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評彈宗師留下的「上海聲音」

2021-01-18 上觀


作為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江南韻·上海情」板塊的重頭戲,原創中篇評彈《蔣月泉》自11月11日起,在上海大劇院連演6天。評彈界老中青三代名家用蔣月泉所開創的中篇評彈形式展現了這位評彈宗師的藝術人生。
   

起源於蘇州的評彈藝術,在上海這座文化大碼頭實現了長足的發展。將評彈與多種藝術形式融會貫通的蔣月泉,為觀眾留下的是海納百川的上海聲音。
 

藏起來的電報    
   

11月11日,上海大劇院中劇場,評彈演員秦建國的一段《廳堂奪子》說罷,臺下掌聲雷動。
   

《廳堂奪子》是長篇彈詞《玉蜻蜓》中的一折,是評彈宗師蔣月泉的代表作。作為蔣月泉的關門弟子,秦建國與搭檔以書中書的方式再現了那個被戲迷譽為蔣月泉巔峰演出的夜晚。
 

1962年7月,香港九龍普慶大戲院裡座無虛席。這是上海評彈團第一次赴港的最後一場演出,許多觀眾奔著《廳堂奪子》這齣壓臺戲而來。當蔣月泉與搭檔楊振言唱到金大娘逼迫徐元宰複姓歸宗的高潮部分時,幾乎是一句一彩,掌聲如雷,後臺的同行們也不自覺地圍攏過來,聚精會神地欣賞。謝幕時,蔣月泉與楊振言是一謝再謝。
   

此時,蔣月泉的心已飛到了千裡之外的上海。就在演出前一天,他接到了兒子發來的電報———妻子邱寶琴患肝癌晚期,手術情況不佳,生命垂危。電報還攥在手裡,同事急匆匆地來敲蔣月泉的門:即將登臺演出的劉天韻突發高燒,《廳堂奪子》還能不能演?蔣月泉悄悄藏起了電報,他決定挑起劉天韻的角色,原本蔣月泉、劉天韻和楊振言的三人檔臨時變成了他與楊振言的雙檔。
   

一人分飾二角、強忍對妻子思念的蔣月泉在臺上超常發揮,與搭檔完成了藝術生涯的巔峰之作。臺下的觀眾用一臺小錄音機錄下了這段《廳堂奪子》,成為評彈史上珍貴的紀念。
   

演出一結束,蔣月泉匆匆趕回上海。沒多久,妻子離世。
   

妻子邱寶琴出身名門,兩人初識時,蔣月泉只是一個剛剛嶄露頭角的評彈演員。那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來自於蘇州的評彈在上海進入了名家輩出的黃金時代,在各大廣播電臺播放的戲曲節目中,要數評彈最受歡迎。
   

蔣月泉17歲拜師張雲亭,22歲就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他還向周玉泉學習「周調」,在「周調」的基礎上,又汲取了其他戲曲的音樂元素,創新發展成廣受歡迎的「蔣調」。他在電臺的一曲《離恨天》風靡上海灘。聽眾稱他是中國的「平·克勞斯貝」。那時的蔣月泉在臺上是一位文質彬彬的說書先生,一到臺下儼然就是一個摩登青年,他騎著一輛哈雷摩託車,一天要趕三個書場、六檔電臺節目。

「快蔣調」的大膽突破


聽評彈,是新中國成立前許多老上海人重要的文化生活之一。當時最受歡迎的要數蔣月泉和王柏蔭師徒檔說《玉蜻蜓》;張鑑庭、張鑑國兄弟檔說《十美圖》;周雲瑞和陳希安師兄弟檔說《珍珠塔》;唐耿良單檔評話說《三國》。因為他們七人經常聯袂演出,所以有「四響檔」之稱。
   

新中國成立之初,「四響檔」受邀去香港開書場。不料,臺灣方面發出了「邀約」,想盡辦法利誘他們去臺灣,蔣月泉嚴詞拒絕。
   

回到上海後,民間藝人走集體化道路的新風迎面撲來,蔣月泉很快就感受到了新時代的氣息。儘管參加國營團體後的工資收入遠遠少於單幹,但他還是決定順應新時代。1951年11月20日,由蔣月泉與「四響檔」等18名藝人組成的「上海人民評彈工作團」正式成立。就在評彈團成立後的第三天,為了響應毛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號召,蔣月泉與同事們趕赴安徽治淮工地體驗生活。
   

