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彈名家們的自白

2021-02-11 老周望野眼

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成立於1951年11月10日,即今上海評彈團之前身。當時在上海人民大舞臺舉行建團大會,京劇團、雜技團和評彈團同時成立。京劇團和雜技團的名字都是「人民……團」,唯有評彈團加了「工作」二字,因為評彈藝術有其特殊性,藝人大多單幹,建團的目的之一是書裡標準,起到示範作用,所以叫「工作團」。首批進團的十八藝人是:劉天韻、謝毓菁、張鴻聲、姚蔭梅、蔣月泉、王柏蔭、張鑑庭、張鑑國、周雲瑞、陳希安、唐耿良、吳劍秋、朱慧珍、姚聲江、韓士良、徐雪月、程紅葉、陳紅霞。劉天韻為團長,蔣月泉、唐耿良為副團長,張鴻聲為秘書長兼演出股長,編劇陳靈犀為業務指導員負責文學創作,文藝處派遣的何慢為政治指導員,不久何慢調走,吳宗錫接任指導員。

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18藝人合影

後排左起:韓士良、張鴻聲、吳劍秋、周雲瑞、張鑑國、謝毓菁

中排左起:陳紅霞、姚蔭梅、蔣月泉、姚聲江、王柏蔭、張鑑庭

前排左起:徐雪月、朱慧珍、程紅葉、陳希安、唐耿良、劉天韻

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建團後第三天,就奔赴治理淮河的工地,原來彈三弦琵琶、拿醒木扇子的藝人,在災區和災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回來以後編出一部中篇評彈《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這是評彈歷史上第一次以中篇形式反映祖國建設的作品,1952年4月在滄洲書場首演後,連續三個月客滿,創造了評彈歷史的新紀錄。形式上,它創造了中篇評彈這一樣式,內容上,改變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傳統模式,歌頌工人、農民。

張鑑國演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自從來到工地上》

參加治淮工作回滬以後,藝人們不免進行一些總結。當時擔任文藝界治淮工作隊副隊長的吳宗錫在總結中這樣說道:「……勞動人民是真摯的、可親的,是最容易接近的。許多工作同志親身的體會證明了這一點……」很多藝人的思想起了轉變,筆者湊巧看到一份「參加治淮工作部分藝人思想轉變情況調查表」,雖然已經過去了六十多年,除副隊長吳宗錫和藝人陳希安之外,其他人均已作古。但從這張表裡仍能感受到當時的氣氛。

周雲瑞演出照

周雲瑞

原有思想:英雄主義思想濃重,注重個人利益的得失。

轉變情況:看到治淮工人農民的偉大和忠誠,深感自己對國家建設的貢獻渺小,決心無條件為人民服務。

五十年代的蔣月泉

蔣月泉

原有思想:從前看不起勞動,認為自己身體結實,照樣能下水、挑土。

轉變情況:明白了勞動並不簡單,並看到了治淮民工的智慧和偉大。

徐雪月(左)在《三笑》中扮演的祝枝山

徐雪月

原有思想:過去非常圓滑世故,再加上身體不好,人稱「小老太婆」,她還十分得意。

轉變情況:治淮期間體驗了勞動人民的真實和忠誠,改變了人生觀。徐雪月整日蹦蹦跳跳,非常快活,「小老太婆」被改成為「小麻雀」。

徐雪月(前)和兩位學生程紅葉(後左)、陳紅霞(後右)

