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亞會 文/攝
最動聽的歌,來源於生活;最好看的作品,記錄著時代。2020年,在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一大批有筋骨、有溫度的抗疫作品噴薄而出,讓人們看到了文藝的力量,也見證了許多青年文藝工作者的成長。徐偉東就是其中之一。
自2015年加入上海評彈團以來,每年春節走書場、跑碼頭早已成為這個90後評話演員的日常。然而,因為疫情,一切計劃都被打亂了,徐偉東的生活也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疫」中悄然發生了改變。
感恩的種子生根發芽快板裡傳遞防疫小知識
按照正常情況,今年春節,徐偉東的演出應該是從臘月排到正月的。但春節前夕,整個演藝市場被按下了暫停鍵,難得清閒的徐偉東回到了蘇州老家。「原本想著,停擺也就十來天。」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疫情的蔓延遠遠超出了他的想像。
一個突發性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迎面而來,當1.2萬90後醫務工作者先後踏上馳援武漢的徵程,1994年出生的徐偉東陷入了沉思。當時,團裡正在發布上海社區義工招募的通知,雖然無法返滬參加,但這個消息卻給徐偉東指明了方向,到社區做志願者的想法立刻在他腦海中萌生出來。
「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太好,處於低保的邊緣,受到了街道、社區的很多幫助,讓我們的小家度過了難關。那時候沒能力,但現在我長大了,一定會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幸運的是,徐偉東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與自己的專業相關。當時,社區正忙於疫情防控宣傳工作,為了快速提高傳播效果,徐偉東發揮專業優勢,將通俗易懂的防疫小知識轉為朗朗上口的蘇州話,並以小快板的形式呈現出來。新穎又輕鬆的小視頻很快在社區傳播開來,甚至還登上了學習強國的平臺。
工作六小時一口水沒喝 主動支援社區最忙關卡
這個意外驚喜也給了徐偉東更多的信心和動力。參與疫情防控宣傳工作中,徐偉東結識了許多社區工作者,通過跟他們溝通,徐偉東發現,在社區裡還有許多地方人手緊缺,大量的防控關卡需要支援。
於是,忙完宣傳工作後,徐偉東又主動請纓,來到了社區最繁忙的一個關卡,承擔起進出人群的測溫、身份核查等工作。因為是鬧市區,人流量大,每天的工作量也比其他關卡多了許多。
徐偉東至今還記得,剛到關卡服務時,從早8點到崗到下午2點交接班,他一口水都沒有喝,一直在忙。儘管這樣,徐偉東卻一點兒不覺得累。因為每次工作時,他總能聽到社區的阿姨、奶奶們發自肺腑的感謝。那一句「你們辛苦了」,對徐偉東來說,是千金不換的人間真情,更是他藝術創作的寶貴源泉。
低調捐口罩回饋母校 希望給年輕一代做好表率
更難得的是,除了到社區做志願者,這次疫情,徐偉東還默默做了許多事。採訪之前,上海評彈團的工作人員就向記者透露了這樣一件事。那是疫情剛剛爆發的時候,團裡的行政部門還在工作,得知此事後,徐偉東偷偷地將自己囤的口罩拿出來一批寄回了上海。
後來聽到評彈學校口罩緊缺的消息,徐偉東在自己已經餘量不多的情況下,又勻出了一部分寄回了母校。雪中送炭之舉很快換來了一封感謝信,採訪時記者提及此事,徐偉東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這是很正常的事,從學校的需求來看其實是杯水車薪。」
這次疫情,讓許多人想起了17年前的非典,同樣也勾起了徐偉東的許多童年回憶。2003年非典,當時的徐偉東還在讀小學三年級,對於疫情沒有太多的印象。後來,進入評彈學校學習,一些公共事件也會吸引徐偉東的目光,但讓他印象更深刻的往往是老師的舉動或者學校的某個舉措。
如今看來,年幼的他,在那個年代或許是被保護的,但身邊人的做法其實正在給他進行一場社會責任的思想教育。「就像今天發生的一切一樣,我們的所作所為也是在給更年輕的一代做出表率,這樣一代代延續下去,我們的國家一定會越來越好。」徐偉東說。
居家練功不停歇 網絡書場帶動曲藝年輕態
如今,國內疫情雖有好轉,但演藝市場仍在停擺,閒暇之餘,徐偉東也不免想念舞臺。不過,居家的日子裡他也沒有閒著,每天早起練嗓、學習名家名作、完成團裡布置的任務,把每一天都過得十分充實。
不僅如此,為了給更多觀眾供給精神食糧,徐偉東還在團裡開設的抖音帳號上不時發布自己練功、排練的小視頻,助力網絡書場成為評彈在年輕群體中傳播的新陣地。同時,他也在嘗試將疫情中的所看所思所想,反饋到自己的作品中。
徐偉東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傳統曲藝要取之於民,更要用之於民。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變成深刻的情節和動人的作品。這是徐偉東在此次疫情中收穫的寶貴經驗。
而對他自己來說,從上海到蘇州、從院團到社區、從居民到志願者,徐偉東的生活也在這個春天發生了很多變化。曾經的稚嫩、青澀逐漸蛻變成了如今的責任、擔當與奉獻,一場新冠疫情更是讓他讀懂了「家國」二字。
文藝或許無法救死扶傷,但是,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徐偉東以及和徐偉東一樣的青年文藝工作者,他們所展現出的熱血、激情、活力,一定會幻化成琴韻曲調,開出絢麗多彩的文藝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