那個曾經的摩登青年蔣月泉突然就像換了一個人。他與農民們一起住工棚、睡通鋪,一日三餐吃糠麩,在西北風裡挖凍土。就這樣過了三個月後,他們把治淮生活中的素材編成了劇本《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分成四回書,一個晚上全部演完,第一部中篇評彈誕生了。
   

蔣月泉白天勞動,夜裡琢磨。假如依舊按照過去長篇評彈的唱法,四平八穩,節奏未免太慢了。他試著在唱腔上進行大膽突破。既有自己風格,又有時代特色的「快蔣調」就此形成。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在有著500個座位的滄州書場連滿三個月,創造了歷史紀錄。


包容並蓄的上海聲音


上世紀60年代,蔣月泉已成為評彈界的領軍人物,他的「蔣調」是公認的評彈流派唱腔中傳唱最廣、最受歡迎的一派,可謂「十唱九蔣」「無票不蔣」,直到現在,凡喜歡評彈的觀眾都會哼幾句「蔣調」。
   

《蔣月泉》的總撰稿竇福龍認為:「蔣調或者說蔣派之所以能成為評彈界的第一流派,最關鍵的原因在於其雅俗共賞、風格明顯。無論是底層的勞動人民還是知識階層,都喜歡蔣調的味道。然而真正學過蔣調才知道,它易學難精,上口很容易,要唱好很難,因為蔣調非常講究。」
   

在評彈界,蔣月泉的「疙瘩」是出了名的。細到一個唱腔的設計,一個字的發聲,一個噱頭的語氣、節奏,都十分講究,力求分寸精準。他把評彈說、噱、彈、唱、演的看家功夫發揮到新的境界,創造了評彈藝術的高峰。「和當時另一大評彈流派楊派相比,蔣月泉的表演就像是一塊美玉,他細心雕琢,卻不留痕跡,仿佛自然天成。」竇福龍說。
   

蔣月泉的說表從不用濃墨重彩,而是講究語言的洗鍊精到,「無一字糟蹋」,也從不「瞎用氣力」。他並不把一切都說盡說絕,而是點到為止,為聽眾留下了想像的空間。「評彈是一種聽覺藝術,演員靠說、噱、彈、唱為觀眾營造一個想像的空間,不同的觀眾聽書時所想像的內容是不盡相同的,這就是評彈這門藝術最特殊的魅力。」秦建國說。
   

蔣月泉在「放噱」時,用語精當,妙語如珠。他總能喚起聽眾去細辨他的言中之意,深會他的言外之音,與聽眾之間建立起微妙而親密的交流。
   

蔣月泉的唱腔裡有不少京劇的韻味。他曾專門請京劇演員教戲,生旦淨末醜各種行當都學。然而聽眾們聽蔣調時並不會聽出京劇的痕跡,因為蔣月泉將京劇的元素自然地融入自己的唱腔中。除了京劇,蔣月泉還吸收了京韻大鼓、流行歌曲等諸多藝術形式的營養,博採眾長、融會貫通。
   

起源於蘇州的評彈進入上海後,從茶樓走進了書場、劇場,從原本的茶館文化發展為人們喜愛的都市評彈。上海重大文藝創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吳孝明認為,評彈在上海中西交融、南北薈萃的海派文化環境中,不斷吸收著其他藝術的養料,隨著這座城市的發展而發展,也體現著上海這座城市的精神。蔣月泉正是在上海這座「文化大碼頭」裡,創造了符合上海城市審美藝術和審美情趣的「蔣調」。他雖然唱的是蘇州話,但代表的卻是一種包容並蓄的上海聲音。


