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月泉》11月亮相藝術節 用藝術還原評彈宗師一生

2021-01-18 東方網

圖片說明:評彈《蔣月泉》演出定妝照

  為紀念評彈一代宗師蔣月泉先生的百年誕辰而舉辦的系列活動,自去年《尋找·蔣月泉》評彈專場演出獲得強烈反響後,並未就此鳴金收兵。將大師生平故事和「蔣調」經典作品結合起來的原創中篇評彈《蔣月泉》將於11月11日-16日在上海大劇院中劇場上演。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江南韻·上海情」板塊重頭戲,這部原創作品將和滬劇《敦煌女兒》、古詩詞演唱會《詩魂詞魄》一同,展現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魅力。

  創新形式講述「一代宗師」

  此番亮相的原創中篇評彈《蔣月泉》,由上海藝動天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榮譽出品,上海評彈團共同推出。

  中篇評彈《蔣月泉》以評彈藝術形式來展現評彈宗師蔣月泉的一生,可謂是一次嶄新的嘗試。這一中篇採取集體創作的形式,由朱信陵、司馬偉、秦建國分頭執筆完成《情迷歧途》《鳳凰涅槃》《藝登巔峰》三回書目,精於評彈唱詞研究和寫作的竇福龍則統籌撰稿,統一人物和風格,既體現唱詞的典雅和文學性,又強調文採流暢、雅俗共賞。

  作品自去年蔣月泉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活動之後便啟動創作,經集中商討、擬定提綱後確定人物事件、寫作角度,不斷修正、加工、提高,來來去去寫了四稿。

  參與創作並演出的秦建國表示:「我們試圖通過這部作品,讓更多的人走近蔣月泉、了解蔣月泉、喜歡蔣月泉,從而也讓評彈藝術走得更遠。」

  「大評彈」融合名家新秀

  值得一提的是,在長三角文藝發展聯盟不斷推進的當下,原創中篇評彈《蔣月泉》也以大評彈概念、大協作融合集結了當今評彈界出類拔萃的名家和最具潛力的新秀。星光熠熠的陣容中既有蘇州評彈名家盛小雲、張建珍、陳琰、錢國華,也有上海評彈團生力軍秦建國、高博文、黃海華、姜嘯博、王萍、王承、侯驍晟、吳嘯芸等。兩地評彈界的強強聯手,讓這部新作更具「含金量」。

  採訪中,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曲藝家協會主席盛小雲直言:「蔣月泉大師在評彈界人人敬服,無論是他的人品還是藝德,都是我們後輩的楷模。聽說是圍繞他的生平創作的作品,大家都積極踴躍參與,絕無二話。」作為關門弟子,肩負著傳承、弘揚蔣派重任的秦建國坦言:「用評彈來說蔣月泉、唱蔣月泉、演蔣月泉,也是想通過大師的一生,讓後輩演員得到啟迪,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不懈努力,勤奮學習,勇攀高峰,樹立為傳統文化,為評彈藝術事業做出奉獻的信念。」

