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部以色列人拍的記錄片《中國剩女》上映,再次引發人們對於剩女問題的熱議。一些自媒體平臺也開始為剩女發聲,出現諸如《請停止侮辱剩女》,《對剩女的侮辱可以停止了》之類文章,稱剩女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
那麼,是誰在侮辱剩女呢?這些看似苦大仇深的文章將矛頭直指女方的父母和其它的親友。
的確,在《中國剩女》中,兩位女主角徐敏、邱華梅兩人老是被父母催婚,被迫參加各種相親活動。父母也總是幫她們篩選各種男人,而華梅的姐姐還開玩笑,讓小孩叫華梅「光棍姨,」並提議讓她和村裡的老光棍在一起。
除了父母家人外,讓華梅感覺到受侮辱的還有婚介所的顧問,以及與之相親的男生。前者提醒她:「你的年齡已經超標了,34歲還沒結婚就意味著是老女人了,如果現在戀愛到結婚,到生娃,就是36歲高齡產婦了。」華梅表示可以不生,對方流露出驚訝的表情。後者在拒絕她時,說了句:「我不希望女生比我強。」
那麼,這些話真的是在侮辱剩女嗎?說實話,我沒看出來,雖然有的大齡女生甚至覺得叫自己「剩女」都是在侮辱自己。
那華梅能證明,父母逼婚是在害自己嗎?能證明36歲不是高齡產婦,不生孩子是對的,能讓世人普遍接受嗎?
而你讓婚介所幫助介紹對象,人家肯定會要對你的條件做出評估,推薦適合你的對象。說你年齡大怎麼了,這是事實!
父母為什麼要逼婚?按照徐敏自己的話說,父母是為了讓自己少走點彎路。而華梅也認為,老人家是擔心自己百年後無人照顧子女。
也許老人們行為方式是不妥,逼迫也過甚,以至於好心並沒換來好報,只得到了女兒強烈的反抗和反感。徐敏母親的絕望也是溢於言表:「我們從小把你養到這麼大,吃得好穿得暖,又給你買房買車,我培養你,完了我現在一無是處。」
最令華梅等剩女感到氣憤的除了家庭的壓力外,還有整個社會和男人群體對剩女的態度:
「高薪、高職、高學歷在家裡人眼裡,都抵不過一張結婚證。」
「不管是什麼人,什麼時候,也不管多大,生兒育女都是每個女人的必修課,一旦抗拒,你就是怪物。」
「在農村人的思想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結婚是跟孝順直接掛鈎的,不結婚意味著不孝順,不結婚的幸福那不叫真幸福。」
「高薪厚職又有什麼用,結了婚生了娃才是王道,自己的人生價值是不是只能靠結婚來實現?」
在父母搬出《婚姻法》時,華梅卻直接回懟:「《婚姻法》是為了讓兩個人在離婚的時候如何分配財產。」
我想不明白,高薪、高職、高學歷為什麼就不用結婚,兩者有什麼關係?女人生兒育女有什麼不對嗎?不結婚是否幸福另當別論,但《婚姻法》是用於離婚時分配財產這句話倒是第一次聽說。這部法律中任何關於夫妻在婚姻生活中的權利、義務都被這位剩女輕描淡寫地抹殺了,在她眼中, 國家制訂婚姻法只是為了離婚分錢方便。
在影片中幾位女主和某些自媒體作者的眼中,剩女肯定是被侮辱與被損害的。父母和親戚不該一味催婚,應該任由女性去尋找真愛,就是找不到,一個人也可以過。婚介所的人不應該揭剩女的短,或者抱有偏見,認為她年齡大了,是老女人,得趕緊結婚,應該滿足她們 要求為其介紹高富帥,助其找到真愛,更不應該對她提出的不生孩子的言論表示驚訝。相親的男人也不應該嫌棄女強人。
一句話,剩女的神經本就高度敏感,說了任何她們不喜歡聽的話,流露出某種表情都會被認為是對她們的侮辱,只有一味順從她們,不去過問婚事才是對的。
既然害怕父母和家人逼迫、嘲笑,大可不回家了唄;害怕被婚介所和剩男歧視,大可不去相親、徵婚,一個人過唄。
剩女的遭遇,剩男幾乎都經歷過,甚至可能更嚴重。因為大多數人眼中,剩女是優秀的三高女性,而剩男則是矮窮矬,沒人要,但大多數剩男都已習以為常。以我為例,過年回家,常被親戚們介紹相親,對象都是一些退婚的、離婚的女生和寡婦。不過我從沒抱怨過別人在侮辱自己,畢竟願意介紹對象的,都是為了你好。如果有好的資源介紹,誰會故意和你過不去,期盼你過得不幸福。父母已去世十幾年了,如果他們在世,如果他們肯催婚,為我張羅,我可能會過得比現在好。
所以,對於剩女們對父母和親友催婚所流露出的不滿,我表示無法理解。你結不結婚關其它人什麼事啊?有人催婚未必是壞事,即使介紹的不合適,最終選擇權也在你。真到了大家都不看好你了,不管不問時,你也就真沒什麼希望,註定要孤獨終老了。
剩男們在相親時,也沒少被紅娘們奚落,被剩女們嫌棄個子低、直男癌、沒房沒車、月收入低、小氣等。
戀愛和婚姻本就是個雙向選擇的過程。年齡、性格、長相都是雙方挑剔的要素。某自媒體作者氣憤地說:「說白了,像華梅這種說話又直,很有個人主見,長得又不算漂亮的女強人,在當今的婚姻市場裡,真的可以說是沒市場。」
有沒有市場,還是得由市場說了算。即使華梅覺得,婚介說她老女人、高齡產婦是在侮辱自己,別人不應該驚訝她不要孩子的言論。但她應該也會承認這樣一個事實:不管從生理角度,還是世人的思想觀念裡,女人的年齡的確對於婚姻、生育有很大影響。女人們心裡也都明白,男人都喜歡年輕的、溫柔的。除了少數願意丁克的夫妻外,生兒育女仍是每個人妻所應經歷的事,這不是為男人傳宗接代,封建思想,而是為了讓自己有精神寄託,老有所養。
有些女權者鼓吹,女人只要想結婚,什麼年齡都可以。這句話看似很霸氣,卻經不住推敲。的確,每個年齡段都有大把的單身男女,可供異性選擇。前提是,你想找什麼樣的,你能找到什麼樣的?
不管什麼人,年齡越大,他(她)在婚姻市場裡的可選擇性就越小。婚姻自由,40歲的女人找二十歲的小鮮肉沒人反對,前提是男人願意娶。但若年齡大了,只有老男人、二婚帶孩子的可供選擇,你願意將就嗎?一味鼓勵女人不顧年齡,挑剔到底,大不了一個人過,不生孩子的人,用心是最險惡的。
總之,不管剩男剩女,都是時代的產物。每個過得不幸的,各有各的原因。也一定會受到家人親友的催婚,社會和異性的歧視,這也是難以避免的。過於放大剩女所受到的委屈,將她們不幸的根源委之於家人、社會、男人則是一種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