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軍聚焦戰鬥力建設需求創新科研攻關機制
基層技術尖子乘上院士專家團隊「科研快車」
解放軍報訊 特約記者李永飛、通訊員薛利軍報導:演兵場上,火箭軍「常規飛彈第一旅」高級工程師陳冰又「牛」了一把——前不久的一場演練中,該旅飛彈「發射」遇到技術難題,他當場連線中國工程院院士肖龍旭,藉助專家團隊的「遠程會診」,很快解決問題。「如果沒有院士專家團隊的支持,單靠旅裡的技術力量,就算我們攻關幾天都未必能解決!」陳冰感慨地說,作為部隊技術骨幹,自己通過層層選拔,成為火箭軍研究院研究員肖龍旭領銜的科研創新團隊的一員。
乘上院士專家團隊「科研快車」的,不止陳冰一個基層技術骨幹。今年以來,46名來自火箭軍一線作戰部隊的技術尖子人才,「嵌入」院士專家科研創新團隊。某旅技術室副主任黃金峰,是一名精通多型武器裝備的「博士高工」。這次,他同時入選火箭軍兩個科技創新團隊並成為骨幹成員。這位「山溝溝」裡的科技人才,與火箭軍工程大學胡昌華教授、中國科協「求是獎」獲得者楊必武等多名專家合力創新攻關,助推大國長劍鳴嘯九天。
基層部隊「土生土長」的技術骨幹,有著多年經驗積累和任務錘鍊,是破解戰鬥力瓶頸難題的一線技術力量。但受限於理論基礎、知識結構、科研平臺、技術資源等諸多因素,他們創新能力拓展有限,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基層部隊戰鬥力提高,難以滿足戰鬥力建設需求。針對這一問題,火箭軍創新科研攻關和人才培養機制,多個業務部門研究出臺相關措施,從研究院、院校和作戰部隊遴選一批科技創新人才,進入由院士和軍隊科技領軍人才等領銜的科技創新團隊,並從項目經費保障、晉職調級待遇、編制運行模式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打通了基層部隊與專家科研團隊合力攻關的路徑。
「現在,我們遇到問題可以隨時請教專家。」陳冰說,許多困擾部隊的技術難題,有了創新團隊的支持迎刃而解。加入肖龍旭院士領銜的某重大項目創新團隊後,陳冰與專家們合力進行關鍵技術攻關,進一步提高了部隊實戰能力。「嵌入」科研創新團隊,黃金峰與來自科研院所的專家和兄弟單位的技術尖子,共同分享最前沿研究成果,推動部隊戰鬥力建設大幅提升。
把作戰部隊技術尖子吸納進院士專家創新團隊,受益的不僅僅是基層一線技術人才。火箭軍指揮學院教授張金成領銜的科研創新團隊,正聚力攻克某實戰化科研課題。加入該團隊的某團高級工程師王亞明,及時帶來一個「見面禮」——一組來自基層一線的戰場建設最新數據。「這正是目前我們科研急需的驗證數據。」飛彈專家張金成說,「基層技術骨幹豐富的一線經驗、長期積累的作戰數據,與科研機構的創新能力和技術資源實現了優勢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