程紅葉

原有思想:舊社會受迫害深重,於是抱了「出世」的態度,書壇上從不露笑臉,被稱為「晚娘面孔」。

轉變情況:治淮期間接觸了勞動人民,改變了人生觀,保證「聽毛主席的話,跟共產黨走」。回滬後便把一尊菩薩毀棄了。

姚聲江晚年演出《楊家將》

姚聲江

原有思想:過去自以為「了不起」。

轉變情況:現在才知道過去是「睏在垃圾堆裡自得其樂」。

姚蔭梅

姚蔭梅

原有思想:自認為有一套,學會了在舊社會中的「吃飯本領」,政治水平低,並以「白手起家」為榮。

轉變情況:勞動人民熱愛祖國的情形,對他的教育很大。於是,他批判了自私自利的老油條作風,並立下了徹底改造的決心。

「彈詞界的麒麟童」張鑑庭

張鑑庭

原有思想:曾拋棄舊書《十美圖》,改說新書《紅娘子》,認為這部《紅娘子》「很夠水準」。

轉變情況:經過治淮,發現很多偉大的現實人物,因此改變過去從歷史中尋題材的觀點,計劃編寫描寫新人新事的彈詞。

張鴻聲晚年在電視上開講《英烈》

張鴻聲

原有思想:一直喜歡吃酒,甚至在五河縣還偷偷到館子裡去吃酒。

轉變情況:治淮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明確了只有做好人,才能感到快樂,從此再也不偷著吃酒了。

唐耿良

唐耿良

原有思想:過去有著急躁的情緒,幫助同志不夠的缺點,個人英雄主義強的毛病,自高自大的不足。

轉變情況:治淮期間,他看到了人民群眾熱火朝天的忘我勞動,備受感動,於是下決心痛改前非,學習他們老師的作風,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左起:蔣月泉、唐耿良、周雲瑞

1959年表演中篇評彈《王孝和》

這些文字在我看來,比藝術家們彈唱的「腳本」還要有意思。因為這不是書,而是真實的生活。不知讀者朋友們看了這些文字,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蔣月泉演唱《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留過年》

《留過年》唱詞

最近我還寫了

紀念惠中秋先生

邊一個發明了返工?(誰發明了上班)

絕不「小兒科」的小兒科

上海海關鐘樓的風雨夜

周總理歡度潑水節

這一段老大沽路

新年鑼鼓響連天

豫園隔壁安仁街和天台山農逸聞

上海人誰不喜歡範志毅?

上海足球的光榮與夢想

來吧來吧,回二十年前,相約1998

關於申花隊最初的記憶

1978年的上海

1948年上海灘的芸芸眾生

不留鬍子的馬克思長什麼樣?

