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樂】評彈《白蛇傳·端陽》|朱慧珍演唱|周雲瑞伴奏

2021-02-09 蘿林音樂

朱慧珍節目連結:


宮怨|朱慧珍

賞荷|朱慧珍

思凡|朱慧珍


評彈曲調離魂調 迷魂調(朱慧珍)《白蛇傳·端陽》周雲瑞伴奏

《白蛇傳-端陽》唱詞:

 

演唱:朱慧珍 周雲瑞

 

白素貞:娘娘漸漸有聲音,

    微微睜開俏眼睛。

    問小青,何事驚。

    青兒,何事驚慌?

小 青:娘娘不好了,

    相公被你嚇死了。

白素貞:你但怎講?

小 青:相公被你嚇死了。

白素貞:啊呀!

    聞語頓叫失了魂。

    見官人嚇死在樓坪,

    嚇得我膽破心驚失了魂,

    和身撲到許仙身。

    叫一聲親夫君,

    哭一聲許漢文,

    哭出哀哀斷腸聲。

    親夫呀!

    奴是叫千聲,哭萬聲。

    官人啦!

    為什麼你緊閉牙關不作聲。

    你是換了新衣襟,

    欣然便出門,

    欲往山塘去,

    偷閒散散心,

    你為什麼未看龍舟卻已轉門庭,

    為什麼你竟把雄黃灌進了我嘴唇。

    你若不把雄黃來灌我,

    為妻何致現原形,

    夫君何致命歸陰。

    莫不是你聽了旁人話,

    驀地起疑心,

    故而欲把雄黃殺害我白素貞。

    官人啦!

