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臺灣建省疑團,清朝為何要等200年才在臺灣建省?

2021-02-13 陳卿美讀書

陳卿美讀書

——兩耳只聞窗外事,一心不讀尋常書——

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微信:chncsm2013                                                                                                        

來源 | 頭條號「淮南東路安撫使」

原題《應時而生,晚清臺灣建省始末》

臺灣,中國東南寶島,大陸地區正式接觸臺灣島歷史接近2000年(東吳時期),大陸大規模移民臺灣超過400年(17世紀初),中國政權正式管轄臺灣超過300多年(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現在臺灣的建制屬於一級建制——省,然而,臺灣省的歷史則非常之短,一直到1885年,臺灣才建省。

三國時期,吳國孫權派將軍衛溫率一支由一萬餘名軍士、三十多艘船組成的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 這是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臺灣的開始。

隋唐時期,開始有大陸人渡海到達澎湖列島定居生產。

12世紀中葉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管轄,並派兵戌守,這是臺澎地區被納入中央政權統治的開始。

元朝開始在澎湖設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泉州路同安縣。

明朝依元制,繼續在澎湖設立巡檢司,負責臺澎地區的治安與庶務。

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葉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臺灣,給臺灣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以極大推動,臺灣自此進入大規模開發時期。

1626年至1642年西班牙殖民者也曾侵佔北臺灣,後被荷蘭人驅逐。

1661年南明鄭成功率大軍橫渡海峽,驅逐荷蘭人,改臺南赤坎城為承天府,設一府二縣,另設一司為澎湖安撫,這是臺灣本島第一次有中原建制出現。鄭成功率領軍民在臺灣南部屯田墾荒發展生產,明鄭末期,臺灣已經有二十餘萬來自大陸的移民。

1683年7月8日,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向臺澎金廈進攻,鄭克塽率眾歸順清政府。至此臺灣在清政府直接統治之下。

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朝設置臺廈道,臺灣與廈門共署,設一府三縣,置臺灣為一府,稱臺灣府,府治設在今臺南,下轄臺灣縣(今臺南)、鳳山縣(今高雄左營)、諸羅縣(今嘉義),隸屬於福建省,道署設於廈門。臺灣重新納入中國中央政府的統一管轄之下,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與大陸的聯繫更加密切,成為國家統一整體中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這種情況大概延續了接近兩百年,一系列事件打破了原有的秩序,使得清政府重新考慮邊疆建制問題,其中就包括臺灣建省,那麼,臺灣為什麼要建省呢?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後,西方列強不斷鯨吞蠶食中國領土、領海。列強先後通過一系列不平等條約迫使清政府割讓數百萬平方公裡領土,逼迫清政府打開國門,開口通商。

而作為我國東南海上門戶的臺灣,戰略地位突出,成為列強窺伺的重要目標,這期間發生了兩件影響到後來清廷對於海防和臺灣問題方針的大事件:

1、牡丹社事件

同治十年(1871),60多名琉球人乘船遭遇颱風,漂流到臺灣南部登陸,其中54人被臺灣土著居民殺害,其它人被清政府送回國(此時琉球已被日本實際控制)。日本以琉球漂流民在臺灣被殺為藉口,向清政府發難,乘機侵略臺灣。

1874年2月6日,日本政府通過《臺灣番地處分要略》。4月組成所謂的「臺灣生番探險隊」3000人,由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率艦隊侵略臺灣,並在琅嶠登陸,並很快與臺灣當地原住民交戰。牡丹社酋長阿實祿父子等戰死。7月,日軍以龜山為中心建立都督府。在戰前日本曾經專門派遣各路間諜喬裝打扮成清朝探險隊對當地進行了長時間的細緻調查,收集了相當豐富的連清朝人都沒有的第一手資料,這個探險隊的隊長叫樺山資紀,對,就是後來的日本海軍軍政部長,差點死於甲午海戰,後來成為日佔臺灣的首任總督。

日據臺灣首任總督樺山資紀

子曾經曰過,師出必有名,日本人作為東亞文化圈的人當然很懂這個道理,那麼他們不能僅憑一份自說自話的《臺灣番地處分要略》就強行登堂入室吧,日本人以生番非清廷法度內為由(事實上,原住民確實不受清廷約束),要用日本人的套路來「懲罰」他們,這就是日本人的「名正言順」。

