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評彈一代宗師蔣月泉先生的百年誕辰而張開的系列活動,自去年《尋找·蔣月泉》評彈專場演出獲得強烈反響後,並未就此鳴金收兵。根據蔣月泉藝術人生為基礎、追溯大師生平足跡,將其生平故事和「蔣調」經典作品結合起來的原創中篇評彈《蔣月泉》將於11月11日-16日在上海大劇院中劇場上演。作為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江南韻·上海情」板塊重頭戲,這部原創作品將和滬劇《敦煌女兒》、古詩詞演唱會《詩魂詞魄》一同,展現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魅力。上海重大文藝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吳孝明19日表示,《蔣月泉》要致力成為一部留得下、傳得開、走得遠的作品。
作為評彈一代宗師,蔣月泉可謂集大成者,他所創造的「蔣調」傳唱範圍之廣,影響力之深,至今無人能出其右。蔣月泉的關門弟子、如今評彈界的蔣調「掌門人」秦建國表示:「老師聰明過人,僅僅用了五年時間就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讓人佩服。」事實上,在那個評彈人才輩出的時代,蔣月泉初露頭角時並非最出挑的,但他眼光長遠、格局開闊,並不滿足於在電臺唱開篇賺快錢,始終明確「唯有形成自己的風格才能立於長久」的道理。
蔣月泉成名很早,17歲拜師,22歲就演唱了被認為是蔣調雛形的《離恨天》。他最初拜師張雲亭學習《玉蜻蜓》,後為學唱「周調」寧可降輩分拜師兄周玉泉。即便是成為了各大電臺爭相哄搶的「紅人」,蔣月泉也從未停止自省,而是在「巧嘴」姚蔭梅的點撥下,刻苦鑽研說表藝術,才最終成為了「說噱彈唱」俱佳的一代大師。借鑑京劇發聲方法,在「周調」和「俞調」的基礎上他創造發展了旋律優美、韻味醇厚的「蔣調」。當時有人贊他的演出「說噱得雲亭之妙,彈唱有玉泉之神」。
蔣月泉的成就,與他這一生從未停止對自我潛力的挖掘和對藝術孜孜以求的探索相關。1951年,蔣月泉加入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今上海評彈團),曾任副團長。此前,蔣月泉唱的大都是風花雪月、才子佳人,而此後他主動把創作的目光投向工農商學兵及知識份子,參與創作了一批反應現實生活的優秀作品。評彈界的第一部中篇評彈《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創作時,蔣月泉便隨團深入安徽治淮工地。1953年參加赴朝慰問團,他又與彈詞作家陳靈犀一起對傳統長篇《玉蜻蜓》和《白蛇傳》進行了整理加工。他演出的中篇《王孝和》《林衝》《劉胡蘭》《王佐斷臂》《廳堂奪子》《人強馬壯》等深為聽客喜愛。其中有不少現代中篇傳唱至今,有的還成為蔣調後期的代表曲目。
為讓評彈藝術代代相傳,蔣月泉還培養王柏蔭、潘聞蔭、蘇毓蔭、華國蔭、蔣培森、秦建國等一大批有影響的「蔣調」接班人。秦建國表示:「如今我們傳承『蔣派』,既是要傳承經典唱段和作品,更是要傳承蔣月泉的崇高藝德和『匠心精神』。無論是對傳統書目的精打細磨或是對現代書目的創作,他都是精益求精、孜孜以求,」
原創中篇評彈《蔣月泉》由上海藝動天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出品,上海評彈團共同推出,以評彈藝術形式來展現這位評彈宗師的一生,可謂是一次嶄新的嘗試。這一中篇採取集體創作的形式,由朱信陵、司馬偉、秦建國分頭執筆完成《情迷歧途》《鳳凰涅槃》《藝登巔峰》三回書目,竇福龍統籌撰稿,既體現唱詞的典雅和文學性,又強調文採流暢、雅俗共賞。
原創中篇評彈《蔣月泉》自去年蔣月泉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活動之後便啟動創作,經集中商討、擬定提綱後確定人物事件、寫作角度,不斷修正、加工、提高,來來去去不下寫了四稿。參與創作並演出的秦建國表示:「我們試圖通過這部作品,讓更多的人走近蔣月泉、了解蔣月泉,喜歡蔣月泉,從而也讓評彈藝術走得更遠。用評彈來說蔣月泉、唱蔣月泉、演蔣月泉,也是想通過大師的一生,讓後輩演員從中得到啟迪,明白自己肩負的責任,不懈努力,永攀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在長三角文藝發展聯盟不斷推進的當下,原創中篇評彈《蔣月泉》也以大評彈概念、大協作融合集結了當今評彈界出類拔萃的名家和最具潛力的新秀。星光熠熠的陣容中既有蘇州評彈名家盛小雲、張建珍、陳琰、錢國華,也有上海評彈團生力軍秦建國、高博文、黃海華、姜嘯博、王萍、王承、候驍晟、吳嘯芸等。兩地評彈界的強強聯手,讓這部新作更具「含金量」。中國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江蘇省曲藝家協會主席盛小雲表示:「蔣月泉大師在評彈界是人人敬服,無論是他的人品還是藝德,都是我們後輩的楷模。聽說是圍繞他的生平創作的作品,大家都積極踴躍參與,絕無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