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喜歡劇透,但歷史學家正是在劇透的基礎上工作

2021-02-28 新京報書評周刊

 

《無敵艦隊》

作者:[美] 加勒特·馬丁利

譯者:楊盛翔

版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2017年12月

主角

勤勉的失敗者與虛偽的勝利者

  

最被汙名化的應該是大反派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暢銷小說和影視作品太期望將他描述為一個跳梁小丑式惡毒自負的怪物,就連法國的著名史家布羅代爾也在《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中認為這位君主才智平庸,缺乏遠見。

《地中海與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

作者: [法]費爾南·布羅代爾 

譯者:唐家龍 / 曾培歌 / 吳模信

版本: 商務印書館 2017年1月

費爾南·布羅代爾在廣泛運用歷史學、地理學、社會學、政治學、民族學和經濟學等多學科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把平凡的日常生活與偉大的歷史潮流,把微觀與宏觀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地理時間、社會時間、個體時間,立體地再現了所述時代地中海世界的全貌。」

馬丁利本身的研究專長是16世紀的歐洲外交與國際關係,這一長項讓他比起那些只關心戰事走向和以勝負論英雄的學者更具有洞察力,使他可以通過那些隱約其文、卷帙浩繁的外交文書和間諜密報發掘出鮮為人知的真相。讀者會發現,腓力二世的無敵艦隊遠徵,並非事後諸葛的學者所想像的那樣,是出於宗教狂熱和個人霸權的野心,而是富有遠見和極具戰略眼光的深思熟慮的產物。

西班牙國王腓力二世。

在他的棋盤上,每一步棋都經過認真算計。他非常敏銳地判斷最危險的聯盟來自於英國與法國之間的結盟,因此支持吉斯的亨利,向傾向新教且不得人心的法國國王亨利三世發出挑戰,用於攪亂這個聯盟的可能性。這場由法王亨利三世、納瓦爾國王、未來的法國國王亨利四世以及吉斯的亨利混戰組成的「三個亨利之戰」,為腓力二世在歐陸穩紮穩打掃清了不少障礙。他也正確地看到了英國與尼德蘭那些叛服不常的傢伙們結盟的危險性。他不斷地向英國的伊莉莎白釋放若有若無的威脅信號,同時又讓她相信和平的曙光直到艦隊出發之前都依然存在。可以說,腓力二世確實有一個統籌全局的全盤計劃,這個計劃如此周密,就連伊莉莎白女王開始都被蒙在鼓裡。只是這個計劃功敗垂成。

  

伊莉莎白一世,繪於英格蘭和西班牙間的緊張狀態達至頂峰之時。

那麼作為女主角的伊莉莎白女王又如何呢?她是否真的像影視作品和小說家筆下描繪的那樣,極富魅力,集統治者的理性與女性的感性於一身呢?應該說,馬丁利對女王在歷史上形象的描述在大體上符合讀者內心中的期望,「英國人一致贊同,英格蘭的伊莉莎白在列王之中如同鳥中鳳凰,她獨一無二,超越了衡量君主的一般標準。在這一點上,他們無比正確。」

  

但接下來,馬丁利卻指出,這種互敬互愛之中隱藏著一位女王的心術和臣民的私心算計。其中當然不乏真誠的摯愛,但也摻雜了虛偽和矯飾。女王竭力博得臣民歡心的原因是她一直受到權力合法性的困擾,新教領袖這頂壓在頭頂的冠冕讓她成了天主教世界的公敵,她的幾位前任已經把民眾的耐心和忠誠消磨殆盡:國庫空虛、外戰失利、宗教紛爭,讓這個孤懸歐陸之外的島嶼的統治者無時不刻不面對多重威脅。女王深知她權力合法性的唯一來源就是民眾的擁戴,因此她不得不「將自己裝扮成臣民心中的自己」,而她的臣民也對自己所謂的「忠君」是建立在自私自利基礎上這一點心知肚明。

  