江北夫妻相罵

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老周望野眼」

相關焦點

  • 滬蘇評彈名家雲集,原創新作還原評彈宗師蔣月泉一生
    自去年《尋找·蔣月泉》評彈專場演出獲得強烈反響後,紀念一代評彈宗師蔣月泉先生百年誕辰的系列活動仍將在今年延續。以蔣月泉藝術人生為基礎、追溯大師生平足跡,將其生平故事和「蔣調」經典作品結合起來的原創中篇評彈《蔣月泉》將於11月11日-16日在上海大劇院中劇場上演。
  • 《菊壇名家叢書-評彈系列》面世 為老藝人立傳
    解放日報訊(記者 李崢)由上海評彈團和上海人民出版社聯合打造的《菊壇名家叢書·評彈系列》(第一輯)近日面世。  此次出版的 《菊壇名家叢書·評彈系列》(第一輯)包括《皓月湧泉:蔣月泉傳》、《一曲琵琶悽婉絕:徐麗仙傳》、《坐看雲起時:周雲瑞傳》、《唯將心語寄弦索:朱慧珍傳》四部。此外,薛筱卿、姚蔭梅、劉天韻、張鴻聲、張鑑庭、張鑑國、嚴雪亭、楊振雄、唐耿良等老一輩藝術家均在立傳計劃內。  這套叢書還通過傳主勾畫其所處的階層和時代面貌。
  • 蘇州市曲藝名家齊聚「評彈之鄉」黃埭鎮
    昨天(1月16日),蘇州市曲藝家協會八屆五次理事會在黃埭鎮召開,並舉行「評彈之鄉 品味黃埭」光裕之星——2021蘇州評彈曲藝名家新星新年惠民演出,袁小良
  • 今天,9位名家收了11位徒弟,上海評彈團舉行集體拜師儀式
    「學生定當謹遵師教,團結同道,刻苦鑽研,孜孜不怠,傳承先生之藝術,弘揚民族之文化……」12月21日下午,上海評彈團舉辦集體拜師儀式,11名演員拜入上海評彈團9位藝術家門下。這是繼2015年第一期人才培養「薪火計劃」後,上海評彈團更大規模的一次拜師儀式,也是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背景下,上海評彈團打開格局,首次接收跨地區、跨曲種的演員拜師。
  • 聽評彈宗師留下的「上海聲音」
    臺下的觀眾用一臺小錄音機錄下了這段《廳堂奪子》,成為評彈史上珍貴的紀念。   演出一結束,蔣月泉匆匆趕回上海。沒多久,妻子離世。   妻子邱寶琴出身名門,兩人初識時,蔣月泉只是一個剛剛嶄露頭角的評彈演員。那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來自於蘇州的評彈在上海進入了名家輩出的黃金時代,在各大廣播電臺播放的戲曲節目中,要數評彈最受歡迎。
  • 評彈與文化廣場
    早期評彈演出是在村舍茶肆,僅有幾十到一兩百個座位。若遇名家響檔,聽眾超過兩百,所謂「雙出百」,已是不容易的了。評彈進入大中城市後,聽眾漸多,有了專業書場,座位擴大到四五百座。隨著廣播電臺的興起,有了「空中書場」等設施,聽眾面就更大了。上海解放後取締了舞廳,改建了書場,座位擴大至八百、近千個。有時還去劇場演出,有兩千左右的座位,還常滿座。
  • 上海評彈團9位名家收徒,跨地區跨曲種實現「薪火相傳」
    三年前,8位評彈藝術家和9位青年演員舉行集體結對拜師儀式,上海評彈團「薪火計劃」由此揭開序幕。「薪火計劃」旨在通過拜師結對,讓書目與流派一起「薪火相傳」。當時,來自江蘇的3位評話名家陳景聲、姚江、汪正華,將自己的長篇書目傳給了上海評彈團的青年演員。
  • 評彈表演藝術家陳希安逝世,上海評彈團「十八藝人」已成絕響
    上海評彈團「十八藝人」之一的評彈表演藝術家陳希安2019年10月24日凌晨4點12分在瑞金醫院逝世,享年92歲。根據老人的遺願,喪事一切從簡。至此,劉天韻、蔣月泉、唐耿良等18位首批加入上海評彈團的藝術家相繼離世,如今已無一人健在,屬於評彈的一個時代落幕了。
  • 樂曲欣賞|評彈名家袁小良吳語演繹《昨夜小樓又東風》
    敬請欣賞評彈名家袁小良創新翻唱吳語版《小樓昨夜又東風》,思念心中的遠方。
  • 張如君劉韻若著《評彈藝人談藝錄》上海首發
    評彈名家張如君、劉韻若夫婦一生從事評彈藝術,他們將自己學習研究評彈的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編著成了《評彈藝人談藝錄》。近日,該書在上海曲藝家協會首發。  《評彈藝術談藝錄》從優秀傳統書目《描金鳳》開篇,通過具體的藝術實例,詮釋了「說噱彈唱演」等評彈藝術手段的精彩運用,並記載了和前輩藝術大師蓋叫天、駱玉笙、姚慕雙、周柏春,篆刻大師陳巨來等人的藝術交往,以及周恩來、陳雲、葉劍英等國家領導人對評彈的關心,分析了評彈前輩範雪君、黃靜芬、蔣雲仙、朱雪琴、徐麗仙、朱慧珍的藝術特點。書中還收入了他們的自傳、珍貴照片及讀者來信。
