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場,00後們來了!上海評彈團青年演員集體拜師

2020-12-23 東方網

  鞠躬、遞門生帖、獻花、教師寄語……11月18日下午,上海評彈團在豫園海上梨園隆重舉辦青年演員集體拜師儀式。錢晏、姚依依、季毅洋、鄭鳴秋、張園園、張振陽、黃濟璠、林昱辰八位青年演員依傳統行拜師禮。著名評彈藝術家邢晏春、邢晏芝,著名評彈演員高博文、吳新伯、毛新琳、黃海華端坐受禮,並對後輩諄諄寄語。

  守正創新,00後接過傳承大旗

  口傳心授、師徒相傳是中國戲曲曲藝的傳承特色。自2015年12月起,上海評彈團啟動「薪火計劃」,五年內三次舉辦大規模的集體拜師儀式,共有29位演員拜師學習,讓長篇彈詞《玉蜻蜓》、《白蛇》、《十美圖》、《顧鼎臣》、《珍珠塔》、《三笑》、《武松》、《雙金錠》、《雙珠鳳》,長篇評話《隋唐》、《英烈》、《水滸》、《嶽傳》、《楊家將》、《七俠五義》等十多部作品後繼有人。

  此次本次參加拜師儀式的共有八位青年演員,包括七位彈詞演員和一位評話演員,年齡最小的黃濟璠、林昱辰、季毅洋均出生於2000年。其中黃濟璠將跟隨毛新琳學習《十美圖》、《顧鼎臣》,林昱辰跟隨黃海華學習《白蛇》,季毅洋則將拜入高博文門下研習《描金鳳》。他們中有的已經具備一定舞臺經驗,有的則經過大半年的跟師學習,剛剛開始了演出生涯。

  看著00後小徒弟稚氣未脫的臉龐,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相當感慨:「繁榮發展戲曲事業關鍵在人,這次拜師,目的正是要將人才的傳承、戲曲曲藝事業的發展落到實處。」

  教學相長,打造長三角教學演平臺

  此次拜師的8位青年演員均畢業於蘇州評彈學校。收徒的六位藝術家中,德高望重的邢晏春、邢晏芝端坐首席,分別收錢晏、姚依依為徒。蘇州評彈學校校長王善春也特地趕到拜師儀式現場,見證學生們藝術道路新階段的開啟。此次來到上海評彈團收徒,邢晏春、邢晏芝兩位老師也頗為欣喜,看到學生們有更好的發展平臺,作為前輩的他們也由衷感到高興。

  近年來,隨著長三角地區文化一體化的發展,江蘇、上海等地評彈界的交流更是日益頻繁。高博文表示:「長期以來,蘇州評彈學校都是上海評彈團最重要的『人才庫』,源源不斷地為評彈界輸送了優秀青年演員。」而上海評彈團也為這些青年演員搭建了實踐演出、交流提高的平臺,為年輕的傳統藝術從業者提供了更多與其他藝術樣式交流的機會。

  未來,上海評彈團還將進一步聯合蘇州評彈學校等評彈培養基地,共同探索打造教學、演出、交流一體化的人才培養機制,激勵青年演員在教學相長中探尋藝術真諦,在服務人民中砥礪從藝初心。

  齊頭並進彈詞評話共同發展

  拜師儀式上,21歲的張園園頗為惹人注目。外表文靜的她,卻是一位書壇不可多得的「女大書」。今後,她將跟隨著名評話演員吳新伯學習《大唐傳奇》。提到這位女弟子,吳新伯的愛護之情溢於言表。出生於評彈世家的吳新伯,父親吳君玉是評話一代宗師,因擅說《水滸》而聞名,母親徐檬丹不僅是一位出色的評彈藝術家,更是評彈界難得的作家。他從小耳濡目染,吳新伯對於傳承的重要性體會更深,面對評話的一度式微,吳新伯曾經憂心如焚。

  「過去有一段時間,人們提到評彈似乎只知道懷抱琵琶唱曉風殘月,忘了還有手執醒木說大江東去,」吳新伯表示:「評話加彈詞,才是完整的評彈藝術。」所幸,目前評彈界已經越來越意識到評話傳承的重要性,僅上海評彈團就吸收培養了八位青年評話演員,其中就包括「女大書」張園園。"『量』"上去了,我們接下來就要追求『質』了,要用誠惶誠恐的態度把真正的經典傳給下一代。」吳新伯說道。

  經典傳承,是榮耀更是責任

  「評彈團為我們舉辦隆重的收徒儀式,對於我來說不僅僅是一份光榮,更是一份責任,我要像我的老師一樣,將評彈藝術毫無保留地教給學生。」此次拜師活動中,毛新琳收張振陽、黃濟璠為徒,傳承《十美圖》《顧鼎臣》,任務頗重。傳戲之外,毛新琳還表示,教學生不僅要教藝術,還要引導學生追求德藝雙馨,「我們的老師當年也是這麼教導我們的」。對於年輕的90後、00後,毛新琳評價頗高:「這些小孩子品性都很不錯。今年上半年抗疫期間,團裡組織網絡直播演出、志願者服務,他們都積極參加,展現了評彈新生代的青春風採。」

