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東:伏羲女媧蛇尾蜴尾考 ——兼談嫦娥為什麼也有尾巴

2021-02-23 民族藝術雜誌社

在古文獻中,伏羲女媧被記載為人首蛇尾,漢畫像除了有相應的形象之外,還有人首蜴(蜥)尾的形乂 象。這兩種形象的形成,是因為羲與蛇、蜴古音同音,而 與義、媧古音同音則是伏羲女媧交尾形象的緣由。后羿嫦娥與伏羲女媧的名稱中心詞分別是羿、娥、羲、媧,都來源於「日」的語音變異,所以嫦娥與女媧有同一來源,這是漢畫像中嫦娥有尾巴的原因。

關鍵詞: 伏羲;女媧;延維;委蛇;嫦娥;后羿

文章編號: 1003-2568(2017)05-0055-06 中圖分類號: B932

文獻標識碼: A

作 者: 吳曉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郵編:100732

傳說中作為人祖以及文化之祖的伏羲女媧,形象卻是怪異的人身蛇尾或蜥蜴尾,這一直困惑著學者們。本文試圖從語音的角度對這些問題進行解釋,同時也對漢畫像中嫦娥有尾巴的形象做出解釋,並指出這些現象之間存在的關聯性與系統性。

一、伏羲女媧名稱的來源

較早提到伏羲的文獻有戰國時期的《莊子·繕性》: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為天下,是故順而不一。」關於伏羲人身蛇尾形象的記載,較早的有晉皇甫謐《帝王世紀》: 「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蛇身人首,有聖德,都陳。」

關於女媧的記載也出現在戰國時期,《山海經·大荒西經》云: 「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慄廣之野,橫道而處。」關於女媧的形象,東漢王逸注釋《楚辭·天問》「女媧有體,孰制匠之」一句時說: 「女媧人頭蛇身。」

關於伏羲人身蛇尾形象的成因,有學者認為是因為他的出生傳說使之與雷神建立了聯繫: 「在伏羲與雷神建立血緣關係的同時,伏羲又與代表雷神形象的龍發生關聯。因此,在兩漢的墓葬中,便出現大量繪有『人首蛇身』或『人首龍身』的伏羲形象。」韓鼎認為是生殖象徵的因素導致了女媧蛇尾形象的形成: 「女媧的名稱就定性了其性別特徵,但形象中的『蛇身』又象徵了男性生殖器,這就造成了一種『雌雄同體』的狀態,其本身就隱喻了男女結合的意象。」姤 江凌從 卦之象來分析伏羲女媧人身蛇尾的成因:姤 「 上為乾卦,乾為頭、為首。下卦為巽,巽為蛇。這就是『人首蛇身』的來源。姤 又, 卦一陰在下,上為首,初為尾,陰陽交於下,即『交尾』之象。」

這些研究雖然都能言之成理,但總的來說,沒有系統性,即每個觀點只是闡釋某一個單獨的問題,難以照顧到其他的相關問題。譬如,伏羲女媧為什麼有爪子,伏羲女媧像為什麼總是與日月聯繫在一起,與女媧有相似神格的嫦娥為什麼也有尾巴。如果從名稱來源分析,這些問題及其關聯性將能得到更為圓滿地解決。那麼,伏羲女媧的名稱是怎樣來的呢?

伏羲女媧在漢畫像裡有一個特點,伏羲旁邊經常有一個太陽,女媧旁邊經常有一個月亮,或者他倆的上下有一日一月。這表明了伏羲女媧與太陽、月亮有關,學界對此已有不少共識。那麼,伏羲女媧的名稱很可能也與太陽、月亮有關。

分析伏羲女媧名稱的來源,要先意識到羲、媧才是真正的名,伏、女只是用來表尊敬、表性別的,就像羲皇、媧皇的「皇」是表示身份一樣。古人經常將伏羲、女媧的真名羲、媧連起來稱為羲媧,比如宋代蘇軾《遊三遊洞之日有亭吏乞詩乃復以此詩授之》有「洪荒無傳記,想像在羲媧」的句子,清代鄂爾泰《贈方望溪》也有「豈邀名譽嗣聖德,寧望荒遠登羲媧」的句子。