  • 樂曲欣賞|評彈名家袁小良吳語演繹《城裡的月光》
    敬請欣賞評彈名家袁小良創新翻唱吳語版《城裡的月光》,不一樣的感覺,思念不一樣的那個他/她。
  • 傳承評彈藝術 上海評彈團今舉行傳統拜師儀式
    入門拜師是戲曲界的傳統,今天,上海評彈團在豫園海上梨園舉辦了青年演員集體拜師儀式。邢晏春邢晏芝、高博文、吳新伯、毛新琳、黃海華等一批當代上海和蘇州的評彈名家喜收愛徒,他們將秉持守正創新的理念,將技藝傾囊相授給年輕一代。
  • 【海上記憶】上海評彈團18人,原來從這裡起步
    這是一部創下紀錄的評彈中篇——在擁有500個座位的滄州書場,陳希安記得,十多位響檔聯袂出演,連演三個月,場場客滿,一票難求。這也是一部「開天闢地」的評彈中篇——演唱的不再是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而是身邊的故事和時代的旋律。此後,這18人,以及陸續加入的其他評彈名家、編劇等都在延安中路,為這個中國評彈藝術首個國家級劇團、為評彈這門藝術、也為自己,試探一條新路。
  • 《蔣月泉》11月亮相藝術節 用藝術還原評彈宗師一生
    圖片說明:評彈《蔣月泉》演出定妝照  為紀念評彈一代宗師蔣月泉先生的百年誕辰而舉辦的系列活動,自去年《尋找·蔣月泉》評彈專場演出獲得強烈反響後,並未就此鳴金收兵。  創新形式講述「一代宗師」  此番亮相的原創中篇評彈《蔣月泉》,由上海藝動天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榮譽出品,上海評彈團共同推出。  中篇評彈《蔣月泉》以評彈藝術形式來展現評彈宗師蔣月泉的一生,可謂是一次嶄新的嘗試。
  • 評彈「腳色」談
    評彈「腳色」談 吳宗錫 關於評彈的表演手段,過去一般只提「說噱彈唱」四字,而其「腳色」表演,就包括在「說」裡面了。這可能是因為評彈原本只是表敘、沒有腳色的緣故。後來,評彈有了人物語言的「代言」,「代言」又進一步發展為「起腳色」。
  • 評彈錢家班和書臺姐妹
    侯莉君凡看過電影或越劇《舞臺姐妹》,或聽過評彈《筱丹桂之死》,都知道越劇演員筱丹桂和她的姐妹們在20世紀40年代遭受戲霸張春帆的欺壓,最後筱丹桂不忍欺凌含冤九泉,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件和一個真實的人物,成為當時的一大社會新聞
  • 蘇州評彈,世間最軟最糯的呢喃
    我邂逅蘇州評彈還是多年之前,悠長深巷中,琵琶聲嘈嘈切切,蘇州話平仄婉轉,如黃鸝出岫,甚是迷人,從此傾情。後來聽範宗沛的新式評彈《擺渡人之歌》,西洋聲樂成了配角,鋼琴點綴中,雨水槳聲一絲一絲地沁進去,未傷及評彈說唱的半分,卻把以水為魂的蘇州玲瓏地挑了出來,包括巷子,包括船,包括酥糖式的人文美感,由耳入心,如一把小傘開在靈府的快活,那些唱詞遂順著傘簷滑下。
  • 說文化,唱古今,名家帶你賞蘇州評彈之韻
    中國江蘇網訊 提起蘇州評彈,不少人都會想到吳儂軟語的清麗與吳文化的雅致,但卻很少有人了解蘇州評彈的流派與其藝術文化特點。11月24日,蘇州評彈流派的藝術特色講座在蘇州花卉植物園舉行,通過說唱結合的形式吸引了不少喜愛蘇州評彈藝術的觀眾前來。
  • 如果鄧麗君能唱一回評彈
    如果鄧麗君能唱一回評彈 2020-05-08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三回書目三個瞬間,聽著評彈走進大師蔣月泉的傳奇人生
    用蔣月泉所開創的中篇評彈的藝術形式來展現評彈宗師蔣月泉的一生。昨晚,集結滬蘇兩地、老中青三代評彈名家的原創中篇評彈《蔣月泉》在上海大劇院中劇場首演。參與創作並演出的秦建國表示:「我們試圖通過這部作品,讓更多的人走近蔣月泉、了解蔣月泉,喜歡蔣月泉,從而也讓評彈藝術走得更遠。」滬蘇聯手 星光熠熠蔣月泉是評彈集大成者,他所創造的「蔣調」傳唱範圍之廣,影響力之深,至今無人能出其右。蔣調已然是評彈界的一種基本流派,幾乎每個學唱評彈的人無論男女都會學習蔣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