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孩子的心智崩潰了,他們考的分數再高,都沒有任何意義。
昨天晚上出門,滴滴駕駛員是位大連小哥,比較樸實健談,就與他聊了許多話題。
他說,今天錢不好賺,幹啥都不掙錢,但是幹教育的很賺錢。
小哥眼裡幹教育,指的是在北京開培訓班、輔導班。
計程車拉的客人很多,見慣了三教九流,各色人等。
他發現那些在培訓機構當老師的年輕人賺錢相對更輕鬆一些,同時推高培訓市場的是那些焦慮的家長們。
小哥說,上個周末拉了一家三口。
孩子也就小學一年級,剛上完輔導班回家。
上車後,媽媽就讓孩子抓緊時間背英文歌曲,一遍遍地背誦。
背完英文歌曲,爸爸就跟孩子說,咱們回到家是晚上九點,做完一張數學試卷再睡覺。
司機小哥認為,這對父母簡直就是有病。
我給他補充說:不僅有病,而且還是傳染病。
家長對教育的焦慮會一傳十、十傳百,形成一股滔滔不絕的裹脅力量。
尤其海澱、西城這樣的所謂教育高地,每個孩子身後都是家長的處心積慮。
學校搞名義上的素質教育,課外再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家長既要付出金錢,還要付出精力。
最無法理解的是,小學生的語文、數學、英語這種本應課堂教育學習的課程,也要進輔導班加油充電。
所謂的輔導班,像學而思這種大鱷,他們的套路就是提前講授,讓一年級學二年級課程,二年級學三年級課程,依次類推,樂此不疲。
反倒學校裡的老師輕鬆了,本該他們教的東西,輔導班上全解決了。
所以,海澱、西城那些所謂的名校,不是他們的教學水平有多高,而是在家長大力支持和周圍培訓機構共同努力下,培養了會考試的好學生。
司機小哥說,他經常拉那些上輔導班的孩子,通常連飯都顧不上吃,嘴裡嚼著餅乾麵包趕著去下一個輔導班。
不是在上輔導班,就是在去輔導班的路上,這屆北京家長也真是拼了。
學校考什麼,他們就給孩子學什麼,絕對不能有任何閃失。
頭幾天,還冒出個跳繩輔導班,就差上吃飯、睡覺輔導班了。
或許,只有把孩子送到輔導班裡,家長們才能安心。
此前,我在文章裡講過,現在的家長太自私、太殘酷。
如果一味地向孩子要成績、要分數,早晚會付出沉重代價。
北京有位父親,6歲開始就把女兒送到私立學校寄宿,11年時間花費了200萬。
今年女兒17歲,上高三,已聯繫英國留學。
可是,她卻走上自殺的不歸路。
這位父親說,一輩子最錯誤的事就是把女兒送到這家學校。
我認為,他最錯誤的事是自私,以為花錢就能換來女兒的好成績。
攤上這樣的父母,孩子實際很悲哀、很孤獨,除了錢與考試,感受不到生命的意義。
其實,孩子多學點東西並沒有錯。
國學大師季羨林回憶成長過程時說,自己在濟南上學期間,叔父給他報了兩個課外班,每天都會學到很晚,才打下後來的基礎。
與現在迥然不同的是,那個年代的培訓班不是以分數為導向。
如今孩子所有的學習任務,都是瞄著分數來,考出高分才是王道。
所有人忙忙碌碌,把一個個天性自然的孩子變成考試機器。
今天,從大學生到高中生、初中生,甚至小學生,自殺、抑鬱的比例不斷增加。
做家長的,應該有所警醒。
如果有一天,孩子的心智崩潰了,他們考的分數再高,都沒有任何意義。
因為,我們培養的是能夠快樂正常生活的人,而非只會考試的生物。
無論家長有多焦慮,若干年後他們會發現,其實孩子上不上輔導班,對生命的正向影響並不大。
也許,那正是他們成長過程中永難揮去的一大片陰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