女王討好民眾,減輕賦稅、商業自由、安享和平,還能時不時搶劫一下西班牙商船撈筆外快,這是一筆上算的買賣——女王和她的臣民都對雙方之間的這層玻璃紙的存在心知肚明。他們達成的默契在於誰也不會主動捅破它,正是因為這種默契,才讓伊莉莎白時代成為後世眼中英格蘭最輝煌燦爛的黃金時代。

  

杜撰

勝負莫辨的決定戰役

  

《無敵艦隊》一書最激動人心的高潮,自然是無敵艦隊海戰的部分。從伊莉莎白時代的油畫,到今天的影視作品和小說,無一不在窮盡其能描繪這場正邪大戰的波瀾狀況。可惜,馬丁利筆下的真實戰況往好處說也只能用晦暗不明來形容。女王從未親眼見證無敵艦隊的覆滅(事實上只是嚴重受損,並未全軍覆沒)。那場決定性的勝利發生的幾天後,女王的宮廷仍然處於西班牙人隨時可能登陸的恐慌之中。女王本人表現出的鎮定自若倒是令人感慨,特別是她在營帳前對拉來充當臨時演員的士兵們舉行的演說尤為令人動容。不過我們需知,她演講時的背景可不是被戰火點燃的驚濤駭浪,而是晨風吹拂,空氣裡沒有一絲硝煙味道的御營大帳。

  

1588年8月1-2日,兩軍在貝裡岬和波特蘭角附近接連爆發激戰。

在確定西班牙艦隊已經撤退後的善後處理,尤其體現出女王倉促魯莽的一面,她急急忙忙地下令解散軍隊,讓她的臣僚和船長大驚失色。船員遣散的速度比西班牙艦隊落荒而逃的速度還要快。薪餉、衣物、食品、醫療樣樣不全,「病骨支離、衣衫半裸又求助無望的水手們倒斃在多佛和羅切斯特的街衢中,就像他們的對手殞命在拉雷多和桑坦德的大街上一樣」。這場不敗而敗讓民間更是謠諑紛紛,西班牙人為何沒有被徹底摧毀和海軍為何懼怕近距離交戰的質疑如洪水般襲來。

  

英國人用來消化勝利的時間與西班牙人吞咽失敗的時間不相上下,至於這場戰役之後的連鎖反應,更要到數年之後才能完全顯現出來。

  

結論

「決定之戰」還是「無關緊要」

  

「最終,我終究沒能發現什麼前所未聞的驚人闡釋,不過對未出版的材料的鉤沉和已出版文獻的再度檢視,倒是令我得出了些許宛如零珠碎玉的新證據,它們削弱了一些既有觀點,又使一些得到夯實」。馬丁利在序言中的這段話或許會讓拿起這本書的讀者略感失望,但在讀完整本書之後,就會發現這不過是作者慣常的自謙之詞。

  

在所謂的「既有觀點」中,最重要的一個就是在2007年捧得奧斯卡小金人榮歸的史詩巨作《伊莉莎白2:黃金時代》的片尾字幕:「無敵艦隊的挫敗是西班牙海軍史上的奇恥大辱,十年後,腓力二世去世,留下財政枯竭的西班牙,英格蘭則進入和平繁榮的時代」。用專業的學術措辭表述,就是這場戰役「標誌著西班牙殖民帝國的衰落和大不列顛的崛起」。

  

《伊莉莎白2:黃金時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2007)劇照。

但馬丁利對這一觀點的評價卻是「很難看出他們緣何持有這種觀點」。馬丁利也反駁了另外一種觀點,認為無敵艦隊一役「把西班牙對海洋的掌控轉交給英格蘭」,英國人雖然可以劫掠西班牙的海岸,但卻沒有能力進行封鎖,英國艦隊的實力也從未強過卡斯提爾和葡萄牙的總和。至於西班牙財富的削弱,更是自作多情,「與西班牙歷史上任何連續的15年相比,1588年到1603年間,從美洲押解西班牙的財寶都要更多」。馬丁利甚至寫道,即使無敵艦隊大獲全勝,「當和平最終降臨時,歐洲的景象也不會與現在偏差太遠」。

