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劇本殺」門店內展示的重點推介劇本《陰鬼人》 陳春園 攝
半月談記者陸續實地探訪了中部地區一些城市的「沉浸式劇本殺體驗館」。在一家門店內,牆上掛著的劇本宣傳畫怪誕恐怖,店主帶記者來到幾間實景房,裡面分別裝飾成墳場等場景,墳場內開著血紅的燈光,裡面擺放著一些道具屍體。在一家門店內,店主重點向記者展示了「人魅」「夜店兇靈」「瞳靈人」等含有恐怖、靈異內容的劇本。「玩家主要是16歲至30歲的城市白領、在校大學生,也有一些好奇心重的初中、高中生。現在生意難做,不搞點『重口味』的內容,客人不感興趣。」一位店主說,如今很多類似的店都倒閉了,新開業的要靠更刺激的內容才能生存。半月談記者在去過的10多家門店內,不管「劇本殺」內容多麼血腥恐怖,均未看到「未成年人不得入內」等提示性告示。「劇本殺」興起於2010年前後,從最初的幾個年輕人圍坐一桌找線索、找兇手,近年來逐漸拓展為「密室逃脫」「沉浸式體驗」等多種形式。隨著劇本內容、場景設置不斷升級,其體驗性和刺激性不斷增強,並越發吸引年輕群體參與。今年以來,「劇本殺」線下實體門店數量增長較快,「劇本殺」主持、劇本創作、情節設計等業務也都有了專門的職業者群體。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全國線下「劇本殺」實體店數量估計有3萬家左右。部分商家為吸引客戶、賺快錢,推出暴力兇殺內容的劇本殺項目,如毒藥殺人、槍枝殺人、密室殺人等;有的商家則在場景設置上添加恐怖、血腥元素,部分出格內容超出普通人心理承受度。一家「劇本殺」門店內展示的重點推介劇本宣傳畫 陳春園 攝
中部地區一位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負責人告訴半月談記者,目前開辦「劇本殺」門店的準入門檻較低,既沒有前置審批條件,也不需要經過文化、公安等部門的內容審核。「這是一個新生行業,尚未出臺有效的管理辦法或法律法規,我們在執法檢查中存在模糊地帶。」一位基層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工作負責人說。一位患者家屬告訴半月談記者,孩子在周末約同學玩含有暴力、恐怖、血腥等內容的「劇本殺」。出於好奇,她也嘗試著參與過一個劇本,其中一個情節是把道具做成一種「畸形人」。遊戲中還描繪出死者的慘狀,其中模仿的殺人手法也「非常殘忍」。中國心理學會心理諮詢師工作委員會理事陳建華介紹說,近期她接觸過一位剛剛大學畢業的女來訪者,一度沉迷於帶有恐怖元素的「劇本殺」遊戲,並因此嚴重失眠,開燈睡不著,關燈又害怕。「劇本及劇情的引領很重要,需要有正確的價值導向。適度的角色扮演有利於參與者釋放精神壓力、豐富想像力、加強人際溝通,但如果內容過於恐怖刺激,參與者又缺乏辨識能力,反而會混淆現實和劇情,甚至產生心理問題。」陳建華說。南昌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袁小平說,在事關「劇本殺」等文化新業態的監管上,有關部門要把保護未成年人放在突出位置,儘快出臺管理制度和細則,消除監管盲區。來源:《半月談》2021年第17期
半月談記者:陳春園 彭菁 | 編輯:徐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