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我大清正經歷洋務運動,實現了所謂「同治中興」,再說了,西洋人欺負我也就算了,你一個東亞小跟班也來蹬鼻子上臉,真當我華夏無人了麼?於是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楨率軍直赴臺灣,這個沈葆楨何許人也?洋務派重臣,福建船政學堂創始人,另外還是林則徐的女婿(這位沈大帥時常把自己偉大的嶽父掛在嘴邊)。沈葆楨到達臺灣後,態度很強硬,一面令軍隊控制各出險要對日軍形成優勢,另一方面等待朝廷指令與日本方面展開交涉,而日本方面由於勞師遠徵,兵力有限,後勤無繼,也願意談判。談判最終的結果是清政府與日本政府於10月31日籤訂《北京專條》,清政府付給「日本國從前被害難民之家」撫恤銀10萬兩和日軍在臺「修道建房等」40萬兩,咦?清廷方面不是佔優嗎,怎麼還賠錢?因為這一年剛過完年,同治皇帝沒了,整個清朝忙著權力的過渡,沒有精力管遠在天涯海角的臺灣,於是息事寧人,給點錢打發走日本人得了。

這裡再插播一個支線任務,日本人在1879年強行吞併了琉球,設立了衝繩縣,正式把琉球納入到日本的版圖中,晚清的朝貢體系在一點點肢解。

牡丹社事件,以賠款五十萬兩白銀的結果草草了事,看似風平浪靜了,但事後清廷並沒有拋之腦後,他們開始注意到臺灣這個地方,其地位並不簡單。

1874年12月,臺灣事件的當事人沈葆楨奏請將福建巡撫移駐臺灣,認為「臺灣海外孤懸,七省以為門戶,其關係非輕」,主張「先得一主持大局者,事事得以綱舉目張」,可仿江蘇巡撫分駐蘇州之例,福建巡撫駐臺灣,統率臺灣文武官員及處理一切善後事務。

1875年4月,總理衙門與吏部議定,「移福建巡撫駐臺」。後因福建巡撫「長駐海外,將變成臺灣巡撫」,給會商請示造成「貽誤」,於是移駐臺灣改為「冬春駐臺,夏秋駐省」。11月27日,清廷諭允。

丁日昌任福建巡撫後,認為福建巡撫「冬春駐臺,夏秋駐省」,無法保證「夏秋之間生番不蠢動」,「外人不侵凌」,於臺防臺務仍存隱患,因而請求朝廷「速派威望夙著知兵重臣,駐臺督辦」,專責臺務,此議引起清廷的重視。

1877年1月,刑部侍郎袁葆恆也上奏清廷,主張改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這一主張更近於建省之議。他認為「臺灣之地,雖僻處海疆,而物產豐富,各國垂涎」,「非專駐大臣,鎮以重兵」,「未易為功」,「請改福建巡撫為臺灣巡撫,駐臺灣,而以總督辦福建全省事,各專責成」。這一建議直接影響著臺灣建省大計的實現,在臺灣建省觀念上是一次大的突破。

清廷以此相對穩妥折中的做法保證了對臺灣地區一定程度的把握。不過好景不長,幾年後發生了另一件足以令東南局勢翻天覆地的大事,也就是「中法戰爭」

2、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是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由於法國侵略越南並進而發展到侵略中國的一次大規模戰爭。1884年中法戰爭爆發後,臺灣海防的地位日趨重要。

法國在越南北部大敗清軍後,組成了由孤拔率領的遠東艦隊,開赴東南沿海,整個大清的海防形勢驟然嚴峻起來,清廷也意識到臺灣這個東南門戶在這場戰爭中的作用。

那這時候臺灣島上是什麼情況呢?

前文提到的清廷處理臺灣問題的這種方案,半年駐福州半年撫臺的制度到這時並沒有起多大作用,原因就在於,由閩赴臺,往返時間漫長,行政效率低下,根本沒有時間去真正撫臺之事,加之福建本省事繁,其執行難度是巨大的,而此時巡撫大人恰巧正在福州;軍備方面,一個臺灣島駐軍並不少,但來自淮軍湘軍各部的將官互不統屬,級別又都不低,缺一個位高權重的人來節制諸軍,發揮臺灣守軍的最大能量,因此,這時候臺灣實際上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態。

