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夸父逐日」 !華中大潘垣院士團隊為「人造太陽」耕耘二十年

2020-12-24 澎湃新聞

升起「人造太陽」是全人類共同的夢想

喻家山下有這樣一群追夢人、造夢人

20年裡他們堅定信念、明確方向

譜寫新時代「夸父逐日」的故事

今天,《光明日報》頭版刊發了

這群華中大人的奮鬥歷程

和小科一起來看!

光明日報頭版報導

2020年11月,一份為國家新能源戰略建言獻策的報告牽動著黨中央與華中科技大學中國工程院院士潘垣團隊的心。這份報告以詳盡的數據和科學的論證,重點匯報了改善我國能源結構、解決能源環境問題的相關途徑與方法。

作為報告起草人,20年來,潘垣團隊以從根本上解決人類能源問題為目標,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主動貢獻「中國方案」。

近年來,國際各界逐漸意識到,無論是傳統的化石能源,還是近年來興起的多種新能源,實際上都無法滿足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需求。

於是,不斷發光散熱的太陽就成了科學家在能源領域重點關注的研究對象:我們可以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機制,升起一輪能自主掌控的「人造太陽」嗎?

核聚變,正是太陽能量秘密之所在。但核聚變研究是一個時間跨度長,對物質人力有著超高需求的大型研究項目,單憑某一個組織或者國家是不可能實現的。因此,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應運而生。此項研究由我國與歐盟、印度、日本、韓國、俄羅斯和美國六方一同參與,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科研合作項目之一,旨在模擬太陽發光發熱的核聚變過程,為人類提供「無汙染、無碳、安全、實際上不產生廢料的能源」。

潘垣團隊就活躍在這項國際大科學工程中。在「等離子體破裂」這一研究領域,團隊的等離子體不穩定性控制和破裂危害緩解技術位居全球領先地位。同時也是全球唯一能做到破裂逃逸電子完全抑制的科研團隊,在實驗中得到的逃逸電流耗散速率曾創下世界第一的紀錄。

潘垣團隊的國際影響力日益提升,其成員多次在相關領域頂級國際學術會議上作特邀報告,為其他國家同行提供技術指導。今年10月,團隊的J-TEXT實驗裝置也被ITER國際科技顧問委員會列為四大SPI破裂緩解技術研究裝置之一,進一步確立其研究在國際領先方陣的地位。

這一切都源於團隊20年來從未改變的信念與堅持。

早布局抓時機 從向外借力到自主發力

1980年建成的TEXT(後升級為TEXT-U)本是建在美國德克薩斯大學的磁約束聚變實驗研究裝置。在美運行期間,開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實驗研究工作,在國際聚變界具有重要影響。

然而由於美國政策的變化,到了2001年,TEXT-U面臨要麼報廢、要麼拆遷的選擇。

就在此時,得知消息的潘垣立刻意識到,這是我國以低成本直接介入磁約束聚變研究前沿,參與國際合作研究的絕好機會。更有意義的是,該裝置結構緊湊,運行費用低,可頻繁放電,特別適合作為教學裝置,培養我國聚變工程所急需的高級人才。

在多方爭取下,2003年年底,TEXT-U漂洋過海,落戶武漢喻家山腳下。這不僅是大型實驗設備一般意義上的搬遷,而且是實驗室學術地位、研究特色、國際群體等「無形資產」的繼承,使新實驗室一開始就站在國際合作的高起點上。

裝置回國後,在潘垣、於克訓教授的帶領下,聚變所第一批研究人員一齊上陣,奮戰兩年,終於在2006年這個關鍵節點上讓TEXT-U在喻家山下恢復放電,重新運轉起來,並改名為有著中美合作含義的J-TEXT(Joint-TEXT)。

2006年5月24日,我國與其他六方一起,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草籤《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聯合實施協定》。這標誌著ITER計劃實質上進入正式執行階段,也標誌著我國成為ITER計劃的實質成員國。在國內,相關工作立馬熱火朝天地開展起來。

依託這一裝置,學校不僅發展了等離子體物理及核聚變等學科,還依託其大型脈衝發電機組,建成了教育部部屬高校和湖北省首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武漢國家脈衝強磁場科學中心。

隨著工作的正式展開,研究團隊也日益壯大,從當初的六七人發展到如今有研究人員27人,技術人員14人,研究生超過100人。先後承擔了國家級重大研究項目數十項,發表SCI論文近200篇。更為重要的是,從一開始團隊就以ITER計劃中最重要的問題——磁流體不穩定性及其導致的等離子體大破裂為主攻方向,積極準備著在ITER上開展實驗,與世界各國同臺競技。

