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電影院,聽巴黎影人分享坎城記憶

2021-03-03 MadameFigaro

每一位演員都是一位觀眾,在光影交織的世界裡,他們還記得電影帶來的初次感動。這裡的每位演員都踏上過坎城電影節的紅毯,我們邀請他們走進巴黎的電影院,與我們分享他們的電影小故事,坐在紅色座椅上的他們仿佛又回歸到了電影剛來到這個世界的純真年代。



 「查理·卓別林的短片電影」  

朱麗葉·比諾什 Juliette Binoche


《Ma Loute》,導演 Bruno Bumont

(布魯諾·布蒙),2016坎城電影節競賽影片。

在電影院中第一次感動的經歷?

那是在觀看查理· 卓別林的短片電影時,自己的情緒一直在歡笑與哭泣中切換。

您和誰一起去電影院?

大部分時間會和我的孩子們一起去,或是和我的愛人,有時是一家人一起。

您對電影院的偏執?

我很喜歡坐在放映廳的正中,因為從音效和視覺上來說那總是最棒的。我不吃爆米花,因為咀嚼時發出的聲響會妨礙我聽覺上對電影的體驗,但我會時常後悔沒有在電影和廣告的間隙吃個冰激凌。

參與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的最深刻的一段記憶是什麼?

在電影放映時,觀眾臉上的那種關注的神情,一直都是令我陶醉的畫面。



 「我會在自己包裡藏一瓶飲料」  

安娜·吉拉多特 Ana Girardot


Ana 參演了由導演 Cédric Klapisch(塞德裡克·克拉皮斯)

執導的電影《Le Vin Et Le Vent》 (《酒與風》)。

在電影院中第一次感動的經歷?

電影院中的情感想必比閱讀時要來得更為強烈,因為在熒幕前我會體會到更多內在的感情,能在第一時間汲取到所有的東西。

您和誰一起去電影院?

經常是自己一個人。但我也會常常與親近的朋友一起再去看一遍自己喜歡的電影。有些電影某種程度上能夠改變我自己,所以我也願意看到它能改變身邊的人。

您對電影院的偏執?

我要坐在放映廳的中間位置,並且會提前到場觀看預告片。我總是會在自己包裡藏一瓶飲料,而且我還很喜歡帕瑪森乾酪口味和松露口味的爆米花,我是在杜拜吃到的,希望有一天法國也會有。

參與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的最深刻的一段記憶是什麼?

我的第一部電影,由導演 Fabrice Gobert 指導的《Simon Werner a Disparu…》(《西蒙威爾納的故事》),被選入電影節的一種關注單元。那是我第一次看這部電影,並且是在熒幕上看到自己。我忍住沒有哭,但同時也感受到了一種巨大的喜悅。我對自己拍攝了這部影片感到滿意,有一種聲音在對自己說「太棒了,我終於拍電影了。」

 「70年代的美國電影」  

蘭伯特·威爾森 Lambert Wilson

《Tout de Suite Maintenant》(《當機立斷》),

導演 Pascal Bonitzer(帕斯卡·波尼茨),6月22日上映。

《L』Odyssée》(《奧德賽》),

導演 Jérôme Salle(吉勒莫·塞勒), 10月12日上映。

在電影院中第一次感動的經歷?

5 歲的時候,我去看了電影《丁丁歷險記之金毛號寶藏之謎》,在其中我的父親扮演阿道克船長。我當時害怕到尖叫,差點就要被趕出放映廳了。青少年時期,我迷上了70 年代的美國電影,尤其是勞勃·瑞福與達斯汀·霍夫曼的那些電影。

您和誰一起去電影院?

以前因為很容易受到他人影響,所以我更喜歡獨自去看。如今,我發現兩個人一起無論做什麼,只要是和文化相關的活動,都會覺得自在。

您對電影院的偏執?

我唯一的偏執就是對座位和熒幕距離有著特別的要求,簡單說來就是讓自己的視線舒服一些。

參與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的最深刻的一段記憶是什麼?