    你若有心將我害,

    你是辜負為妻一片心。

    為妻錯把夫君怪,

    只道夫君變了心,

    忘卻恩情起殺心。

    如今見藥瓶,

    才識夫君心,

    夫君待我是有良心。

    為了做妻病,

    害君一命傾,

    奴是痛斷肝腸兩淚淋,

    我白素貞為救官人要拼命盜草上崑崙。

《白蛇傳》在中國廣為流傳,開始時是以口頭傳播,後來民間以評話、說書、彈詞等多種形式出現,又逐

漸演變成戲劇表演。後來又有了小說,民國之後,還有歌劇、歌仔戲、漫畫等方式演繹。到了現代也有根

據《白蛇傳》拍成的電影,編排成的現代舞,新編的小說等。這個故事以《白蛇傳》的名字出現大抵出現

在清朝後期,之前並沒有一個固定的名字。

《白蛇傳》不但在國內流傳,在日本也有拍成的電影。法國漢學家儒蓮也曾將《白蛇傳》翻譯成法文。

由於《白蛇傳》的故事早期以口頭相傳為主,因此派生出不同的版本與細節。原來的故事有的到白素貞被

鎮壓到雷峰塔下就結束了,有的版本有白蛇產子的情節,還有版本有後來白蛇之子得中狀元,祭塔救母的

皆大歡喜的結局。但這個故事的基本要素,一般認為在南宋就已經具備了。

目前發現《白蛇傳》的最早的成型故事記載於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

清代初年黃圖珌的《雷峰塔》(看山閣本),是最早整理的文字創作流傳的戲曲,他只寫到白蛇被鎮壓在

雷峰塔下,並沒有產子祭塔。後來又出現的梨園舊抄本(可能是陳嘉言父女所作,現存本曲譜已不全),

是廣為流傳的本子,有白蛇生子的情節。

清朝乾隆年間,方成培改編了三十四出的《雷峰塔傳奇》(水竹居本),共分四卷,第一卷從《初山》《

收青》到《舟遇》《訂盟》,第二卷是《端陽》《求草》,第三卷有《謁禪》《水門》,第四卷從《斷橋

》到《祭塔》收尾。《白蛇傳》故事的主線綱架自此大體完成。而這齣戲的本子,在乾隆南巡時被獻上,

因此有乾隆皇帝御覽的招牌,使得社會各個階層的人,沒有人不知道《白蛇傳》的故事了。後來在嘉靖十

一年,玉山主人又出版了中篇小說《雷峰塔奇傳》。嘉靖十四年,又出現了彈詞《義妖傳》,至此,蛇精

的故事已經完全由單純迷惑人的妖怪變成了有情有義的女性。

清代中期以後,《白蛇傳》成為常演的戲劇,以同治年間的《菊部群英》來看,當時演出《白蛇傳》是京

劇、崑曲雜糅的,但是還是以崑曲為主,同時可以看出,《白蛇傳》中祭塔的情節產生的時代較晚。

現代,有根據《白蛇傳》拍成的臺灣大陸合拍戲劇《新白娘子傳奇》,基本是按照已經形成的故事再加的

一些內容,風靡整個中國。此外,還有京劇、越劇、川劇等戲曲《白蛇傳》,香港女作家李碧華的小說《

青蛇》亦借鑑了白蛇傳的故事,而後經導演徐克拍攝後搬上銀幕(不過只是借用了白蛇傳的人物名,故事

則和傳統《白蛇傳》沒有多大的聯繫)。臺灣明華園戲劇團的白蛇傳歌仔戲露天表演,常在端午節前後演

出,故事內容無較大的改編,但在舞臺設計上與傳統戲劇表現的設計,有許多突破,其中水淹金山寺的橋

段更出動消防隊的灑水車,還有吊綱絲的設計,製造出白蛇與青蛇騰雲架霧的感覺。另外,本作也被日本

東映動畫改編成同名動畫電影《白蛇傳》(1958年上映),是日本史上第一部彩色長篇動畫電影,堪稱日

本動畫史上的裡程碑(值得注意的是本作中按照了原本故事的設定——小青是青魚而不是青蛇)。

這個故事經過了近千年的演變,除了故事情節不斷豐富外,人物性格也在逐漸的演變。

相關焦點

  • 工致純真的朱慧珍
    吳宗錫  朱慧珍英年早逝,去世至今已四十多年,但聽眾對她藝術的稱賞和熱愛,至今不衰。  朱慧珍藝術的風格特徵不很突出,但正由於她具備的堅實功底,雖不以張揚個性風格為特徵,卻能贏得廣大聽眾的喜愛。  朱慧珍出生於蘇灘藝人之家,天賦嗓音清亮。她學唱評彈沒有正式拜師,完全靠勤奮自學。
  • 評彈與文化廣場
    1959年評彈進入近萬座的文化廣場演出,可以說是其巔峰期的一個標誌。  文化廣場是當時上海最大的演出場所,舞臺臺深約19米,臺口約21米,座位近萬。此前,評彈從未進過這樣的大場子。那是在1957年8月,上海音樂家協會在文化廣場舉辦「星期音樂會」戲曲專場,邀請上海評彈團參加。蔣月泉、朱慧珍雙檔在專場中演唱了彈詞開篇,聽眾反響熱烈。上海評彈團由此產生了進文化廣場演出的設想。
  • 評彈名家們的自白
    京劇團和雜技團的名字都是「人民……團」,唯有評彈團加了「工作」二字,因為評彈藝術有其特殊性,藝人大多單幹,建團的目的之一是書裡標準,起到示範作用,所以叫「工作團」。首批進團的十八藝人是:劉天韻、謝毓菁、張鴻聲、姚蔭梅、蔣月泉、王柏蔭、張鑑庭、張鑑國、周雲瑞、陳希安、唐耿良、吳劍秋、朱慧珍、姚聲江、韓士良、徐雪月、程紅葉、陳紅霞。
  • 緬懷 | 紀念朱慧珍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二)
    4月1日,在上海「滄州」書場夜場公演集體創作的中篇評彈《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全書共四回。朱參加了第四回《工地探親》的演出,飾演王秀英一角。中篇連演三月有餘,二百五十餘場,聽眾達二十六萬餘人次。4月13日上午,上海人民評彈工作團在「維也納」書場舉行新短篇評彈會書。朱與周雲瑞、唐耿良合作演出了短篇彈詞《中朝一家》。
  • 評彈表演藝術家陳希安逝世,上海評彈團「十八藝人」已成絕響
    上海評彈團「十八藝人」之一的評彈表演藝術家陳希安2019年10月24日凌晨4點12分在瑞金醫院逝世,享年92歲。根據老人的遺願,喪事一切從簡。至此,劉天韻、蔣月泉、唐耿良等18位首批加入上海評彈團的藝術家相繼離世,如今已無一人健在,屬於評彈的一個時代落幕了。
  • 【海上記憶】上海評彈團18人,原來從這裡起步
