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個科研團隊一起上,華中科技大學研發一批「抗疫神器」

2020-12-22 騰訊網

3月2日上午,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元元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學校發揮自身優勢,注重科研攻關與臨床、防控實踐相結合,一批批專家學者積極投身科學研究,在科學防控、應急研發、專家解讀中獻智獻策。

媒體採訪會現場

5000萬資金用於疫情科研,按需所用上不封頂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科校長李元元介紹,該校緊緊抓住前方醫院和後方校園兩個戰場,全力以赴收治病人,發揮抗疫中流砥柱作用;全力抓好校園防控,建設牢固的抗疫後方;全力加強科研攻關,寫好祖國大地上的論文。

華中科技大學是一所工科、醫科優勢突出的綜合性、研究型重點大學。此次抗擊疫情中,該校是全國投入最多床位和醫護人員的高校,附屬協和、同濟兩所醫院收治的危重患者超過5000人,佔湖北省危重的一半。

在抗擊疫情中,該校在科技攻關上做了大量工作,研究方向集中在新冠病毒的流行病學、快速診斷檢測與試劑、藥物疫苗研發、臨床診治、疾病防控機制、防護產品及裝備、心理幹預、公共衛生治理現代化綜合研究等重大科學問題。

華科副校長解孝林說,該校率先成立應急專項,積極組織各相關學科參與國家科技部、教育部、國家基金委等關於新冠肺炎專項的科技攻關。目前,學校已組織3批「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急科技攻關專項」應急項目,資助經費達5000萬元。加上天津榮程集團捐贈的3500萬元人民,這些經費預算用於疫情控制科研,「如果後續不夠,是按需所用,科研經費上不封頂」。

目前該校投入了28個科研單位(科研院所和醫院)進行抗疫研究,重點團隊有24個,包括研究醫療診斷和人工智慧的6個大團隊、公共衛生和治理的3個重要團隊、藥物研發的11個團隊、疫苗研發的2個團隊和法律法規2個團隊,保持戰時狀態的科研,「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該校將在建立國際醫學中心的基礎上,擬建人與動物共患傳染病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平臺服務科研和人才平臺,從根本上預防和診斷這類疾病。

此外,該校也正在加快相關中藥研製,發揮中藥在抗擊疫情中的作用。

「同濟咖啡」「協和紅茶」,中西結合抗擊新冠肺炎效果顯著

記者了解到,華科同濟醫學院團隊聯合其他團隊研製了新型冠狀病毒IgM/IgG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抗體檢測作為進一步確診方式,可以有效的進行新冠肺炎的確診。抗體檢測劑主要用於核酸檢測呈現假陰性的情況,以手指血(一滴血)做為標本,只需15分鐘就可以出結果。

此外,同濟、協和醫院都推出了新冠肺炎的預防和輕症的有效中藥——「同濟咖啡」和「協和紅茶」。「同濟咖啡」是金葉敗毒顆粒,1993年同濟醫院就開始量產,能有效預防流感。同濟醫院的醫護人員、醫科老師有早期的感冒不適的時候服用這個藥,藥效十分好,稱其為「同濟咖啡」。目前團隊正在圍繞這一藥物做進一步的開發。

同濟醫院還有兩個經典藥物,一個是魚腥草滴鼻劑,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最主要的傳播途徑為經呼吸道飛沫傳播,魚腥草滴鼻劑的使用有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鼻腔病毒滴度,有望在COVID-19感染途徑之「鼻子」這關進行「攔截」。還有一個是複方甘草口服液,可用於鎮咳、祛痰。

「協和紅茶」是協和1號和協和2號,「協和紅茶」對於新冠肺炎的預防和輕症效果很好,這個藥物濃縮成小袋包裝,病人可以直接服用。

西藥研發方面,學校也在不斷推進。目前協和醫院將傳統的治療瘧疾中經常用到的氯喹製作成了噴霧劑。康復病人血漿治療的方法在協和醫院也正在開展中。

針對患者、醫護人員長期戴手套、口罩、防護服、尿不溼等引起皮炎而研發的皮膚保護藥品。學院李華教授團隊在新冠肺炎病毒藥物幹預靶點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首次提出弗林蛋白酶可能是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疾病的新靶點,開發弗林蛋白酶抑制劑對於防治新冠病毒疾病可能具有重要意義。法醫學系法醫病理學劉良教授團隊率先開展新冠肺炎死亡的病理解剖,目前已經開展了9例,撰寫的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遺體病理解剖診斷報告。基礎醫學院聯合多家科研機構篩選出五種可能對新型冠狀病毒有效的抗病毒藥物。