  黃海華是本次拜師活動中最年輕的「先生」,林昱辰成為了他的「開山門」弟子。面對弟子鞠躬敬禮,初為人師的黃海華顯得十分激動。他告訴記者,1999年,21歲的他拜在蘇州評彈團張君謀門下,當年的拜師情景歷歷在目。20年過去,當自己也成為老師,不得不感慨歲月如梭。對於教學,黃海華認為雖然自己經驗較少,但也有年齡優勢:「我和林昱辰之間一定會有很多共同語言,教學相長,共同進步。」

  目前,上海評彈團老中青三代演員梯隊搭建初步完成,老藝術家擔任藝術指導,70後、80後作為中堅力量,90後、00後逐漸嶄露頭角登上書臺。未來,上海評彈團將繼續通過老藝術家談道、「青年讀書會」等藝徳理論學習,以及青年演員夏季集訓、年終業務考核、「一人一策」專業指導,從德、藝兩方面培養青年演員,傳承評彈藝術,排演優秀作品,踐行「出人出書走正路」的院團宗旨。

相關焦點

  • 8位上海評彈團青年演員集體拜師,00後接過傳承大旗
    11月18日下午,上海評彈團在豫園海上梨園隆重舉辦青年演員集體拜師儀式。鞠躬、遞門生帖、獻花、教師寄語……錢晏、姚依依、季毅洋、鄭鳴秋、張園園、張振陽、黃濟璠、林昱辰8位青年演員集體舉行了拜師禮。評彈藝術家邢晏春、邢晏芝和評彈名家高博文、吳新伯、毛新琳、黃海華6位老師則端坐受禮,正式收徒。拜師儀式上,6位先生和8位學生師徒合影。口傳心授、師徒相傳一直是中國戲曲曲藝的傳承特色。自2015年12月起,上海評彈團啟動「薪火計劃」,5年內3次舉辦大規模的集體拜師儀式,共有29位演員拜師學習,十多部作品得以後繼有人。
  • 傳承評彈藝術 上海評彈團今舉行傳統拜師儀式
    入門拜師是戲曲界的傳統,今天,上海評彈團在豫園海上梨園舉辦了青年演員集體拜師儀式。邢晏春邢晏芝、高博文、吳新伯、毛新琳、黃海華等一批當代上海和蘇州的評彈名家喜收愛徒,他們將秉持守正創新的理念,將技藝傾囊相授給年輕一代。
  • 今天,9位名家收了11位徒弟,上海評彈團舉行集體拜師儀式
    「學生定當謹遵師教,團結同道,刻苦鑽研,孜孜不怠,傳承先生之藝術,弘揚民族之文化……」12月21日下午,上海評彈團舉辦集體拜師儀式,11名演員拜入上海評彈團9位藝術家門下。這是繼2015年第一期人才培養「薪火計劃」後,上海評彈團更大規模的一次拜師儀式,也是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背景下,上海評彈團打開格局,首次接收跨地區、跨曲種的演員拜師。
  • 上海評彈團對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高博文、吳新伯收了江浙徒弟
    下午,上海評彈團在這裡舉辦了一場集體拜師儀式,來自滬蘇浙三地的11名演員拜入上海評彈團9位藝術家門下。這是3年來繼第一期人才培養「薪火計劃」後,上海評彈團一次更大規模的拜師儀式,也是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背景下,上海評彈團打開格局,首次接收跨地區、跨曲種的演員拜師。
  • 上海評彈團日前舉行拜師會-「知足,會把自己交給勤奮和時間」
    日前,上海評彈團舉辦集體拜師儀式,11名演員拜入上海評彈團9位藝術家門下。這是繼2015年第一期人才培養「薪火計劃」後,上海評彈團更大規模的一次拜師儀式,也是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大背景下,上海評彈團打開格局,首次接受跨地區、跨曲種的演員前來拜師。
  • 上海評彈團最年輕一代演員亮相網絡,00後說書小先生「賣相」哈靈呀
    鄉音書苑裡,昨天進行了上海評彈團聚焦青年演員考核的一場網絡直播。三檔組合裡,有4位是今年6月即將從評彈學校畢業的00後演員。這群說書小先生們初出茅廬,三弦、琵琶功力不差,說表、顏值樣樣能打,讓線上觀眾們一睹評彈新青年的風採。
  • 上海評彈團9位名家收徒,跨地區跨曲種實現「薪火相傳」
    三年前,8位評彈藝術家和9位青年演員舉行集體結對拜師儀式,上海評彈團「薪火計劃」由此揭開序幕。「薪火計劃」旨在通過拜師結對,讓書目與流派一起「薪火相傳」。當時,來自江蘇的3位評話名家陳景聲、姚江、汪正華,將自己的長篇書目傳給了上海評彈團的青年演員。
  • 聽評彈宗師留下的「上海聲音」
    演出一結束,蔣月泉匆匆趕回上海。沒多久,妻子離世。   妻子邱寶琴出身名門,兩人初識時,蔣月泉只是一個剛剛嶄露頭角的評彈演員。那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來自於蘇州的評彈在上海進入了名家輩出的黃金時代,在各大廣播電臺播放的戲曲節目中,要數評彈最受歡迎。   蔣月泉17歲拜師張雲亭,22歲就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