  

這些「既定觀點」被一一掀翻之後,無敵艦隊之戰還能剩下什麼呢?馬丁利的最終結論回到了觀念和自由之上,他認為這場戰爭的決定性意義在於提供了一種觀念,窮兵黷武不能長久,唯有對自由的渴求方能發揮出最大的潛能,並且成為流存至今最珍貴的遺產。

  

這個結論聽起來積極向上,但仔細品嚼就會發現它不僅是狗尾續貂,更是全書最大的敗筆。追求史實、邏輯和理性的史家,用長達400頁的篇幅剖析了每個細節,步步引領讀者透過金黃色的傳說神話窺見真相,洞察其中的幽微意旨,最終卻又回到了某種空中樓閣的理念之上。它更像是一部影視作品片尾打出的字幕,而不是一本嚴謹的歷史著作應有的結尾。

  

但馬丁利在文末加以辨析的一點,卻值得後世深思,即無敵艦隊如果真的獲勝將會如何?對於這一點,不妨提供一些史料依據,這也是馬丁利的書中所未提及的。如果在16世紀的歐洲有人預言將會興起一個「日不落帝國」的話,那麼很快會受到反駁:這不是預言,而是現實。1577年,腓力二世的西班牙帝國「旗幟所在超過了世界的三分之一,從西西里到庫思科再到基多,領土囊括九個時區。」在他晚年,隨著菲律賓的徵服和葡萄牙以及在全球的殖民擴張,腓力二世的領地遍布世界所有24個時區。其帝國領土之廣袤,遠逾歷代帝王,一如他同時代的評論者威廉·卡姆登所驚嘆的那樣,這位帝王有權說:「太陽總是照耀我」。

  

有充分的證據證明,西班牙的殖民長官早在晚明時期就籌謀盤算如何徵服中國和日本。如果這個「日不落帝國」真的趁著明清易代之際發動船艦火炮突襲中國東南沿海,強迫閉關鎖國的日本幕府開門納貢,未來的世界史將會如何呢?這可能是個好的小說的綱要,但它肯定不是歷史學者所能駕馭的題目——在史家的籠子裡,想像力的馳騁有其界限,而加勒特·馬丁利這本著作對史界同行來說,最重要的價值就是它畫出了這個界限的外緣究竟在哪兒。

