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傳視頻中外國人拒吃胡辣湯,並感嘆「太醜」,引起網上熱議。部分網友直指外國人素質問題,稱首先應學會尊重當地文化。不久,網上發起以「拯救中國傳統美食」為主題的投票,胡辣湯榮登榜首。可惜,胡辣湯仍然無法逃離從本土美食到土味美食的「河南陷阱」,似乎河南的衣食住行都被貼上了土味、低級的標籤。在河南傾注大量營銷資源、發揮各種營銷手段的方中山胡辣湯,也仍然局限於本地,走不出河南。那麼,與方中山同源發展的姚有才胡辣湯,是怎麼突出歷史重圍,保正宗、開新派的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這樣的結果,固然有河南地處中原,與多地交會,吸收各地文化產生的文化自信,但更多的是長期以來不會營銷、樸實營銷的河南性格。謙虛、務實,是河南人傳遞給中國的文化底蘊。如何從歷史中提煉既有文化,如何在新時代升華新文化,是河南品牌都要解決的問題。
據考證,胡辣湯的祖宗應該是酸辣湯和肉粥。按《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在宋代流傳甚廣來看,在食物裡加入辛溫香燥藥物,可能是當時的社會潮流。因此,胡辣湯在這兩種食物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取酸辣湯的醒酒、消食的功用,加入肉類可能是為了適應更多層次人眾的口味和補氣補虛,再輔以生薑、胡椒、八角、肉桂等調料辛香行氣,舒肝醒脾。故此河南胡辣湯的主要口味是酸和辣。北宋定都開封,商品經濟有了長足發展,民間小吃也隨之興盛,花樣百出。《太平和惠民劑局方》等當時流行的醫藥著作都認為,在食物裡加入辛溫香燥藥物有益行氣,故辛辣味食品頗為流行。一種結合了具有醒酒消食功效的酸辣湯的肉粥,成為胡辣湯的雛形。
但這一具有如此深厚歷史底蘊的飲食,在面對工業化、產業化的時候,也未免要緊跟時代,找準發力點。
其次,對比柳州螺螄粉產業化的發展歷程,我們可以提取出一些本土品牌全國化的優勢共性,施用於胡辣湯產業。
2014年,隨著袋裝螺螄粉問世,柳州螺螄粉從路邊餐飲店走進工業園,實現工業化生產。裝著筒骨、螺螄、生薑、香辛料包等調料的大鐵盆,於熬煮湯料的大鍋旁,分列在螺螄粉的生產線上。物理殺菌、真空包裝等生產技術提升,幫助袋裝螺螄粉延長了保質期,從10天提升至6個月,客觀上使螺螄粉遠銷到之前無法觸及的市場。而河南的飲食品牌往往忽視技術的研發,大多也未能創製出適合工業化操作的飲食新品。最後,它們或上至固守本土,或下至淪落街頭,失去了向更廣闊市場進發的能力。
現在,我們可以很清晰地描繪出一家食鋪凌晨早起做胡辣湯的情況,但我們無法描繪出現代科技如何將種種粉末對應種種口味,又如何用種種粉末混合而成的口味仿照傳統店鋪的經典口味。大多數人對技術的印象,還停留在集約化工廠的流水線車間上。複雜的商業系統已經無法讓人直觀地理解新生事物,繁冗的商業概念甚至不斷入侵傳統的政治和經濟制度,潛移默化著我們由上至下所有人的生活。
把自己投入商業價值體系中似乎已成為唯一的價值標準,而傳統的、工序複雜的老味飲食,在這樣嚴苛的環境中更是難以生存。在這樣的背景下,當你從傳統的胡辣湯小鋪拿出一碗舊式陶瓷碗裝的胡辣湯,低坐在塑料凳子上湊著喝的時候,你怎麼能不「低級」?
姚有才胡辣湯想要試試新辦法。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由核心公司僱傭專業的外包團隊負責轉化率低的工作,節省資金用於顯著提高產品品質的優勢工作,分離非核心業務成本,強化品牌建設,是現在不少業內翹楚典型的運營理念。
胡辣湯也可以這樣。研發出符合經典口味的調料包,將資源共享給市場,通過加盟商把轉化率低的開店和一系列運營工作外包出去。這樣不僅可以輕易地收取費用,還可以利用資金推動核心店鋪的品質提升和新品研發工作,精選海南熱帶白胡椒、四川山地藤椒、大興安嶺野生黑木耳,堅持手打麵筋和豆皮,利用水衝的優勢遠銷全國,將悠久歷史與現代工藝充分地結合,把滿滿一碗的品質送到食客的嘴邊。在強化品牌形象的同時,有效助力企業轉型,從而吸引更廣泛的加盟合作。
這樣的外包思維既符合供給側改革的國家戰略,又在當今的商業化叢林中,將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理念貫通業務的各個環節,創造了罕見的共贏局面,因此廣受各行各業好評。姚有才循成功之路逆勢前行,不僅需要將理念本地化、實地化,還要與目前舊式胡辣湯品牌成熟的市場份額友善競爭,改變河南人固有的胡辣湯觀念,改變河南飲食的老派作風,做胡辣湯界的肯德基。這就是姚有才胡辣湯的路。
河南不是缺少姚有才,而是太多姚有才都去當李子柒了。請託排隊的網紅文化遲早會過時,而真正影響河南人的商業思想,才是河南人的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