「羲媧」與「羲和」有共同來源, 「媧」可讀[wo],而「和」以禾為聲旁,有的方言把「禾」讀[wo],羲媧即羲和,所以分析伏羲女媧的名稱可聯繫羲和的神格。羲和與太陽有關,在古文獻中,羲和身份多樣,《後漢書·崔駟傳》裡說是太陽, 《山海經》裡說是太陽之母, 《楚辭》裡說是給太陽駕車的車夫, 《尚書》裡說是曆法者。曆法者其實也是太陽的擬人化,古人通過觀測太陽來曆法,太陽自然也成了曆法者。羲和與太陽有關,所以羲媧也應來源於太陽。

羲和的「羲」目前讀[ɕi](拼音記為 xi),但《說文 義聲 解字》解釋「羲」字時說「從兮 」 。義與日都可讀[ji]。 「日」目前各方言有多種讀音,其中有一種讀[ji],如山東日照以及廣東、廣西的一些地區就這樣讀。今音讀[ji] 乂 的字很多,相關的有 、義、弋。那麼, 乂 日與 、義、弋的上古音有何關聯呢?

日的上古音,李方桂與白一平都構擬為[njit],乂 而 的上古音王力構擬為[njit],白一平構擬為[ŋiat]。由[n]到[ŋ]是日字讀音演變很常見的一個規律,比如福州目前日字的讀音就是[ŋ]聲母。所以,我們推測「日」經歷了一個讀[ŋiats]的階段,這時候它 乂 就與 字同音了。

義之所以目前讀[ji] (拼音記為 yi 乂 ),與 同音,乂 義 是因為它以 為聲旁。學者們一般只意識到 以我為聲旁,沒有意識到我又以戈為聲旁,戈又以弋乂 為聲旁。弋與義是異體字,又都以 為聲旁。所以義 說, 歸根 乂 義 到底是以 為聲旁。一般以為義是 的義 後期簡化字,其實義是 的俗體字,也就是很早就在民間廣泛運用,只是沒被《說文解字》收進去,義 《說文解字》只選擇性地收了 字作為正體字。可以推測,當日字讀[ iats]的 義 時候,古人也用「 」以及與之同音的「我」來記錄。

[ŋjats]進一步分化為[ji]和[ŋa],[ji]一直延續至義 今,即 的讀音,以及日的部分方言讀音。[ŋa]則是「我」的上古音,目前很多方言也依然保存了這一讀音。

[ji]除了如今依然存留之外,也另發展為[ i],義 人們便創造了另一個字來代替 ,即羲。這一語音變化規律大家很熟悉,祥、翔、曉、錫、襲、璽、崤字都是相同的變異。[ŋa]的變異較為複雜,其中有一條路線是這樣的:[ŋa](我)—— — [ko] (戈、我、媧、和)——[wo] (我、娥、媧)——[wa] (媧)。整個的演變可

圖示(圖 1)如下:

圖1 「日」字語音演變示意圖

清楚了這樣一個演變過程,我們便可以解開一系列的謎團,包括伏羲女媧蛇尾之謎以及嫦娥有尾巴之謎。

二、伏羲女媧蛇尾蜴尾之謎

漢畫像裡的伏羲女媧形象,許多都與文獻記載的「蛇身人首」 「人身蛇尾」 「人頭蛇身」 「蛇軀」等相符合,伏羲與女媧一般是兩尾相交(圖 2),也有一部分並不交尾,只是兩者並列。那為什麼會出現蛇尾的形象以及交尾的組合呢?

圖2 山東武氏祠漢代畫像石刻

「日」的讀音演化十分複雜,有很多不同的路徑,正如上文分析,其中有一條路徑在演變的過程中,與 「義」 「我」的讀音重合了,「我」又與「媧」的讀義 音重合, 「 」又變異為「羲」,人們便用「羲」 「媧」這兩個字來記錄。人們將這兩個名稱合起來稱呼,為羲媧[ji wo]或媧羲[wo ji]。恰巧,蛇曾經也讀[ji],於是媧羲就成了媧蛇。又因委以禾為聲旁,禾也曾經讀[wo],所以媧蛇就被記錄為委蛇。大家熟知「蛇」的讀音為[ʂɤ](拼音記為 she),但只要一查字典就會知道委蛇的「蛇」讀[ji] (拼音記為 yi)。因為羲(義)義 與蛇同音,所以媧羲(義)就具有了蛇的形象。

