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彈演員徐偉東疫情裡讀懂「家國」

2020-12-23 環京津網

■馬亞會 文/攝

最動聽的歌,來源於生活;最好看的作品,記錄著時代。2020年,在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一大批有筋骨、有溫度的抗疫作品噴薄而出,讓人們看到了文藝的力量,也見證了許多青年文藝工作者的成長。徐偉東就是其中之一。

自2015年加入上海評彈團以來,每年春節走書場、跑碼頭早已成為這個90後評話演員的日常。然而,因為疫情,一切計劃都被打亂了,徐偉東的生活也在這場突如其來的戰「疫」中悄然發生了改變。

感恩的種子生根發芽快板裡傳遞防疫小知識

按照正常情況,今年春節,徐偉東的演出應該是從臘月排到正月的。但春節前夕,整個演藝市場被按下了暫停鍵,難得清閒的徐偉東回到了蘇州老家。「原本想著,停擺也就十來天。」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疫情的蔓延遠遠超出了他的想像。

一個突發性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迎面而來,當1.2萬90後醫務工作者先後踏上馳援武漢的徵程,1994年出生的徐偉東陷入了沉思。當時,團裡正在發布上海社區義工招募的通知,雖然無法返滬參加,但這個消息卻給徐偉東指明了方向,到社區做志願者的想法立刻在他腦海中萌生出來。

「小時候家裡條件不太好,處於低保的邊緣,受到了街道、社區的很多幫助,讓我們的小家度過了難關。那時候沒能力,但現在我長大了,一定會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幸運的是,徐偉東接到的第一個任務就與自己的專業相關。當時,社區正忙於疫情防控宣傳工作,為了快速提高傳播效果,徐偉東發揮專業優勢,將通俗易懂的防疫小知識轉為朗朗上口的蘇州話,並以小快板的形式呈現出來。新穎又輕鬆的小視頻很快在社區傳播開來,甚至還登上了學習強國的平臺。

工作六小時一口水沒喝 主動支援社區最忙關卡

這個意外驚喜也給了徐偉東更多的信心和動力。參與疫情防控宣傳工作中,徐偉東結識了許多社區工作者,通過跟他們溝通,徐偉東發現,在社區裡還有許多地方人手緊缺,大量的防控關卡需要支援。

於是,忙完宣傳工作後,徐偉東又主動請纓,來到了社區最繁忙的一個關卡,承擔起進出人群的測溫、身份核查等工作。因為是鬧市區,人流量大,每天的工作量也比其他關卡多了許多。

徐偉東至今還記得,剛到關卡服務時,從早8點到崗到下午2點交接班,他一口水都沒有喝,一直在忙。儘管這樣,徐偉東卻一點兒不覺得累。因為每次工作時,他總能聽到社區的阿姨、奶奶們發自肺腑的感謝。那一句「你們辛苦了」,對徐偉東來說,是千金不換的人間真情,更是他藝術創作的寶貴源泉。

低調捐口罩回饋母校 希望給年輕一代做好表率

更難得的是,除了到社區做志願者,這次疫情,徐偉東還默默做了許多事。採訪之前,上海評彈團的工作人員就向記者透露了這樣一件事。那是疫情剛剛爆發的時候,團裡的行政部門還在工作,得知此事後,徐偉東偷偷地將自己囤的口罩拿出來一批寄回了上海。

後來聽到評彈學校口罩緊缺的消息,徐偉東在自己已經餘量不多的情況下,又勻出了一部分寄回了母校。雪中送炭之舉很快換來了一封感謝信,採訪時記者提及此事,徐偉東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這是很正常的事,從學校的需求來看其實是杯水車薪。」

這次疫情,讓許多人想起了17年前的非典,同樣也勾起了徐偉東的許多童年回憶。2003年非典,當時的徐偉東還在讀小學三年級,對於疫情沒有太多的印象。後來,進入評彈學校學習,一些公共事件也會吸引徐偉東的目光,但讓他印象更深刻的往往是老師的舉動或者學校的某個舉措。

如今看來,年幼的他,在那個年代或許是被保護的,但身邊人的做法其實正在給他進行一場社會責任的思想教育。「就像今天發生的一切一樣,我們的所作所為也是在給更年輕的一代做出表率,這樣一代代延續下去,我們的國家一定會越來越好。」徐偉東說。