連續兩年作為電影節典禮的主持人,對我來說是最無與倫比的饋贈了。能夠站在電影節中心的感覺簡直棒極了,尤其是在頒獎的環節,因為我們已經知道了那些獎項結果。去年,我在整個典禮過程中都在觀察文森特· 林頓,我當時很想去安撫他焦慮和緊張的情緒,因為我事先就知道他會獲獎了。


 「我會忘記周遭環境」  

加斯帕德·尤利爾 Gaspard Ulliel


《Juste La Fin Du Monde》(《直到世界盡頭》),

導演 Xavier Dolan(哈維爾·多蘭),入圍坎城電影

節競賽單元。《La Danseuse》(《舞女》),導演

Stéphanie Di Giusto(斯蒂凡尼·迪·基烏斯託),

被選入一種關注單元。


在電影院中第一次感動的經歷?

我11 歲時,父親帶我去看了麥可· 曼導演的電影《Heat》,那天我們還遲到了,最後只剩下了第一排的座位,我看了一整場有著巨大人像的電影。

您和誰一起去電影院?

即便是我和他人一起去看電影,在電影院裡的感受對我而言還是很個人化的。我會忘記周遭的環境,電影可以帶給我一些極致的屬於內在的東西。

您對電影院的偏執?

很長一段時間,我喜歡坐在放映廳的最後一排,這樣能夠有一個完整的視角。如今我開始越來越喜歡靠近熒幕,這樣能夠更容易進入電影為我營造的氛圍中。

參與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的最深刻的一段記憶是什麼?

我的第一部入圍電影是由導演 André Téchiné ( 安德烈· 泰西內) 執導的電影《les Egarés》(《迷路人》)。當時我十七八歲,在坎城的時候幾乎一直在工作,直到放映吉爾·馬爾相導演的電影《Qui a tué Bambi?》(《誰殺死了班比》)的時候,我對自己說,我該在團隊身後昏睡一下了。


 「和愛人在一起」  

貝熱尼絲·貝喬 Bérénice Bejo


《L』Economie du Couple》(《夫妻財產》),導演

Joachim Lafosse(約阿希姆·拉弗塞),入圍導演雙周

單元。《Eternité》,導演陳英雄, 8月24日上映。

在電影院中第一次感動的經歷?

是斯蒂夫· 史匹柏導演的電影《E.T.》,那時我大概六七歲,和電影裡的小男孩一般大,我記得那就像是經歷了一場特別的故事,與我的生活是那麼不同。對我而言這實在是令人高興的事情,而我那當時13 歲的姐姐卻一直在哭。

您和誰一起去電影院?

最常和我的愛人一起,也會和我兩個4 歲和7 歲的孩子一起看動畫片,因為他們很愛去電影院。

您對電影院的偏執?

我不喜歡看電影預告片,通常我喜歡坐在第6 排,靠近中間的位置,離熒幕也比較近。

參與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的最深刻的一段記憶是什麼?

電影《藝術家》放映結束的時候,觀眾在15 分鐘裡連續鼓掌都不帶停。當時我為 Michel (麥可· 哈扎納維希烏斯)和我自己感到自豪和幸運。我在2013 年,Asghar Farhadi ( 阿斯哈· 法哈蒂) 導演的電影《le Passé》中已經得過獎,當時我一個人站在舞臺上。而這一次,當兩個人一起站在臺上的時候,幸福和美好感來得更加強烈。



 「就像一場彌撒」  

席琳·薩萊特 Céline Sallette

坎城電影節一種關注單元評委。


在電影院中第一次感動的經歷?