這時候清廷想到了賦閒在家多年的淮軍名將劉銘傳(這個人是臺灣建省的關鍵人物),為了讓他能全權督辦臺灣防務,清廷授了他福建巡撫加兵部尚書銜(很罕見的從一品巡撫,而且是武將),節制閩臺各地軍務,兼理糧餉。左宗棠在入軍機不久後也因中法戰爭迅速被派往東南前線統籌防務,劉銘傳在法國海軍封鎖海峽和情報部門監視的情況下,來了一招金蟬脫殼,偷偷來到了臺灣,率領島上駐軍頑強抗擊法國艦隊和陸戰隊對基隆的攻擊(基隆有煤礦,當時海軍還處於燃煤蒸汽時代)。

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

法國艦隊攻擊臺灣無果轉而把目標投降福州,那裡有福建水師和船政學堂以及左宗棠、沈葆楨等人創建的馬江船廠,法國人不宣而戰,全殲了福建水師,此戰過程實在荒唐,這裡我們不贅述。

此戰之後,慈禧太后怒不可解,對法國宣戰,法國艦隊移師封鎖臺灣海峽,進攻臺北淡水,劉銘傳等苦戰擊退法軍進攻,重創遠東艦隊司令孤拔(後傷重不治),而西線法國陸軍在廣西邊境鎮南關被馮子材指揮的清軍重創,中法戰爭朝著有利於清朝一方發展,導致了法國茹費裡內閣下臺。

兩邊都不想繼續打下去,這就輪到著名的「交涉專家」李鴻章出馬了,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鴻章為談判代表,與法國政府代表、駐華公使巴德諾在天津開始談判中法正式條約。6月9日,在天津籤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法軍6月2日撤離基隆,7月21日撤離澎湖。清廷承認越南脫離清朝保護,其他方面,不割地不賠款,清廷覺得,都挺好。

"交涉專家"李鴻章

但中法戰爭還是刺激了清廷的神經,海防重任似乎遠比想像中的重,臺灣關乎海防全局,不應完全依賴福建。清廷內部進行了一次加強海防的討論,臺灣問題成為此次討論的重要內容之一。

欽差大臣、督辦福建軍務左宗棠上《復陳海防應辦事宜請專設海防全政大臣折》和《臺防緊要請移福建巡撫駐臺鎮懾折》,分析了臺灣為七省門戶,關係全局的形勢,比較了十年中先後提出的「巡撫分駐」、「兼顧省臺」、「簡派重臣」、「建省分治」諸方案,建議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所有臺澎一切應辦事宜,概歸該撫一手經理,庶事有專責,於臺防善後大有裨益」。大臣們贊成臺灣建省的居多數。

護國柱石左侯爺

1885年10月12日(光緒十一年九月初五),慈禧太后據軍機大臣、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會同議奏的結果,頒詔決定:「臺灣為南洋門戶,關係緊要;自應因時變通,以資控制。著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常川駐紮;福建巡撫事,即著閩浙總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設事宜,該督詳細籌議,奏明辦理。」以此為標誌,清廷正式決定設立臺灣省,任命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

我們可以認為中法戰爭是臺灣建省的催化劑,似乎臺灣建省已經勢在必行,但劉銘傳第一時間拒絕了出任臺灣巡撫一職,這是為什麼呢?

清廷收復臺灣後的行政區劃沿革



劉省三這時候為什麼打退堂鼓了呢?不是他不願意去當這個臺灣巡撫,而是實在當不起。因為在此之前,臺灣的經費、物資、兵備都是福建省統一負責的,臺灣地缺人少,承擔不起獨立建省的供給,一旦臺灣福建分離,原來由福建省提供的錢糧供給都不會有了,並且建省後就得獨立的向戶部賦稅了。這些讓臺灣獨立面對是相當困難的,劉銘傳上了一道《臺灣暫難改省折》詳細敘述為什麼臺灣難建省,主張先辦防務、練兵、清賦等,待財政充裕,條件成熟再行改省。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海防大局形勢急迫,清廷體量劉銘傳的難處,清廷打破常規,先建制後建設,要求各省海關以及福建蕃庫繼續負責臺灣方面的糧餉供應,另外,仿新疆建省先例(這也是今後將要介紹的晚清邊疆建制),改「臺灣巡撫」為「福建臺灣巡撫」,巡撫駐臺北,而福建巡撫事務由閩浙總督兼管。

臺灣被分為南、中、北及後山四路,由原來的2府8縣4廳改為3府1州11縣5廳。

臺灣島三府一直隸州示意

新設省行政區劃表

臺灣為南洋門戶,業經欽奉懿旨將福建巡撫改為臺灣巡撫;劉銘傳所請從緩改設巡撫,著毋庸議。……臺灣雖設行省,必須與福建聯成一氣,如甘肅、新疆之制,庶可內外相維。著楊昌浚、劉銘傳詳細會商,奏明辦理。


