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指作為一個傳統拳術的練習者,近幾天經常被人問及MMA運動員徐曉東先生與某太極拳練習者的對戰的的問題。
常見套路是這樣的:
先發個視頻或者文章連結過來,然後問「你怎麼看?」、「你打得過他嗎?」、「你是練什麼拳的?」、「傳統拳術真的不堪一擊嗎?」……
屈指不止一次地表示我比較忙,除了正常的上班、學習之外,還要練功——這幾乎佔據了我全部的業餘時間,這些問題往往無從談起,也索性不回答了。個人倒是覺得這件事其實很值得所謂從事「傳統文化」行業的人進行反思的,所以有了這篇文章——不約架只談感想!
……
1、「每天5min一個月聽懂cnn」的方法
這是某些英語學習機構常見的招生噱頭,不過仔細琢磨一下這也不過就是個噱頭罷了……因為完全不清楚學員初始的水平,如果單單只是每天5min的話很難保證每個人都一定能聽懂cnn的內容。
不過這個跟我們今天的話題有什麼關係呢?
練武也是這樣——任何技能都需要大量的重複練習核心內容才能掌握!
目前的傳統拳術練習者很可憐,首先最常見的問題是:(1)完全不知道需要重複練習的核心內容是什麼;(2)其次是即便知道需要重複練習的核心內容,迫於生活壓力也沒有固定的時間練習;(3)第三技擊能力和其他技能一樣也需要練習,目前傳統拳術的練習者幾乎沒有人有條件按部就班地進行這種訓練。
2、三個問題的解決方法之我見
(1)關於核心內容的問題:
每個拳術流派的核心內容並不相同,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上來就教套路的老師不厚道。這是屈指和一位專門從事武術編輯的朋友說的原話,我自己已經近十年沒有練習完整的拳術套路了。
拳術的核心內容一般是:「內功+外功+常用手法的模擬實戰」的組合。內功一般就是站莊或行莊,「莊」的概念屈指已經不厭其煩地和各位分享過了,所以並不是站著不動就是站「樁」——那僅僅是在培養挨打的木頭罷了!外功則有基礎單操,比如練習重心轉換的活莊、單操手、小拳術動作組合等等。模擬實戰的常用手法則是模擬實戰中最長出現的情況進行雙人對練。
以太極拳為例:
內功是站莊——無極莊或拳術動作的定式(比如抱七星、白鶴亮翅、摟膝拗步等等)
外功基礎包括:起勢單練、摟膝拗步倒攆猴組合單操、雲手和五捶(搬攔捶、撇身捶、指襠捶、栽捶、肘底捶)等,比如搬攔捶是直拳、肘底捶類似勾拳之類。
常用手法組合模擬實戰則是推手——屈指以前曾經在微博上建議,練習太極拳的同道不妨從定步和活步四正手開始練習,會較容易體會雙方肢體接觸時的推搡狀態。
不過太極拳是一個很特殊的拳術,所以她的「常用手法組合模擬實戰」有一個致命的缺陷(但並非先天缺陷,而是傳承失真)。
(2)保證練習時間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解決,不少人的健身習慣也很不錯,比如每周固定3-4次,每次60-90min的訓練時間。
不過從行業發展角度而論,專業級別的訓練是最好的——業餘人員在整體素質上絕對無法和專業從業人員相比,這是恐怕是除了中醫和傳統武術行業之外的絕對共識。
傳統拳術目前很難有專業從業人員,因為武術專業的就業實在過於困難——前幾年屈指了解的情況是體大畢業的武術專業本科生去小學教體育都很難找到工作,況且武術專業本科學習中也不都是傳統拳術內容,不知近年來有無好轉?