以合作謀突破 以高水平研究助推人才培養

2016年,還在聚變所任教的胡啟明在《核聚變》上發表研究文章,對利用撕裂模控制領域的研究極具指導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同年底,該文被選為期刊高亮論文。

胡啟明就是「土生土長」的華中大電氣人,2009年保送到聚變所攻讀博士學位。

剛接觸到J-TEXT的相關研究,他也是「兩眼一抹黑」。但在導師的指導和課題組師兄師姐的幫助下,很快就「上了路」。「聚變所有一個傳統,就是無論工作再怎麼忙,也要擠出時間來組織學習,對領域內的理論基礎和前沿熱點做梳理、總結。一方面開闊了眼界,另一方面更是打牢了年輕人的研究基礎。」

正是這篇文章吸引了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等離子體物理國家實驗室的相關負責人。他們力邀胡啟明加盟,繼續從事相關研究。

無獨有偶,如今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陳杰同樣是在聚變所找準了自己的研究路徑與方向並取得了突出成績。

2008年,正在物理學院學習的他對聚變產生了興趣,聽說電氣學院有相關的研究機構。他就自己跑到聚變所了解情況。沒想到正好碰上在所裡開會的潘垣與時任所長莊革。兩位老師面對這個虛心求教的年輕人,打開了話匣子。

陳杰自此立下了要在聚變領域闖出一番天地的志向。2014年博士畢業時,他關於等離子體內部磁場檢測儀器相關的研究走在了業界最前沿,其精度超過了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雙色偏振儀,得到聚變界高度關注。

陳杰不僅獲邀在國際高溫等離子體診斷學術大會上作特邀報告,還被美國最大的聚變實驗室聘請,為相關裝置設計偏振儀診斷。

加強與國際高水平大學的合作,聯合推進高水平基礎研究和高技術研究,提高創新人才培養質量,為高水平人才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也正是聚變所長期以來所追求的目標。

圍繞J-TEXT的研究,華中大、聚變所培養了一批又一批人才,不斷提高我國在聚變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國內兩大聚變院所——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陳偉、季小全,亞太物理學會等離子體物理大會「傑出青年科學家獎」獲得者王璐,「青年科學家獎(U30)」獲得者郭偉欣以及現任ITER工程司副司長武松濤,他們都是我國在該研究領域的佼佼者。

盯需求望前沿 為國際大科學工程寫就中國方案

潘垣認為,科學研究既要不等不靠,也離不開強強聯手。通過國際合作,結合全人類的智慧將能更快地實現跨越式的突破。

等離子體大破裂對實驗裝置穩定運行帶來的巨大危害,多年來始終困擾著研究者。

2008年,聚變所丁永華教授團隊在對比研究了過去普遍使用的經典研究思路後,提出了一種新的思路來解決這一問題。

而為了驗證這一思路是否可靠有效,實驗一做就是近10年。團隊成員饒波說,實驗每年按照計劃要進行兩輪,每次持續3個月左右。在完成其他相關工作的基礎上,團隊其他時間都一心撲在分析實驗數據,調整實驗方案、設備上。

經過大量實驗,團隊驗證了新方案的效果。這一研究成果在2018年榮獲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選擇強強聯手、加強國際合作,那就要有坐得下來、張得開口、說得明白的能力。

2018年10月,聚變所青年教師程芝峰以ITER合伙人的身份前往法國總部開展研究工作。

在總部,程芝峰要與來自多國的頂尖科學家聯手參與研發。此前並沒有海外留學經歷的他,不免還有些發怵。真正投入工作後,程芝峰漸漸放下了懸著的心。早在聚變所打下的基礎,這時發揮了作用。「所裡經常會邀請國內外專家過來做報告、舉行國際會議、開展聯合實驗,這為我融入法國總部的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自己負責的設計方案與性能評估報告順利通過評審後,近期ITER組織光譜診斷負責人還邀請他給印度方幫忙,完善其負責的邊界X射線光譜系統的設計與分析。

德國於裡希研究中心、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韓國國立聚變研究所……聚變所研究人的腳步邁向全球,能力過硬、方向明確,他們成為ITER計劃不可或缺的一支中國力量。

展望新徵程,面對研究中的兩個關鍵問題,潘垣團隊已經明確了自己的發展方向——堅持面向前沿、布局未來,聚變中子源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已被教育部推薦參加「十四五」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評選;繼續發揮優勢與特長,進一步開展破裂機理、破裂緩解、破裂保護研究。