——《光緒帝諭》

1887年2月13日劉銘傳正式走馬上任,擔任首任「福建臺灣巡撫」。到1888年福建臺灣雙方交接事宜完成,臺灣省規模初具,算是正式實現分治。從元朝設立「澎湖巡檢司」到此時,在充滿風雨的550年之後,臺灣成為清朝的第20個行省。

臺灣產光緒年間銀元

臺灣建省前後的故事大致講完了,至於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甲午戰後一紙條約臺灣被割讓給日本,前文提到的樺山資紀成為了日據臺灣首任總督。

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臺灣。


——丘逢甲

直到50年後的1945年10月25日,國民政府在臺北中山堂舉行"臺灣對日本的受降典禮"。標誌著被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的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回祖國版圖。

1949年國民黨敗退臺灣,一灣淺淺的海峽,留下太多遺憾和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裡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鄉愁》

1、政治上,清政府在臺灣設行省,直轄於中央政府,意義在於提升臺灣的行政層級和政治地位,其影響及於現實。一方面,深化了臺灣建制,從原來粗糙的臺灣一府三縣到三府一州十幾個縣,更有利於有效施政。另一方面,臺灣建省充分體現清廷對於臺灣的主權宣示。建省之後,臺灣仍與福建保留著若干行政上的關係,臺灣省的全稱為「福建臺灣省」,這種特殊性在於維繫臺灣與福建內地的原有聯繫,使之更具整體性,而不是孤懸海外。

2、軍事上,臺灣在海防全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清政府在外患頻繁的影響下,逐步加強對臺灣的控制,劉銘傳在中法戰爭後採取了一系列具體作法加強了臺灣防務,提高了臺灣的戰略地位,有助於抑制日本覬覦臺灣東北部附屬島嶼的陰謀,臺灣作為東南海疆屏藩的作用也日益凸顯出來。

3、經濟上,臺灣建省使臺灣進入了大規模開發建設時期。臺灣建省之所以會醞釀那麼長時間,主要原因是當時臺灣的經濟規模比較小,財政方面尚無法獨立,需要內地的「協餉」以及中央的專款。臺灣建省後,劉銘傳銳意推動各項新式改革,清丈土地,改良稅制,健全財政制度,為臺灣的現代化建設奠下良好的基礎。在劉銘傳任內,臺灣的財政收入有了很大增長,從每年的90萬兩增長到300萬兩。五年以後,福建和中央的協餉就被取消了,臺灣迅速地從一個靠中央和鄰省財政補貼的省份,成為一個基本自給自足的省份。可以說,劉銘傳是臺灣近代化建設的奠基人。臺灣著名史學家連橫在《臺灣通史》中亦稱劉銘傳「溯其功業,足與臺灣不朽。」

4、文化上,臺灣建省加強了臺灣同胞與大陸人民的文化聯繫。建省後,劉銘傳對原住民剿撫並行,開漢學,設科舉,讓他們接受現代文明,並且鼓勵大陸移民開發臺灣,福建移民構成了臺灣人口的主體(福建泉州閩臺緣博物館就是福建移民臺灣的見證),修鐵路,架電報,臺灣與北京可以直接通過電報聯繫。隨著移民的不斷進入,閩南文化、客家文化對臺灣產生了巨大影響,具體表現在語言、風俗、信仰等方面,幾乎是一個東南沿海文化的綜合體,是中華文明在東海上形成的璀璨明珠。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固有領土,中國必將實現全面統一!              

《中國古代情史》

古老的中國有過許許多多的朝代,而在歷朝歷代當中總有一些具有傳奇色彩的人物與他們的情愛之事。或風流、或放蕩、或淫亂、或不堪,如此種種,不一而論。《中國古代情史》一書匯集了幾千年古代社會中形形色色的男女之情,其中有封建統治者的荒淫無恥生活,也有封建道德束縛下犧牲者的悲慘遭遇。

 故事無刪節

內容香豔、文字露骨

1、7天內包退,15天包換。

2、全國包郵,貨到付款。

3、點擊下面閱讀原文,填寫姓名、電話、收貨地址即可下單,這邊會儘快發貨,貨到付款。

購買方式

點擊下方   閱讀原文  包郵送到家!

