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成立於1951年11月10日,即今上海評彈團之前身。當時在上海人民大舞臺舉行建團大會,京劇團、雜技團和評彈團同時成立。京劇團和雜技團的名字都是「人民……團」,唯有評彈團加了「工作」二字,因為評彈藝術有其特殊性,藝人大多單幹,建團的目的之一是書裡標準,起到示範作用,所以叫「工作團」。首批進團的十八藝人是:劉天韻、謝毓菁、張鴻聲、姚蔭梅、蔣月泉、王柏蔭、張鑑庭、張鑑國、周雲瑞、陳希安、唐耿良、吳劍秋、朱慧珍、姚聲江、韓士良、徐雪月、程紅葉、陳紅霞。劉天韻為團長,蔣月泉、唐耿良為副團長,張鴻聲為秘書長兼演出股長,編劇陳靈犀為業務指導員負責文學創作,文藝處派遣的何慢為政治指導員,不久何慢調走,吳宗錫接任指導員。
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18藝人合影
後排左起:韓士良、張鴻聲、吳劍秋、周雲瑞、張鑑國、謝毓菁
中排左起:陳紅霞、姚蔭梅、蔣月泉、姚聲江、王柏蔭、張鑑庭
前排左起:徐雪月、朱慧珍、程紅葉、陳希安、唐耿良、劉天韻
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建團後第三天,就奔赴治理淮河的工地,原來彈三弦琵琶、拿醒木扇子的藝人,在災區和災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回來以後編出一部中篇評彈《一定要把淮河修好》,這是評彈歷史上第一次以中篇形式反映祖國建設的作品,1952年4月在滄洲書場首演後,連續三個月客滿,創造了評彈歷史的新紀錄。形式上,它創造了中篇評彈這一樣式,內容上,改變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傳統模式,歌頌工人、農民。
參加治淮工作回滬以後,藝人們不免進行一些總結。當時擔任文藝界治淮工作隊副隊長的吳宗錫在總結中這樣說道:「……勞動人民是真摯的、可親的,是最容易接近的。許多工作同志親身的體會證明了這一點……」很多藝人的思想起了轉變,筆者湊巧看到一份「參加治淮工作部分藝人思想轉變情況調查表」,雖然已經過去了六十多年,除副隊長吳宗錫和藝人陳希安之外,其他人均已作古。但從這張表裡仍能感受到當時的氣氛。
周雲瑞演出照
周雲瑞
原有思想:英雄主義思想濃重,注重個人利益的得失。
轉變情況:看到治淮工人農民的偉大和忠誠,深感自己對國家建設的貢獻渺小,決心無條件為人民服務。
五十年代的蔣月泉
蔣月泉
原有思想:從前看不起勞動,認為自己身體結實,照樣能下水、挑土。
轉變情況:明白了勞動並不簡單,並看到了治淮民工的智慧和偉大。
徐雪月(左)在《三笑》中扮演的祝枝山
徐雪月
原有思想:過去非常圓滑世故,再加上身體不好,人稱「小老太婆」,她還十分得意。
轉變情況:治淮期間體驗了勞動人民的真實和忠誠,改變了人生觀。徐雪月整日蹦蹦跳跳,非常快活,「小老太婆」被改成為「小麻雀」。
徐雪月(前)和兩位學生程紅葉(後左)、陳紅霞(後右)
程紅葉
原有思想:舊社會受迫害深重,於是抱了「出世」的態度,書壇上從不露笑臉,被稱為「晚娘面孔」。
轉變情況:治淮期間接觸了勞動人民,改變了人生觀,保證「聽毛主席的話,跟共產黨走」。回滬後便把一尊菩薩毀棄了。
姚聲江晚年演出《楊家將》
姚聲江
原有思想:過去自以為「了不起」。
轉變情況:現在才知道過去是「睏在垃圾堆裡自得其樂」。
姚蔭梅
姚蔭梅
原有思想:自認為有一套,學會了在舊社會中的「吃飯本領」,政治水平低,並以「白手起家」為榮。
轉變情況:勞動人民熱愛祖國的情形,對他的教育很大。於是,他批判了自私自利的老油條作風,並立下了徹底改造的決心。
「彈詞界的麒麟童」張鑑庭
張鑑庭
原有思想:曾拋棄舊書《十美圖》,改說新書《紅娘子》,認為這部《紅娘子》「很夠水準」。
轉變情況:經過治淮,發現很多偉大的現實人物,因此改變過去從歷史中尋題材的觀點,計劃編寫描寫新人新事的彈詞。
張鴻聲晚年在電視上開講《英烈》
張鴻聲
原有思想:一直喜歡吃酒,甚至在五河縣還偷偷到館子裡去吃酒。
轉變情況:治淮後認識到自己的錯誤,明確了只有做好人,才能感到快樂,從此再也不偷著吃酒了。
唐耿良
唐耿良
原有思想:過去有著急躁的情緒,幫助同志不夠的缺點,個人英雄主義強的毛病,自高自大的不足。
轉變情況:治淮期間,他看到了人民群眾熱火朝天的忘我勞動,備受感動,於是下決心痛改前非,學習他們老師的作風,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左起:蔣月泉、唐耿良、周雲瑞
1959年表演中篇評彈《王孝和》
這些文字在我看來,比藝術家們彈唱的「腳本」還要有意思。因為這不是書,而是真實的生活。不知讀者朋友們看了這些文字,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留過年》唱詞
最近我還寫了
紀念惠中秋先生
邊一個發明了返工?(誰發明了上班)
絕不「小兒科」的小兒科
上海海關鐘樓的風雨夜
周總理歡度潑水節
這一段老大沽路
新年鑼鼓響連天
豫園隔壁安仁街和天台山農逸聞
上海人誰不喜歡範志毅?
上海足球的光榮與夢想
來吧來吧,回二十年前,相約1998
關於申花隊最初的記憶
1978年的上海
1948年上海灘的芸芸眾生
不留鬍子的馬克思長什麼樣?
江北夫妻相罵
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老周望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