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上午,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元元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學校發揮自身優勢,注重科研攻關與臨床、防控實踐相結合,一批批專家學者積極投身科學研究,在科學防控、應急研發、專家解讀中獻智獻策。
媒體採訪會現場
5000萬資金用於疫情科研,按需所用上不封頂
中國工程院院士、華科校長李元元介紹,該校緊緊抓住前方醫院和後方校園兩個戰場,全力以赴收治病人,發揮抗疫中流砥柱作用;全力抓好校園防控,建設牢固的抗疫後方;全力加強科研攻關,寫好祖國大地上的論文。
華中科技大學是一所工科、醫科優勢突出的綜合性、研究型重點大學。此次抗擊疫情中,該校是全國投入最多床位和醫護人員的高校,附屬協和、同濟兩所醫院收治的危重患者超過5000人,佔湖北省危重的一半。
在抗擊疫情中,該校在科技攻關上做了大量工作,研究方向集中在新冠病毒的流行病學、快速診斷檢測與試劑、藥物疫苗研發、臨床診治、疾病防控機制、防護產品及裝備、心理幹預、公共衛生治理現代化綜合研究等重大科學問題。
華科副校長解孝林說,該校率先成立應急專項,積極組織各相關學科參與國家科技部、教育部、國家基金委等關於新冠肺炎專項的科技攻關。目前,學校已組織3批「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急科技攻關專項」應急項目,資助經費達5000萬元。加上天津榮程集團捐贈的3500萬元人民,這些經費預算用於疫情控制科研,「如果後續不夠,是按需所用,科研經費上不封頂」。
目前該校投入了28個科研單位(科研院所和醫院)進行抗疫研究,重點團隊有24個,包括研究醫療診斷和人工智慧的6個大團隊、公共衛生和治理的3個重要團隊、藥物研發的11個團隊、疫苗研發的2個團隊和法律法規2個團隊,保持戰時狀態的科研,「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該校將在建立國際醫學中心的基礎上,擬建人與動物共患傳染病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平臺服務科研和人才平臺,從根本上預防和診斷這類疾病。
此外,該校也正在加快相關中藥研製,發揮中藥在抗擊疫情中的作用。
「同濟咖啡」「協和紅茶」,中西結合抗擊新冠肺炎效果顯著
記者了解到,華科同濟醫學院團隊聯合其他團隊研製了新型冠狀病毒IgM/IgG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抗體檢測作為進一步確診方式,可以有效的進行新冠肺炎的確診。抗體檢測劑主要用於核酸檢測呈現假陰性的情況,以手指血(一滴血)做為標本,只需15分鐘就可以出結果。
此外,同濟、協和醫院都推出了新冠肺炎的預防和輕症的有效中藥——「同濟咖啡」和「協和紅茶」。「同濟咖啡」是金葉敗毒顆粒,1993年同濟醫院就開始量產,能有效預防流感。同濟醫院的醫護人員、醫科老師有早期的感冒不適的時候服用這個藥,藥效十分好,稱其為「同濟咖啡」。目前團隊正在圍繞這一藥物做進一步的開發。
同濟醫院還有兩個經典藥物,一個是魚腥草滴鼻劑,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最主要的傳播途徑為經呼吸道飛沫傳播,魚腥草滴鼻劑的使用有望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鼻腔病毒滴度,有望在COVID-19感染途徑之「鼻子」這關進行「攔截」。還有一個是複方甘草口服液,可用於鎮咳、祛痰。
「協和紅茶」是協和1號和協和2號,「協和紅茶」對於新冠肺炎的預防和輕症效果很好,這個藥物濃縮成小袋包裝,病人可以直接服用。
西藥研發方面,學校也在不斷推進。目前協和醫院將傳統的治療瘧疾中經常用到的氯喹製作成了噴霧劑。康復病人血漿治療的方法在協和醫院也正在開展中。