相關焦點

  • 臺灣小學生稱自己來自中國臺灣省 歷史上臺灣為何要建省?
    臺灣這個詞彙最早出現在明朝萬曆年間,而在之前臺灣曾被稱作島夷(春秋戰國)、瀛州(秦朝)、流求或者叫(隋朝至元朝)、東番(明朝早期)、東都(鄭成功收復後)。清朝更名為「臺灣」,並設置臺灣府,隸屬於福建省,這是臺灣的正式定名。 如今在一些國際場合臺灣一般被稱作中華臺北。
  • 晚清臺灣建省的臺前與幕後(上)
    文|賈小葉作者為歷史學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原文載《史學月刊》2016年第7期,注釋從略。,對臺灣的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因此該課題長期以來受到學界的關注。但檢視已有的研究,對臺灣建省「臺前」諸問題關注較多,梳理得也較為清晰,而對其「幕後」的人事關係缺乏必要的研究,因此展現在我們面前的臺灣建省過程只是線性的,而無法將其中複雜的人事糾葛與關係網絡展現出來。有鑑於此,本文擬對臺灣建省的過程重加梳理,臺前與幕後並重,重點揭示不同聲音背後的人事糾葛,力圖展現這一歷史進程的複雜脈絡。
  • 鄭永華 未經啟用的臺灣總兵關防與晚清臺灣建省之波瀾
    但令人費解的是,清代禮部為什麼要在光緒初年鑄造這顆總兵關防,鑄造後卻又不頒發啟用呢?官印為代表國家機構的法定印鑑,設官必頒其印,以責職守。清初收復臺灣後,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設置總兵,但由於位置特殊,其職掌非同一般內地總兵,後人稱為「臺灣孤懸海外,督撫鞭長莫及,所以責成鎮、道者既專且重」。
  • 為何荷蘭、鄭成功和清朝都只能控制臺灣西部,而對東部無能為力?
    1683年,康熙皇帝派遣施琅攻臺,結束鄭氏三代在臺23年的統治,臺灣歸併入大清。現在的歷史課本將這兩個歷史事件稱為「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統一臺灣」,然而少有人知的是,無論是明鄭政權還是清王朝,甚至是之前的荷蘭人,從沒有實際控制整個臺灣,最多只控制了臺灣的一半。不信?看看1735年法國畫家所畫的清政府控制的臺灣地區圖吧。
  • 臺灣「鐵路之父」變成日本人,蔡正元酸:「臺獨」不拜日本人要怎麼...
    「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介紹,臺灣「鐵道之父」變成「日據時代」「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鐵路之父」是誰?從小教科書上都寫1885年至1891年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但是有民眾發現,剛開幕的「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介紹,臺灣「鐵道之父」是「日據時代」1906年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蔡正元開酸,「臺獨」不拜日本人,要怎麼活下去?長谷川謹介,於1899年,受「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邀請來臺,擔任「臨時」臺灣鐵道敷設部技師長。
  • 聖普早與大陸合建深水港,稱臺灣為中國一省
    臺灣《中時電子報》12月24日報導稱,早在去年10月,聖普就與大陸「中國港灣工程公司」籤署一份在該國建造深水港備忘錄,總值8億美元。聖國今年提交國際貨幣基金(IMF)文件提及臺灣時,稱「中國的一省,臺灣」(Taiwan, Province of China),由此可見「聖多美早就在『劈腿』」。
  • 【科舉制度在臺灣】臺灣縣的進士
    在官方的行政區劃和行政設置上更是加深了這種關係,臺灣建省之前隸屬於福建省,史稱「福建省臺灣府」,在1885年臺灣建省之後,依然保留了若干行政上的關係。清政府明令規定:「臺灣雖設省,必須與福建連成一氣。」
  • 3年「部省合建」14所大學實現大跨越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實習生張博蔚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任明超)「實施了三年的『部省合建』改革舉措,讓中西部的14所高校實現了前所未有的大跨越,在中國高校教育歷史上也是不多見的。」12月25日,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海口召開的2020年部省合建工作年度會議上如此總結部省合建3年成果。