我第一次去電影院看電影,是由學校組織去看《白雪公主》,那時候非常害怕。青少年時期,我在看保羅· 格林格拉斯導演的電影《血腥星期天》的時候哭了,因為電影所呈現的張力被很好地詮釋了出來。在我20 歲到巴黎的時候,那些經典電影深深吸引住了我:弗蘭克· 卡普拉導演的《美麗人生》十分打動我。另外,Louis de Funès(路易· 德· 菲奈斯)和 Michel Simon(米歇爾·西蒙)的電影都令我著迷。

您和誰一起去電影院?

雖然我去得不多,但我非常樂意去電影院。經常是自己一個人去,因為必須要有時間才能去看電影,就像是一場散步一樣。

您對電影院的偏執?

坐在中間,被周圍的人包圍。就像是在一場彌撒或是在劇院那樣,要的就是所有人在一起聽一場故事。

參與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的最深刻的一段記憶是什麼?

我在坎城有非常美好的回憶,特別是和貝特朗· 波尼洛導演的電影《巴黎妓院回憶錄》一起來坎城的時候。當時對我的影響非常大,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參與入圍競賽單元的電影。我不知道對於坎城電影節的恐懼來自哪裡:就像是有一

場儀式,一場會產生特別情緒的儀式。


 「喜歡一大早的電影院」  

艾瑪紐爾·貝克特 Emmanuelle Bercot


目前正在拍攝《la Fille de Brest》

(《布勒斯特之女》)。


在電影院中第一次感動的經歷?

聽上去有點不太真實,但我記憶中的那部電影是佛朗哥· 澤菲雷裡導演的《拿撒勒的耶穌》。仿佛是一次教理的講授,把自己以往聽到的故事通過畫面轉化出來後是如此發人深省。此外,我也陪我父親看了很多戰爭電影。

您和誰一起去電影院?

我幾乎總是一個人去電影院,而且我喜歡一大早電影院裡的那種熱烈的氣氛,沒有其他地方比電影院更讓我感到舒服自在的了。電影院是一個讓我能夠與世隔絕的地方。

您對電影院的偏執?

如果不是電影院最最正中間的那個位子,我不會坐下來看電影。也正因為如此,我總是會提前很久到電影院。

參與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的最深刻的一段記憶是什麼?

阿巴斯· 基亞羅斯塔米導演的電影《草莓的味道》讓我印象深刻,這是第一部我在坎城電影節裡看的電影。當然還有是我去年在麥溫導演的電影《我的王》中得獎的時刻。當時仿佛暈眩了一般,我感到自己凌駕於肉體之上,有某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不真實感。


 「我對爆米花有一種恐懼感」  

勞倫特·拉菲特 Laurent Lafitte

第69屆坎城電影節典禮主持人。


電影《Elle》(《她》),導演

Paul Verhoeven(保羅·范霍文),

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

在電影院中第一次感動的經歷?

我在5 歲看電影《小鹿斑比》的時候受到了不小的打擊,但後來差不多在8 歲時看電影《E.T.》又完全地沉浸其中。

您和誰一起去電影院?

Jean Yanne(讓· 雅南)曾說過:「若要我對一個女人做出最好的讚美,那莫過於告訴她『和你在一起相處的時光,就如同我自己一個人獨處一般自在美好』。」和陪伴我們的人一同去電影院的時候,也要尋找到這種相似的平衡。

您對電影院的偏執?

我無法忍受任何電影以外的東西進入我的視線,而且我對爆米花是真的有一種恐懼感。

參與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的最深刻的一段記憶是什麼?

一直以來我都是電影節的忠實觀眾。今年,我會穿上禮服成為典禮的主持人,一個在我看來是和演員的工作一樣的角色。我會嘗試著讓大家感到高興的同時也秉承坎城電影節一貫的精神。因為這真的是一個獨一無二的地方。這就像是一臺我們不希望它停下來的機器一般。


 「錯過前10秒就不會進場」  

基婭拉·馬斯特洛亞尼 Chiara Mastroianni


Sandrine Kiberlain(桑德琳娜·基貝蘭)

導演的電影《Bonne Figure》,

參與本屆坎城電影節的國際影評人周。

在電影院中第一次感動的經歷?