屈指本人目前思考的解決方法是:武體結合——比如目前蹺引堂的模式,除了被動治療之外,發掘傳統拳術和導引術中的運動康復內容予以適合社會環境和現代人練習習慣的改良,在治療後教給患者並長期指導,讓練武人有事可做。手法治療也是用手和患者交流的過程,拳術技擊也是——傳統推拿手法多配合獨特的功法訓練,以手法促進功法的傳播(治療後通過鍛鍊鞏固療效)和解決練功者的就業問題應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技擊對練與拳術種群發展
技擊(打人)也是一種技能,所以除了部分天才之外,也需要不斷練習,尤其是對練部分。傳統拳術中有很多模擬實戰的訓練,比如所謂練習「鐵臂功」的三靠臂,很多人僅僅將其當做練習小臂部力量和硬度的功法練習——其實這個功法是模擬人在徒手格鬥時上打臉下撩陰的擊打模式、練習雙臂接觸時互相肢體接觸的感覺和接觸瞬間的勁力變化。
三靠臂的上下擊打模式,可對練也可以單練,圖片來源於網絡
這個練習中,練習雙方的前臂互相靠擊,重點是感知在靠擊瞬間對方的力量變化——現實打鬥中不會總遇到力量比自己小的對手,靠臂時總把對方前臂「磕」出去的情況其實並不常見,靠臂中「一觸即變」的狀況才是常態。所以目前太極拳訓練中常出現的巨大bug是:很多人以為推手就是模擬實戰!
這是一個天大的誤會,因為日常爭鬥並非總是從雙方接觸開始的推搡,很多時候就是類似拳擊的倫拳亂打——比如徐雷比武當中的情況,所以只進行推手訓練而不進行專門的應對拳打腳踢的訓練是無法實戰的,推手中的所向披靡並不代表實戰水平就高。
比太極推手更為重要的訓練是「接手」,即應對對方飛速打來的拳腳的訓練!不過建國後的太極拳術著作中僅有陳太平先生的著作中略有涉及。我看到的比陳太平先生論述更為詳盡的是馬國興先生的《中華傳統拳術明鏡錄》書稿,其中單手打擊的九宮手部分曾經在《武魂》雜誌上刊登。「接手」訓練是通過提煉實戰中常見的打法模式進行專門的訓練,目的是通過程式化的訓練提高練習雙方的距離感、反應速度和在有外力幹擾狀態下完成技術動作的能力(這點尤為重要),切忌將「程式化」理解成為固定模式而刻舟求劍。
據屈指所見,各種優秀的傳統拳術流派其實都不乏這些訓練方法,但是因為傳承問題,目前很多流派不具備這種訓練條件——比如城市化過程中人口流動問題,很多傳統拳術練習者可能來不及完成到進入「模擬實戰」程序的就離開老師,或即便在同一城市也因為各種瑣事或練習條件(比如腿法、擒跌等技術多會跌倒,如果沒有軟墊就無法正常練習)無法保證這種訓練。目前屈指想到的解決辦法是提煉各拳術流派共性的訓練方法進行「俱樂部」式的訓練。
3、並非結尾
本文行文至此,似乎探討的都是恢復傳統拳術實戰能力的「技術問題」,儘管「技術問題」還有很多,但屈指始終覺得回復拳術實戰性的最大阻力是——人的因素。許多傳統拳術練習者始終以沉浸在祖先的事跡和不切實際的意淫當中,以致某位擅長實戰的拳術家聽說徐曉東先生挑戰傳統武術時竟興高採烈地表示:「打得好!不然假的太多了」。
作為傳統拳術習練者,屈指也並不想在此行業揚名立萬甚至唯恐避之而不及,故選擇與中醫行業更加貼近的導引術作為主要傳播內容。因導引術從誕生之日起即用於緩解病痛和維護身體健康,比傳統拳術更有現實社會的應用價值。
許多別有用心的傳統文化行業的從業人員,以「心靈雞湯」兜售者而非以技術傳播者或手藝傳承者面目出現,這是屈指許多時候更加喜歡用所謂「現代醫學」理論講解和闡述導引按蹺技術的原因——唯恐與所謂」傳統文化導師「之流同流合汙。
我不過是一個技術傳播者和手藝傳承者而已!
最後以著名相聲演員郭德綱先生的一句話作為結尾:「都說我說的是傳統相聲,什麼叫傳統相聲?你現在上臺按朱紹文那會兒那麼演觀眾會笑嗎?」
……
核心訓練你只知道「平板支撐」?!——少林內功推拿探真(一)
清明節一本正經地聊聊「返老還童」的核心技術
「一指禪「臆解(之三)——中醫手法治療學瑣記
「久立傷骨」——談站樁的危害
從指力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