  • 【海上記憶】上海評彈團18人,原來從這裡起步
    這位上世紀40年代就在上海聲名鵲起的青年響檔,此刻面臨人生重大抉擇:拿手的傳統長篇書目演出恐難以為繼,上海的戲曲界正面臨改革,自己未來的職業前景究竟在何處? 一度,幾個評彈演員商量,是不是要改行,比如去學做「科學醬油」。
  • 上海評彈團響應社區「集結號」,評彈演員為高齡老人送菜上門
    除了居家練功、創作新書目,上海評彈團的演員們也紛紛投身於社區防疫志願服務中,有人每天主動為樓道和電梯消毒,有人在小區登記返滬人員信息、幫忙測量體溫……今天,上海評彈團的防疫先鋒隊走進了石門二路街道居民家中,為社區90歲以上的老人和殘障人士家庭送上了免費的新鮮蔬菜。
  • 站起來、跳著舞的評彈演員,從傳統書場走進大劇院,能讓觀眾點讚嗎?
    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記得,評彈劇《醫聖》開排在3月19日,「我們穿著大衣、皮夾克,戴著口罩開會,到8月19日《醫聖》在上海大劇院首演剛好整整5個月。 《醫聖》作為首部評彈劇,從傳統書場走入劇場,有哪些經驗值得思考?
  • 小良評彈基地、常福紅韻書場揭幕
    蘇報訊(記者 羅雯)昨天上午,「小良評彈·常福紅韻」暨黨建和傳統文化雙提升項目揭幕儀式在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舉行,小良評彈基地、常福紅韻書場同時落戶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和常福街道,立足以評彈為主的傳統曲藝,傳承優秀吳文化。儀式上,由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常熟常福街道、蘇州市曲藝家協會合作共建的「小良評彈基地·常福紅韻書場」及書場抖音號正式揭牌。
  • 評彈表演藝術家陳希安逝世,上海評彈團「十八藝人」已成絕響
    上海評彈團「十八藝人」之一的評彈表演藝術家陳希安2019年10月24日凌晨4點12分在瑞金醫院逝世,享年92歲。根據老人的遺願,喪事一切從簡。至此,劉天韻、蔣月泉、唐耿良等18位首批加入上海評彈團的藝術家相繼離世,如今已無一人健在,屬於評彈的一個時代落幕了。
  • 評彈與文化廣場
    早期評彈演出是在村舍茶肆,僅有幾十到一兩百個座位。若遇名家響檔,聽眾超過兩百,所謂「雙出百」,已是不容易的了。評彈進入大中城市後,聽眾漸多,有了專業書場,座位擴大到四五百座。隨著廣播電臺的興起,有了「空中書場」等設施,聽眾面就更大了。上海解放後取締了舞廳,改建了書場,座位擴大至八百、近千個。有時還去劇場演出,有兩千左右的座位,還常滿座。
  • 評彈小劉的評彈夢,19歲登臺演出《珍珠塔》,外公外婆鼎力相助!
    還記得第一次上臺演出評彈長篇的時候,就是在蘇州大儒巷38號,那時候只有19歲,稚氣未脫,我們非常的緊張,幾天幾夜都睡不著!身為老師的外公外婆比我們還緊張,怕我們無法適應舞臺,做不了評彈演員。結果到了演出那一天,下面座無虛席,老聽眾都來看這一對小雙檔了,我們看到生意這麼好,非常的開心,沒有任何思想負擔和包袱,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一回書下來贏得了滿堂彩,從此開啟了我們的演藝生涯!
  • 評彈演員徐偉東疫情裡讀懂「家國」
    2020年,在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一大批有筋骨、有溫度的抗疫作品噴薄而出,讓人們看到了文藝的力量,也見證了許多青年文藝工作者的成長。徐偉東就是其中之一。自2015年加入上海評彈團以來,每年春節走書場、跑碼頭早已成為這個90後評話演員的日常。然而,因為疫情,一切計劃都被打亂了,徐偉東的生活也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疫」中悄然發生了改變。
  • 白天是英語老師,晚上是相聲演員!大華書場給了杭漂藝人李小龍一個...
    說到書場,今年84歲的鳳兒愣了一下:「說大書的?」儘管離開杭州幾十年了,她還記得當年在杭女中念書時,常跑到書場聽評話。 她說,上世紀80年代,人們願意拿兩張電影票換一張大華書場的門票。 如今,上城區青年路上的「大華書場」,已經是杭州僅存的一家專業書場了。
  • 突然中斷表演,這兩名上海演員一個箭步衝下臺…模子!
    兩名90後青年演員在演出時不好好表演還跑下臺幹了件和演出無關的事情這麼「不敬業」的演員不僅沒有被領導批評甚至還收到了表揚信10月22日上午,上海評彈團的兩名90後年輕演員侯驍晟和盛碧雲正在靜安區文化館白玉蘭書場合說長篇彈詞《白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