8 歲的時候,媽媽帶我去看羅曼· 波蘭斯基導演的《吸血鬼之舞》,這部電影其實對兒童禁映,我們差點要收買櫃檯才能進去。我非常喜歡那些讓人感到害怕的電影。我在那天知道了原來法國的電影院是可以不遵守禁令的。

您和誰一起去電影院?

那得看那天的狀態怎麼樣。

您對電影院的偏執?

即便錯過哪怕電影開場的前10 秒鐘,我也會不進場的。所以通常我會到得很早,也為了避免坐在太靠邊上的位置。

參與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的最深刻的一段記憶是什麼?

我第一次到坎城是和導演安德烈·泰西內合作的電影《我最愛的季節》。我當時非常興奮。在和導演阿爾諾· 德帕拉欣的電影《聖誕節的傳說》一起來到坎城的經歷也是一段美妙的記憶,還有瑪嘉· 莎塔碧導演的電影《我在伊朗長大》,這些都是我參與過的電影中最喜歡的。但即便有了這些經歷,我總是害怕來到電影節,更不用說是走紅毯了!

編輯 / 計煒瓊 撰文 / MARION GELIOT 

攝影 / MARCEL HARTMANN / MADAME FIGARO 

場地 / Elysées Biarritz 電影院(www.moma-selection.com)

巴黎 L』ARLEQUIN 電影院(lesecransdeparis.fr)

巴黎 Studio des Ursulines 電影院( studiodesursulines.com)