  • 「臺灣鐵路之父」從劉銘傳變成日本人? 前「立委」:「臺獨」不拜日本人可怎麼活
    臺教科書上都寫著1885年至1891年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但有民眾發現,剛開幕的「臺灣博物館鐵道部園區」介紹,「臺灣鐵路之父」是1906年的「臺灣總督府鐵道部長」長谷川謹介。對此,國民黨籍前「立委」蔡正元12日在臉書發文諷刺稱,「臺獨」不拜日本人,要怎麼活下去?作家張方遠也在臉書強調,最早在臺建設鐵路的人是劉銘傳,他批評民進黨當局的行為是在「捏造歷史」。
  • 【老照片】清朝的臺灣,猶如原始社會
    1894年英國海關監察員Tait和Li Su-Ling夫婦在高雄的合影。雖然夫婦倆表情嚴肅,但很明顯體現出英國和臺灣的交往密切。1887年臺南長老所教女學的第一個畢業班。相對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舊傳統,這些女孩算幸運的啦。
  • 愛國巡撫劉銘傳:功在民族 德被臺灣
    19世紀末,他率領軍民英勇抵抗法國艦隊,誓死保衛祖國的寶島臺灣。1885年,他以臺灣省首任巡撫身份治臺,開啟了臺灣省治的歷史。在七年的治理過程中,臺灣一躍成為當時中國最先進的省份之一,劉銘傳因此被譽為臺灣現代化之父。
  • 根脈(十九)——愛國巡撫劉銘傳:功在民族 德被臺灣
    19世紀末,他率領軍民英勇抵抗法國艦隊,誓死保衛祖國的寶島臺灣。1885年,他以臺灣省首任巡撫身份治臺,開啟了臺灣省治的歷史。在七年的治理過程中,臺灣一躍成為當時中國最先進的省份之一,劉銘傳因此被譽為臺灣現代化之父。今年是劉銘傳誕辰185周年。今天(2月5日)的系列報導《根脈》,我們帶您走近劉銘傳的祖籍地安徽省肥西縣,以及他勵精圖治的臺灣各地,展現這段根在、脈不斷的兩岸聯結。
  • 我們臺灣這些年:省籍情結和眷村文化
    尤其在2000年到2004年那陣子,更被激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要討論臺灣省籍情結的形成,這實在是個很大的題目,都可以當做博士論文來討論了, 所以我就從臺灣戰後歷史的發展、 我家族所經歷過的, 以及我自己看到的來做個簡單的說明。 臺灣在1945年以前,曾經被日本統治了50年,在這50年之間出生的人,老實說,對大陸並沒有什麼印象。
  • 郭冠英沉寂5年後復職 曾因稱"臺灣是一省"被停職
    郭冠英沉寂5年後復職 曾因稱"臺灣是一省"被停職   中新網4月16日電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灣前「新聞局」官員郭冠英復職到「省府」任職,臺涉外部門副主管石定今天表示郭冠英當初不在組改移撥人員名單內,這件事與涉外部門無關。
  • 臺灣人為何「不怕」在家門口建垃圾焚化廠?
    一些朋友發布的文字和圖片顯示,他們對自己家附近要建垃圾焚化廠這件事非常不滿,於是召集了一些鄰居到政府機關「上訪」,要求收回成命。 恰在此時,我接到了一個邀請:去參觀臺北北投垃圾焚化廠。 臺灣的垃圾分類做得如何好,這已成為老生常談,我無須再贅述。
  • 那些年,「臺獨」分子給臺灣找來的日本「爸爸」們
    在臺灣的教科書上,都寫著臺灣建省首任巡撫劉銘傳是臺灣的「鐵路之父」,這也是臺灣民眾的常識,但現在島內卻有人跳出來說,臺灣的「鐵路之父」不是劉銘傳,而是日本人,這讓島內輿論一片譁然。
  • 【圍觀】《劉銘傳在臺灣》即將開播,史學大師戴逸先生為總顧問
    2020年10月12日正值臺灣建省135周年四集高清紀錄片《劉銘傳在臺灣
  • 臺灣首建「慰安婦」博物館
    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自1992年開始受理「慰安婦」登記確認的58位阿嬤,如今只剩3人。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3月8日當天出席了「慰安婦」博物館的揭牌儀式。他在現場表示,保存歷史不是為了報復,而是要讓大家知道真相,不要忘記戰爭的教訓。 臺籍「慰安婦」始終盼望日方道歉。
  • 日本最省女孩10年省出3套房,成為包租婆的終極奧秘!!!
    節目組跟拍過很多有意思的女孩子,其中比較引人關注的就有我們今天要講的咲。咲今年33歲,在2019年被日本電視臺評為了「日本最省女孩」,還有了「史上最強悍節約者」的稱號。原因很簡單:她靠省錢,省出了整整三棟千萬豪宅!是三整棟千萬豪宅哦!所以,咲的省錢實力的確不容小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