《莊子》云: 「委蛇,其大如轂,其長如轅,紫衣而朱冠。其為物也,惡聞雷車之聲,則捧其首而立。見之者殆乎霸。」因「媧 / 委」來自「日」,與太陽有關,所以委蛇「紫衣而朱冠」,恰似紅彤彤的太陽。又因主旱的太陽神與主雨的雷神是仇敵,故委蛇「惡聞雷車之聲」。

人們不僅將「羲」 「媧」合稱為媧羲,也反過來合稱為羲媧。在古文獻中提到一種叫延維的蛇,《山海經·海內經》云: 「有神焉,人首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維。人主得而饗食之,伯天下。」 從名稱的語音來看,「延維」當是羲媧[ji wo]的變異,延是[ji]的變異,維與上文說的委蛇之委同音,而委又是媧的變異。與委蛇一樣,延維也遺留有太陽的紅元素,表現在「衣紫衣,冠旃冠」。聞一多在《伏羲考》中認為委蛇、延維即伏羲女媧,此觀點甚確。

在文獻中,只有記錄伏羲女媧為人首蛇身的,但從漢畫像來看,很多「蛇尾」還長有爪子,說明有的漢畫像中的伏羲女媧不是蛇尾,這又是怎麼回事呢?其實,羲 / 義不僅與蛇[ji]曾經同音,同樣也與蜴同音,無論蜴在遠古時候讀音怎樣,總之它在某一時期開始讀成[ji],與羲[ji]同音,導致兩者關聯起來,這當是媧羲被想像成人身蜴尾的原因。在貴州荔波縣的水族地區,發現了一本水書《連山易》(圖 3),其中的「易」就是用蜥蜴來表示的,可見同音造成的想像與替代最為直接。

圖3 水書《連山易》

有意思的是,蜥蜴這一名稱的變化正好與「羲」的讀音變化經歷了同樣的過程,即「ji—ɕi」。「蜴」與「蜥」都是指有四肢,尾巴很長,容易斷,腳上有鉤爪的一種動物,通稱為四腳蛇。這種動物先叫[ji],記為蜴,後來語音變了,讀作[ ɕi],又記為蜥,所以蜥即蜴,也可合稱為蜥蜴。伏羲的「羲」也是先讀[ji],後來才變為讀[ ɕi]。所以無論讀[ji] 還是讀[ ɕi],都可以被想像為蜥蜴。漢畫像中,有的伏羲女媧像不僅有尾巴,而且是有足有爪的,正是蜥蜴的形象

(圖 4、圖 5),如下:

圖4  貴州金沙伏羲女媧漢畫像

 圖5  四川合江伏羲女媧漢畫像

有學者認為[j]聲母的出現比較晚,在上古時期沒有,這一觀點不成立,胡先澤在《喻母考》一文中說: 「《韓詩》及《毛詩鄭箋》注音中,並不是所有喻母字都讀為曉匣透邪等母,其中有相當大一部分讀為喻母,沒有異讀,這種現象說明:喻母作為一個聲母系統,在漢代,至少在漢代北方已經形成,它形成的時代,不晚於西漢。因此,認為古無喻母的說法是缺乏根據的。」目前,在研究上古音的時候,存在一個很大的理論錯誤,即構擬的上古音幾乎都是從《切韻》往上推,而《切韻》是以晉代洛陽為主的一個地方的音,其他方言點的音收錄很少。晉代時洛陽沒有的音,顯然不等同於其他地方當時沒有,這是很淺顯的一個道理,學術界也明白這個道理,只是苦於找不到中古時期其他地區古音的材料,只好這樣操作。所以,如今構擬出的上古音,並不是鐵板一塊,只是一種參考而已。

分析了伏羲女媧蛇尾或蜥蜴尾形成的原因,下面我們再來分析伏羲女媧交尾形狀的形成。一般學者多認為這是因為伏羲女媧為夫妻,象徵生殖,但這難以解釋與伏羲女媧相關的延維、肥遺為什麼不是交尾,而是一身兩首,或一首兩身。筆者認為依然需要從語音來解決這個問題。義 乂 上文已經分析,我、 (義)是以 為聲旁,古乂 音應相同或相近。甲骨文「 」的形狀很奇怪,像兩條相交的蛇(圖 6 乂 )。《說文解字》解釋 為「從丿從乀,相交。」 

上文已經說了,媧是從我變來的,羲是義 從 變來的,羲 = 義 = 我 = 媧 = 乂,原來讀為[ŋjats]。這可能是造成伏羲女媧交尾形象的緣由:

圖6 乂 甲骨文與楷體的「乂」

伏羲的名是羲,女媧的名是媧,兩者合稱羲媧[ji wo],變異為延維。延維蛇的特點是兩首(圖 7),聞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認為延維即伏羲女媧早期的形態。另有一種「一首兩身」的蛇叫肥遺(圖8),《山海經·北山經》云: 「又北百八十裡,曰渾夕之山,無草木,多銅、玉。水出焉,而西北流注於海。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遺,見則其國大旱。」《山海經·西山經》雲「太華之山……有蛇焉,名曰肥遺,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肥遺」是「伏羲」的音變,在《山海經·山經》的成書時期,或許人們已經意識不到肥遺與伏羲的淵源關係,但我們從「見則天下大旱」這一句,還可看出一點太陽的影子,這就是為什麼一條蛇的出現會造成旱災的原因。「六足四翼」是對蜥蜴的描寫,雖然現實中只有四足的蜥蜴,這或許只是一種誇張的描寫。從這一描寫我們還可以聯繫另一個與太陽有關的名稱——帝江。很多學者都認為帝江的原型是太陽  ,它也是六足四翼, 《山海經·西山經》云: 「天山‧‧‧‧‧‧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 延維一身兩首與肥遺一首兩身的形象,正 乂 好是 字兩種變相。

圖7 延維 

圖 8 肥遺 

由此可見,伏羲女媧不僅其蛇尾或蜥蜴尾形象的形成是因為與蛇[ji]、蜥蜴同音,而且交尾形象的形 乂 成也是因為與 同音。

三、嫦娥為什麼也有尾巴?

南陽出土了一塊漢畫像石,畫面上一個人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面向一個圓圈,圈內有一蟾蜍。這幅漢畫像被解讀為嫦娥奔月,因為圈內的蟾蜍是月亮的象徵,這正好能與民間流傳的嫦娥奔月神話對應得上。1999 年,國家郵政局還利用這幅漢畫像發行了一枚名為「嫦娥奔月」的郵票(圖9)。讓學者為難的是,這幅漢畫像裡的嫦娥拖著長長的尾巴,還長著兩條彎曲的小腿,這顯然不是人腿。在已發現的文獻中,沒有任何一處關於嫦娥有尾巴的記載。

圖9 1999年發行的漢畫像嫦娥奔月郵票 

如果我們明白了嫦娥與女媧在早期是同一個神,我們就不會對這一現象感到迷惑了。從上文日的語音演變示意圖中,可以看到日的語音由[njit]分化出[ji]與[ŋa] 義 ,人們用「義 」 「我」來記錄。後來「義」的語音發生變化,人們再記錄為「羲」, 「我」因為與「媧」同音,人們也用「媧」來代替「我」,形成了伏羲女媧的名稱。同時,人們也用「羿」來代替 「義」,用「娥」來代替「我」,於是演變成另一對配偶神:后羿與嫦娥。

不僅羿、娥在語音上能與羲、媧對應,后羿、嫦娥的神格也與太陽、月亮有關,后羿與太陽的關係體現在他射日,嫦娥與月亮的關係體現在她奔月。也許有人會說,后羿雖和太陽有關,但卻是太陽的敵人,葉舒憲在《日出扶桑:中國上古英雄史詩發掘報告》一文中正好解決了這個問題,認為后羿即太陽本身: 「按照『熟知』的射日神話,羿與太陽之間的關係是一種對立的、仇敵的關係。如果有人說羿和太陽本來具有同一性的關係,大概很難有人相信。但事實卻很可能如此。」他在文章中就此做了詳細的論證。

羲,我們常常稱為伏羲;媧,我們常常稱為女媧。同樣,羿,一般稱為后羿;娥,一般稱為嫦娥。那麼,這樣的雙音節名稱是怎樣構成的呢?簡單地說,古人為了表示羲、羿、媧、娥的身份、性別、神格等,分別在名字的前後添加博、後、女、常等字,然後再逐漸演變成目前的名稱。

