或者拄著拐杖。他說,許多老人不願意麻煩子女,什麼事情都自己來,結果遇到自助機,還是得找人幫忙。
為了方便患者,同仁醫院安排了專門的工作人員在自助服務區值守,協助患者操作。醫院離退辦還組織了「老黨員先鋒隊」,每天上崗做志願服務。相比普通的志願者,這些老黨員都是醫院的退休醫護人員,對醫院的情況非常熟悉,不但能夠指導患者使用自助機,還能提供一些就診方面的建議。幾年來,這支隊伍越來越壯大。
記者看到,同仁醫院的門診大廳不但有人工窗口,還設有「學雷峰志願服務站」,提供導醫諮詢及老花鏡、雨衣等借用服務。取藥窗口旁邊,還設立了專門供老年患者和殘疾人患者使用的自助機,大大方便了老年人就醫。
公園:設立老年通道,直接刷證入園
今年上半年,一些老人因為不會使用健康碼在進入公園時遇上點兒「小麻煩」。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情況又如何了呢?
上周五,記者在天壇公園東門看到,公園入口處專門設置了老年人專用通道。老年人入園,憑有效身份證件就能直接進入。
今年4月,天壇公園發出通知,自4月28日起實行分時段實名預約購票、實名驗票措施。購票遊客需提前在「天壇」微信公眾號上實名預約購票,現場不再售票。由於天壇公園規定60周歲以上老人無需購買門票,可持本人有效證件驗證入園,這條規定對老年人影響不大。
下午2點,遊人絡繹不絕。記者在現場看到,老年遊客不用掃碼,持身份證或養老助殘卡就能直接進入。不過,如果想免費參觀祈年殿、回音壁、圜丘等景點,依然需要在微信公眾號上預約。登錄預約頁面,記者看到,預約除了需要選擇遊園日期外,還要填寫老人的姓名和身份證號,以及聯繫人姓名和電話號碼。預約成功後,老人持身份證即可入園。
根據公園要求,遊客進入仍需提前出示健康碼,並接受體溫檢測。如果是沒有健康碼的老年人怎麼辦?公園志願者表示,如果老年人沒有健康碼,或者是沒有攜帶手機,可以在公園門口排隊,由工作人員測量體溫登記進入。
記者了解到,不僅是天壇公園,多個公園都設立了老年人專用通道,深受老年人歡迎。今年81歲的王富超老人是各大公園的常客,他告訴記者,今年上半年的時候是「無碼難行」,沒有健康碼,哪兒都去不了。如今各大公園有了變通的辦法,讓老年人不再尷尬。
這些地方還有缺憾
展銷會:有人工通道,卻沒提示
北京作為會展中心,逛展會也成了北京老人的一大愛好。每逢展會,尤其是各種展銷會,總是能看到不少頭髮花白的老年人。然而,展館的門並不好進。
第11屆新疆農產品北京交易會開幕當日,吸引了不少老年人前來參觀。在農業展覽館門口,凜冽的寒風中,四五位老人拿出手機點來點去,試圖找到進門的「密碼」。原來,農展館採用了人臉識別的門禁,參觀者需要先掃碼預約參觀,然後上傳自己的大頭照,門禁才能開啟。
又是掃碼又是上傳照片,超出了不少老人對手機的應用水平。好在門口還有保安,老人們在保安指導下一步步操作,終於「刷臉」成功。此時有位老人問道:「我有老年證行不行?」結果出人意料,保安將這位老人引到一張桌子前測量體溫,登記姓名和身份證號後便「放行「了。原來,農展館不但有人臉識別通道,也有人工通道。
記者看到,這個人工通道顯得比較簡陋,而且門口沒有相應提示,以至於老人們拿著手機鼓搗了半天,才知道還有一個不用掃碼、不用刷臉的人工通道。
「主要是老年人手機操作不熟練,而且手機的性能一般也不太好。」67歲的郝大爺說,人工窗口、老年通道應該設置醒目的標識,這樣才能把「好事」辦好。
圖書館:貼心提示字號小,很難找
有了助老措施卻不明顯,這樣的情況並不少。首都圖書館在9月份就發出通知,規定老年人可以免預約,直接用身份證、老年證登記入館。但由於現場通知字號小、也沒有特殊標識,許多市民並不知道首圖推出了這樣一條「貼心提示」。
根據首都圖書館的規定,讀者需通過首都圖書館的官方訂閱號預約入館。預約之後,系統將生成一個動態二維碼,截圖、列印都是無效的。記者在館內詢問了幾位老年讀者,有的老人表示自己是看到通知後憑老年證進來的,有的則表示不知道還可以憑證進入。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在首都圖書館門前的通知上,記者找到了答案。通知上明確規定,「年齡在60周歲(含)以上的讀者,持有效身份證或老年證,可登記入館。」但是,這則通知的字號比較「費眼神兒」,如果不是刻意找,很難發現這條規定。在通知旁邊的預約流程、溫馨提示中,也沒有提到這條規定。
「這麼小的字兒,看著真費勁!」一位路過的老人搖了搖頭。
【聲音】
助老措施多考慮老人特點別「一刀切」
方便老人「只差一步」,怎麼補?許多老人都有自己的想法。退休已經12年的程繼龍認為,服務單位要考慮到老年人的特點和難處,不能搞「一刀切」。
他說,智能化是大趨勢,但總會有一些老人會「跟不上」。這些老人不能被拋棄。目前,社會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人們在智能化創新的同時,傳統的服務形式也得以保留,這是好事。他建議,醫院的人工窗口還可以更多一點,因為經常去醫院的畢竟還是老年人居多。
王富超老人眼睛近視,出門要帶兩副眼鏡。平時戴近視鏡,看手機,就要換成老花鏡。老人表示,社會還應該在更多場景上考慮老年人的需求。比如去超市買東西,購物車和存包櫃都是手機掃碼才能開,這樣「過於智能」就給老年人帶來了許多不便。他說,現在有些公園還要看健康碼,對於老年人來說,還是有些不方便。「有的老年人眼神兒不靈了,看不清手機上的小字;有的老年人手腳不靈便,掏個兜都哆哆嗦嗦,這些問題都應該考慮到。」
「而測體溫就不一樣了,不用掏兜也不用翻手機,直接走過去就行了。」他建議,公園如果能用測體溫的方法代替查健康碼,將對老年人更加「友好」。
【前景】
便利化為老服務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
日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讓廣大老年人共享信息化發展成果。《實施方案》提出,到今年年底前,集中力量推動各項傳統服務兜底保障到位,抓緊出臺實施一批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最迫切問題的有效措施,切實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便捷性不斷提高,線上線下服務更加高效協同,解決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的長效機制基本建立。
《實施方案》聚焦老年人日常生活涉及的出行、就醫、消費、文娛、辦事等7類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提出了20條具體舉措要求。如:保留傳統的紙質憑證,擴大身份證件、社保卡、老年卡、醫保電子憑證等證件通用範圍。專設無健康碼通道、綠色通道等老年人服務通道,保留人工服務等。在保留傳統方式的同時,《實施方案》也要求開發適合老年人使用特點的硬體產品和軟體的應用,讓老年人等相關群體更好地融入到智能社會。
「我們絕不能讓一位老年人因為智能技術的運用而掛不上號、看不成病、辦不了事,要充分保障他們的合法權益,切實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國家衛生健康委老齡健康司司長王海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