大評彈大協作


如何用蔣月泉所開創的中篇評彈來展現蔣月泉的一生,在短短兩個多小時裡將其生平故事和「蔣調」經典作品相結合?《蔣月泉》的創作團隊採用了一種嶄新的集體創作的形式———由朱信陵、司馬偉、秦建國分頭執筆完成《情迷歧途》《鳳凰涅槃》《藝登巔峰》三回書目的創作,再現蔣月泉人生中重要的三個瞬間。最後再交由精於評彈唱詞研究和寫作的竇福龍統籌撰稿,統一人物和風格。


當今「蔣調」的掌門人秦建國對記者說:「我們在回顧、講述老師的人生故事的同時,也在溫故著他對藝術的那份精益求精。我們既要傳承他的經典唱段和作品,更要傳承蔣月泉的崇高藝德和文化工匠精神。」


這部由上海藝動天下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上海評彈團共同推出的作品,以大評彈概念、大協作融合集結了當今評彈界出類拔萃的名家和最具潛力的新秀。既有上海評彈團的秦建國、高博文、黃海華等名家新秀,也有來自蘇州的張建珍、陳琰、錢國華等生力軍,兩地評彈界的強強聯手,讓觀眾大飽眼福與耳福。


演出前夕,原本要登臺的評彈名家盛小雲突發眼疾,遠在加拿大的評彈演員倪迎春「臨危受命」,趕赴上海的排練現場。她告訴記者:「我與蔣月泉老師好像有一種冥冥之中的緣分,我心中對他非常感恩,參加這次演出我義不容辭。」
   

「評彈這門藝術很擅長剖析人物的內心,其間離的表演效果、跳進跳出的角色轉換,看似是平面的,但效果是立體的。我們希望這部作品能帶大家走進蔣月泉的人生,了解他的內心與人生抉擇以及他對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做出的重要貢獻。」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說。