從理論上講,在羲、羿、媧、娥的前後加常(嫦),就會組成常羲、常羿、常媧、常娥,但只有常羲、常(嫦)娥見諸文獻。有學者認為「嫦娥」是由「恆娥」演變過來的,是為了避諱皇帝劉恆之名,其實, 「常娥」與「恆娥」一樣久遠,只是為了避諱劉恆, 「恆娥」就不用了, 「常 / 嫦娥」依然保留了下來。 姮不見別的用法,似專為「亙娥」而造的一個字,它以亙為聲旁,從垣、宣兩字讀音來看,亙可能曾經與月音近,姮娥可能是「月娥」的意思。無論是羲還是娥,加了「常(嫦)」之後都具有月亮的屬性,比如常羲、嫦娥都是月神。「常羲」在《山海經》裡有出現:「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 因羲又讀[ji],所以有時也被記為常儀。這裡有一個現象很值得我們思考,羲、羿與娥、媧都是從「日」演化過來的,加「常 / 恆」之後為什麼就演變成了月亮呢?這個問題比較複雜,需另撰文說明,日、月都來源於「目」字。「後」是「司」的反寫,指發號施令的人,也就是王。加「後」只是表示君王身份,如后土、后稷、夏後。

「後媧」在文獻中沒有出現,但「媧後」經常見,清代惜秋《維新夢·建路》有「補天遜媧後,縮地傲壺公」的詩句,媧後指女媧。在羲、羿前後加「後」可組成後羲、后羿,但文獻中只有「后羿」被固定下來並流傳。

加「博」是為了表示博大,在前面加上「博」字組成博羲、博媧, 「博」的語音發生變化,先變成[pau](漢語拼音記為 bao),用文字記下來就成為「包羲」「包媧」,這在文獻裡經常出現。如:

包羲氏始受木德。 

燧人氏沒,包犧氏代之。

另外,因為包[pau] 的音又變異為[phau] (漢語拼音記為 pao),比如匏、庖、刨、跑現在都讀為[phau],所以「伏羲」又被記為「庖犧」 「炮犧」等,如下:

結網罟以教佃漁,故曰宓犧氏;養犧牲以庖廚,故曰庖犧氏。

作網罟以田漁,取犧牲,故天下號曰炮犧氏。

最後演變為[fu],才記錄為「伏羲」 「伏媧」。這一語音變化,可以通過「博」的同聲旁字看得來。「博」以 尃 「 」為聲旁,以這個為聲旁的一些字語音變成了[fu] 榑 ,比如傅、榑、縛、賻,有一些依然讀[po],比如薄、搏、膊、礡、愽、簙。可見,伏羲的「伏」有一個「博—伏」的變化過程。

加「女」只是為了標明性別,理論上可組成女羲、女羿、女娥、女媧,但最後只有女媧被固定下來。女羲沒有出現,但卻有「女希」,唐司馬貞《補史記》云: 「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聖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女希氏。」沒有「女羿」,卻有「女英」,與娥皇一起並列,成了倆姐妹。「女娥」在文獻中也沒有,被「女和」代替了。

因為羲、儀、羿,以及我、娥、媧、和等名稱都是從「日」神演變過來的,在漫長的歷史演變過程中,名稱有分化現象,有組合現象,有神格、性別混亂現象,等等。比如, 「羲和」既只是一個人,也可以分為羲、和兩個人。羲加「包 / 伏」成包羲或伏羲具有太陽神格,加「常」成常羲具有月亮神格。「咼」一開始性別並不確定,只是後來加了「女」字構成「女媧」,才逐漸固定下來。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后羿嫦娥、伏羲女媧的語音來源構成一個小體系,不僅「羿」與「羲」能對應, 「娥」與「媧」也能對應。在神格上,后羿、伏羲與太陽有關,嫦娥、女媧與月亮有關。嫦娥與月亮的關係不必多說,女媧與月亮的關係體現在漢畫像中,她經常與月亮相伴,而且女媧是高媒神,其實也就是月下老人,或稱月老。既然嫦娥與女媧具有同一來源,女媧又有蜥蜴尾巴,那麼漢畫像裡的嫦娥拖著長長的尾巴,並長著彎彎的蜥蜴腿,也就不奇怪了。

綜上所述,伏羲女媧與后羿嫦娥的名稱中心詞分別是羲、媧、羿、娥,都來源於「日」的語音變異。在這 乂 一變異過程中,羲、媧與 、蛇、蜴、蜥等字的古音相同,致使伏羲女媧具有了蛇尾或蜴(蜥)尾的形象。嫦娥與女媧在早期是同一神,這是漢畫像中嫦娥有尾巴的原因。