五種可能對新型冠狀病毒有效的抗病毒藥物

此外,國家治理研究院歐陽康教授團隊和公共衛生學院多位教授團隊在新冠肺炎防控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方面的策略諮詢報告等。

人體測溫紅外熱像儀,0.3秒完成測溫

今天早上,楚天都市報記者一行在進入華中科技大學校園時,校門口設置的人體測溫紅外設備正在運轉,不到1秒的時間內,距離數米的車上人員體溫就顯示在屏幕上。

記者進入校園內看到的人體測溫紅外熱像儀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吉紅教授介紹,這臺最新的人體測溫紅外熱像儀測溫速度快,只需0.3秒完成測溫;測溫精度高,測溫精度優於±0.3℃;測溫距離遠,達6—8米,在機場、高鐵、學校等人流密集的應用場景中,對人流速度沒有影響,且減少了交叉感染的概率。並且該設備利用人臉識別等人工智慧技術識別被測目標,大大降低了誤報率。並且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實現了遠程監控報警,建立了體溫監控大數據中心。

點擊播放 GIF 1.3M

工作中的人體測溫紅外熱像儀

據悉,華中科技大學是我國最早開展紅外測溫技術研究的單位之一,紅外測溫技術一直也是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數控工程中心的重要研究方向,其研究成果由華中科技大學孵化的企業(華中數控)進行產業化。早在2003年非典期間,就開發了人體測溫紅外熱像儀,國家發改委立項支持該校建立了體溫檢測設備應急生產線,並且學校還參與了人體測溫國家標準的制定。目前,已有2000多臺套人體測溫紅外設備應用於海關、機場、車站等重要場所。在2003年非典、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2年禽流感、2014年伊波拉疫情等疫情防控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次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後,在華中科技大學的組織下,華中數控加班加點,滿負荷生產。到目前為止,已累計生產了一千多臺設備,在武漢、廣東、重慶、河南、北京等多地投入使用。其中,卓爾公益基金會與華中數控共同向武漢市、湖北省各地市州、及全國各地捐贈了一百多臺人體測溫紅外設備。這些設備已安裝在武漢市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天河機場、全國支援武漢醫療隊集中居住的賓館等重要場所。

AI輔助醫學影像診斷系統,提供更為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

學校也非常重視並推動學科交叉合作,將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應用於疫情防控。華中科技大學電信學院許永超副教授表示,華中科技大學-華為智能創新實驗室,聯合附屬協和醫院放射科、華為雲、藍網科技等團隊,共同研發了一套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面向新冠肺炎肺部CT影像量化分析系統。診斷效率是人工量化評估速度的數十倍,可實現單病例全自動精準量化結果的秒級輸出,大幅提升診斷效率。目前該系統已在全國幾十家醫院使用,日均調用量3000多次。

基礎醫學院聯合華為雲等團隊對新冠病毒所有靶標蛋白進行了系統性的虛擬藥物篩選工作,已經篩選出多種可能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有效的抗病毒藥物。目前,聯合科研團隊正在對抗病毒藥物進行細胞學驗證,並推動藥物臨床試驗。