居家練功不停歇 網絡書場帶動曲藝年輕態

如今,國內疫情雖有好轉,但演藝市場仍在停擺,閒暇之餘,徐偉東也不免想念舞臺。不過,居家的日子裡他也沒有閒著,每天早起練嗓、學習名家名作、完成團裡布置的任務,把每一天都過得十分充實。

不僅如此,為了給更多觀眾供給精神食糧,徐偉東還在團裡開設的抖音帳號上不時發布自己練功、排練的小視頻,助力網絡書場成為評彈在年輕群體中傳播的新陣地。同時,他也在嘗試將疫情中的所看所思所想,反饋到自己的作品中。

徐偉東總說,藝術來源於生活,傳統曲藝要取之於民,更要用之於民。只有把生活咀嚼透了,完全消化了,才能變成深刻的情節和動人的作品。這是徐偉東在此次疫情中收穫的寶貴經驗。

而對他自己來說,從上海到蘇州、從院團到社區、從居民到志願者,徐偉東的生活也在這個春天發生了很多變化。曾經的稚嫩、青澀逐漸蛻變成了如今的責任、擔當與奉獻,一場新冠疫情更是讓他讀懂了「家國」二字。

文藝或許無法救死扶傷,但是,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徐偉東以及和徐偉東一樣的青年文藝工作者,他們所展現出的熱血、激情、活力,一定會幻化成琴韻曲調,開出絢麗多彩的文藝之花。