原文載於《民族藝術》2017年 第5期,請以紙質版為準

 歡迎個人轉載,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如有媒體或其他機構轉載,請發送微信留言,或與我們聯繫,取得授權。

配圖由文章作者提供,部分來源於網絡,其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微信號不對圖片的原始來源負責。

訂閱方式:

1. 可以通過郵局訂閱,郵發代號:48-58,國內統一連續出版物號CN45-1052/J,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1003-2568。

2.可以匯款至廣西南寧市思賢路38號 民族藝術雜誌社訂閱,請註明訂閱期數。

3.可以通過中國郵政微信公眾號識別二維碼訂閱。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民族藝術》電子版微刊

相關焦點

  • 伏羲女媧亞當夏娃是夫妻又是兄妹?為何各個古文明都有類似的傳說
    伏羲女媧既是兄妹也是夫妻?為何古希臘古巴比倫埃及也有類似傳說中國上下五千年,史籍文字最早能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的原始時代,然而就遙遠的神話故事來講,如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補天、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精衛填海等等卻是更早的史前神話時代。
  • 伏羲女媧圖,中國的斯芬克斯之謎
    伏羲女媧圖中,二人在大的構圖方面基本相同,都是人身蛇尾。畫面上,按照古代男女方位的處理,伏羲在左,女媧在右,伏羲的右手抱住女媧,女媧以左手摟著伏羲,二人的另一隻手都高高揚起。四目相望,蛇形下身呈螺旋形相互纏繞。整體構圖好像是直入雲霄的參天大樹,令人聯想到上古天梯——建木。《淮南子·墬形訓》中說:「建木在都廣,眾帝所自上下。」
  • 【博之美物】魏晉棺板畫上的伏羲女媧圖
    女棺伏羲女媧圖為人首蛇身,尾部相交,伏羲在右,左手執規,頭戴山字形冠,留八字須,胸前日中一烏,女媧在左,右手執矩,髮髻高綰,胸前月中一桂樹。伏羲女媧周圍飾雲氣紋。男棺伏羲女媧圖為人首蛇身,尾部有獸足。伏羲在左,右手執規,頭戴山字形冠,胸前日中一烏,女媧在右,左手執矩,髮髻高綰,胸前月中一蟾蜍。伏羲女媧著寬袖交領衣,似在輕盈雲氣中飛舞。
  • 不死之謎:伏羲女媧圖與人體基因雙螺旋理論
    二號控制眼睛、三號控制鼻子、四號:嘴、五號:耳朵、六號:氣管、七號:心臟……而一次偶然的機會,西方一位科學家在迷茫對雙螺旋基因組迷茫的時刻,看到了一幅來自我們東方的一幅畫,伏羲女媧圖,伏羲女媧圖中,伏羲女媧上身相擁,以紅彩勾勒或塗繪衣服,衣袖飛揚,伏羲手持矩,女媧手持規,代表天地方圓,下身蛇尾相交,交合七段,為同類絹畫中交合最長的一幅,尾部粗長內勾,蛇尾以紅、黑線勾邊點線,內塗白彩。
  • 伏羲、女媧的佛教藝術形象: 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
    莫高窟第285窟(西魏)窟頂東披,伏羲、女媧的形象出現在窟頂。伏羲女媧傳說來自民眾對日神信仰,伏羲與羲和、帝俊、帝嚳、黃帝是同一人;女媧與女蛾、常儀、嫦娥、嫘祖、西王母是同一個人或神。在摩尼寶珠的兩側,分別畫出伏羲和女媧的形象,他們上半身是人,下半身是獸形。左側為伏羲,他一手持矩(折角尺子),一手持墨斗,身上有一圓輪,內有金烏,象徵太陽;右側為女媧手持規(圓規),身上圓輪內有蟾蜍,象徵月亮。
  • 由伏羲女媧交尾圖到太極陰陽八卦圖的系列真相(超越矩陣-神聖幾何四)