-END-

華科校友圈

相關焦點

  • 在英雄的大學 做有靈魂的卓越華中大人
    ——在2020級本科生開學典禮上的致辭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校長 李元元 同學們,你們選擇的是一所黨旗領航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被譽為「新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縮影」,自誕生之日起,黨旗領航的紅色基因就深植在華中大的血脈之中。
  • 《自然材料》刊發華中科技大學馮光教授團隊最新研究成果
    2月4日,《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在線刊發了華中科技大學能源學院煤燃燒國家重點實驗室馮光教授團隊關於導電MOFs-離子液體超級電容器的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目為「Molecular understanding of charge storageand charging dynamics in supercapacitors with MOF electrodes and ionic liquidelectrolytes」;華中科技大學為第一單位;博士生畢晟為第一作者。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和深圳市科技計劃基礎研究項目的資助。
  • 華中科技大學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個人和集體兩個獎項!
    華中科技大學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個人和集體兩個獎項!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心血管內科副教授、副主任醫師周寧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發熱門診團隊榮獲「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
  • 華中科技大學和南方科技大學哪個更好?看完後明白了!
    華中科技大學的辦學實力、科研水平和知名度要遠遠高於南方科技大學。據2018年校友會版本的全國理工類高校排行榜中,清華大學位居第一,華中科技大學和天津大學分別位於第二名、第三名。
  • 華中科技大學6人榮獲全國創新爭先獎,獲獎總數並列全國高校第1!
    華中科技大學共有6人獲得獎章和獎狀,獲獎總數並列全國高校第一。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胡豫胡豫,協和醫院院長。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 汪暉汪暉,同濟醫院護理部主任。她是4000多名同濟逆行護理天使們的引領人,將生死置之度外,義無反顧地衝上了抗疫一線。
  • 事跡材料之八十:華中科技大學輔導員汪峰(組圖)
    明德厚學、求是創新——華中科技大學輔導員汪峰事跡材料  一、個人簡介  汪峰,男,漢族,中共黨員,1979年8月生,現任華中科技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系學工組組長。2002年7月起從事輔導員工作。2009年擔任控制科學與工程系碩士、博士班(580人)輔導員。
  • 丁烈雲卸任 華中科技大學新任校長李元元有啥不一樣?
    長江日報融媒體11月1日訊(記者楊佳峰 朱建華)記者11月1日下午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吉林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元元任華中科技大學校長。2014年起擔任華中科大校長,今年63歲的丁烈雲院士卸任。
  • 華中科大、西安交大、東北大學接力講述奮進之路...
    華中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東北大學師生們講述的故事↓↓↓華中科技大學你好,2021孫永明,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能源光子學功能實驗室教授,從事儲能電池研究,於2017年10月回國加入華中科技大學。經過三年的努力,建成了一支特種電池材料和器件研究團隊,在超快充儲能電池和高溫鋰電池領域獲得進展,開發的快充型鋰電池能夠實現6分鐘充電至75%以上。未來,將開展寬溫度範圍鋰電池材料和器件研究,承擔重大科研任務,培養國家和社會急需的儲能型高精尖人才。精密重力測量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依託單位為華中科技大學物理學院引力中心。
  • 華中科技大學舉辦開學典禮 一起來聽「開學第一課」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定宇,「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院長、第一臨床學院院長胡豫,以親身經歷與切身感悟,為新一屆華中大學學子深情講述開學第一課。 張定宇是華中科技大學1981級校友,此次重回母校,他和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抗疫故事。
  • 武漢科技大學再次承擔國家重點研發專項!
    近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智慧機器人」重點專項項目啟動暨實施方案評審會陸續召開,武漢科技大學機器人與智能系統研究院主持和參與的兩項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順利通過評審啟動。武漢科技大學機器人與智能系統研究院是學校「十三五」成立的交叉學科校級重點科研機構,定位於凝聚高端人才、催生標誌成果、開展學術交流、服務國家社會的重要基地。