中國人升起自己的「人造太陽」的信念不曾動搖,人類追求聚變的夢想也不會止步。華中大聚變人在升起這輪全球矚目「紅日」的徵程中,還將不斷燃燒,釋放更多的光與熱。

華中科技大學(ihuster)

來源 / 光明日報

文字 / 光明日報記者 夏靜

汪泉 鄭瑋

原標題:《新時代「夸父逐日」 !華中大潘垣院士團隊為「人造太陽」耕耘二十年》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喻家山下有群「造太陽」的人
    (圖片由華科聚變所提供) 前不久,一場「聚變見證我們的愛情」活動,讓「人造太陽」和「聚變」進入大眾視野。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一對情侶劉林子、佟瑞海在該裝置下的合影隨之「亮」了。他們兩人,都曾在喻家山下的華中科技大學電氣學院聚變與等離子體研究所(以下簡稱「華科聚變所」)求學。
  • 63年,中國「人造太陽」顛覆性突破:曾經對我愛搭不理,如今讓你望塵莫及
    ,中國走在前列但是距離人類使用這項能源依然太過遙遠了中國的科學家們進入了一場更艱苦的攻堅戰他們也沒有讓大家失望好消息幾乎是每年一個2015年我國完成人造太陽升級2016年我國人造太陽穩態超60秒2017年我國人造太陽跨越百秒量級
  • 夸父逐日為了啥?深入研究《山海經》後,專家:他追的真是太陽嗎
    後來在明朝時期,雲南地區還真發現過這種長毛野貓,當時人們稱呼其為「香髦」,也就是如今的香狸。 按照史學家的說法,一共有3個版本,一說夸父逐日是為了給族人帶去光和熱以及永生,他想要將太陽摘下來化為己用,結果不知永遠也追不上太陽,最後活活累死。 另外一個說法是當年夸父曾幫助自己的兄弟蚩尤對抗黃帝,結果大敗後被趕到北方大荒中。後來,北方大荒經歷了嚴重的旱災,直接將大地炙烤龜裂。夸父本意去尋找水源拯救族人,但奈何河流全都被曬乾了。
  • 華中大這個學院,為何「星」光閃耀?
    1981年赴美深造前,楊叔子就受錢學森相關理論的啟發,嘗試將控制論與機械工程相融合。回國後,他又經常閱讀外語文獻,了解新興學科的發展趨勢,想找尋傳統機械學科發展的突破口。1989年,華中理工大學(現華中科技大學)召開「機械製造走向2000年——回顧、展望與對策」大會。楊叔子主題為「智能製造」的論文,頓驚四座。智能製造是什麼?
  • 吳奇院士:目前的「人造肉」只是素食
    由吳奇創立的深圳大學食品科學與加工研究中心成立於2017年,該中心的主要方向為植物蛋白、澱粉以及纖維素的分離、精製和加工,長遠目標是創建用植物蛋白代替動物蛋白,解決中國乃至世界弱勢和貧窮人群的蛋白攝入等營養問題,同時,建立新型健康食品產業。
  • 28個科研團隊一起上,華中科技大學研發一批「抗疫神器」
    「同濟咖啡」「協和紅茶」,中西結合抗擊新冠肺炎效果顯著記者了解到,華科同濟醫學院團隊聯合其他團隊研製了新型冠狀病毒IgM/IgG抗體快速檢測試劑盒,抗體檢測作為進一步確診方式,可以有效的進行新冠肺炎的確診。抗體檢測劑主要用於核酸檢測呈現假陰性的情況,以手指血(一滴血)做為標本,只需15分鐘就可以出結果。
  • 全國頂尖心臟病舞臺唱響河南好聲音,華中阜外醫院王聖團隊TAVR手術...
    健康大河南訊 2020年9月14日,華中阜外醫院心血管外科副主任醫師王聖,受「第四屆中國結構性心臟病周暨第四屆中國國際結構性心臟病學會議」主席葛均波院士與高潤林院士的邀請,帶領團隊獨立完成一例高齡、極高危主動脈瓣返流患者經股動脈TAVR手術(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且成功向大會實時轉播
  • 在英雄的大學 做有靈魂的卓越華中大人
    9月23日上午,在華中科技大學2020級本科生開學典禮暨抗疫精神宣講報告會上,校長李元元院士叮囑來自全國各地的7000餘名本科新生,希望大家以英雄和楷模為榜樣,弘揚偉大抗疫精神,胸懷祖國,心繫人民,不負時代重託,不負青春韶華,努力做有靈魂的卓越華中大人,用奮鬥去踐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百年約定,書寫無愧於時代、無愧於國家
  • 奮進中的華中科技大學:2019華科獲得了這多榮譽,為你驕傲!
    2019年2月進入「地鐵時代」 我校喜提「最牛校車」我科有多大,五站裝不下!2月19日,地鐵2號線南延線開通,華中科技大學喜提「最牛校車」迅速成為熱點話題,受到人民日報、共青團中央、百度和新浪熱搜的關注。
  • 中國「人造太陽」實現1億度運行,這可能是永久解決能源問題的黑科技
    「東方超環」是我國自主設計研製的磁約束核聚變實驗裝置,也被稱為「人造太陽」,因為它的目標就是像太陽一樣發生核聚變為人類提供能源。與2018年首次實現1億度溫度相比,這次的創舉實際上是將1億度維持了近10秒,是東方超環取得的重大突破。如果能較長時間維持1億度的高溫,那人類距離解決核聚變商業化應用真的就不遠了。「人造太陽」究竟怎麼造?聽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建剛講述34年「追逐太陽」之路。
  • 築夢新時代,童心耀未來——時代小學用素質教育展慶祝二十年華誕
    杭州網訊 12月20日下午,在東坡大劇院,杭州市時代小學舉行了「築夢新時代,童心耀未來」——杭州市時代小學二十年素質教育成果展。這是學校的二十周年華誕,也是一個特別的生日。翻開二十年記憶的校史相片,大廳中的「教改之路」的高歌猛進,時代學生的藝術作品展、學生活動展,無不展示著學校二十年來從初創起步、改革奮進到優質發展的光輝歷程,一本本設計精美、展示學校素質教育成果的宣傳冊和書刊,也彰顯著時代小學深厚的校園文化內涵......