相關焦點

  • 你身邊有沒有一個喜歡劇透的人?「劇透」用英文怎麼說?| 地道英語
    不,我還沒看過最新的一集。 It was epic!簡直是史詩級的劇!因為,劇透警報!邪惡的獨角獸,鮑勃最後沒死! Roy! That's another thing you've told me!羅伊!那是你告訴我的另一件事! Just because you say 'spoiler alert!'
  • 為什麼你那麼討厭別人劇透,而自己又很喜歡劇透,真相是什麼?
    我們正要討論的是我們為什麼那麼在意劇透這件事情,首先為什麼會有人劇透?劇透的原動力是什麼呢?有的人呢就是喜歡被別人劇透啊。當然呢這首先要排除的是那種無意間劇透的人,換句話來說,他自己本身並不想劇透,但是確實呢是在無意間說走了嘴,這種只能叫做意外。
  • 非人哉:九月也喜歡劇透,小玉防住了哮天卻沒防住九月,敖烈吐血
    但在網上總是有著這麼一群人,喜歡以最快的速度看完電影,緊接著在網絡上劇透,特別是這次這部電影可是偵探題材的作品,要是一開始就知道兇手那就更不用看了,敖烈為此下了血本,隔絕網絡一個星期。比起網絡上的消息,其實敖烈最擔心的還是身邊熟悉的人劇透劇情,在周圍的朋友中,敖烈最警惕的就是哮天了,哮天在前幾天已經看完了電影,以哮天的性格一定是遇到人就會劇透,小玉為了躲避小天的襲擊甚至特地請了假。
  • 劇透一時爽,一直劇透一直爽?
    防閨蜜、防同事、防同學,不想被劇透的孩子們千防萬防,愣是沒想到,在這個最不經意的地方,被劇透了個酸爽。 「你透你媽呢?」說實話,我一般不是很在乎劇透不劇透,本身就是看著玩的,沒那麼高的要求。 但云通關後,我卻突然發現,自己壓根沒關注過其它角色身上的故事與內容,唯一記住的,就是,「XX」很猛,但是他死了。
  • 漫威劇透命中率超高的大佬又來了,這次竟是《蜘蛛俠3》的劇透!
    這其中,對於漫威的不少劇透信息很多粉絲在實際觀看電影的時候,會發現其實也是「假的」,但是與此同時,一些外媒記者中也不乏一些相當牛掰的大佬,對於這些人的每次所謂「預測」和「劇透」,乃至是「內部信息」命中率都很高!
  • 《復聯4》劇透心理 劇透一時爽,一直劇透一直爽
    IMDB評分前十榜單(之前追風還改寫過其中角色小丑的故事,詳情請扒追風書苑),都已經是電影史上經典中的經典,狼人(比狠人還多一點)中的狼人。首先,從心理根源上來說,每個人都渴望被人關注,因為受人關注就意味著不孤獨,不孤獨就意味著安全,而安全感恰恰是人類的本能需要。劇透黨們正是利用了他八對劇情的好奇和期盼,來獲得被關注的需要。
  • 都說劇透死全家,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喜歡劇透?
    是劇透啊。讓你欲罷不能的是什麼?是劇透啊。不管是從現代穿越到維多利亞時代的卷福哥那是否被帽子壓直了的頭髮,還是花生doctor那性感的小鬍子——柯南說「真相只有一個」。當你興衝衝地奔到影院準備刷一下念叨了千萬遍的神探,等待間隙,太無聊,翻一下朋友圈,如下圖。是不是霎時間有一種「風在吼,馬在叫,內心在咆哮」的趕腳?
  • 劇透是最大的原罪!你遭遇過哪些慘絕人寰的劇透?
    那些喪心病狂的劇透嗶,硬是啃了生肉回來發微博彈幕劇透,第三集剛開始我就知道學姐死了。        看jojo的時候。有人把每個人哪一集死,boss是怎麼輸的,誰會遇見哪個敵人都劇透的清清楚楚發在彈幕裡        re0蕾姆還沒登場就知道最後她沉睡了……
  • 「劇透」用日語該怎麼說呢?
    大家在彈幕網站看視頻的時候,一定不會喜歡那些在彈幕中劇透的行為吧,被劇透一臉的感覺著實不好。
  • 求求你們別劇透!英語中「劇透」怎麼說?
    劇透, 警告 spoiler 「劇透」,指一些被提前告知的關於電影、電視劇、書等的信息,使觀眾或讀者失去了觀看或閱讀的驚喜。• 你身邊是不是也有一個喜歡向你劇透的朋友呢?如果你真的不喜歡被劇透,可以對他說: 「Thank you, but I prefer to watch it myself rather than spoilers .」謝謝,但是比起劇透,我更喜歡自己看。」• I don't like articles with spoilers.