相關焦點

  • 上海評彈團響應社區「集結號」,評彈演員為高齡老人送菜上門
    除了居家練功、創作新書目,上海評彈團的演員們也紛紛投身於社區防疫志願服務中,有人每天主動為樓道和電梯消毒,有人在小區登記返滬人員信息、幫忙測量體溫……今天,上海評彈團的防疫先鋒隊走進了石門二路街道居民家中,為社區90歲以上的老人和殘障人士家庭送上了免費的新鮮蔬菜。
  • 評彈演員夏慧瑩:我這樣「上戰場」
    2020年春節,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也讓我們看到了「90後」一代的群像。上海評彈團青年演員夏慧瑩,為我們講述她在這次「戰疫」中的青春故事。初二接到通知初三緊急錄製我是夏慧瑩,上海評彈團的一位青年演員。2020年的春節,因為肆虐的肺炎疫情,一切文化活動都被按下了「暫停鍵」。演出或取消或延遲,鄉音書苑裡偌大的觀眾席上空無一人。
  • 抗擊疫情上海評彈團再添暖心新作《兒子的微信》
    由上海評彈團錄製的抗擊冠狀病毒疫情開篇《眾志成城迎春歸》一經發布就受到了線上聽眾們的「點讚」:「上海評彈團的藝術家們在全國人民抗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時,精心創作了鼓舞人心的新作品,用吳儂軟語,唱出了時代的強音你們是好樣的,為你們點讚!」
  • 勇士回家,在這場最美逆行中讀懂家國情懷
    回家,在這場最美逆行中,在最偉大的情感力量中,讓我們讀懂這份家國情懷。  在這場最美逆行中,有一種友情叫 「 並肩作戰,全力以赴 」 。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抗擊疫情最吃勁的時刻,從耄耋院士到「九零後」「零零後」,勇敢的白衣戰士們逆行而上,集結於疫情暴風眼——湖北、武漢。在疫情面前,他們與武漢人民、湖北人民一起並肩作戰,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現階段,武漢94%的新冠肺炎整體治癒率,超過89%的重症患者治癒率,是他們以生命赴使命,牢記責任擔當,以忘我的情懷奮戰「疫」線,不負眾望,終於奪下武漢戰「疫」的階段性勝利。
  • 居家練功寫了58篇日記 這群青年評彈演員當了回「小學生」
    圖說:7位評話演員接受考核 官方圖 下同疫情期間,上海評彈團33位青年演員居家練功的同時,要做一份特殊的「寒假作業」——每人每天要寫一篇日記,作為業務考核的一部分。這周,58天的日記收齊。演員們也走出家門走進鄉音書苑,向臺下十多位考官匯報這段時間的學習成果。26位彈詞演員、7位評話演員,從90後跨到了00後。說、噱、彈、唱、演,年輕人的表現普遍得到了前輩們的肯定,這兩個月大家是如何漲功的?一篇篇日記裡可以找到答案。在「淅瀝瀝」的早晨泡上一壺茶,聽著摺子和開篇,這是彈詞演員侯驍晟一天練功生活的開端。
  • 【地評線】視評:在國慶新民俗中讀懂家國情懷
    中秋國慶喜相逢——「國」的生日、家的團圓,雙重樂曲交織出最澎湃最歡快的樂章。山河無恙,家國夢圓。在這「遲來的春節」裡,體驗著國慶新民俗,感受著這來之不易的幸福團圓。國慶新民俗,文化唱主角。近日,中宣部部署在全國城鄉廣泛深入開展「倡導國慶新民俗,打造愛國活動周」活動。
  • 酥到骨子裡的10首蘇州評彈
    《石庫門外婆情》,啟用了鋼琴和評彈的跨界探索。同時,在一些江南的民間小調裡加入評彈元素,用評彈演員特有的唱腔來呈現。住在石庫門的時光,是不少上海評彈名家難以忘懷的童年記憶。走在煥然一新的弄堂裡,就會想起自己在石庫門裡住了幾十年、每天練唱評彈的日子,熟悉的畫面也喚醒了很多觀眾的記憶,「重回孩提時代了,當年和家人一起聽評彈廣播,是夏夜涼風習習中的享受」「評彈人、老上海、雅致生活,都集齊了」。
  • 一聽評彈終身迷
    上世紀四五十年代,評彈在上海風靡一時,曾有書場近600家,且大多都是不下700人的規模。鼎盛時,書場一天有三四檔演出,演員要僱一輛黃包車在附近趕場。演員趕場時,往往有瘋狂的聽眾跟著演員的黃包車一路轉場,派頭十足。
  • 專訪丨評彈「麗調」傳人陸錦花:我不想一輩子只做模仿秀演員
    在《情探——李佳陸錦花琵琶與評彈音樂會》裡,她將和中國首位琵琶博士李佳對陣,用柔情軟糯的評彈琵琶,邂逅錚然有聲的器樂琵琶。在《敦煌迴響 歸去來兮》裡,她會首演疫情期間創作的吳歌《供養》。曲子聚焦的是得與失,得到了不要太放在心上,失去了也不要太牽掛,將念想供養,存放在遠方。
  • 站起來、跳著舞的評彈演員,從傳統書場走進大劇院,能讓觀眾點讚嗎?