    伏羲和女媧號稱是華夏文明的始祖。《創世紀》的第二章也有這樣的技術性經文:耶和華用大地上的泥土製造了亞當;他向他的鼻孔中吹氣,給了他生命的呼吸,亞當就有了生命的靈魂。你看世界各國的神話歷史何其相似,都在講述著同一個故事:人類是「神」從泥土裡創造出來的!蘇美爾的創世「神」有恩基和寧呼爾薩格,中國古代的創世「始祖」有伏羲和女媧!
  • 伏羲女媧 VS 亞當夏娃
    在文化身份上伏羲女媧神話代表著農耕文明,亞當夏娃神話則表現為遊牧文化;在哲學意義上,伏羲女媧神話反映著東方陰陽和諧、人本主義精神,而亞當夏娃神話則顯示著西方二元分立的哲學思想;在美學追求上,伏羲女媧神話流溢著寧靜空靈之美,亞當夏娃神話則激蕩著悲壯理想之情。 伏羲女媧和亞當夏娃神話分屬華夏民族和希伯來民族的始祖神話。在華夏文明裡,女媧既是一位創世神又是始祖神。
  • 為什麼是人首蛇身?伏羲女媧圖包含的深層秘密
    在伏羲女媧圖中,伏羲女媧人首蛇身,一人持規,一人持矩。此圖何解?一人持規,一人持矩,易於理解。圓規方矩,規畫圓,矩畫方,規矩代表天圓地方,象徵萬物法則。一人持規,一人持矩,就是說要法天則地。那麼,為什麼是人首蛇身呢?
  • 上古傳說中的兩位大神,女媧和伏羲,到底是兄妹還是夫妻?
    在我國上古神話中,有兩個創世神,一是伏羲,一是女媧,也是華夏文明的始祖,在許多繪畫和壁畫中,伏羲和女媧都是人首蛇身的形象。 比如在新疆吐魯番地區考古發現的《伏羲女媧圖絹畫》,他們蛇尾交纏,頭上有日,尾部有月,周圍是星辰,伏羲於左邊,左手拿著矩,女媧在右邊,右手拿著規,中國人說無規矩不成方圓,大概從那時候起,人們便已知道了規矩的重要性。 但問題就出在這裡,在傳說中,伏羲和女媧先是兄妹,後又結為夫妻,這算不算是壞了規矩呢?
  • 伏羲女媧交尾圖的含義以人首蛇身的遠古英雄
    ,然後就和現在的人們一樣,在地面上奔跑,但是有的人卻並不知道,其實女媧和伏羲也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伏羲女媧圖」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在唐代是高昌國。在高昌國的遺址發現的伏羲女媧圖有好幾十幅,用途一般都是隨葬。這些伏羲女媧圖畫在麻布或者絹上,用木釘釘在墓室的頂部,畫面向下對著死者的臉。畫上伏羲在右,女媧在左,下半身交纏,周圍畫著滿天星辰。女媧右手拿圓規,左手拿四支算籌,是種古代做數學計算的工具,左手搭在伏羲肩上。
  • 伏羲女媧交尾圖,為何消失的文明都有?學者:不可思議!
    伏羲女媧交尾圖,為何消失的文明都有?學者:不可思議! 中國古代伏羲女媧交尾圖,為何古巴比倫、印度、希臘都有?學者:絕不簡單! 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浪花淘盡多少英雄。中華五千年,講不完的故事,述不盡的傳奇。女媧和伏羲作為中國神話、歷史中最為重要的人物,其一直被中國人追奉為人文始祖,他們不僅創造出了人類,同時也開創了華夏文明。
  • 伏羲女媧圖的文化天機
    這裡面本身就隱藏著老子對伏羲女媧的隱藏見解,還不夠清楚我們就接著往下看其他的含義。伏羲女媧圖的第二重含義:「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福兮另指的就是伏羲的含義,禍另指的就是媧的意思,紅顏禍水這句成語大概是指的越漂亮的女人越是禍,而女性的始祖也是女媧,這個禍代表的就是媧的含義,不僅僅是越美麗的女性越危險,任何美麗的事物也都是越危險的,所以這句話的的第二重疊加含義不僅是用來描述人生無常的天機,是用來描述女媧伏羲的天機。
  • 伏羲女媧與亞當夏娃的比較研究