社交媒體責編 / Zac & 謝寧遠


相關焦點

  • 坎城節、賈樟柯、電影院的夏日二三事
    「疫情結束後,有可能我們會更加珍惜電影院這種線下的、人和人聚在一起看電影的方式;但也有可能,大家都習慣線上了。」7月8日晚上,曾多次獲得各類國際電影節獎項的導演賈樟柯,在線上電影節「坎城夏夜 解暑人生」《山河故人》影片的映展後,和網友們連線分享了自己的創作心得與「宅」家生活。
  • 季賈樟柯線上分享電影《山河故人》:有太多私人記憶
    半島記者 黃靖斐 實習生 梅韋7月8日曾入圍第68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山河故人》線上展映,賈樟柯導演在和影迷分享了電影《山河故人》,這部他「最不願意談論的影片」。他透露,影片許多細節就來自於他的家庭,更表示自己如果沒當導演,過得就是男主張晉生的生活。
  • 樂活/巴黎最後的A片電影院
    售票處旁的磚牆上,有一條紫色霓虹燈,旁邊貼著數張展現女體曲線的電影海報,以及一小塊寫著「嚴禁18歲以下觀眾進場」的紅底白字金屬片。拉侯許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一開始只是偶然,就像拍暴力電影的人未必是流氓,我也不是因為對A片特別有興趣才經營這間電影院」。他原本在外省的普通電影院工作,有天看到巴黎電影院徵才的告示,決定應徵,到了現場才知道是專門放映A片。
  • 中國影人的未來之路在何方?5月的坎城給你答案
    中國影人的未來之路在何方?5月的坎城給你答案從1988年,張藝謀執導的[紅高粱]拿下柏林電影節金熊獎;到1989年,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捧回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再到1993年,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將坎城金棕櫚大獎收入囊中。短短五年,華語導演就把三大電影節的大獎拿遍。
  • 平遙電影展在巴黎賈樟柯大師班 深度對話法國觀眾
    6月22日晚,「平遙電影展在巴黎」活動連續舉辦賈樟柯大師班和中國青年影人對話兩場活動,在輕鬆、熱烈的氛圍中,賈樟柯和中國青年電影人賀斌、唐永康、李珈西、竹原青、朱津京先後與巴黎觀眾分享了影片製作、拍攝經驗和中國電影發展現況。
  • 林育賢:回到電影院,找回我們曾經的感動與歡笑
    阿信》的導演林育賢的分享。在疫情過後,他最想在電影院看的電影,是朱塞佩·託納多雷導演的《天堂電影院》,他希望大家都能夠在電影院裡,找回電影曾經帶給我們的感動與歡笑。《天堂電影院》這部影片以及朱塞佩·託納多雷導演無疑都和BC結緣很深。在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剛開張的第一年導演就曾來過。
  • 坎城新影人劉俊峰--十八年輪迴電影朝聖路
    但他卻是位不露相的導演,默默獲得過無數獎項,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數金雞百花電影節首屆國際微電影節優秀作品獎和2016年入圍坎城新影人,並受邀坎城紅毯儀式。我們的採訪也自然的從坎城之行開始。 歷經磨難甚至不報任何希望,終在最後一刻踏上紅毯 入圍坎城新影人,並非一件簡單的事情,經歷層層篩選劉俊峰才終於從全國的新晉影人中脫穎而出,成為6位代表中國電影新生代導演的一員踏上他的坎城之行
  • 影人影事:伊犁的電影院,伊犁的電影人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王碧洲進電影院工作時先當「跑片員",負責從上一家電影院把剛放過的膠片取上後,迅速拿回到自己的電影院放映。那時候一部新電影到了伊寧市後,各家電影院都要爭著放映。則由州電影公司做出放映計劃,各影劇院輪流放映。如人民電影院、綠洲電影院、伊犁劇院就編為一個組。一般的影片有十本膠片,也有十一本或九本的。
  • 明星都是怎麼走上坎城電影節紅毯的?
    世界著名的電影理論家巴贊曾這樣評價坎城國際電影節:一座為期兩周的現代電影修道院,這裡有俗氣的狂歡和煙花,但更多的是值得清心寡欲欣賞的影片。小毒表示大師就是大師,一針見血的表述了坎城電影節的意義。最高級別:評委,官方邀請嘉賓作為最高規格的電影節,坎城邀請的評委都是在電影領域極為權威的導演、演員。在華人領域,目前有包括章子怡、舒淇等女星在內的17位電影人作為坎城電影節競賽單元的評委。而在諸位評委中,無疑評審團主席、和主競賽單元的評委最為重要。目前除了香港導演王家衛,在2006年擔任評判團主席外,還沒有其他影人有此榮譽。