相關焦點

  • 滬蘇評彈名家雲集,原創新作還原評彈宗師蔣月泉一生
    自去年《尋找·蔣月泉》評彈專場演出獲得強烈反響後,紀念一代評彈宗師蔣月泉先生百年誕辰的系列活動仍將在今年延續。以蔣月泉藝術人生為基礎、追溯大師生平足跡,將其生平故事和「蔣調」經典作品結合起來的原創中篇評彈《蔣月泉》將於11月11日-16日在上海大劇院中劇場上演。
  • 評彈宗師蔣月泉與他的「蔣調」
    德如皓月,藝似湧泉,名字裡的一「月」一「泉」,竟是這樣貼切地概括了一代評彈宗師蔣月泉的藝術和人生。60年的舞臺生涯,蔣月泉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留下了眾多藝術珍品。今天(12月4日)是蔣先生101周年誕辰,讓我們一同看看他如何將評彈與京劇融合,從中汲取精粹使藝術再造。
  • 蔣月泉評彈藝術流派的形成與發展
    蔣月泉藝術流派(以下簡稱蔣派藝術),是我國近現代評彈史上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包含「說、噱、彈、唱、演」全部藝術手段在內的個性化審美表演體系。那麼,蔣派藝術究竟是如何形成與發展起來的?弄清這個問題,對於評彈藝術在新時期的重鑄輝煌,以及探尋非遺文化藝術傳承與創新的機理,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 「大評彈」集結上海、蘇州名家,《蔣月泉》再現一代宗師傳奇
    為紀念評彈一代宗師蔣月泉先生的百年誕辰而張開的系列活動,自去年《尋找·蔣月泉》評彈專場演出獲得強烈反響後,並未就此鳴金收兵。根據蔣月泉藝術人生為基礎、追溯大師生平足跡,將其生平故事和「蔣調」經典作品結合起來的原創中篇評彈《蔣月泉》將於11月11日-16日在上海大劇院中劇場上演。
  • 我們距離評彈宗師蔣月泉還有多遠?
    圖片說明:我們該如何學習蔣月泉?網絡圖  昨天,紀念評彈表演藝術家——蔣月泉誕辰100周年專題座談會在上海文聯文藝大廳舉辦。  來自京蘇浙滬的曲藝名家,還有蔣月泉徒弟、家屬代表深情講述了他們與蔣月泉先生的動人過往。「我們紀念蔣月泉先生,要學習他德藝雙馨,努力以高尚的職業操守、良好的社會形象和優秀作品贏得人民喜愛和歡迎。」中國文聯第九屆副主席楊承志說。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 聽評彈宗師留下的「上海聲音」
    作為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江南韻·上海情」板塊的重頭戲,原創中篇評彈《蔣月泉》自11月11日起,在上海大劇院連演6天。評彈界老中青三代名家用蔣月泉所開創的中篇評彈形式展現了這位評彈宗師的藝術人生。   起源於蘇州的評彈藝術,在上海這座文化大碼頭實現了長足的發展。
  • 三回書目三個瞬間,聽著評彈走進大師蔣月泉的傳奇人生
    用蔣月泉所開創的中篇評彈的藝術形式來展現評彈宗師蔣月泉的一生。昨晚,集結滬蘇兩地、老中青三代評彈名家的原創中篇評彈《蔣月泉》在上海大劇院中劇場首演。作品根據蔣月泉藝術人生為基礎、追溯大師生平足跡,將其生平故事和「蔣調」經典作品相結合,用三弦琵琶吳儂軟語唱出了一個人們熟悉卻又不那麼熟悉的蔣月泉。
  • 新民晚報數字報-評彈一代宗師蔣月泉與師友之間(下)
    蔣月泉總能發現和稱揚他們的特點和優長。  蔣月泉曾多次與劉天韻同臺演出,曾在劉天韻創演的選回《義責王魁》中擔任下手,起書中的反面角色王魁。書中劉天韻起的義僕王忠在訓責王魁時,有一檔用「陳調」唱的唱篇。為更好地表現人物,使演出取得最佳效果,蔣月泉特地為劉天韻將這檔「陳調」作了輔助加工。在演出中篇評彈《林衝》的《血濺山神廟》書回時,蔣月泉和劉天韻分起林衝與陸謙角色。
  • 評彈表演藝術家蔣月泉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昨舉行
    東方網11月25日消息:據《青年報》報導,2001年去世的評彈大師蔣月泉如果活到現在已經100周歲了。昨天,中國文聯、中國曲藝家協會和上海市文聯舉行了紀念蔣月泉誕辰100周年專題座談會,緬懷大師的藝德風範,展望評彈藝術的未來。  蔣月泉是評彈開宗立派的大師,他創立的蔣調,恐怕是現在流傳最廣的評彈流派。
  • 從蔣月泉傳承《玉蜻蜓》想到的
