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以來,歐洲人就不斷地去探尋人的價值,打破黑暗中世紀的思想枷鎖,追求理性、自由和人性,綻放了許多絢麗的思想之花。
然而,工業革命後,歐洲社會發生重大變革,階級矛盾逐漸尖銳,大規模戰爭的摧殘,使人們對曾經啟蒙思想家們設想的理性王國感到失望,對人性的探索又陷入了迷茫之中。
法國作為思想大國,曾湧現出了許多啟蒙思想家,對人性的探索進程中遠超其他國家,而不斷地戰爭卻給法國人民帶來了無盡地痛苦。二戰後,世界人民終於迎來了和平,在不懈努力下,法國也從戰火廢墟中走出來,探索新發展模式,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社會矛盾得到緩解,在總體上得到了祥和與美好。
在此歷史背景下的法國,與其他國家有著顯著差異。經歷了二戰亡國以及戰國重建後,法國依舊充滿著濃烈的浪漫氣息、文人氣質。
上世紀的八九十年代,正是美國好萊塢電影的上升時期,全世界觀眾們被好萊塢電影帶來的視覺衝擊所震撼。同時,流行文化在歐美肆行,更多的青年人接受了亞文化的薰陶。
而在法國,人們的主流文化依然是典雅浪漫的。
以《春天的故事》為代表,電影對準法國知識分子,探索知識分子的生活與思想,無不充滿著詩意,與其他歐美亞文化形成鮮明對比。在道具布置中,多出可以看到書架、鋼琴,這不僅暗示主人公的身份,增加了電影的文人氣息和浪漫感。
鏡頭運用的特點鮮明,多處使用固定的長鏡頭和空鏡頭,為電影製造了安詳的氛圍,奠定了平和的基調。
在聽覺上,總體並未使用背景音樂,將觀眾帶入畫面中,近距離體驗人物,仔細傾聽人物的對話。而有時用舒緩的鋼琴曲作為背景音樂,放慢電影的整體節奏,放鬆人物與觀眾的心情。在如此安靜的氛圍下,觀眾方可注重到一些精心設計的細節,才能更準確地看懂這部電影。
這許多藝術手法與美國好萊塢大片截然不同,是當時電影界的一股清流。
《春天的故事》是「法國新浪潮電影」的一個代表,探索了法國社會中一些人在平淡美好中的沉重與孤獨。在經歷過戰火洗禮後,法國人們厭倦了轟鳴的機器,目光轉向了愜意的自然。
春天是充滿生機的季節,電影展現了法國郊外許多綠蔭風光,春意濃濃,讓人流連沉醉,也許只有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才能看清楚真情實感。
中國導演張藝謀與侯麥導演類似,都追求電影的藝術表現,都是具有本導演鮮明的特色。
不同的是,張藝謀導演側重追求視覺方面的形式美,而侯麥在這部電影中則體現了語言藝術的美感。以人物的對話推動情節的進展,雖平淡而不無乏味,相比於用外部因素表現人物的手法來說,這樣就直接地體現了人的價值,用自己來表現自己,都是對真實人性的探索,對真實自然之美的追求。
用一束新鮮的花,換掉桌子上原已枯萎的花,或許這正是春天。
先驗是必然的,內省確實偶然的,就像短暫的春天。
四季輪迴,循環往復,人們的本性和生活的常態始終難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