    1951年11月13日,上海評彈界在滄州書場(今長徵醫院所在地)舉行大會,歡送18位藝人去參加治淮。這18位藝人分別是劉天韻、蔣月泉、唐耿良、張鴻聲、張鑑庭、姚蔭梅、周雲瑞、朱慧珍、徐雪月、陳希安、張鑑國、王柏蔭、姚聲江、吳劍秋、韓士良、謝毓菁、程紅葉、陳紅霞。其中每一個名字,都是當時在上海灘紅得發紫的評彈響檔。
  • 新民晚報數字報-評彈一代宗師蔣月泉與師友之間(下)
    徐麗仙在1951年演出書戲《眾星拱月》時,為蔣月泉發現,推薦進上海人民評彈團。進團之後,顯示出了她的音樂才能,譜唱了《羅漢錢》《情探》《新木蘭詞》等多部新作,受到聽眾熱愛,聲譽鵲起。開始時,蔣月泉心中不服,便在家中反覆研聽徐的《新木蘭詞》錄音,總結出了其創腔和演唱藝術的優長,便主動為她揄揚、推介。有人貶抑徐麗仙,說她「只善唱,不善說」。
  • 蘇州評彈名段《賞中秋》
    劇中多次出現的蘇州評彈,讓這個古老而現代的城市更加充滿歷史文化氣息,雅的周正。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總稱,是採用吳語徒口講說表演的傳統曲藝說書戲劇形式。它產生並流行於蘇州,以及江、浙、滬一帶。    劇中多次出現評彈名篇《賞中秋》。是長篇彈詞《白蛇》中的著名唱段。這一段被蔣月泉、朱慧珍兩位評彈大師根據自身藝術特色來進行演繹。
  • 賞析 彈詞選段 蔣月泉、朱慧珍:白蛇-賞中秋
    上海評彈團的《白蛇》本子來自被稱為「蛇王」的楊仁麟。但是蔣月泉、朱慧珍的演出本是根據自身藝術特色來進行定製的,包括所有的唱詞,都由陳靈犀重新寫就。隨後,他們在情節鋪排、關子設置、藝術側重等方面揚長避短,發揮了擅長演唱的優勢,同時對許仙和白素貞這兩個人物加強描摹,讓這部書目呈現出一番全新而又同樣吸引人的面貌。
  • 西北民歌碰上江南評彈是什麼味道?「國樂雅韻」邀你線上聽見
    西北民歌碰上江南評彈會產生什麼樣的火花?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國樂雅韻」欄目推出線上「聽·見」特別版,西北鄉土音樂人張尕慫和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評彈小花陸錦花、上海知名音樂人王廠長用非遺訪談節目的形式,將西北的秦腔、花兒等西北「非遺音樂」元素與江南的評彈、海派音樂等元素結合,非遺也可以好玩、有趣。
  • 當法國人遇到蘇州評彈
    七裡山塘景物新,秋高氣爽盡無塵……去年10月底,巴黎中國曲藝節10周年紀念展演的競賽單元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上演,由上海評彈團青年演員陸嘉瑋、解燕表演的蘇州評彈大師蔣月泉和朱慧珍先生創作的經典彈詞《白蛇·賞中秋》,因唱腔優美、表演得當,贏得法國評委的青睞,獲得盧浮金獎。
  • 《雅韻集》歷代藝術家之大成|聽一曲蘇州評彈,看一場穿越時空的...
    彈詞一般兩人說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一般用蘇州方言演唱,內容多為兒女情長的傳奇小說和民間故事。蘇州評彈將兩者結合,有說有唱,經歷代藝人不斷努力,大大豐富和發展了表演手法,被譽為江南明珠。蘇州評彈數百年來流傳於江、浙、滬城鄉,為社會各階層人士所喜愛。2006年5月20日,蘇州評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蘇州評彈,中國最美的聲音
    蘇州評彈講究「說噱彈唱評」五功。「說」指敘說;「噱」指「放噱」,即逗人發笑;「彈」指使用三弦或琵琶進行伴奏,既可自彈自唱,又可相互伴奏和烘託;「唱」指演唱;「評」指評議人物。其中「說」的手段非常豐富,有敘述,有代言,也有說明與議論。
  • 46集的電視劇,蘇大強只說對了一句話:會聽評彈,你上道了
    蘇州評彈有說有唱,大體可分三種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單檔,兩人的雙檔,三人的三個檔。 演員均自彈自唱,伴奏樂器為小三弦和琵琶。 唱腔音樂為板式變化體,主要曲調為能演唱不同風格內容的〔書調〕,同時也吸收許多曲牌及民歌小調,如〔費伽調〕、〔亂雞啼〕等。
  • 周深x國樂,太能打了!
    在近期熱播的《歌手·當打之年》第九期節目中,歌手周深以一襲古風長袍驚豔亮相,演唱的歌曲《相思》更是徵服了無數聽眾。節目一結束,演唱片段就迅速飆升到了b站(視頻網站:嗶哩嗶哩)熱搜榜第二名。騰訊視頻:周深唱《相思+秦淮景》,超仙中國風讓全場驚豔在周深演繹的這個版本中,除了其精湛的演唱技巧之外,最令網友驚喜的是,他在這首充滿中國意蘊的歌曲中,加入了蘇州評彈《秦淮景》的片段。這樣的編排不僅不違和,反而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整首歌曲蒙上了一層朦朧的意境美。
  • 特殊評彈演出讓安全深入人心
    特殊評彈演出讓安全深入人心   每月1-15日是朱慧珍紀念館東亭書場定期的居民開放日,書場都會邀請專業評彈演員給社區居民表演。
  • 張如君劉韻若著《評彈藝人談藝錄》上海首發
    評彈名家張如君、劉韻若夫婦一生從事評彈藝術,他們將自己學習研究評彈的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編著成了《評彈藝人談藝錄》。近日,該書在上海曲藝家協會首發。  《評彈藝術談藝錄》從優秀傳統書目《描金鳳》開篇,通過具體的藝術實例,詮釋了「說噱彈唱演」等評彈藝術手段的精彩運用,並記載了和前輩藝術大師蓋叫天、駱玉笙、姚慕雙、周柏春,篆刻大師陳巨來等人的藝術交往,以及周恩來、陳雲、葉劍英等國家領導人對評彈的關心,分析了評彈前輩範雪君、黃靜芬、蔣雲仙、朱雪琴、徐麗仙、朱慧珍的藝術特點。書中還收入了他們的自傳、珍貴照片及讀者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