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與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並稱「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身上有很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年輕時是一名「憤青」,中年時期突然崛起,位極人臣,成為朝中的棟梁之才。
曾國藩給後人留下了非常多的成功的經驗,當時曾國藩在《曾國藩全書》中也寫到了很多深受現在年輕人所認可的一些人生哲理。
縱觀曾國藩一生經歷,曾國藩的做人做事之道,集中體現在這九個字裡:事不拖,話不多,人不作。
1、事不拖
曾國藩說: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
曾國藩說,事有歸著。這就是說辦事要有著落,最後要有落腳點。言下之意也是腳踏實地。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要抓落實。
曾國藩在家書中有這樣一句:男雖身在禮部衙門,為國家辦照例之事,不苟不懈,盡就條理,亦所深願也。不苟不懈,盡就條理,就是這裡的事有歸著。
曾國藩每一天都寫日記,曾國藩通過寫日記進行修身,反思自己在為人處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他還規定自己每一天必須堅持看歷史不下十頁,飯後寫字不下半小時。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
2、話不多
曾國藩剛入翰林院不久,年輕氣盛。在父親生日宴上,他向前來祝壽的鄭小珊誇誇其談,有些得意忘形了,遭到鄭小珊的反感,便憤憤而去,這事對曾國藩的觸動很大,他理解到「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群聚守口,獨居守心,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禁大言以務實」的道理。
嘴巴是用來吃飯,不是用來說話的。我們用一年就學會了說話,需要用一生去學習如何閉嘴,要戒多言,言多必失,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喜歡呈一時口舌之快的人,最後都難成大事。
俗話說,「禍從口出」,立身之事,最忌的就是輕浮和自滿,從而說出一些不恰當的話,或者為了自我誇耀而撒謊吹牛。因為這樣一來可能會給自己招致災禍,二來也會失去別人對自己的信任和尊重。喜歡逞一時口舌之快的人,最終都難成大事。
3、人不作
不作就是把握好「度」。 曾國藩家訓中有一言:傲為兇德,惰為衰氣。二者皆敗家之道。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轎。此舉可謂福不可受盡也。
曾國藩年輕做事,難免有心煩氣躁之時。他的老師理學大家唐鑑先生送給他一個字——「靜」。從那時起,曾國藩每天都要靜坐一會兒,許多為人處世、治學從政的體會和方法,獲益良多。
曾國藩說,凡遇事須安祥和緩以處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錯。蓋天下何事不從忙中錯了。故從容安祥,為處事第一法。整天慌裡慌張的人,難成大事,就是因為缺了「靜」和「安詳」的智慧。
曾國藩一生充滿了傳奇和曲折,這也是他創造自己命運的過程。曾國藩的傳奇和曲折的背後,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智慧和經驗。
無論你是在職場中打拼、在商場中搏殺、仕途中沉浮,都有必要學一學曾國藩的謀略和他的處世哲學。
因此,我向大家推薦這套《曾國藩全書》,這套書不但記載了曾國藩的一生,更濃縮提煉了曾國藩的智慧和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