  • 男子因劇透《復仇者聯盟4》遭暴打,劇透一時爽,一直劇透一直「爽」
    俗話說得好「劇透一時爽,一直劇透一直爽」,就在該男子因為劇透身心愉悅的時候,終於有影迷是忍不住上前暴打了他一頓。從上面的圖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名劇透的男子被打的很慘,甚至地面上還留下了血跡。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有些人這麼喜歡劇透呢?
  • 《復仇者聯盟3》滅霸帶你反劇透,劇透真的有那麼煩?
    雖然劇透一詞,早在劇情類小說誕生之時,就已經存在。但電影劇透在網際網路上的盛行,正是好萊塢商業文化獨佔鰲頭的標誌。 在世界的另一邊,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國際電影節之一坎城電影節正熱火朝天,但在關於坎城熱門電影的討論中,你很少能看到「防劇透」此類預警。
  • 劇透一時爽,事後……這是我被劇透最慘的一次
    姐很大聲的告訴你——劇透。尤其是看推理小說,本想著發揮姐的推理天賦找出真兇,誰知道,還沒等翻開書,就被劇透了一臉。姐的內心:我……(嗶——請文明用語)今天姐就給大家盤點一下各種花式劇透,知己知彼方能見招拆招,珍愛自己,遠離劇透。
  • 一次劇透引發的血案…
    微博熱搜上《復仇者聯盟4》的所有反轉與劇透誰能想到呢,防閨蜜、防同事、千防萬防,愣是沒想到,在這個最不經意的地方,被劇透了個酸爽。直到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壓根沒關注過其它角色身上的故事。唯一期待的,就是老狼耐德啥時候覆活。自己的觀看體驗,被這句假劇透刻意引導了。很氣很氣,感覺自己之前看的都白看了。
  • 劇透小蜘蛛又來了?荷蘭弟開播猛誇《神秘海域》,這次忍住沒劇透
    當然,人們認識到他的不僅是他的演技和外貌,還有他無時不在的「劇透體制」。此前漫威的電影在做宣傳時,都會「防著」荷蘭弟,讓工作人員和一起接受採訪的影星操碎了心。最近他趁著劇組放假的時候就開了一場直播大談新電影,但這一次「愛劇透」的荷蘭弟終於忍住沒有劇透。
  • 《信條》一部你看不懂的電影劇透
    在看電影之前,大多數人不喜歡完全了解電影的劇透然後再去看一次。因為劇情是已知的,所以沒有新鮮感,沒有懸念,沒有意義。然而在各大影院上映的科幻動作片《信條》卻相當傷腦筋,即使你知道這部電影劇透,你也可能無法理解他。
  • 快給我劇透Vs劇透死全家,你是哪一種?
    雖然我們經常看到有人說「劇透死全家」,但仍有一部分人熱衷於劇透。無論你喜歡或討厭劇透,其實都非常正常,但當一個喜歡並且不介意劇透的人和一個痛恨劇透的人在一起聊天,那就是一件非常悲慘的事情了。為了,一名來自瑞典的催眠師表示,他解決了全球「痛恨劇透黨」的煩惱,他可以通過催眠,使你忘記劇透的內容。這名催眠師為自己的服務起了一個名字:《UnSpoil Me》,逆劇透。
  • 不是我劇透,是牆先開的口
    對我們這種搞影評餬口的,「劇透」問題是永遠的痛。你不劇透吧,讓人覺得文章沒說重點,就在繞圈子蹭人家電影熱度。你劇透吧,「劇透,取關了。」我只好說,「這電影結尾拍得不錯。」就差沒說,魔鬼來自氪星了。連[五十度飛]這種片,你真想劇透,也就是「他不可描述地不可描述」,可牆還是不老實的:
  • 喜歡劇透的來
    到20集了,男主還不知道女主的樣貌,兩人明明有過幾次交談,在女主未告知身份的情況下,出現在男主面前,他就不知道眼前人正是心上人……我?我TM……好了好了,我知道,這是為引出後期女主以女官身份潛藏至太子府,看他另娶他人的痛;不遺餘力助他完成大業的愛。但還是那句話,太刻意了,刻意得脫離現實。棄。
  • 不就是被劇透嗎?你怎麼那麼開不起玩笑?
    正是因為有過被劇透的不爽經歷,就更該堅定自己不要成為那個劇透的人啊。作為一個影院官方帳號,公然號召大家去外網「己所不欲反施於人」,這操作是不是有些太迷幻了?即使是開玩笑,似乎也有些有不合時宜吧。那你肯定不知道最後他們沒在一起那麼請問,你會選擇將這個人打一頓還是扔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