  • 推「頭條影人創作者計劃」,頭條娛樂激活內容共創產業鏈
    」啟航 與鄭曉龍導演不同的是,著名影人劉儀偉在頭條上線的《儀神儀詭》個人視頻欄目,分享內容更偏行業熱點。《電影院開門首日票房破百萬,報復性觀影真的不危險麼》,節目中理性分析為什麼電影院比餐廳安全,引發了觀眾的共鳴。
  • 坎城電影節因恨而生
    在電影的誕生地、浪漫而富有情趣的巴黎,那裡的電影人得知這個消息後,無疑打了興奮劑。娛樂至上的年代,有電影節能夠為藝術片站位,這還是世界頭一遭,實在是很得人心。可惜,後來的表現卻不盡人意。首先是第一屆因為經驗不足,獎項均由觀眾投票,結果千奇百怪,米老鼠都上了最佳男主角排名。
  • 電影《天使愛美麗》,我的巴黎記憶
    《天使愛美麗》的廣角鏡頭,也是我腦海中「巴黎記憶」的樣子—而我,喜歡看著巴黎地鐵裡面的街頭藝人,看著他們沉浸在自己演奏的曲子中,好像世界不再哭泣,不再有紛爭。那是2015年的夏天,我在巴黎地鐵一號線的長廊聽到一首歌曲。幾個禮拜過去,我又遇到那位街頭音樂家,我向他買了一張CD。聽著他的創作,我開始幻想那位街頭音樂家的一天,於是我打算跟蹤他,去觀察他的一天。 可是,我卻再也找不到那位音樂家。
  • Netflix與坎城,誰在殺死「電影」?
    這場角力背後,是整個電影工業遭遇的新一輪產業性危機(轉型),而它也與電影發明之初,兩種「電影」形態和兩種對「電影」的理解息息相關。這一次,與其說是誰在殺死「電影」,不如說是在質問,觀眾究竟想要哪一種「電影」。
  • 坎城影展正式取消線下活動,56部電影入圍2020「坎城電影節」
    坎城國際電影節在每年5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今年因為疫情原因,坎城原計劃要推遲電影節的舉辦時間,此前,外媒分析表示稱,6月底至7月初這段時間對坎城電影節來說是唯一最合適的時間,延後就沒有意義。如果在8月舉辦電影節,將會和9月的威尼斯矛盾。而進入10月之後,則是北美電影的頒獎季。所以,坎城的窗口期只有6月底至7月初。
  • 登上坎城電影節的首部3D色情電影
    美裔法籍導演兼劇作家Gaspar Noé執導的電影《Love》是在坎城電影節68年的歷史上放映的第一部色情電影。
  • 37屆坎城金棕櫚獲獎電影《德州巴黎(1984)》高清中字
    37屆坎城金棕櫚獲獎電影《德州巴黎(1984)》高清中字導演: 維姆·文德斯編劇: 山姆·夏普德 / L·M·基特卡森主演: 哈利·戴恩·斯坦通 / 娜塔莎·金斯基 / 迪恩·斯託克維爾/ 奧蘿爾·克萊芒 / 亨特·卡森 / 更多...
  • 分享我在法國坎城電影節的點點趣事......
    到了法國南部,很多人會想起尼斯、坎城。是的,由於工作原因,我曾有過兩次參加法國南部濱海城市坎城國際電影節。2019年第72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是我第二次參加。我不是明星,是為中國明星嘉賓工作組與主辦方之間的銜接,做一點工作。下面這個就是評審委員主入口,也就是大家俗稱的「評委入場區」。當然晚宴或分會場活動也在從這裡進入。
  • 消失的坪石記憶(五)坪石老電影院
    今天回憶的地方是坪石老電影院,由於時間太久,小編找了很久都沒有老電影院的照片。但沒關係,記憶不會騙人,比起照片,更真實的是我們自己的記憶。 很小的時候,小編家從老家兩江搬到坪石,因為媽媽的親戚在這邊,因此剛開始做生意時也是不算辛苦。
  • 「巴黎」關門,傳奇不再,這家71年歷史的電影院歇業
    日前,擁有71年歷史的紐約「巴黎」電影院(Paris Theater),宣布正式結業。去「巴黎」看電影曾是紐約城最時髦的事作為在美國以及世界範圍內都已很少能看到的那種老式電影院,「巴黎」僅有一個放映廳,其中共有586張座椅。該影院於1948年誕生,為它剪彩的是好萊塢老牌影星瑪琳·黛德麗(Marlene Dietrich);而它之所以得名「巴黎」,也是因為當年的經營者計劃在這裡專放法國電影的關係。
  • 電影時光|《天使愛美麗》,我的巴黎記憶
    《天使愛美麗》的廣角鏡頭,也是我腦海中「巴黎記憶」的樣子—咖啡廳、地鐵、報攤、照片快拍機、電話亭、投幣式望遠鏡;《天使愛美麗》的人物刻畫,也是我觀察到的「法式情懷」—神經質、優雅、愛抱怨而我,喜歡看著巴黎地鐵裡面的街頭藝人,看著他們沉浸在自己演奏的曲子中,好像世界不再哭泣,不再有紛爭。那是2015年的夏天,我在巴黎地鐵一號線的長廊聽到一首歌曲。幾個禮拜過去,我又遇到那位街頭音樂家,我向他買了一張CD。聽著他的創作,我開始幻想那位街頭音樂家的一天,於是我打算跟蹤他,去觀察他的一天。 或許和艾米麗一樣;在找尋自我的過程,發現愛情。