    《醫聖》作為首部評彈劇,從傳統書場走入劇場,有哪些經驗值得思考?9月16日,上海文藝界專家學者濟濟一堂,探索新時代評彈的打開方式。 《醫聖》由上海評彈團攜手上海中醫藥學會打造,講述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臨危受命,出任長沙郡太守,帶領全郡軍民抗擊瘟疫,功成身退後歸隱山林著就《傷寒雜病論》,終成一代醫聖。《醫聖》有別於傳統評彈作品,打破評彈表演中不注重舞臺調度的傳統定式,對「一桌二椅」進行格局的突破,將視聽效果從演員身上延至舞臺。
  • 蘇州評彈 吳儂軟語裡的詩情
    雨,日常。今天不如我們就來一起聊聊蘇州評彈吧。蘇州評彈是蘇州評話和蘇州彈詞的總稱,是採用以蘇州話為代表的吳語方言,徒口講說表演的漢族曲藝說書形式,產生並流行於蘇州及江、浙、滬一帶。蘇州彈詞的演出地域,南不出浙江嘉興,西不過常州,北不越常熟,東也超不過上海松江。地域小,藝人多,聽眾要求不一,迫使藝人的表演風格等方面去作各種探索。
  • 聽評彈宗師留下的「上海聲音」
    將評彈與多種藝術形式融會貫通的蔣月泉,為觀眾留下的是海納百川的上海聲音。 藏起來的電報       11月11日,上海大劇院中劇場,評彈演員秦建國的一段《廳堂奪子》說罷,臺下掌聲雷動。   《廳堂奪子》是長篇彈詞《玉蜻蜓》中的一折,是評彈宗師蔣月泉的代表作。
  • 當法國人遇到蘇州評彈
    七裡山塘景物新,秋高氣爽盡無塵……去年10月底,巴黎中國曲藝節10周年紀念展演的競賽單元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上演,由上海評彈團青年演員陸嘉瑋、解燕表演的蘇州評彈大師蔣月泉和朱慧珍先生創作的經典彈詞《白蛇·賞中秋》,因唱腔優美、表演得當,贏得法國評委的青睞,獲得盧浮金獎。
  • 金秋評彈演出季主要節目公布 青年演員擔綱大任
    上海評彈團日前發布了將於9月7日開演的「鄉音860金秋評彈演出季」的主要節目。目前,演出季四大板塊近20臺精彩演出已同時出票。  評彈團今秋演出季中,主角無疑是青年演員。在「誰是冠軍——青年評彈星秀PK演唱會」中,蘇浙滬各大團體的評彈新生代演員將通過9月至12月的四場選秀比賽,決出冠軍。實驗專場板塊則主推新生代麗調傳人陸錦花的「《錦上添花》系列演出」。上海評彈團國家一級演員吳新伯的中篇評話 《野狼谷傳奇》也將作為評彈探索實驗作品推出。  在蘇浙滬評彈名角經典作品系列專場板塊中,張建珍將奉上「暗香幽瀾專場」。
  • 【轉載新民晚報文章】上海評彈團臺灣校園行
    上海評彈團在"中央研究院"9月24日晚上海評彈今年力推的新編中篇評彈《林徽因》在臺北市政府親子劇場上演,這也是曾多次赴臺演出的上海評彈團首次攜原創新編書目來臺灣上演
  • 滬蘇評彈名家雲集,原創新作還原評彈宗師蔣月泉一生
    自去年《尋找·蔣月泉》評彈專場演出獲得強烈反響後,紀念一代評彈宗師蔣月泉先生百年誕辰的系列活動仍將在今年延續。以蔣月泉藝術人生為基礎、追溯大師生平足跡,將其生平故事和「蔣調」經典作品結合起來的原創中篇評彈《蔣月泉》將於11月11日-16日在上海大劇院中劇場上演。
  • 上海評彈團青年演員集體拜師
    鞠躬、遞門生帖、獻花、教師寄語……11月18日下午,上海評彈團在豫園海上梨園隆重舉辦青年演員集體拜師儀式。錢晏、姚依依、季毅洋、鄭鳴秋、張園園、張振陽、黃濟璠、林昱辰八位青年演員依傳統行拜師禮。著名評彈藝術家邢晏春、邢晏芝,著名評彈演員高博文、吳新伯、毛新琳、黃海華端坐受禮,並對後輩諄諄寄語。
  • 上海評彈團最年輕一代演員亮相網絡,00後說書小先生「賣相」哈靈呀
    鄉音書苑裡,昨天進行了上海評彈團聚焦青年演員考核的一場網絡直播。三檔組合裡,有4位是今年6月即將從評彈學校畢業的00後演員。這群說書小先生們初出茅廬,三弦、琵琶功力不差,說表、顏值樣樣能打,讓線上觀眾們一睹評彈新青年的風採。
  • 評彈與文化廣場
    評彈演員們原本慣於中小型的書場,對這樣廣場式的大場子,不免有些緊張。但演出後覺得,文化廣場的音響設備非常好,聽眾都能集中精力欣賞,場內秩序井然,迅即建立了信心,說噱彈唱演左右逢源,各顯神通。  自1959到1961年,逢節慶日或暑期,上海評彈團都常組織去文化廣場演出。
  • 蘇州評彈:經典妙韻的張調作品
    14歲在杭州大世界演出紹劇,同時和著名滑稽演員杜寶林合演《火燒豆腐店》等說唱段子;16歲進髦兒戲班,學老旦和丑角;17歲在浙江湖州雙林鎮拜彈詞演員朱詠春為師。俚篤家子婆弄頭弄腦一聲喊。」長錠要伐長錠。」南京人暴落難,蹲拉馬路邊浪,擺一付清真教門個牛肉攤。句容人暴落難,蹲拉混堂裡扦腳帶擦背。」釺腳」常州人暴落難,蹲拉城隍廟裡擺一付酒釀攤,「藕家個酒釀好老喂。」無錫人暴落難,挑一付油豆腐線粉擔,蘇州人暴落難,蹲拉書場裡,賣賣五香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