針對患者、醫護人員長期戴手套、口罩、防護服、尿不溼等引起皮炎而研發的皮膚保護藥品。學院李華教授團隊在新冠肺炎病毒藥物幹預靶點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進展,首次提出弗林蛋白酶可能是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疾病的新靶點,開發弗林蛋白酶抑制劑對於防治新冠病毒疾病可能具有重要意義。法醫學系法醫病理學劉良教授團隊率先開展新冠肺炎死亡的病理解剖,目前已經開展了9例,撰寫的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遺體病理解剖診斷報告。基礎醫學院聯合多家科研機構篩選出五種可能對新型冠狀病毒有效的抗病毒藥物。
五種可能對新型冠狀病毒有效的抗病毒藥物
此外,國家治理研究院歐陽康教授團隊和公共衛生學院多位教授團隊在新冠肺炎防控和公共衛生突發事件應急方面的策略諮詢報告等。
人體測溫紅外熱像儀,0.3秒完成測溫
今天早上,楚天都市報記者一行在進入華中科技大學校園時,校門口設置的人體測溫紅外設備正在運轉,不到1秒的時間內,距離數米的車上人員體溫就顯示在屏幕上。
記者進入校園內看到的人體測溫紅外熱像儀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數控系統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吉紅教授介紹,這臺最新的人體測溫紅外熱像儀測溫速度快,只需0.3秒完成測溫;測溫精度高,測溫精度優於±0.3℃;測溫距離遠,達6—8米,在機場、高鐵、學校等人流密集的應用場景中,對人流速度沒有影響,且減少了交叉感染的概率。並且該設備利用人臉識別等人工智慧技術識別被測目標,大大降低了誤報率。並且利用網際網路技術,實現了遠程監控報警,建立了體溫監控大數據中心。
點擊播放 GIF 1.3M
工作中的人體測溫紅外熱像儀
據悉,華中科技大學是我國最早開展紅外測溫技術研究的單位之一,紅外測溫技術一直也是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數控工程中心的重要研究方向,其研究成果由華中科技大學孵化的企業(華中數控)進行產業化。早在2003年非典期間,就開發了人體測溫紅外熱像儀,國家發改委立項支持該校建立了體溫檢測設備應急生產線,並且學校還參與了人體測溫國家標準的制定。目前,已有2000多臺套人體測溫紅外設備應用於海關、機場、車站等重要場所。在2003年非典、2009年甲型H1N1流感、2012年禽流感、2014年伊波拉疫情等疫情防控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本次新冠疫情爆發以來後,在華中科技大學的組織下,華中數控加班加點,滿負荷生產。到目前為止,已累計生產了一千多臺設備,在武漢、廣東、重慶、河南、北京等多地投入使用。其中,卓爾公益基金會與華中數控共同向武漢市、湖北省各地市州、及全國各地捐贈了一百多臺人體測溫紅外設備。這些設備已安裝在武漢市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天河機場、全國支援武漢醫療隊集中居住的賓館等重要場所。
AI輔助醫學影像診斷系統,提供更為精準的新冠肺炎診斷
學校也非常重視並推動學科交叉合作,將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技術應用於疫情防控。華中科技大學電信學院許永超副教授表示,華中科技大學-華為智能創新實驗室,聯合附屬協和醫院放射科、華為雲、藍網科技等團隊,共同研發了一套基於人工智慧技術的面向新冠肺炎肺部CT影像量化分析系統。診斷效率是人工量化評估速度的數十倍,可實現單病例全自動精準量化結果的秒級輸出,大幅提升診斷效率。目前該系統已在全國幾十家醫院使用,日均調用量3000多次。
基礎醫學院聯合華為雲等團隊對新冠病毒所有靶標蛋白進行了系統性的虛擬藥物篩選工作,已經篩選出多種可能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有效的抗病毒藥物。目前,聯合科研團隊正在對抗病毒藥物進行細胞學驗證,並推動藥物臨床試驗。
-END-
華科校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