相關焦點

  • 評彈宗師蔣月泉與他的「蔣調」
    德如皓月,藝似湧泉,名字裡的一「月」一「泉」,竟是這樣貼切地概括了一代評彈宗師蔣月泉的藝術和人生。60年的舞臺生涯,蔣月泉積累了豐富的藝術經驗,留下了眾多藝術珍品。今天(12月4日)是蔣先生101周年誕辰,讓我們一同看看他如何將評彈與京劇融合,從中汲取精粹使藝術再造。
  • 滬蘇評彈名家雲集,原創新作還原評彈宗師蔣月泉一生
    自去年《尋找·蔣月泉》評彈專場演出獲得強烈反響後,紀念一代評彈宗師蔣月泉先生百年誕辰的系列活動仍將在今年延續。以蔣月泉藝術人生為基礎、追溯大師生平足跡,將其生平故事和「蔣調」經典作品結合起來的原創中篇評彈《蔣月泉》將於11月11日-16日在上海大劇院中劇場上演。
  • 我們距離評彈宗師蔣月泉還有多遠?
    圖片說明:我們該如何學習蔣月泉?網絡圖  昨天,紀念評彈表演藝術家——蔣月泉誕辰100周年專題座談會在上海文聯文藝大廳舉辦。  來自京蘇浙滬的曲藝名家,還有蔣月泉徒弟、家屬代表深情講述了他們與蔣月泉先生的動人過往。「我們紀念蔣月泉先生,要學習他德藝雙馨,努力以高尚的職業操守、良好的社會形象和優秀作品贏得人民喜愛和歡迎。」中國文聯第九屆副主席楊承志說。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 《蔣月泉》11月亮相藝術節 用藝術還原評彈宗師一生
    圖片說明:評彈《蔣月泉》演出定妝照  為紀念評彈一代宗師蔣月泉先生的百年誕辰而舉辦的系列活動,自去年《尋找·蔣月泉》評彈專場演出獲得強烈反響後,並未就此鳴金收兵。將大師生平故事和「蔣調」經典作品結合起來的原創中篇評彈《蔣月泉》將於11月11日-16日在上海大劇院中劇場上演。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第20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江南韻·上海情」板塊重頭戲,這部原創作品將和滬劇《敦煌女兒》、古詩詞演唱會《詩魂詞魄》一同,展現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魅力。
  • 三回書目三個瞬間,聽著評彈走進大師蔣月泉的傳奇人生
    用蔣月泉所開創的中篇評彈的藝術形式來展現評彈宗師蔣月泉的一生。昨晚,集結滬蘇兩地、老中青三代評彈名家的原創中篇評彈《蔣月泉》在上海大劇院中劇場首演。圖說:中篇評彈《蔣月泉》 官方圖演出進行至夜深,觀眾群裡不乏拄著拐著、白了頭髮老聽客,卻幾乎無人早退,謝幕時掌聲雷動,有自小迷「蔣調」的觀眾表示:「從來都是聽著『蔣調』來親近大師的藝術,今晚,能聽著評彈走進蔣月泉的人生,感覺完滿了。」
  • 「大評彈」集結上海、蘇州名家,《蔣月泉》再現一代宗師傳奇
    為紀念評彈一代宗師蔣月泉先生的百年誕辰而張開的系列活動,自去年《尋找·蔣月泉》評彈專場演出獲得強烈反響後,並未就此鳴金收兵。根據蔣月泉藝術人生為基礎、追溯大師生平足跡,將其生平故事和「蔣調」經典作品結合起來的原創中篇評彈《蔣月泉》將於11月11日-16日在上海大劇院中劇場上演。
  • 上海評彈團青年演員集體拜師
    蘇州評彈學校校長王善春也特地趕到拜師儀式現場,見證學生們藝術道路新階段的開啟。此次來到上海評彈團收徒,邢晏春、邢晏芝兩位老師也頗為欣喜,看到學生們有更好的發展平臺,作為前輩的他們也由衷感到高興。  近年來,隨著長三角地區文化一體化的發展,江蘇、上海等地評彈界的交流更是日益頻繁。
  • 蔣月泉評彈藝術流派的形成與發展
    一、蔣派評彈藝術的形成  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約定俗成的統稱,起源於蘇州,發祥於上海,是江浙滬一帶最主要的曲藝品種,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2006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文化保護名錄。評彈藝術肇始於明清話本說唱,到晚清時已積累形成了陳遇乾、俞秀山、馬如飛三大傳承體系。
  • 悅閱之旅—花姐帶你聽評彈
    2020年9月19日下午,上海浦東圖書館一號廳,由浦東圖書館、浦東新區工人文化宮等主辦的悅閱之旅—花姐帶你聽評彈在這舉行,在夏末秋初之際送上了一杯沁人心脾、滋味雋永的「評彈冰飲」。蘇州評彈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這門由」吳方言」為基礎表演的說唱藝術,」方言「是一把雙刃劍;沒有了方言,這就不是評彈。在活動現場,陸錦花為前來參加活動的評彈愛好者講述了評彈的前世今生,並現場彈奏了部分經典曲目。現場時而鴉雀無聲,評彈迷們沉浸在評彈故事中,時而又響起雷鳴般的掌聲,一號報告廳儼然成為了評彈的歡樂海洋,精彩的演繹著實讓評彈迷們過足了癮。