  • 華中科技大學校長李元元院士:構建一流大學治理體系,華中大這樣行動!
    11月20日至22日2020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在鄭州舉行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華中科技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元元應邀參加開幕式並在大會主論壇上作「構建一流大學治理體系,
  • 人造太陽能夠代替太陽嗎?它有什麼用?
    首先,太陽是太陽系的核心,它佔太陽系總質量的99.86%,相當於130個萬個地球。而人造太陽畢竟是以地球為場地製造的,它比地球肯定是要小多了,更不用說跟太陽比了。事實上,人造太陽並不是我們抬頭就能看到的太陽,它是一項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計劃,這項計劃是由世界多個國家聯合開發的一個項目,從1988年開始,僅僅10年的時間就耗資超過50億美金。
  • 人造向日葵也能向太陽啦
    人造花可以在室溫條件下,根據入射光情況進行自適應調整。據美國「物理學網」11月5日報導,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UC)和亞利桑那州立大學(ASU)的研究人員在《自然納米技術》雜誌發文闡述了一種趨向性材料的製造方法與測試情況。
  •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網友:今天真是個大日子
    記者從國家原子能機構獲悉,12月4日14時02分,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用小麥棉花換回破銅爛鐵,科學家怎樣把它建成先進的「人造太陽」
    近日,號稱國內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在成都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標誌著中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
  • 我國新一代「人造太陽」首次放電
    新一代「人造太陽」裝置——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HL-2M)正式建成並實現首次放電。這標誌著我國自主掌握了大型先進託卡馬克裝置的設計、建造、運行技術,將為我國核聚變堆的自主設計與建造打下堅實基礎。而此次新建成的中國環流器二號M裝置,於2009年由國家原子能機構批覆立項,由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自主設計建造,是我國目前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先進託卡馬克裝置,是我國新一代先進磁約束核聚變實驗研究裝置。
  • 多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段正澄院士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2月15日,華中科技大學段正澄院士治喪委員會發布訃告:中國共產黨黨員、我國著名機械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製造裝備數位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段正澄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20年2月15日19時35分在醫院逝世,
  • 華中科技大學舉辦開學典禮 一起來聽「開學第一課」
    「人民英雄」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張定宇,「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榮譽稱號獲得者、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院長、第一臨床學院院長胡豫,以親身經歷與切身感悟,為新一屆華中大學學子深情講述開學第一課。 張定宇是華中科技大學1981級校友,此次重回母校,他和同學們分享了自己的抗疫故事。
  • 5位教授離世的華中科大:十家醫院投入一線,校友會等捐3億物資
    2月以來,華中科技大學5位教授接連逝世。據央視新聞報導,其中3位因感染新冠肺炎。 他們之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機械工程專家,有著名預防醫學教育家、婦幼衛生專業創始人,有退休後被返聘、從事器官移植近四十年的專家,有在生物相關領域做出了重大貢獻的教授,也有致力於中國社會福利政策研究的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