    在中國,伏羲女媧生人的傳說又與洪水故事發生了聯繫。據說人間百姓得罪了玉帝,故降大雨把百姓都淹死,只因天上一位神仙見伏羲女媧兄妹人品好,便賜一個竹籃或葫蘆作為避水工具。洪水後,兄妹成婚,百日之後,女媧生下一個肉團,伏羲看後生氣,便拿刀亂砍,砍下的肉陀一個個變成了人,恰好一百個,每人一個姓,這就是百家姓的由來。
  • 起源| 伏羲女媧 VS 亞當夏娃
    伏羲女媧和亞當夏娃神話分屬華夏民族和希伯來民族的始祖神話。在華夏文明裡,女媧既是一位創世神又是始祖神。傳說她與伏羲,兄妹成婚,共同繁衍了人類。因而,他們又被尊為華夏民族的始祖。而在希伯來的造人神話裡,按《舊約·創世紀》記載,上帝在第六天按照自己的形象造出了亞當,同時為了能夠使他更好地履行職責,上帝就用亞當的肋骨造出了第一個女人——夏娃。
  • 趣歷史︱女媧伏羲究竟有著怎樣的「神力」
    特別是女媧,傳說她摶黃土造人、化生萬物,漢代許慎的《說文解字》稱她是「古之神聖女」。古書上還說,上古天有缺漏,女媧曾鍊石補天。這個故事被曹雪芹寫入《紅樓夢》,產生了巨大影響。有的神話說,伏羲、女媧是兄妹;有的說是夫妻,上古發生大洪水,他們躲入葫蘆,得免洪災,出來後成為人類的祖先。那麼,女媧、伏羲的神話故事具體有什麼意蘊呢?
  • 崩壞3聖痕故事:古老傳說中的伏羲與女媧,與蒼玄有什麼關係?
    【1】伏羲與女媧伏羲與女媧可以稱得上是「東方文明之祖」,遊戲最初也借鑑了這一設定,並且,【聖痕】的起源多多少少與這2位有關,當然,這些故事還編入了黃帝與神農,而且還有衍生出的副本「軒轅篇與蚩尤篇」——說起來,都是一些很遙遠的事兒了。
  • 上過國家寶藏的吐魯番阿斯塔那,除了伏羲女媧還有兩件鎮館之寶?
    伏羲女媧圖伏羲、女媧是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人類始祖,傳說人類是由伏羲氏和女媧氏兄妹相婚而產生,後來他們禁止兄妹通婚,制定婚禮。反映了我國原始時代由血緣婚進步到族外婚的情況。  圖中男女二人,均微側身,面容相向,各一手抱對方腰部,另一手揚起,男手執矩而女執規;男女下半身均為蛇形,互相交繞,男女頭之間上部繪日形,日中有三足鳥,蛇尾之下繪月形,月中有玉兔,桂樹,蟾蜍。男女日月形象四周,有大小不一的圓點,當系星宿,情態生動,線條粗獷,色澤單純,幅面綴以日月星宿之像,不僅有空間遼闊之感,也顯示了伏羲女媧作為人類始祖的崇高意味。
  • 「三皇之二」伏羲女媧圖賞析
    目前高昌遺址發現這種伏羲女蝸圖總數達三十幅以上。這些圖一般都畫在抹布或絹上,用木釘釘在墓室頂部,畫面向下朝向被葬者的臉。中國古代有「三皇五帝」的傳說,伏羲和女媧都是「三皇」(伏羲、女媧、神農)之一。伏羲女媧圖表現了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人類始祖的形象。畫中左邊是女媧,右邊是伏羲。圖中男女二人,均微側身,面容相向,各一手抱對方腰部,另一手揚起,男女下半身均為蛇形,互相交繞。女媧右手執規(拿「規」是用來研究天象的。中國最早的立法就叫「女媧歷」,也就是用來立法的。女媧補天又有一種說法叫「女媧補天」,不是說天露了。
  • 中國的亞當與夏娃——伏羲與女媧
    所以,西方文化中有亞當和夏娃的愛情故事,而我,當真是女媧隨便甩的泥點子嗎...... 其實大家也許不知道,在上古的另一傳說中,女神女媧也和另一位男神伏羲也被緊密聯繫在一起, 今天我們就來八卦一下女神和伏羲的感情史吧!
  • 女媧與伏羲,一個徹頭徹尾的錯誤
    總結一下就是:《天問》講了女媧造人,《淮南子·覽冥訓》講了女媧補天,《淮南子·說林訓》講了女媧「七十化」,王逸在註解《天問》的時候講女媧「人頭蛇身」,至此,伏羲和女媧發生過一次同框,但也只是在列舉上古氏族,並沒有提到兩者之間的關係。到了西晉,女媧同伏羲開始靠近,皇甫謐的《帝王世紀》把女媧氏說成是伏羲的繼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