    沈鴻鑫我是蘇州人,從小就喜歡聽評彈,上個世紀60年代起又開始研究評彈,所以,既是一個聽齡很長的老聽客,又是一個評彈理論工作者。我尤為推崇蔣月泉等前輩藝術家,覺得蔣月泉傳承《玉蜻蜓》的經歷至今給我們以深刻的啟迪。
  • 評彈與文化廣場
    1959年評彈進入近萬座的文化廣場演出,可以說是其巔峰期的一個標誌。  文化廣場是當時上海最大的演出場所,舞臺臺深約19米,臺口約21米,座位近萬。此前,評彈從未進過這樣的大場子。那是在1957年8月,上海音樂家協會在文化廣場舉辦「星期音樂會」戲曲專場,邀請上海評彈團參加。蔣月泉、朱慧珍雙檔在專場中演唱了彈詞開篇,聽眾反響熱烈。上海評彈團由此產生了進文化廣場演出的設想。
  • 紀念蔣月泉誕辰百年活動舉行
    本報訊(記者 諸葛漪)今年是評彈表演藝術家蔣月泉誕辰100周年。為系統總結蔣月泉傑出的藝術成就,深切緬懷他崇高的藝德風範,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曲藝事業繁榮興盛,中國文聯、中國曲協、上海市文聯聯合在滬舉辦系列紀念活動。
  • 賞析 彈詞選段 蔣月泉、朱慧珍:白蛇-賞中秋
    上海評彈團的《白蛇》本子來自被稱為「蛇王」的楊仁麟。但是蔣月泉、朱慧珍的演出本是根據自身藝術特色來進行定製的,包括所有的唱詞,都由陳靈犀重新寫就。隨後,他們在情節鋪排、關子設置、藝術側重等方面揚長避短,發揮了擅長演唱的優勢,同時對許仙和白素貞這兩個人物加強描摹,讓這部書目呈現出一番全新而又同樣吸引人的面貌。
  • 如果鄧麗君能唱一回評彈
    今天看到不少文章寫鄧麗君,大家都知道我喜歡評彈,不妨我來寫一點她和評彈的關係,作為一點補充好了。不少評彈藝術家都喜歡鄧麗君,蔣月泉尤其如此。不久前有機會在香港我和鄧麗君交流了一下,鄧麗君十分謙虛好學,連蘇州評彈也愛聽,雖然聽不懂,優美的彈詞唱腔也能惹她喜愛,這位響徹東南亞的女歌星博採眾長,難怪她的歌聲如此動人,經久不衰。」蔣月泉和鄧麗君惺惺相惜圖片來自網絡蔣月泉說這段話是在八十年代,事實上他早就已經在自己的藝術作品中融入了鄧麗君的元素。
  • 說文化,唱古今,名家帶你賞蘇州評彈之韻
    中國江蘇網訊 提起蘇州評彈,不少人都會想到吳儂軟語的清麗與吳文化的雅致,但卻很少有人了解蘇州評彈的流派與其藝術文化特點。11月24日,蘇州評彈流派的藝術特色講座在蘇州花卉植物園舉行,通過說唱結合的形式吸引了不少喜愛蘇州評彈藝術的觀眾前來。
  • 蘇州市曲藝名家齊聚「評彈之鄉」黃埭鎮
    昨天(1月16日),蘇州市曲藝家協會八屆五次理事會在黃埭鎮召開,並舉行「評彈之鄉 品味黃埭」光裕之星——2021蘇州評彈曲藝名家新星新年惠民演出,袁小良
  • 蔣月泉三次拜師
    著名評彈藝術家蔣月泉最開始想拜一個說評話《三國》的名家為師,他父親一打聽,需要的拜師金很高,交不起。後來,經一位親戚介紹,蔣月泉拜了擅唱彈詞《珍珠塔》的鍾笑儂為師。鍾笑儂是彈詞名家魏鈺卿的弟子,他說表細膩,所唱「馬調」別具一格,當時在書壇上也很有名。但是蔣月泉總覺得《珍珠塔》這部書的書性不大適合自己,因此只學了三個月就中止了。
  • 蘇州評彈名段《賞中秋》
    劇中多次出現的蘇州評彈,讓這個古老而現代的城市更加充滿歷史文化氣息,雅的周正。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總稱,是採用吳語徒口講說表演的傳統曲藝說書戲劇形式。它產生並流行於蘇州,以及江、浙、滬一帶。    劇中多次出現評彈名篇《賞中秋》。是長篇彈詞《白蛇》中的著名唱段。這一段被蔣月泉、朱慧珍兩位評彈大師根據自身藝術特色來進行演繹。
  • 評彈名家們的自白
    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成立於1951年11月10日,即今上海評彈團之前身。當時在上海人民大舞臺舉行建團大會,京劇團、雜技團和評彈團同時成立。
  • 評彈表演藝術家陳希安逝世,上海評彈團「十八藝人」已成絕響
    上海評彈團「十八藝人」之一的評彈表演藝術家陳希安2019年10月24日凌晨4點12分在瑞金醫院逝世,享年92歲。根據老人的遺願,喪事一切從簡。至此,劉天韻、蔣月泉、唐耿良等18位首批加入上海評彈團的藝術家相繼離世,如今已無一人健在,屬於評彈的一個時代落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