  • 8位上海評彈團青年演員集體拜師,00後接過傳承大旗
    評彈藝術家邢晏春、邢晏芝和評彈名家高博文、吳新伯、毛新琳、黃海華6位老師則端坐受禮,正式收徒。拜師儀式上,6位先生和8位學生師徒合影。口傳心授、師徒相傳一直是中國戲曲曲藝的傳承特色。自2015年12月起,上海評彈團啟動「薪火計劃」,5年內3次舉辦大規模的集體拜師儀式,共有29位演員拜師學習,十多部作品得以後繼有人。
  • 蘇州評彈,中國最美的聲音
    評彈之美語言表演之美:精雅細膩評彈有的是金戈鐵馬的歷史演義和叱吒風雲的俠義豪傑,有的是兒女情長的傳奇小說和民間故事,娓娓動聽的軟語,好似唱入了心坎,每每回味,滋味萬千。而就狹義的蘇州彈詞來說,南不出浙江嘉興,西不過常州,北不越常熟,東也超不過上海松江。 由於地域小,藝人多,聽眾的口味不一樣,藝術競爭迫使藝人在創新書、新腔、新表演風格等方面做各種探索。演唱採用的音樂曲調為板腔體的說書調,即所謂「書調」。 蘇州彈詞流派之豐,堪稱我國「曲藝之最」。
  • 評彈表演藝術家陳希安逝世,上海評彈團「十八藝人」已成絕響
    上海評彈團「十八藝人」之一的評彈表演藝術家陳希安2019年10月24日凌晨4點12分在瑞金醫院逝世,享年92歲。根據老人的遺願,喪事一切從簡。至此,劉天韻、蔣月泉、唐耿良等18位首批加入上海評彈團的藝術家相繼離世,如今已無一人健在,屬於評彈的一個時代落幕了。
  • 蘇州評彈名段《賞中秋》
    劇中多次出現的蘇州評彈,讓這個古老而現代的城市更加充滿歷史文化氣息,雅的周正。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總稱,是採用吳語徒口講說表演的傳統曲藝說書戲劇形式。它產生並流行於蘇州,以及江、浙、滬一帶。    劇中多次出現評彈名篇《賞中秋》。是長篇彈詞《白蛇》中的著名唱段。這一段被蔣月泉、朱慧珍兩位評彈大師根據自身藝術特色來進行演繹。
  • 傳承評彈藝術 上海評彈團今舉行傳統拜師儀式
    入門拜師是戲曲界的傳統,今天,上海評彈團在豫園海上梨園舉辦了青年演員集體拜師儀式。邢晏春邢晏芝、高博文、吳新伯、毛新琳、黃海華等一批當代上海和蘇州的評彈名家喜收愛徒,他們將秉持守正創新的理念,將技藝傾囊相授給年輕一代。
  • 新民晚報數字報-評彈一代宗師蔣月泉與師友之間(下)
    ◆ 吳宗錫  蔣月泉與合作者  除了演出長篇的拼檔合作以外,蔣月泉還在演出多部中短篇時,與上海評彈團的多位藝術家同臺合作演出
  • 蘇州評彈又火了!越來越多年輕人開始「路轉粉」!
    它與崑曲、園林一起成為蘇州「文化三絕」,又同崑曲、蘇劇並稱為蘇州曲壇「三朵奇葩」,國學大師俞大綱譽之為「中國最美的聲音」。 當我們走在平江路、山塘街、石路,甚至是小公園,都能聽到評彈的聲音。而且在很多的電影電視中,也常運用評彈作為主題曲、背景音樂:
  • 老「書迷」聽評彈突發意外摔倒,幸好……
    老「書迷」聽評彈突發意外摔倒,幸好…… 2020-11-04 21: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海上記憶】上海評彈團18人,原來從這裡起步
    這位上世紀40年代就在上海聲名鵲起的青年響檔,此刻面臨人生重大抉擇:拿手的傳統長篇書目演出恐難以為繼,上海的戲曲界正面臨改革,自己未來的職業前景究竟在何處? 一度,幾個評彈演員商量,是不是要改行,比如去學做「科學醬油」。
  • 張如君劉韻若著《評彈藝人談藝錄》上海首發
    評彈名家張如君、劉韻若夫婦一生從事評彈藝術,他們將自己學習研究評彈的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編著成了《評彈藝人談藝錄》。近日,該書在上海曲藝家協會首發。  《評彈藝術談藝錄》從優秀傳統書目《描金鳳》開篇,通過具體的藝術實例,詮釋了「說噱彈唱演」等評彈藝術手段的精彩運用,並記載了和前輩藝術大師蓋叫天、駱玉笙、姚慕雙、周柏春,篆刻大師陳巨來等人的藝術交往,以及周恩來、陳雲、葉劍英等國家領導人對評彈的關心,分析了評彈前輩範雪君、黃靜芬、蔣雲仙、朱雪琴、徐麗仙、朱慧珍的藝術特點。書中還收入了他們的自傳、珍貴照片及讀者來信。
  • 上海評彈團響應社區「集結號」,評彈演員為高齡老人送菜上門
    除了居家練功、創作新書目,上海評彈團的演員們也紛紛投身於社區防疫志願服務中,有人每天主動為樓道和電梯消毒,有人在小區登記返滬人員信息、幫忙測量體溫……今天,上海評彈團的防疫先鋒隊走進了石門二路街道居民家中,為社區90歲以上的老人和殘障人士家庭送上了免費的新鮮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