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從《奇葩說》走出的選手姜思達做了自己的短視頻節目《透明人》,小範圍的火了。《透明人》第二單元第一期《相親角裡的爸媽不是怪物》讓相親角再一次被「重視」,只不過這期視頻的角度是那些把子女信息寫在牌子上、接受審閱的大爺大媽們。
前些日子,一部名為《剩女》的紀錄片忽然出現在大眾視線之內。以色列導演希拉·梅達利亞和肖什·沙赫拉姆歷時四年拍攝完成,記錄了三位中國女性的真實人生。
在中國,仍然有很多人認為,結婚是必須的。
《剩女》中的三位女性Qiu HauMei,Xu Min,Gai Qi代表了三類不同的中國女性,但真實情況是:現實生活中不只有(紀錄片所展示的三位女性所遭受的)這樣的壓力。
Qiu:35歲,北漂律師,農村家庭,姐妹五個,每次回家都要被父母、姐姐質問「還沒找男朋友嗎」「你不結婚就不正常」「是不是上學上傻了」。
Xu:28歲,電臺播音員,北京戶口,有一個嚴苛的媽媽(但媽媽自己不這麼認為),媽媽希望女兒的結婚對象「也是北京戶口、工作在體制內」。
Gai:(沒注意提到年齡)大學老師,書香門第,父親重病後給家庭帶來不少打擊,業餘組織線下交流會。
Gai Qi
Qiu的家人認為人肯定是要結婚的,不然國家的《婚姻法》是用來幹啥的?這問題問其他人可能一時半會還不知道怎麼回答,對於律師Qiu來說「懟」回去一秒鐘都不到:婚姻法解決的是離婚財產分配(當然這只是婚姻法的部分作用)。
但家人終歸是家人,在和朋友的對話中Qiu提到父母和姐姐的嫌棄,姐姐讓自己的孩子叫她「光棍姨」,她朋友聽到後怒氣值飆升,說如果自己遇到這種情況一定會「懟得她說不出話」,甚至不排除自己會打人。但Qiu相信家人是為她好,即使不認同家人的觀念,但希望能解決他們的問題。在朋友面前她選擇了維護家人。
對於傳統婚戀觀,Qiu選擇了絕大多數年輕人正在踐行的法子——一邊戰鬥,一邊退後。
Qiu是個普通如你如我如她的女性,她不是不渴望愛情,也很清楚自己要交往對象所必須的品質——尊重。她積極去相親,清晰說出自己的訴求,但沒能遇上一個讓她感覺到尊重的人。
一位同鄉男性認為未來的家庭裡應該是他做主,一位相親會上的男性說「我們已經過了談戀愛的年紀」,這都不是Qiu想要的。
上圖男性:侃侃而談希望家庭中由他做主;下圖男性:我們已經過了談戀愛的年紀,Qiu反問他:所以你不打算好好談戀愛了嗎
紀錄片最後,Qiu準備去法國留學,父親告訴她在一個不生兒子就會被嘲笑的農村,Qiu給他增光了、讓他感到驕傲。
影片中的另外兩位,Xu和媽媽對抗無果,因為自懂事起一直都是聽媽媽的話,即使她有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經濟、體面的工作,卻也不忍心和媽媽鬧僵。心理醫生讓她回憶小的時候,強勢的媽媽把她一個人丟在街上,即使是28歲的她也還希望那個兩歲的小女孩跟媽媽說別生氣了。即使那並不是她的錯。
當Xu在相親會上認識了投緣的男孩,在飯桌上跟父母提起時,父親說當心被騙,母親說他是北京的嗎。
筆者試著將自己帶入Xu的生活裡,發現除了無力還是無力,也聽話去積極找對象,也努力找個投緣的條件好的人,可為什麼怎麼做都達不到父母口中的及格呢?
Gai選擇了比她小的男生走向了「世俗」的幸福道路,還有了孩子。Gai在交流會上也坦誠:婚前的生活有趣,婚後的生活是幸福,但和之前比少了些有趣,甚至會無聊。
作為旁觀者我們不能去評判當事人的選擇,但當我們作為當事人的時候我們必須要知道:女性可以溫柔可愛也可以勇敢強硬,女性可以選擇戀愛和走入婚姻,女性可以愛男孩或者女孩,女性有權利決定是否生育。
片中Gai提到結婚是兩個家庭的事,隨著越來越多相親機構的出現,婚姻開始出現一種市場化的趨勢。父母對於對象家庭條件的嚴苛把關,將子女婚姻當作是自己的任務,好像只有子女結婚、生兒育女之後,這個任務才算完成。這是兩代人婚姻觀念的差異,也是矛盾的根本原因。
筆者想起看過的一部日劇,天海佑希、菅野美穗、玉木宏主演的《不結婚》,也是三個不同性格、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對於戀愛、結婚、生活中的各種選擇,他們選擇對自己坦誠。
現實中很多年輕一代會選擇對自己坦誠,於是剩下老一輩的獨自焦慮擔憂。
或許,我們應該給予對方更多(比現在還要多)的理解和尊重,坦誠地告訴他們,結婚的目的是幸福。如果能夠幸福地結婚,那選擇結婚自然沒有問題;如果不結婚也可以幸福,那為什麼非要勉強自己呢。
我不把你想像成「相親角的怪物」,你也別把我當作「誤入邪教的剩女」。希望有一天,「不結婚」能成為中國社會的一種選擇,兩代人也不會再為結婚問題不歡而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