  • 篩選43個團隊,山東中醫藥大學投入近兩千萬支持青年學者做科研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山東中醫藥大學從全校遴選了43個青年科研創新團隊,在未來的四年裡,學校將投入近2000萬元,支持學校青年學者的發展。團隊最高資助50萬,學者年齡都在40歲以下在山東中醫藥大學公布的青年科研創新團隊名單上,43個科創團隊,每個團隊都呈現著一種活力,根據學校的規定,此次申報青年科研創新團隊要求團隊成員不超40歲,43個青年創新團隊也幾乎涵蓋了學校的青年學術骨幹,除了個別團隊召集人是教授外,其餘多數是副教授或博士。
  • 華中科技大學怎麼樣
    我是華中科技大學2003級(2003年入學)「應用物理學」和2007級「模式識別與人工智慧」專業的學生。2009年碩士畢業。距今9個年頭了,很多的經歷還是歷歷在目。如今在蘇州的華中大校友會也認識了很多校友,還是熟悉的感覺,還是曾今的味道。華中大畢業的學生,身上的特質還是很鮮明的。
  • 華中科大畢業典禮 萬餘畢業生「雲中同歌」
    6月21日,華中科技大學2020年畢業典禮在光谷體育館舉行,數百名畢業生代表與線上一萬多名畢業生一同見證屬於自己的畢業時刻。長江日報訊(記者楊佳峰 通訊員王瀟瀟 薛珂)「迎著夢想的方向,凝聚決心和力量……」6月21日上午8時30分,華中科技大學2020年畢業典禮上,《光榮與夢想》《我的祖國》等歌曲響徹光谷體育館,14502名畢業生在以「雲中同歌,今生同行」為主題的歌曲串燒中迎來了線上線下互動畢業典禮。「梧桐新綠君歸來,歷盡千帆仍少年。」
  • 華中科大科技賦能螞蟻堆村 茶產業託起脫貧致富夢
    11月19日,華中科技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純普」團隊成員朱圓敏,站在建在大山山腰上的螞蟻堆茶廠純造普洱熟茶生產車間前,眺望山腳下房屋成片的美麗小村莊,眼神堅定,飽含深情。朱圓敏口中說的這個終身事業,就是在這座滇西大山中研究純造普洱茶。
  • 華中大潘垣院士團隊為「人造太陽」耕耘二十年
    光明日報頭版報導2020年11月,一份為國家新能源戰略建言獻策的報告牽動著黨中央與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垣團隊的心。同時也是全球唯一能做到破裂逃逸電子完全抑制的科研團隊,在實驗中得到的逃逸電流耗散速率曾創下世界第一的紀錄。潘垣團隊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其成員多次在相關領域頂級國際學術會議上作特邀報告,為其他國家同行提供技術指導。今年10月,團隊的J-TEXT實驗裝置也被ITER國際科技顧問委員會列為四大SPI破裂緩解技術研究裝置之一,進一步確立其研究在國際領先方陣的地位。
  • 復旦大學:面對疫情大考,科研攻關爭分奪秒!
    據袁正宏介紹,疫情發生後,學校高度重視科技防控工作,第一時間成立科研科普組,要求組織多學科力量聯合科研攻關,面向師生加強科普宣傳。焦揚書記指示要加快科研攻關,看準就做,主動出擊。  連日來,來自復旦的優勢科研力量正在爭分奪秒為抗擊疫情出力。「從一月下旬開始,很多專家和科研人員連續奮戰在崗位上,加班加點,全力以赴加速科研攻關,努力為一線防控治療工作提供科研支撐。」袁正宏表示。
  • 浙江大學、北京大學、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復旦大學創業者多
    現在的手機特別普及,無論是上到6旬的老人還是下到10歲的兒童,都能玩轉手機,通過手機打滴滴,買外賣。這些全部都是因為科技的進步產生的,尤其是在這個經濟時代,網絡信息化已經是一個勢不可擋的發展趨勢,也有不少大專院校畢業的才子,看好了這片發展的熱土,想要一展身手,實現創業。在小編的身邊,就有一批畢業於浙江大學、北京大學、同濟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復旦大學等大學的學子,在創業中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 華中師範大學有個國家級科研平臺,把教育與大數據結合起來,強!
    華中師範大學坐落在武昌南湖之濱的桂子山上,佔地面積120餘萬平方米,是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師範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首批列入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學校辦學歷史悠久,是在1903年創辦的文華書院大學部(始於1871年創辦的文華書院,1924年改名為華中大學)、1912年創辦的中華大學、1949年創辦的中原大學教育學院的基礎上,1951年組建公立華中大學,1952年改制為華中高等師範學校,1953年定名為華中師範學院,1985年更名為華中師範大學,並由中原大學創始人之一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校名。
  • 如此優秀: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2020年度成績單出爐,速查!
    華中科技大學研究生獲得的年度「成績單」長啥樣?2020年上半年,因疫情影響,研究生均在家完成科研任務,為了順利推進各項工作,學校將「系列大賽」的校賽評審答辯、參賽動員會、賽前培訓交流會、獲獎隊伍經驗分享會等均搬到線上,共開展各類線上指導交流工作50餘次,機械學院、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學院、光電信息學院、電氣學院、能源學院、數學與統計學院、公管學院
  •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元元院士:構建一流大學治理體系,華中大這樣行動!
    11月20日至22日2020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在鄭州舉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元元應邀參加開幕式並在大會主論壇上作「構建一流大學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