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太喜歡外語和方言,我覺得人的腦容量是有限的。
一個水果擺在我面前,蘋果,apple,リンゴ,我知道它的三種叫法,浪費了三倍腦容量去記一個記號。
但我還是會兩門外語,英文是從小學起被迫學的,平時用的場合又多。日文算是唯一主動學的,畢竟喜歡動漫遊戲日劇。
這算是成年人的無奈了。
現代社會有時要被迫了解很多有的沒的縮寫,比如「爺青結」、「awsl」,大量使用英文的 IT 行業尤其如此(IT 這個詞就是)。特斯拉老大 Elon Musk 曾經在公司裡嚴厲批評了縮寫的濫用,指責它浪費了記憶,偶爾還要去查,降低了溝通效率。
少量的縮寫是 OK 的,比如 Information Technology 寫出來也太長了,IT 也廣為人知。
把櫻桃稱為車釐子對我來說也是一種腦浪費。
起初可能是香港對 cherry 的音譯,但是現在大陸也廣泛這麼叫。
但是 strawberry 士多啤梨就沒怎麼傳過來,大陸還是叫草莓。原因不明,難道叫車釐子賣貴點更容易賣出去嗎?這樣的話就變成智商稅了。
一個大致的品質印象排行可能是這樣的:
在中國,大家聽到「進口」兩個字通常印象是質量更好、價格更貴。
但是在日本,進口一般指便宜、更次。標註著「國產」二字的都是質量好和更貴的代名詞。
有這個大前提在,一些壞壞噠老闆用進口感覺的音譯趁機多賣點錢還是有可能的。
一想類似的情況還蠻多的,把 toast 烤麵包片稱為吐司已經司空見慣,現在樓下一家不錯的蛋糕店還會使用豆乳這類日本感覺濃鬱的中文,豆乳的日文原意是豆漿,但是在樓下賣的跟豆漿沒啥關係,想來可能是某種商業策略。業主群裡曾經有好心的鄰居給我推薦過指紋鎖和炒鍋,兩個都是假裝德國品牌的國貨。因為她是文科生,而我只要一查官網伺服器位置就發現不對。
基於這個策略如果將來賣牛肉,名字已經想好了:德克薩斯比夫(beef)商店。
吃著碧根果(pecan,山核桃),快速寫一篇吐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