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登封市城東4千米處,有一座古老的廟院,它就是坐落在太室山東南麓黃蓋峰下的中嶽廟。
中嶽廟四周群山環抱,景色秀麗。廟內古木參天,建築精美,歷來是帝王將相、達官顯貴中原之旅必到之處。每年這裡要舉行兩次傳統的中嶽廟會。
廟會興於何時,當地的老百姓也說不清楚,他們只知道是從前人那裡傳下的規矩。經考證,中嶽廟會源於古代統治者對山嶽的祭祀,宋代政道合一,中嶽廟會進入鼎盛期,逐漸發展成為重要的商品交易場所。
每到春季農曆三月初十和秋季十月初,傳統的古廟會就拉開了序幕。會期長達10天,人數最多時每天達20萬人次。廟會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古老的習俗,如「拴娃娃」、拜乾爹、摸鐵人等。
廟會上還有舞獅子、劃旱船、踩高蹺、舞火龍等民間藝術表演,還可見到各種紀念品、「吉祥物」,如各種長命鎖、玉如意、寶葫蘆、香袋、避邪劍、生肖石等。
拴娃娃
在熙熙攘攘的趕會人群之中,有一些白髮蒼蒼的老大娘很引人注目,她們肩上和手提的籃子裡分別搭滿和裝滿一縷縷鮮豔多彩的紅頭繩。
她們時而分散在中嶽廟的大門外,時而穿梭在擁擠的人群之中。人們從她們面前走過時,總是隨手遞上一兩角錢,接過老人手裡的一縷紅繩,漫步向中嶽廟的縱深處走去。
特別是一些年輕的婦女,她們向老人討要紅繩時,總是臉上騰起紅雲,羞怯地把紅繩往腰間一塞,行動極為迅速,很快便隱入擁擠的人群中。原來,這是流行在當地的一種求子習俗,人們俗稱為「拴娃娃」。
凡婚後不孕的婦女,大多要在廟會期間參加這項活動。娃娃,是一種用黃泥捏成的泥人,捏好曬乾後塗上色彩。這種泥娃娃並不是哪都可以買的,人們認為,只有從廟裡道人手中拴回的娃娃才最靈驗。因為娃娃需要拴回家,所以,紅頭繩自然而然地就承擔了拴的職責。
拴的地點,一般都在中嶽廟後院的崇聖門周圍和寢殿裡。寢殿內供奉著「天中王」和「天靈妃」的塑像。「天中王」,人們稱其為「嵩嶽大」帝」,是主管嵩山一帶的大神,備受尊敬。
傳說有一年武則天到嵩山遊玩,看嵩嶽大帝獨自一人非常可憐,便給他封了一個妃子叫「天靈妃」。老百姓嫌「天靈妃」拗口,都習慣稱她為「嵩嶽娘娘」。據說嵩嶽娘娘心地善良,很同情人們的疾苦,凡沒有兒女的人向她求援,她都會慷慨地滿足人們的要求。
求子的人在嵩嶽大帝和嵩嶽娘娘的塑像前燃香叩頭,把紅頭繩遞給道人。想要男孩的,需事先向道人說明。想要女孩的,也要在紅頭繩拴上之前,把自己的想法解釋清楚。如果想要個龍鳳胎,道人會把一個男孩和一個女孩背靠背地拴在一起。婦女們接過娃娃後,將娃娃揣在懷裡,抱回家中,放在床頭上或葦席下。
不管此法是否靈驗,她們抱回娃娃後,心理上或多或少地得到了一些安慰。如果如願以償,她們生下孩子後,還要在孩子周歲時到中嶽廟裡向嵩嶽娘娘還願。做了媽媽的婦女,還願時總是出手大方。
當初抱嵩嶽娘娘一個娃娃,還願時一般都要送回十個。她們認為只有這樣,才能表達自己的心情,這也是對嵩嶽娘娘施子之恩的一種報答。
摸鐵人
在中嶽廟眾多的文物古蹟中,站立在崇聖門東側的四尊鐵人顯得特別引人注目。鐵人分別立於神庫四周,為鎮庫鐵人,系宋代治平元年(1064)鑄造。
鐵人身高三米多,握拳振臂,怒目挺胸,形象高大威武。這是我國現存形體最大、保存最好的四個「守庫鐵人」,人們也稱它們為「鎮廟鐵人」。
圍繞著這四個鐵人,當地流傳許多傳說和風俗。一位在登封生活多年的老人介紹說,很早以前,這鐵人是八個,一邊四個,分立在東、西兩個神庫的四周。北宋末年,金兵南侵,民族英雄嶽飛率領愛國將士轉戰在黃河兩岸。
後來,抗金浪潮轉移到嵩山,中嶽廟的鐵人摩拳擦掌,義憤填膺。一天晚上,它們喬裝打扮,偷偷來到黃河岸邊。誰知擺渡的小船只能坐下四個人,於是只好四個人先過,另外四個鐵人在岸邊等候。
等擺渡的小船返回載後四個鐵人時,天色已經大亮,中嶽廟的道主派人找到黃河岸邊,把沒有過河的四個鐵人強拉硬拽了回來。所以,至今站立在東邊神庫周圍的四個鐵人還是一副怒目而視、壯志未酬的神態。
當地的老百姓受傳說的影響,對鐵人充滿了崇敬之情,孩子周歲時,當地人要到中嶽廟的鐵人前舉行掛鎖儀式。掛鎖前,家人把事先準備好的銅鎖或銀鎖先掛在鐵人的臂膀上,然後讓孩子焚香磕頭。
待鎖從鐵人身上取下,掛到孩子的脖子上時,就意味著鎖是鐵人送給孩子的禮物,孩子將受到鐵人的保護,以後會平安健康。除了掛鎖之外,趕廟會的人來到中嶽廟的鐵人前,總要有目的地撫摸一陣。
據說人身體的哪個部位疼痛不適,只要摸摸鐵人身上與自己相同的部位,自己的病痛就會減輕甚至消除。
2007年2月,中嶽廟會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